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開創盛運─《康熙傳》
莊吉發
清朝入關前的歷史,稱為清前史。在清太祖努爾哈齊、清太宗皇太極的努力經營下,建立政權,國號大金。滿洲由小變大,由弱轉強。天聰十年(一六三六),改國號為大清。順治元年(一六四四),勢力由盛京進入關內,定都北京,確立統治政權。宣統三年(一九一一)辛亥革命,清朝政權終結,共計二百六十八年,稱為清代史。在清代史的前期中,清聖祖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一六六二─一七二二),清世宗雍正帝在位十三年(一七二三─一七三五),清高宗乾隆帝在位六十年(一七三六─一七九五),三朝皇帝在位長達一百三十四年,正好佔了清代史的一半,這段時期的文治武功,遠邁漢唐,稱為盛清時期,康熙、雍正、乾隆這三朝皇帝,就是所謂的盛清諸帝。
康熙帝幼承孝莊太皇太后慈訓,深悉得眾得國的治道,施政寬仁,孜孜求治,為清初政局的安定及盛運的開創,奠定了穩固的基礎。蔣兆成先生、王日根先生合著《康熙傳》詳述康熙帝的一生經歷及其偉蹟,生動地體現了這位英明仁君的謀略與膽識。康熙帝在位期間,勤政愛民,崇儒重道,澄清吏治,鞏固了清朝的統治政權,實現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本書共十二章,蔣兆成生撰寫第一、二、三、四、五、十二章,王日根先生撰寫第六、七、八、九、十、十一章,最後由蔣兆成先生總纂修改定稿。
康熙帝玄燁,是順治帝的第三個兒子。玄燁六歲時向父親請安,就有了效法皇父的抱負,得到順治帝的賞識。玄燁八歲踐祚,原書分析玄燁能繼承帝位,是滿族君主的傳統繼位制與漢族嫡長子世襲制相結合的產物,是清朝以皇權為核心的傳統專制政體進一步強化的結果,也是順治帝對滿族繼位制歷史發展的總結;同時,這同玄燁取得祖母孝莊太皇太后的全力支持、自身的優勢與機遇是分不開的。
為了削弱諸王貝勒的權力,避免宗室結常專權,順治帝遺詔改變了幼主由宗室輔佐的傳統,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等四位異姓勳舊重臣為輔佐。在四輔臣中,鰲拜欺君專權,結黨亂政。康熙帝少年顯英才,智除鰲拜。原書指出,康熙帝依恃太皇太后的全力支持,通過實踐,逐步熟悉國家的政務活動以及各類代表人物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從中增長自己的知識和才幹,為由輔政過渡到親政積極創造條件。在智鬥和處理鰲拜專權案中,年輕的康熙帝已開始顯示出機智、沉著、勇敢與正直的本色。在他締造未來的偉業中,終於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康熙六年(一六六七),玄燁十四歲,開始親政。康熙帝除掉了鰲拜集團,消滅了朝廷內部侵奪皇權的勢力後,國內仍然存在著不安定的因素。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平西王吳三桂,稱為三藩。在清朝統一戰爭的過程中,三藩逐步發展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勢力,對朝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康熙帝目睹三藩勢焰日熾,已逐步形成尾大不掉的態勢。鑒於歷代因藩鎮勢力強大,以致危及國家存亡的嚴重歷史教訓,康熙帝親政以後,他就一直把解決三藩問題當作頭等重要的大事,他決定撤藩。三藩之亂,歷經八年。康熙帝智勇兼備,運籌帷幄,戰略部署,全面周密,終於消滅了三藩,年輕的康熙帝又經歷了一次嚴峻的考驗。
