第一章 元末各路梟雄
劉福通之死:迷霧重重的結局
論及元末起義軍中第一大英雄,非劉福通莫屬。
歷史上著名的起義口號,「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就是劉福通和韓山童策劃的。
韓山童有異志,以白蓮教主的身分鼓吹「彌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廣收門徒,蓄積力量。
劉福通原是汝寧府潁州西劉營(今界首市區潁河南岸舊劉興鎮)鉅富,因遭元朝欽差賈魯的欺壓,家宅被毀,悲憤莫名,機緣巧合之下,成了韓山童的信徒。
元順帝至正四年(西元1344年)五月,黃河暴溢,沿河郡邑皆遭水災。
朝廷強徵民夫治水。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西元1351年),朝廷強徵15萬民夫修築黃河堤壩,民怨沸騰。
韓山童、劉福通先在社會上散布「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謠諺,然後在河灘下面埋了一個獨眼石人。
而當民工挖河掘出石人之時,韓、劉兩人便站出來舉事,韓山童自稱為宋徽宗八世孫,當為中國主;劉福通自稱係南宋將領劉光世後代,當輔之,一齊鼓吹起兵乃是上應天意、下達民情,揭開了元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
起義之初,韓山童被捕犧牲,劉福通擁其子韓林兒為主,衝州撞府,不斷收買人心、壯大自己的勢力,一度成為北方各支紅巾軍的共主。
元順帝至正十五年(西元1355年)二月,韓林兒在亳州(安徽亳縣)稱帝,但因遭到元軍的猛烈圍攻,被迫遷居安豐(安徽壽縣)。
元順帝至正十八年(西元1358年)五月,劉福通下令四路大軍北伐,自己親率中路軍攻占了北宋舊都汴梁(河南開封),遂迎韓林兒居之。
可惜的是,次年八月,元軍察罕帖木兒以雷霆萬鈞之勢摧擊汴梁,劉福通難於支撐,不得不和韓林兒逃回安豐。
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西元1363年),盤踞吳地的張士誠趁紅巾軍窮途末路,遣大將呂珍率雄兵十萬長襲安豐。
韓林兒萬般無奈,只好向原屬紅巾軍派系的朱元璋呼救。
朱元璋認為「安豐破,士誠益強,不可不救」,毅然派兵救援安豐。這次救援的結果是,朱元璋打敗呂珍,將小明王韓林兒安置於滁州(安徽滁縣)。
將韓林兒安置於滁州,那是沒什麼問題的。
但是,起義軍中第一大英雄劉福通卻下落成謎,眾說紛紜。
按照《明太祖實錄》卷十二的記載:龍鳳九年二月,「張士誠將呂珍攻劉福通等於安豐,入其城,殺福通等。先是,福通等兵勢日蹙,以安豐來附,至是為珍所殺……三月,上(朱元璋)率右丞徐達、參政常遇春等擊安豐……珍兵大敗,俘獲士馬無算……上乃還」。
《明太祖實錄》乃是官方史料,可信度較高;此說一出,清張廷玉編篡之《明史》、清夏燮修編之《明通鑑》、清畢沅編篡之《續資治通鑑》、明高岱編輯之《鴻猷錄》、清初查繼佐私修之《罪惟錄》(原名《明書》)、明郎瑛所著之《七修類稿》、明陳邦瞻編篡之《元史紀事本末》、清谷應泰編寫之《明史紀事本末》等,均持此說,即劉福通未能等到朱元璋來救,便已死於呂珍之手。
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寧王朱權奉敕編撰之《通鑑博論》,稱:「廖永忠沉韓林兒於瓜步,大明惡永忠之不義,後賜死。」
這一條記載,單說韓林兒之死,不提劉福通,即是與《明太祖實錄》裡劉福通陣亡於安豐的說法一脈相承。
不過,明末錢曾卻直言:「此非寧王之書法,聖祖之書法也。」另外,時在朱元璋軍中任典簽的劉辰著《國初事蹟》又記:「張士誠圍安豐,劉福通請兵救之,太祖親援。兵初發時,大史劉基諫曰:『不宜輕出,假使救出來,當發付何處?』太祖不聽……先遣常遇春引兵至安豐,士誠遂解圍。福通奉韓林兒棄安豐,退於滁州居之。」
