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宗進諫
明朝內外積貧積弱,風雨飄搖,朝政被閹黨控制,一些有識之士察覺到明朝危如累卵,有人看不下去了,拿出實際行動予以勸阻。這個人就是武將孫承宗。
魏忠賢正在府邸裡閉目養神,這個時候他的乾兒子魏廣微急匆匆地跑進來向他稟報,說正在遼東督師的孫承宗正統領邊防軍隊趕往京城,誓言要清君側,清理魏忠賢等人。
「孫將軍如果真的到了京城,那我們可就凶多吉少了。」
魏忠賢一聽,趕緊起身參與商議。
孫承宗,字稚繩,號愷陽,北直隸保定高陽(今河北人),為明末的文壇領袖,曾擔任兵部尚書、遼東督師、東閣大學士等官職。其在年少時期就足智多謀,喜歡和人討論軍事,自幼飽讀詩書,富有一腔愛國熱情。
西元1604年中了進士,擔任翰林院的編修,西元1621年,因為自己才華橫溢、做事認真,還擔任了天啟皇帝的老師,其為人正直。
西元1618年,後金與明朝在撫順發生首次交鋒,戰火逐漸擴大,明熹宗即位(西元1621年)不久,瀋陽和遼陽因為戰敗相繼失守,遼東形式危急,孫承宗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擔任兵部尚書。上任以後,積極整備軍隊,西元1622年孫承宗在山海關視察,積極支援明朝將領袁崇煥的邊防工作,構築從寧遠到錦州一道堅固的防線,這道防線有效地抵禦了後金(即入關的清朝)的入侵,保障了明朝天啟年間的和平安全。
天啟二年(西元1622年),孫承宗出任遼東經略,修築城池,統領明朝邊防軍隊。作為一位富有謀略的軍事全才,孫承宗為明朝的邊防事業可以說是竭盡全力,當時聞名天下的袁崇煥還只是孫手下的一名愛將,因為有了孫將軍的扎實工作,所以明朝邊防秩序井然,逃亡的百姓逐漸趨於安定。魏忠賢很早之前就聽說過他的大名,知道他有本事,也頗為敬佩這樣的人,想把他納入自己的麾下,但孫承宗將軍本身對魏忠賢殘害忠良的做法就很不滿。因為文武俱佳,朝中大臣對他都是刮目相看,東林黨人和魏忠賢的閹黨都想拉他進來壯大自己的勢力,他長期在外面整頓邊防,也就避開了朝廷內部腥風血雨的政治鬥爭。
孫承宗對政治鬥爭有深刻認知,他認為東林黨人所採取的上疏策略無疑於是自取滅亡,在朝中為官,對一些工作要有自己的認知和判斷。上疏為什麼不可靠,主要在於上疏的流程,朝中正直的大臣只要一上疏,必須經過司禮監呈送,作為秉筆太監首先就能獲得消息,然後採取手段打擊。一旦閹黨看見你說他們的壞話,自然不能倖免。
單說這上疏能不能完全傳達到皇上那裡還不可知,就算可以傳達,也有極大的操作空間可以故意曲解,分分鐘就把給你收拾了。
如果非要上疏,也要講究一定的技巧,可以找個時間見皇上,當面說給他聽也是可以的,這樣效果再差,都要比規規矩矩走流程好得多。孫承宗就想自己找個時間向皇帝說說,他覺得明朝再被奸佞小人禍害下去,肯定命不久矣,自己身為大明官員,實在是看不下去一幫禍國殃民的人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
想來想去,他決定勸諫一次,時間定在皇上過生日的那天,那樣的話,皇帝心情好,說些稍微中肯的話也不會生氣,可操作性強。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目的,他在十一月初的時候就到薊鎮住了下來。薊鎮,又名薊州鎮,今名薊州區,為明九邊重鎮之一。當初設立這個鎮的目的在於能夠抵禦蒙古入侵的預備防線,與首都京師很近,軍事上可以遙相呼應,保護首都的安全。