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鄭成功率軍攻佔臺灣,結束了荷蘭在臺灣三十八年的統治。從此,鄭氏政權以臺灣為根據地,以金門、廈門兩島為支點,繼續堅持著反清運動。康熙帝根據不同時期的形勢變化,交替運用軍事征剿與和平談判的兩手策略,同鄭氏政權進行了長期複雜的鬥爭。原書指出,臺灣遠隔大洋,孤懸海外,清軍三次出征,都為風浪所阻,不果而返,這無疑地引起了清廷對繼續征剿臺灣的疑慮;長期的國內戰爭,導致瘡痍滿目,民生凋蔽,財經困乏,為了醫治戰爭創傷,清廷也需要獲得喘息時機,休養生息;而統治集團內部因鰲拜專權與激烈的派系鬥爭,更需大力整頓,以穩定統治。由此,清政府對統一臺灣的策略,就由軍事征剿轉變為和平談判。在鄭氏一方,由於臺灣正處在新開發時期,百業待興,亟需贏得時間,從事和平建設,增強實力,以待東山再起。這樣,清朝與鄭氏之間就出現了和平共處的短暫時期。清、鄭之間的和平局面,一直維持到三藩之亂,才被打破。康熙二十年(一六八一),鄭經逝世。馮錫範串通劉國軒,勾結鄭經諸弟,發動政變,殺害鄭克,十二歲的鄭克塽繼位,內部混亂,自相殘殺。康熙帝慎選帥才征臺,經過澎湖海戰,臺灣的基本軍事力量已被摧毀。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八月,施琅統率舟師到達臺灣,鄭克塽等納土歸降,和平就撫,臺灣正式隸屬清中央政權的行政管轄之下。
在清朝政府平定三藩之亂和統一臺灣的前後,俄羅斯的侵略勢力正在步步深入清朝黑龍江流域,嚴重地破壞著清朝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康熙帝面對俄羅斯的侵略,一方面謀求和平解決,力圖通過外交途徑同俄羅斯進行耐心的交涉;一方面周密備戰反擊,經過兩次雅克薩之戰,清軍擊潰俄軍。康熙二十八年(一六八九),中俄雙方正式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條約中規定中俄東段邊界以外興安嶺至海,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界。通過條約,清朝收回了被俄羅斯侵佔的一部分領土,制止了俄羅斯對黑龍江地區的進一步侵略,並打破了俄羅斯同厄魯特蒙古的準噶爾部噶爾丹之間的聯盟,這為後來清朝政府得以集中力量平定噶爾丹的叛亂創造了條件。
康熙初期,準噶爾部的首領噶爾丹力圖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肆意掠奪蒙古各部,不斷製造民族矛盾和民族分裂,使清朝與準噶爾部的矛盾更加尖銳。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康熙帝首次親征,擊潰噶爾丹於烏蘭布通。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九六),康熙帝調集十萬大軍,分東、西、中三路進兵,深入瀚海,昭莫多之戰,盡殲噶爾丹精銳。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康熙帝親赴寧夏,第三次親征,深入沙漠,終於平定了噶爾丹。原書指出,康熙帝平定了噶爾丹分裂勢力後,同時以和睦親善的民族政策,妥善地處理清廷同蒙古諸部的關係,實現了統一漠北蒙古的目的。又在科布多、烏里雅蘇台等地派主將軍和參贊大臣,進一步加強了對蒙古的統轄。
康熙帝面對西藏問題,實質上已不只是單純西藏一地的問題,它涉及到西藏內部教派間的矛盾鬥爭以及對西藏產生過較深影響的蒙古各部之間的矛盾鬥爭。康熙帝對西藏地方事務的直接干預,是出於對西北準噶爾部覬覦西藏的客觀形勢而作出的。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康熙帝增派京營滿兵,發往甘肅等地駐紮,以備調遣,任命皇十四子胤禎(胤禵)為撫遠大將軍,帶兵駐紮莊浪、甘州。康熙五十九年(一七二○)九月,清軍進入西藏拉薩,平定西藏。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清朝政府組建了新的西藏地方政府,廢除了西藏地方政府中獨攬大權的第巴一職,而設置噶倫,共同負責西藏地方行政工作,克服了自桑結嘉措和拉藏汗以來西藏行政權力過分集中的弊病,從而更有利於對西藏實行統治。原書指出,康熙帝平定西藏,清朝便徹底結束了自順治二年(一六四五)固始汗入藏以來蒙古諸部對西藏的佔領和統治,建立了由清朝中央政府直接控制西藏地方的政權。
