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六四事件
一、為什?會發生一九八九年的民主運動
有四個因素導致了1989年民主運動的發生:
第一,中國的經濟改革從1978年左右開始,到了八十年代末期已經十年。從1984年到1988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5.2%,13.5%,8.8%,11.6%和11.3%。儘管經濟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績,當時改革存在的問題也開始呈現出來。這個問題就是,因?中共?動改革的基本路徑就是所謂「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它的優點就是可以擺脫舊體制的束縛,快速激發社會潛藏的自主生?力;而缺點就是人?地拉開了社會不同階層的差距,並導致嚴重的社會不公現象。這種負面因素今天看得就更清楚了,在當時,其表現形式,就是?人民所詬病的"官倒"現象,也就是腐敗現象。這些負面因素使得人民的不滿開始積聚,社會動蕩的群體心理基礎已經具備。
第二,1988年5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決定進行價格改革和工資改革的「闖關」。這個改革沒有成功,還引發了高通貨膨脹。1988年上半年的物價上漲率是12.6%(上一年是7%),八月份達到了23.2%,九月份是25.4%,十月份是27.1%,這一年達到了歷史最高水準18.5%。八月底,在部分城市出現了搶購風潮。隨後,黨內關於改革的意見就出現明顯的分歧。李鵬擔任總理之後,在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屆三中全會上提出「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調整,把「治理整頓」放在「深化改革」的前面,使得這種分歧公開化。當時以趙紫陽?代表的改革派,在鄧小平的支持下,主張在深化改革中解決改革出現的問題,力主繼續推進改革;而以李鵬?代表的保守派,在陳雲的支持下,主張暫時停止改革的深化,而進行治理整頓,實際上就是修正趙紫陽的改革路線,削弱他的權威。這種保守勢力的回潮,使得廣大知識份子和大學生非常擔心,例如嚴家其和溫元凱在1989年初的對話中就提出「改革不能停滯」的命題,並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因此,當時社會上有一種擔憂,這種擔憂成了很多人參加民主運動的動因之一。
第三,從粉碎四人幫開始,從黨內到社會上都有強烈的反思,認?文革的災難的根源在於中國的一黨專政的政治制度,要求解放思想,推進民主化,進行政治改革的呼聲一直沒有中斷過,幾乎成?整個八十年代的最強音。
當時與此同時,要求民主的願望也歷經挫折,從提出「四項基本原則」到清除精神污染,再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黨內的保守派反復阻撓人民對於政治改革的期盼,所謂的政治體制改革,基本上淪為行政管理體制的變革,包括機構調整,提高工作效率,幹部年輕化為中心的人事制度改革等等,這與人民的期待相差很遠,使得積蓄十年的要求民主的願望已經到了噴發的邊緣,社會對於政治改革的期待已經到了臨界點。
1986年年底各地進行人民代表選舉,民間要求政治參與的聲浪高漲。12月初,安徽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校園內有人張貼大字報《致科大選民的一封信》,信中說「人民代表大會是少數人的橡皮圖章」,號召人民「為真正的民主而鬥爭」。4日晚上,科技大學副校長方勵之在校內演講,提出「民主不是從上而下賜予的,而是靠自己爭取的。」科大學生第二天就在合肥市舉行了示威遊行。這波學潮迅速蔓延到上海和北京,震動了全國,也進一步顯示出人民對於民主政治的熱情正在逐漸積聚。但是這樣的訴求再次遭到當局的打擊。12月30日,鄧小平召集胡耀邦,趙紫陽,萬裏,胡啟立,李鵬,何東昌等,就學生運動發表講話,提出:「對專政手段,不但要講,而且必要時要使用。」隨後,胡耀邦被迫下台,當局發動「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方勵之,王若望,劉賓雁被開除黨籍。這在某種程度上加深了民間對民主的渴望與黨內保守派的頑固立場之間的對立。中國民間對民主的期待不但沒有被打壓下去,反而更加強烈。
1988年上半年開始,以上海的《世界經濟導報》為中心,知識界發起了關於「球籍」危機的討論,提出只要不進一步深化改革,中國就會被開除球籍,對此全體國民要有危機意識,就是這種期待的直接表現。這是1989年民主運動迅速得到社會各界支持的最主要的原因。
第四,如果說,以上的三個原因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軌?的話,那?,第四個原因就純粹是歷史的偶然因素了,那就是胡耀邦的突然去世。儘管社會都有預感到1989年會出事情,但是事情出在4月,則完全是因?胡耀邦的去世導致的。胡耀邦在知識份子心目中一直形象良好,他1987年含冤下台,主要原因是沒有積極執行壓制學生運動的政策,這也使得在校的大學生對他也心存同情。因此,他的逝世就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象徵到人民對黨內改革派的期待,以及對保守派的不滿。這些期待和不滿就借助胡耀邦逝世,悼念胡耀邦的機會示範出來,於是,1989年民主運動就發生了。
總之,改革自身存在的問題導致人民不滿,黨內保守派的動作引發精英階層的擔憂,人