明朝內外積貧積弱,風雨飄搖,朝政被閹黨控制,一些有識之士察覺到明朝危如累卵,有人看不下去了,拿出實際行動予以勸阻。這個人就是武將孫承宗。
魏忠賢正在府邸裡閉目養神,這個時候他的乾兒子魏廣微急匆匆地跑進來向他稟報,說正在遼東督師的孫承宗正統領邊防軍隊趕往京城,誓言要清君側,清理魏忠賢等人。
「孫將軍如果真的到了京城,那我們可就凶多吉少了。」
魏忠賢一聽,趕緊起身參與商議。
孫承宗,字稚繩,號愷陽,北直隸保定高陽(今河北人),為明末的文壇領袖,曾擔任兵部尚書、遼東督師、東閣大學士等官職。其在年少時期就足智多謀,喜歡和人討論軍事,自幼飽讀詩書,富有一腔愛國熱情。
西元1604年中了進士,擔任翰林院的編修,西元1621年,因為自己才華橫溢、做事認真,還擔任了天啟皇帝的老師,其為人正直。
西元1618年,後金與明朝在撫順發生首次交鋒,戰火逐漸擴大,明熹宗即位(西元1621年)不久,瀋陽和遼陽因為戰敗相繼失守,遼東形式危急,孫承宗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擔任兵部尚書。上任以後,積極整備軍隊,西元1622年孫承宗在山海關視察,積極支援明朝將領袁崇煥的邊防工作,構築從寧遠到錦州一道堅固的防線,這道防線有效地抵禦了後金(即入關的清朝)的入侵,保障了明朝天啟年間的和平安全。
天啟二年(西元1622年),孫承宗出任遼東經略,修築城池,統領明朝邊防軍隊。作為一位富有謀略的軍事全才,孫承宗為明朝的邊防事業可以說是竭盡全力,當時聞名天下的袁崇煥還只是孫手下的一名愛將,因為有了孫將軍的扎實工作,所以明朝邊防秩序井然,逃亡的百姓逐漸趨於安定。魏忠賢很早之前就聽說過他的大名,知道他有本事,也頗為敬佩這樣的人,想把他納入自己的麾下,但孫承宗將軍本身對魏忠賢殘害忠良的做法就很不滿。因為文武俱佳,朝中大臣對他都是刮目相看,東林黨人和魏忠賢的閹黨都想拉他進來壯大自己的勢力,他長期在外面整頓邊防,也就避開了朝廷內部腥風血雨的政治鬥爭。
孫承宗對政治鬥爭有深刻認知,他認為東林黨人所採取的上疏策略無疑於是自取滅亡,在朝中為官,對一些工作要有自己的認知和判斷。上疏為什麼不可靠,主要在於上疏的流程,朝中正直的大臣只要一上疏,必須經過司禮監呈送,作為秉筆太監首先就能獲得消息,然後採取手段打擊。一旦閹黨看見你說他們的壞話,自然不能倖免。
單說這上疏能不能完全傳達到皇上那裡還不可知,就算可以傳達,也有極大的操作空間可以故意曲解,分分鐘就把給你收拾了。
如果非要上疏,也要講究一定的技巧,可以找個時間見皇上,當面說給他聽也是可以的,這樣效果再差,都要比規規矩矩走流程好得多。孫承宗就想自己找個時間向皇帝說說,他覺得明朝再被奸佞小人禍害下去,肯定命不久矣,自己身為大明官員,實在是看不下去一幫禍國殃民的人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
想來想去,他決定勸諫一次,時間定在皇上過生日的那天,那樣的話,皇帝心情好,說些稍微中肯的話也不會生氣,可操作性強。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目的,他在十一月初的時候就到薊鎮住了下來。薊鎮,又名薊州鎮,今名薊州區,為明九邊重鎮之一。當初設立這個鎮的目的在於能夠抵禦蒙古入侵的預備防線,與首都京師很近,軍事上可以遙相呼應,保護首都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