康熙帝在位期間(一六六二─一七二二),重視民生經濟問題。原書指出,康熙帝雖然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個皇帝,實際上他面對的是開國皇帝必須解決的許多問題。康熙帝意識到安定民生是施政的首務,在清初土地大量拋荒、流民成群的情況下,為迅速地實現土地與勞動力的合理結合,他採取了幾項重要措施,包括:將國家掌握的荒熟土地分歸臣民所有;禁止侵犯民人所有的土地與釋奴為民;鼓勵軍墾。康熙帝重視推行輕徭薄賦的政策,以減輕農民負擔。在國力增強之後,就致力於愛養民力的工作,實施蠲賑,在安商恤民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竭力倡導節儉的社會風氣,移風易俗,不遺餘力。正因為康熙帝竭力把保民、安民、恤民、重民等思想付諸實施,使清初的政治局面、社會經濟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觀,從而為清初盛世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與社會基礎。
康熙帝為整飭吏治、釐剔積弊,首先充實和嚴格官吏的考核制度。他考察鞭策官員的辦法,包括:引見、陛辭、出巡、密奏等,取得了許多積極的效果。在他整飭吏治中,費力最多且最具特色的,當數他表彰扶植清官的措施。他認為貪官宜懲,清官宜扶。原書指出,由於康熙帝堅持長期不懈,並採取制度建設、親自巡察與扶植清官、打擊貪官等多管齊下的辦法,及時準確地掌握了下情,並能明辨是非功過,施以獎懲,以正抑邪,使官吏受到激勵與約束,遏制了吏治的腐化趨勢。由於吏治相對澄清,正氣得以抬頭,社會相對安定,經濟日見復蘇,可以說康熙朝整飭吏治的成效為清初盛世的出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治河是貫穿康熙帝執政始終的一件大事,而漕運與治河密切相連,他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治理淮黃的經驗,終於在治河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原書指出,康熙帝治河,功蓋前世。首先是他樹立了正確的、積極的戰略思想,不但要求制止水患,而且要變害為利,既安定漕運,又保證民生。康熙帝把治水當作立國之本,在戎馬傯倥之際,仍心繫河務。在國家統一之後,更親自指揮,具體指導,直至成效大顯。為了確保治河有方,他矢志鑽研治河古籍;南巡閱河過程中,曾親登堤岸,以水平儀測量水位,顯得十分內行。他深信治河上策,惟以深浚河身為要。他還形成了一整套的治河方略。他認為治水不僅在避害,同時亦可興利。可以說,康熙帝治河的成功,是膽識、毅力與勤政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康熙帝的執政生涯中,理學是他念念不忘的思想根基和決策指南。他諳服朱熹對儒學的注釋和闡發。他尊孔重儒,推崇程朱,可以說是理學治國。原書指出,康熙帝竭力宣揚孔孟之道所提倡的三綱五常等倫理道德教條。朱熹強調君臣父子之矩,君仁、臣忠、父慈、子孝,朋友有信,各有定矩。康熙帝深愛讀書,自然為朱熹之學所吸引。在他當政的六十一年中,精心培植了一批心腹官僚,除了李光地、湯斌、熊賜履等理學大師外,還有「力崇程朱為己任」的張伯行,「篤守程朱」的陸隴其,還有魏象樞、張廷玉、蔡世遠等,都是顯赫一時的理學名臣,是理學化解了滿漢統治者之間的芥蒂,推崇理學成為滿漢統治者的共同語言。自朱熹之後,理學經歷了五個世紀的發展,已經衰落下來。康熙帝推崇理學,同時也挽救了理學,他發揚了「經世致用」的學說,給理學注入新的生機,為理學重整旗鼓創造了條件。