明末錢謙益的《國初群雄事略》卷一云:「安豐被張氏圍困,城中人相食……劉太保等飢餓無措,遣人求援。太祖(朱元璋)親率大軍援之,大敗張氏……邀請小明王及母、妹並臣劉太保,率領五奕官軍,棄城,悉詣廬州營中。太祖設鑾駕傘,迎駐滁州。」
這兩部書記載都認定劉福通並未死難,而是得朱元璋解救,與韓林兒一同被護送到滁州去了。
元末權衡所著的《庚申外史》甚至記載,韓林兒和劉福通根本等不到朱元璋前來解救,早已成功突圍到了滁州,後來被朱元璋迎歸建康,同在瓜洲渡溺水身亡:「小明王駐兵安豐,為張士誠攻圍,乘黑夜冒雨而出,居於滁州。至是(西元1366年),朱鎮撫(朱元璋)具舟楫迎歸建康。小明王與劉太保(劉福通)至瓜洲渡(江蘇六合東南),遇風浪掀舟沒,劉太保、小明王俱亡。」
權衡的說法影響力很大,明朝吳寬所著之《平吳錄》、清末柯劭忞所著之《新元史》以及學者呂振羽編寫之《簡明中國通史》便是支持該說法。
而從韓林兒和劉福通反元抗爭的過程來看,他們的確有多次放棄都城、另尋出路的經歷,即苦等朱元璋不來的情況下,他們尋隙突圍至滁州也不無可能。
當然,有人曾提出,劉福通既然有能力突圍,以他的想法來看,就不會選擇受控於人,但史書卻杳無相關之記載,說明他應該已陣亡於安豐。
可惜的是,《元史》和《新元史》的〈順帝紀〉,《新元史》和《明史》的〈張士誠傳〉均無呂珍殺劉福通的記載。《新元史.韓林兒傳》的記載其實與權衡的《庚申外史》是一樣的。
試想,《元史》是由朱元璋麾下大儒宋濂、王褘首主編的,他們肯定不敢明寫劉福通和韓林兒俱亡於瓜渡。但他們不寫呂珍殺劉福通,這不就是暗中給後人留下了線索嗎?再者說,劉福通是元末反元勢力中的重要人物,如果他真死於呂珍之手,這可是一件大事,沒有理由一字不提。
綜上所述,劉福通並非壯烈就義於張士誠的狼虎之軍,而是鬱悶就死於朱元璋的陰狠之手。
劉福通之死:迷霧重重的結局
論及元末起義軍中第一大英雄,非劉福通莫屬。
歷史上著名的起義口號,「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就是劉福通和韓山童策劃的。
韓山童有異志,以白蓮教主的身分鼓吹「彌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廣收門徒,蓄積力量。
劉福通原是汝寧府潁州西劉營(今界首市區潁河南岸舊劉興鎮)鉅富,因遭元朝欽差賈魯的欺壓,家宅被毀,悲憤莫名,機緣巧合之下,成了韓山童的信徒。
元順帝至正四年(西元1344年)五月,黃河暴溢,沿河郡邑皆遭水災。
朝廷強徵民夫治水。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西元1351年),朝廷強徵15萬民夫修築黃河堤壩,民怨沸騰。
韓山童、劉福通先在社會上散布「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謠諺,然後在河灘下面埋了一個獨眼石人。
而當民工挖河掘出石人之時,韓、劉兩人便站出來舉事,韓山童自稱為宋徽宗八世孫,當為中國主;劉福通自稱係南宋將領劉光世後代,當輔之,一齊鼓吹起兵乃是上應天意、下達民情,揭開了元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
起義之初,韓山童被捕犧牲,劉福通擁其子韓林兒為主,衝州撞府,不斷收買人心、壯大自己的勢力,一度成為北方各支紅巾軍的共主。
元順帝至正十五年(西元1355年)二月,韓林兒在亳州(安徽亳縣)稱帝,但因遭到元軍的猛烈圍攻,被迫遷居安豐(安徽壽縣)。
元順帝至正十八年(西元1358年)五月,劉福通下令四路大軍北伐,自己親率中路軍攻占了北宋舊都汴梁(河南開封),遂迎韓林兒居之。
可惜的是,次年八月,元軍察罕帖木兒以雷霆萬鈞之勢摧擊汴梁,劉福通難於支撐,不得不和韓林兒逃回安豐。