一、為什?會發生一九八九年的民主運動
有四個因素導致了1989年民主運動的發生:
第一,中國的經濟改革從1978年左右開始,到了八十年代末期已經十年。從1984年到1988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5.2%,13.5%,8.8%,11.6%和11.3%。儘管經濟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績,當時改革存在的問題也開始呈現出來。這個問題就是,因?中共?動改革的基本路徑就是所謂「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它的優點就是可以擺脫舊體制的束縛,快速激發社會潛藏的自主生?力;而缺點就是人?地拉開了社會不同階層的差距,並導致嚴重的社會不公現象。這種負面因素今天看得就更清楚了,在當時,其表現形式,就是?人民所詬病的"官倒"現象,也就是腐敗現象。這些負面因素使得人民的不滿開始積聚,社會動蕩的群體心理基礎已經具備。
第二,1988年5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決定進行價格改革和工資改革的「闖關」。這個改革沒有成功,還引發了高通貨膨脹。1988年上半年的物價上漲率是12.6%(上一年是7%),八月份達到了23.2%,九月份是25.4%,十月份是27.1%,這一年達到了歷史最高水準18.5%。八月底,在部分城市出現了搶購風潮。隨後,黨內關於改革的意見就出現明顯的分歧。李鵬擔任總理之後,在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屆三中全會上提出「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調整,把「治理整頓」放在「深化改革」的前面,使得這種分歧公開化。當時以趙紫陽?代表的改革派,在鄧小平的支持下,主張在深化改革中解決改革出現的問題,力主繼續推進改革;而以李鵬?代表的保守派,在陳雲的支持下,主張暫時停止改革的深化,而進行治理整頓,實際上就是修正趙紫陽的改革路線,削弱他的權威。這種保守勢力的回潮,使得廣大知識份子和大學生非常擔心,例如嚴家其和溫元凱在1989年初的對話中就提出「改革不能停滯」的命題,並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因此,當時社會上有一種擔憂,這種擔憂成了很多人參加民主運動的動因之一。
第三,從粉碎四人幫開始,從黨內到社會上都有強烈的反思,認?文革的災難的根源在於中國的一黨專政的政治制度,要求解放思想,推進民主化,進行政治改革的呼聲一直沒有中斷過,幾乎成?整個八十年代的最強音。
當時與此同時,要求民主的願望也歷經挫折,從提出「四項基本原則」到清除精神污染,再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黨內的保守派反復阻撓人民對於政治改革的期盼,所謂的政治體制改革,基本上淪為行政管理體制的變革,包括機構調整,提高工作效率,幹部年輕化為中心的人事制度改革等等,這與人民的期待相差很遠,使得積蓄十年的要求民主的願望已經到了噴發的邊緣,社會對於政治改革的期待已經到了臨界點。
1986年年底各地進行人民代表選舉,民間要求政治參與的聲浪高漲。12月初,安徽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校園內有人張貼大字報《致科大選民的一封信》,信中說「人民代表大會是少數人的橡皮圖章」,號召人民「為真正的民主而鬥爭」。4日晚上,科技大學副校長方勵之在校內演講,提出「民主不是從上而下賜予的,而是靠自己爭取的。」科大學生第二天就在合肥市舉行了示威遊行。這波學潮迅速蔓延到上海和北京,震動了全國,也進一步顯示出人民對於民主政治的熱情正在逐漸積聚。但是這樣的訴求再次遭到當局的打擊。12月30日,鄧小平召集胡耀邦,趙紫陽,萬裏,胡啟立,李鵬,何東昌等,就學生運動發表講話,提出:「對專政手段,不但要講,而且必要時要使用。」隨後,胡耀邦被迫下台,當局發動「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方勵之,王若望,劉賓雁被開除黨籍。這在某種程度上加深了民間對民主的渴望與黨內保守派的頑固立場之間的對立。中國民間對民主的期待不但沒有被打壓下去,反而更加強烈。
1988年上半年開始,以上海的《世界經濟導報》為中心,知識界發起了關於「球籍」危機的討論,提出只要不進一步深化改革,中國就會被開除球籍,對此全體國民要有危機意識,就是這種期待的直接表現。這是1989年民主運動迅速得到社會各界支持的最主要的原因。
第四,如果說,以上的三個原因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軌?的話,那?,第四個原因就純粹是歷史的偶然因素了,那就是胡耀邦的突然去世。儘管社會都有預感到1989年會出事情,但是事情出在4月,則完全是因?胡耀邦的去世導致的。胡耀邦在知識份子心目中一直形象良好,他1987年含冤下台,主要原因是沒有積極執行壓制學生運動的政策,這也使得在校的大學生對他也心存同情。因此,他的逝世就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象徵到人民對黨內改革派的期待,以及對保守派的不滿。這些期待和不滿就借助胡耀邦逝世,悼念胡耀邦的機會示範出來,於是,1989年民主運動就發生了。
總之,改革自身存在的問題導致人民不滿,黨內保守派的動作引發精英階層的擔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