晚明時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高峰期之一,西方傳教士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國一批儒家知識份子漸漸熱衷於在科技方面有所建樹,傳教士具有的近代科技知識,恰好成了他們渴望學到的東西。他們把這種文化交流看成是縮短中西科技差距的好途徑,並積極地把學來的科技知識運用於制定曆法,用於軍事,用於災異治理,用於安定國家。順治、康熙交替之際,反教勢力極猖獗。從平反湯若望事件中,康熙帝確立了「唯是是從」的思想。康熙帝接受西洋科學很大程度上是在於它可服務於自己的統治。原書指出,由於康熙帝在與西洋傳教士的接觸已漸漸形成了吸收其西洋文化卻不包括宗教的思想,用其所長,為了清朝的維持和發展服務,就構成了康熙帝尊教徒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南懷仁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學識優勢,很為康熙帝所賞識。南懷仁為清政府製造各種類型的新礮,在征討三藩、抗擊俄羅斯侵略以及平定噶爾丹的叛亂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原書指出,康熙帝排除守舊勢力的阻撓和傳統觀念的干擾,吸收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國科學文化的發展。他既不盲目排外,也不盲目崇外,在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文化的同時,對西方荒誕不經的哲學和宗教理論棄而不取,一方面與西方人進行文化友好往來,一方面保持自己國家的政治獨立不受干擾,以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尊嚴。
康熙帝重視騎射,康熙二十年(一六八一),在承德開闢木蘭圍場,頻歲舉行。在木蘭圍獵的準備、行獵、宴賞過程中,訓練八旗官兵長途跋涉、吃苦耐勞、嫻習弓馬、嚴守紀律的素質,培養八旗官兵行軍野戰、摧鋒挫銳、協同配合、攻擊取勝的能力。經過嚴格訓練的八旗官兵,在雅克薩、烏蘭布通與昭莫多等戰役中長途遠擊,克敵制勝。在訓練過程中,康熙帝也練就了一手好武藝,培養了堅韌不拔的毅力。康熙帝重視皇子教育,他積極地讓諸皇子學習各種技藝和知識,學習的課程包括滿文、漢文、蒙文和經史等文化課,還有騎射訓練等,可謂煞費苦心。康熙帝皇子眾多,晚年,他一直被皇太子的廢立問題困擾著,諸子爭奪嗣位的激烈鬥爭,使他心情抑鬱,精力耗盡。有關康熙帝駕崩和雍正帝篡位的歷史疑案,原書做了有史實依據的分析與辨證。原書指出,康熙帝早已多病在身,康熙帝之死,並不存在暴亡的現象。康熙帝的遺詔不能懷疑是胤禛篡改的,從康熙雍正兩朝的實錄記載看來,雍正帝繼位是合法的。胤禛自幼貼近康熙帝,對康熙帝的性格、心理及其旨意都有較深的瞭解,使康熙帝對他有個「孝誠」和「性量過人」的印象。他又能在處理國家事務的實際工作中,顯示出較強的政治魄力和膽識,獲得康熙帝的信任。因此,康熙帝把他留在身邊,讓他執行本該由康熙帝自己執行的事務。所以,胤禛在儲位鬥爭中實際上已佔據有利的地位,為他取得皇位鋪平了道路。由此看來,胤禛被康熙帝定為自己的繼位人,是比較符合實際的。
蔣兆成先生、王日根先生合著《康熙傳》,徵引康熙朝奏摺、起居注冊、實錄等檔案官書,文獻足徵。原書以十二章的篇幅詳述康熙帝的一生經歷及其豐功偉業,生動地體現了這位傑出帝王的求實精神和出色的謀略與膽識。為人君,止於仁,康熙帝是一位仁君,他勤政愛民,崇儒重,幾暇格物,經文緯武,統一寰宇,雖曰守成,實同開創,他開創了清初的盛運,本書作了詳盡的分析與辨證,是一本學術價值極高的歷史名著。
導讀者簡介
莊吉發
民國二十五年(ㄧ九三六)生,臺灣苗栗人。民國四十五年(ㄧ九五六),省立臺北師範,民國五十二年(ㄧ九六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史地學系,民國五十八年(ㄧ九六九),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現為國立臺灣大學中文學系、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民族學系兼任教授,講授清史專題究、故宮檔案專題研究、中國秘密社會史、中國邊疆文化史、滿洲語文等課程。著有專書五十餘,撰寫論文三百餘篇。