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西元1363年),盤踞吳地的張士誠趁紅巾軍窮途末路,遣大將呂珍率雄兵十萬長襲安豐。
韓林兒萬般無奈,只好向原屬紅巾軍派系的朱元璋呼救。
朱元璋認為「安豐破,士誠益強,不可不救」,毅然派兵救援安豐。這次救援的結果是,朱元璋打敗呂珍,將小明王韓林兒安置於滁州(安徽滁縣)。
將韓林兒安置於滁州,那是沒什麼問題的。
但是,起義軍中第一大英雄劉福通卻下落成謎,眾說紛紜。
按照《明太祖實錄》卷十二的記載:龍鳳九年二月,「張士誠將呂珍攻劉福通等於安豐,入其城,殺福通等。先是,福通等兵勢日蹙,以安豐來附,至是為珍所殺……三月,上(朱元璋)率右丞徐達、參政常遇春等擊安豐……珍兵大敗,俘獲士馬無算……上乃還」。
《明太祖實錄》乃是官方史料,可信度較高;此說一出,清張廷玉編篡之《明史》、清夏燮修編之《明通鑑》、清畢沅編篡之《續資治通鑑》、明高岱編輯之《鴻猷錄》、清初查繼佐私修之《罪惟錄》(原名《明書》)、明郎瑛所著之《七修類稿》、明陳邦瞻編篡之《元史紀事本末》、清谷應泰編寫之《明史紀事本末》等,均持此說,即劉福通未能等到朱元璋來救,便已死於呂珍之手。
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寧王朱權奉敕編撰之《通鑑博論》,稱:「廖永忠沉韓林兒於瓜步,大明惡永忠之不義,後賜死。」
這一條記載,單說韓林兒之死,不提劉福通,即是與《明太祖實錄》裡劉福通陣亡於安豐的說法一脈相承。
不過,明末錢曾卻直言:「此非寧王之書法,聖祖之書法也。」另外,時在朱元璋軍中任典簽的劉辰著《國初事蹟》又記:「張士誠圍安豐,劉福通請兵救之,太祖親援。兵初發時,大史劉基諫曰:『不宜輕出,假使救出來,當發付何處?』太祖不聽……先遣常遇春引兵至安豐,士誠遂解圍。福通奉韓林兒棄安豐,退於滁州居之。」
明末錢謙益的《國初群雄事略》卷一云:「安豐被張氏圍困,城中人相食……劉太保等飢餓無措,遣人求援。太祖(朱元璋)親率大軍援之,大敗張氏……邀請小明王及母、妹並臣劉太保,率領五奕官軍,棄城,悉詣廬州營中。太祖設鑾駕傘,迎駐滁州。」
這兩部書記載都認定劉福通並未死難,而是得朱元璋解救,與韓林兒一同被護送到滁州去了。
元末權衡所著的《庚申外史》甚至記載,韓林兒和劉福通根本等不到朱元璋前來解救,早已成功突圍到了滁州,後來被朱元璋迎歸建康,同在瓜洲渡溺水身亡:「小明王駐兵安豐,為張士誠攻圍,乘黑夜冒雨而出,居於滁州。至是(西元1366年),朱鎮撫(朱元璋)具舟楫迎歸建康。小明王與劉太保(劉福通)至瓜洲渡(江蘇六合東南),遇風浪掀舟沒,劉太保、小明王俱亡。」
權衡的說法影響力很大,明朝吳寬所著之《平吳錄》、清末柯劭忞所著之《新元史》以及學者呂振羽編寫之《簡明中國通史》便是支持該說法。
而從韓林兒和劉福通反元抗爭的過程來看,他們的確有多次放棄都城、另尋出路的經歷,即苦等朱元璋不來的情況下,他們尋隙突圍至滁州也不無可能。
當然,有人曾提出,劉福通既然有能力突圍,以他的想法來看,就不會選擇受控於人,但史書卻杳無相關之記載,說明他應該已陣亡於安豐。
可惜的是,《元史》和《新元史》的〈順帝紀〉,《新元史》和《明史》的〈張士誠傳〉均無呂珍殺劉福通的記載。《新元史.韓林兒傳》的記載其實與權衡的《庚申外史》是一樣的。
試想,《元史》是由朱元璋麾下大儒宋濂、王褘首主編的,他們肯定不敢明寫劉福通和韓林兒俱亡於瓜渡。但他們不寫呂珍殺劉福通,這不就是暗中給後人留下了線索嗎?再者說,劉福通是元末反元勢力中的重要人物,如果他真死於呂珍之手,這可是一件大事,沒有理由一字不提。
綜上所述,劉福通並非壯烈就義於張士誠的狼虎之軍,而是鬱悶就死於朱元璋的陰狠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