莊吉發
清朝入關前的歷史,稱為清前史。在清太祖努爾哈齊、清太宗皇太極的努力經營下,建立政權,國號大金。滿洲由小變大,由弱轉強。天聰十年(一六三六),改國號為大清。順治元年(一六四四),勢力由盛京進入關內,定都北京,確立統治政權。宣統三年(一九一一)辛亥革命,清朝政權終結,共計二百六十八年,稱為清代史。在清代史的前期中,清聖祖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一六六二─一七二二),清世宗雍正帝在位十三年(一七二三─一七三五),清高宗乾隆帝在位六十年(一七三六─一七九五),三朝皇帝在位長達一百三十四年,正好佔了清代史的一半,這段時期的文治武功,遠邁漢唐,稱為盛清時期,康熙、雍正、乾隆這三朝皇帝,就是所謂的盛清諸帝。
康熙帝幼承孝莊太皇太后慈訓,深悉得眾得國的治道,施政寬仁,孜孜求治,為清初政局的安定及盛運的開創,奠定了穩固的基礎。蔣兆成先生、王日根先生合著《康熙傳》詳述康熙帝的一生經歷及其偉蹟,生動地體現了這位英明仁君的謀略與膽識。康熙帝在位期間,勤政愛民,崇儒重道,澄清吏治,鞏固了清朝的統治政權,實現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本書共十二章,蔣兆成生撰寫第一、二、三、四、五、十二章,王日根先生撰寫第六、七、八、九、十、十一章,最後由蔣兆成先生總纂修改定稿。
康熙帝玄燁,是順治帝的第三個兒子。玄燁六歲時向父親請安,就有了效法皇父的抱負,得到順治帝的賞識。玄燁八歲踐祚,原書分析玄燁能繼承帝位,是滿族君主的傳統繼位制與漢族嫡長子世襲制相結合的產物,是清朝以皇權為核心的傳統專制政體進一步強化的結果,也是順治帝對滿族繼位制歷史發展的總結;同時,這同玄燁取得祖母孝莊太皇太后的全力支持、自身的優勢與機遇是分不開的。
為了削弱諸王貝勒的權力,避免宗室結常專權,順治帝遺詔改變了幼主由宗室輔佐的傳統,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等四位異姓勳舊重臣為輔佐。在四輔臣中,鰲拜欺君專權,結黨亂政。康熙帝少年顯英才,智除鰲拜。原書指出,康熙帝依恃太皇太后的全力支持,通過實踐,逐步熟悉國家的政務活動以及各類代表人物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從中增長自己的知識和才幹,為由輔政過渡到親政積極創造條件。在智鬥和處理鰲拜專權案中,年輕的康熙帝已開始顯示出機智、沉著、勇敢與正直的本色。在他締造未來的偉業中,終於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康熙六年(一六六七),玄燁十四歲,開始親政。康熙帝除掉了鰲拜集團,消滅了朝廷內部侵奪皇權的勢力後,國內仍然存在著不安定的因素。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平西王吳三桂,稱為三藩。在清朝統一戰爭的過程中,三藩逐步發展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勢力,對朝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康熙帝目睹三藩勢焰日熾,已逐步形成尾大不掉的態勢。鑒於歷代因藩鎮勢力強大,以致危及國家存亡的嚴重歷史教訓,康熙帝親政以後,他就一直把解決三藩問題當作頭等重要的大事,他決定撤藩。三藩之亂,歷經八年。康熙帝智勇兼備,運籌帷幄,戰略部署,全面周密,終於消滅了三藩,年輕的康熙帝又經歷了一次嚴峻的考驗。
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鄭成功率軍攻佔臺灣,結束了荷蘭在臺灣三十八年的統治。從此,鄭氏政權以臺灣為根據地,以金門、廈門兩島為支點,繼續堅持著反清運動。康熙帝根據不同時期的形勢變化,交替運用軍事征剿與和平談判的兩手策略,同鄭氏政權進行了長期複雜的鬥爭。原書指出,臺灣遠隔大洋,孤懸海外,清軍三次出征,都為風浪所阻,不果而返,這無疑地引起了清廷對繼續征剿臺灣的疑慮;長期的國內戰爭,導致瘡痍滿目,民生凋蔽,財經困乏,為了醫治戰爭創傷,清廷也需要獲得喘息時機,休養生息;而統治集團內部因鰲拜專權與激烈的派系鬥爭,更需大力整頓,以穩定統治。由此,清政府對統一臺灣的策略,就由軍事征剿轉變為和平談判。在鄭氏一方,由於臺灣正處在新開發時期,百業待興,亟需贏得時間,從事和平建設,增強實力,以待東山再起。這樣,清朝與鄭氏之間就出現了和平共處的短暫時期。清、鄭之間的和平局面,一直維持到三藩之亂,才被打破。康熙二十年(一六八一),鄭經逝世。馮錫範串通劉國軒,勾結鄭經諸弟,發動政變,殺害鄭克,十二歲的鄭克塽繼位,內部混亂,自相殘殺。康熙帝慎選帥才征臺,經過澎湖海戰,臺灣的基本軍事力量已被摧毀。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八月,施琅統率舟師到達臺灣,鄭克塽等納土歸降,和平就撫,臺灣正式隸屬清中央政權的行政管轄之下。
在清朝政府平定三藩之亂和統一臺灣的前後,俄羅斯的侵略勢力正在步步深入清朝黑龍江流域,嚴重地破壞著清朝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康熙帝面對俄羅斯的侵略,一方面謀求和平解決,力圖通過外交途徑同俄羅斯進行耐心的交涉;一方面周密備戰反擊,經過兩次雅克薩之戰,清軍擊潰俄軍。康熙二十八年(一六八九),中俄雙方正式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條約中規定中俄東段邊界以外興安嶺至海,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界。通過條約,清朝收回了被俄羅斯侵佔的一部分領土,制止了俄羅斯對黑龍江地區的進一步侵略,並打破了俄羅斯同厄魯特蒙古的準噶爾部噶爾丹之間的聯盟,這為後來清朝政府得以集中力量平定噶爾丹的叛亂創造了條件。
康熙初期,準噶爾部的首領噶爾丹力圖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肆意掠奪蒙古各部,不斷製造民族矛盾和民族分裂,使清朝與準噶爾部的矛盾更加尖銳。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康熙帝首次親征,擊潰噶爾丹於烏蘭布通。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九六),康熙帝調集十萬大軍,分東、西、中三路進兵,深入瀚海,昭莫多之戰,盡殲噶爾丹精銳。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康熙帝親赴寧夏,第三次親征,深入沙漠,終於平定了噶爾丹。原書指出,康熙帝平定了噶爾丹分裂勢力後,同時以和睦親善的民族政策,妥善地處理清廷同蒙古諸部的關係,實現了統一漠北蒙古的目的。又在科布多、烏里雅蘇台等地派主將軍和參贊大臣,進一步加強了對蒙古的統轄。
康熙帝面對西藏問題,實質上已不只是單純西藏一地的問題,它涉及到西藏內部教派間的矛盾鬥爭以及對西藏產生過較深影響的蒙古各部之間的矛盾鬥爭。康熙帝對西藏地方事務的直接干預,是出於對西北準噶爾部覬覦西藏的客觀形勢而作出的。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康熙帝增派京營滿兵,發往甘肅等地駐紮,以備調遣,任命皇十四子胤禎(胤禵)為撫遠大將軍,帶兵駐紮莊浪、甘州。康熙五十九年(一七二○)九月,清軍進入西藏拉薩,平定西藏。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清朝政府組建了新的西藏地方政府,廢除了西藏地方政府中獨攬大權的第巴一職,而設置噶倫,共同負責西藏地方行政工作,克服了自桑結嘉措和拉藏汗以來西藏行政權力過分集中的弊病,從而更有利於對西藏實行統治。原書指出,康熙帝平定西藏,清朝便徹底結束了自順治二年(一六四五)固始汗入藏以來蒙古諸部對西藏的佔領和統治,建立了由清朝中央政府直接控制西藏地方的政權。
康熙帝在位期間(一六六二─一七二二),重視民生經濟問題。原書指出,康熙帝雖然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個皇帝,實際上他面對的是開國皇帝必須解決的許多問題。康熙帝意識到安定民生是施政的首務,在清初土地大量拋荒、流民成群的情況下,為迅速地實現土地與勞動力的合理結合,他採取了幾項重要措施,包括:將國家掌握的荒熟土地分歸臣民所有;禁止侵犯民人所有的土地與釋奴為民;鼓勵軍墾。康熙帝重視推行輕徭薄賦的政策,以減輕農民負擔。在國力增強之後,就致力於愛養民力的工作,實施蠲賑,在安商恤民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竭力倡導節儉的社會風氣,移風易俗,不遺餘力。正因為康熙帝竭力把保民、安民、恤民、重民等思想付諸實施,使清初的政治局面、社會經濟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觀,從而為清初盛世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與社會基礎。
康熙帝為整飭吏治、釐剔積弊,首先充實和嚴格官吏的考核制度。他考察鞭策官員的辦法,包括:引見、陛辭、出巡、密奏等,取得了許多積極的效果。在他整飭吏治中,費力最多且最具特色的,當數他表彰扶植清官的措施。他認為貪官宜懲,清官宜扶。原書指出,由於康熙帝堅持長期不懈,並採取制度建設、親自巡察與扶植清官、打擊貪官等多管齊下的辦法,及時準確地掌握了下情,並能明辨是非功過,施以獎懲,以正抑邪,使官吏受到激勵與約束,遏制了吏治的腐化趨勢。由於吏治相對澄清,正氣得以抬頭,社會相對安定,經濟日見復蘇,可以說康熙朝整飭吏治的成效為清初盛世的出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治河是貫穿康熙帝執政始終的一件大事,而漕運與治河密切相連,他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治理淮黃的經驗,終於在治河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原書指出,康熙帝治河,功蓋前世。首先是他樹立了正確的、積極的戰略思想,不但要求制止水患,而且要變害為利,既安定漕運,又保證民生。康熙帝把治水當作立國之本,在戎馬傯倥之際,仍心繫河務。在國家統一之後,更親自指揮,具體指導,直至成效大顯。為了確保治河有方,他矢志鑽研治河古籍;南巡閱河過程中,曾親登堤岸,以水平儀測量水位,顯得十分內行。他深信治河上策,惟以深浚河身為要。他還形成了一整套的治河方略。他認為治水不僅在避害,同時亦可興利。可以說,康熙帝治河的成功,是膽識、毅力與勤政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康熙帝的執政生涯中,理學是他念念不忘的思想根基和決策指南。他諳服朱熹對儒學的注釋和闡發。他尊孔重儒,推崇程朱,可以說是理學治國。原書指出,康熙帝竭力宣揚孔孟之道所提倡的三綱五常等倫理道德教條。朱熹強調君臣父子之矩,君仁、臣忠、父慈、子孝,朋友有信,各有定矩。康熙帝深愛讀書,自然為朱熹之學所吸引。在他當政的六十一年中,精心培植了一批心腹官僚,除了李光地、湯斌、熊賜履等理學大師外,還有「力崇程朱為己任」的張伯行,「篤守程朱」的陸隴其,還有魏象樞、張廷玉、蔡世遠等,都是顯赫一時的理學名臣,是理學化解了滿漢統治者之間的芥蒂,推崇理學成為滿漢統治者的共同語言。自朱熹之後,理學經歷了五個世紀的發展,已經衰落下來。康熙帝推崇理學,同時也挽救了理學,他發揚了「經世致用」的學說,給理學注入新的生機,為理學重整旗鼓創造了條件。
晚明時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高峰期之一,西方傳教士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國一批儒家知識份子漸漸熱衷於在科技方面有所建樹,傳教士具有的近代科技知識,恰好成了他們渴望學到的東西。他們把這種文化交流看成是縮短中西科技差距的好途徑,並積極地把學來的科技知識運用於制定曆法,用於軍事,用於災異治理,用於安定國家。順治、康熙交替之際,反教勢力極猖獗。從平反湯若望事件中,康熙帝確立了「唯是是從」的思想。康熙帝接受西洋科學很大程度上是在於它可服務於自己的統治。原書指出,由於康熙帝在與西洋傳教士的接觸已漸漸形成了吸收其西洋文化卻不包括宗教的思想,用其所長,為了清朝的維持和發展服務,就構成了康熙帝尊教徒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南懷仁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學識優勢,很為康熙帝所賞識。南懷仁為清政府製造各種類型的新礮,在征討三藩、抗擊俄羅斯侵略以及平定噶爾丹的叛亂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原書指出,康熙帝排除守舊勢力的阻撓和傳統觀念的干擾,吸收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國科學文化的發展。他既不盲目排外,也不盲目崇外,在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文化的同時,對西方荒誕不經的哲學和宗教理論棄而不取,一方面與西方人進行文化友好往來,一方面保持自己國家的政治獨立不受干擾,以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尊嚴。
康熙帝重視騎射,康熙二十年(一六八一),在承德開闢木蘭圍場,頻歲舉行。在木蘭圍獵的準備、行獵、宴賞過程中,訓練八旗官兵長途跋涉、吃苦耐勞、嫻習弓馬、嚴守紀律的素質,培養八旗官兵行軍野戰、摧鋒挫銳、協同配合、攻擊取勝的能力。經過嚴格訓練的八旗官兵,在雅克薩、烏蘭布通與昭莫多等戰役中長途遠擊,克敵制勝。在訓練過程中,康熙帝也練就了一手好武藝,培養了堅韌不拔的毅力。康熙帝重視皇子教育,他積極地讓諸皇子學習各種技藝和知識,學習的課程包括滿文、漢文、蒙文和經史等文化課,還有騎射訓練等,可謂煞費苦心。康熙帝皇子眾多,晚年,他一直被皇太子的廢立問題困擾著,諸子爭奪嗣位的激烈鬥爭,使他心情抑鬱,精力耗盡。有關康熙帝駕崩和雍正帝篡位的歷史疑案,原書做了有史實依據的分析與辨證。原書指出,康熙帝早已多病在身,康熙帝之死,並不存在暴亡的現象。康熙帝的遺詔不能懷疑是胤禛篡改的,從康熙雍正兩朝的實錄記載看來,雍正帝繼位是合法的。胤禛自幼貼近康熙帝,對康熙帝的性格、心理及其旨意都有較深的瞭解,使康熙帝對他有個「孝誠」和「性量過人」的印象。他又能在處理國家事務的實際工作中,顯示出較強的政治魄力和膽識,獲得康熙帝的信任。因此,康熙帝把他留在身邊,讓他執行本該由康熙帝自己執行的事務。所以,胤禛在儲位鬥爭中實際上已佔據有利的地位,為他取得皇位鋪平了道路。由此看來,胤禛被康熙帝定為自己的繼位人,是比較符合實際的。
蔣兆成先生、王日根先生合著《康熙傳》,徵引康熙朝奏摺、起居注冊、實錄等檔案官書,文獻足徵。原書以十二章的篇幅詳述康熙帝的一生經歷及其豐功偉業,生動地體現了這位傑出帝王的求實精神和出色的謀略與膽識。為人君,止於仁,康熙帝是一位仁君,他勤政愛民,崇儒重,幾暇格物,經文緯武,統一寰宇,雖曰守成,實同開創,他開創了清初的盛運,本書作了詳盡的分析與辨證,是一本學術價值極高的歷史名著。
導讀者簡介
莊吉發
民國二十五年(ㄧ九三六)生,臺灣苗栗人。民國四十五年(ㄧ九五六),省立臺北師範,民國五十二年(ㄧ九六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史地學系,民國五十八年(ㄧ九六九),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現為國立臺灣大學中文學系、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民族學系兼任教授,講授清史專題究、故宮檔案專題研究、中國秘密社會史、中國邊疆文化史、滿洲語文等課程。著有專書五十餘,撰寫論文三百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