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
試讀內容
開國總統孫中山
那一刻,兩千年的帝制完全終結了。
中華統一史,從秦開始寫起。西元前 230 年,秦國不失時機地發起了統一之戰。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僅僅用了短短十年時間,秦王嬴政就圓了統一之夢,曾經赫赫有名的「戰國七雄」,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裡。
中華帝國,曾經無比輝煌,令世界仰慕。不幸,它漸漸陶醉於自我,閉關鎖國,未能跟進於時代,終在堅船利炮下碰得頭破血流。非變革,不足以改變其落伍地位。1911 年武昌起義的槍炮聲,終於向這封建帝國發起最後一擊。
槍響之後,清政府的統治分崩離析,組建革命政權迫在眉睫。當時,孫中山遠在美國,黃興客居香港,革命黨人一時群龍無首,只好暫推湖北新軍統領黎元洪任湖北軍政府都督。10 月 11 日晚,宣布中國為「共和的中華民國」,廢除清王朝年號。
隨著各省各地區軍政府的相繼建立,客觀形勢的發展,迫切要求組建全國統一的共和臨時政府,武昌與上海二地,首當其衝。
11 月 7 日,湖北都督黎元洪以「義軍四應,大局略定,惟未建設政府」為由,向各地軍政府發出徵求意見。9 日,又領銜通電各省,請派全權委員赴鄂組織臨時政府,迅即得到回應。
11 日,由江蘇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湯壽潛聯合致電滬督陳其美,以蘇、浙兩省名義,電請全國各省派代表來滬會商組織臨時政府。一時間,武昌和上海鼎足而立。
上海方面承認以鄂軍都督執行中央軍政府政務,但主張籌建臨時政府的會議地點應在上海。
武昌方面對此表示異議:「既以湖北為中央軍政府,則代表會亦自應在政府所在地。府、院地隔數千里,辦事實多遲滯,非常時期,恐失機宜。」隨即派居正等趕赴上海,力爭各省代表會在湖北舉行。黎元洪亦致書程、湯二人,「以歸一致」。之後,滬方做出讓步,不再堅持原意。
30 日,共有 11 省代表 23 人在漢口英租界舉行第一次會議,湖南人譚人鳳被公推為議長,決議在臨時政府成立之前,由湖北軍政府代行中央軍政府職權。12月 2 日,議決先制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又議決,如清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反正,當公舉為臨時大總統。
3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正式通過。會議期間,江浙聯軍光復南京,消息傳來,聯合會即議以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各省代表於 7 日內齊集南京,如有 10 省以上代表報到,即召開臨時大總統選舉會。
江浙地區的革命黨人,對於移會湖北以及新政權遲遲不得出臺深為不滿,於是在南京光復 3 日後由陳其美、程德全、湯壽潛領銜,邀集各省留滬代表舉行會議,決定臨時政府設於南京,公推黃興為大元帥,組織臨時政府。同時舉黎元洪為副元帥兼任鄂軍政府都督,仍駐武昌。
漢方代表自然不樂意了,要求黎元洪以都督名義電請取消。不過,漢陽失守和南京光復,為在籌建政權競爭中的上海方面,增加了有力的砝碼。
14 日,各省代表由武漢、上海會於南京舉行會議。這時傳來消息說,袁世凱所派議和代表唐紹儀已抵漢口。據稱,袁內閣主張共和,但須由國民會議議決後以告清廷,即可實行遜位。在此情勢之下,代表會臨時做出決定,暫緩選舉臨時大總統,承認上海所舉大元帥、副元帥。
會議在沉悶的氣氛中開了幾天,儘管選舉大總統已是刻不容緩,但還是未就人選做出最後定論。黃興以種種理由拒絕就大元帥職,無奈,代表會只好推黎元洪任大元帥,黃興副之。但黃興還是不從。21 日,黎元洪致電接受大元帥名義,並委黃興代行大元帥職權,程德全還親自赴滬勸駕。黃興推託不過,正要動身,得知孫中山即將回國,當即表示這等大事,應等孫中山歸來決定,遂中止南京之行。
25 日,孫中山到達上海,立即和同盟會的主要負責人討論群組建臨時政府事宜。隨後,同盟會的要員決定分別向各省代表示意,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並由馬君武著文在《民主報》上披露。
孫中山的回歸,使難產的大總統選舉,一下子出現轉機。29 日上午 9 時,17 省代表共 45 人再次齊集江蘇諮議局,開始就選舉臨時大總統進行表決。規定每省只有一票,候選者為孫中山、黎元洪和黃興三人,結果孫中山以 16 票當選。各省代表隨後致電孫中山當選,請他來寧組織臨時政府。
1912 年 1 月 1 日上午 11 時,列車載著孫中山一行,也帶著千萬民眾的期待,向南京疾駛,下午 5 時左右到達下關車站。孫中山換乘市內小火車,再轉乘一輛馬車,直抵兩江總督署大門。
冬日的南京,寒風刺骨,夜幕降臨,在陣陣細雨下,更顯淒冷。然而,在此已等候多時的各省代表和將領們,心中卻充滿暖意。隨著人群中爆發出一陣歡呼聲,孫中山走下馬車,他一手握帽,一面微笑著與大家握手寒暄。
歡迎儀式結束後,孫中山在黃興、徐紹楨的陪同下,信步走進了兩江總督署的大門,那一刻,古老的中國也步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晚11時整,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正式開始。當司儀宣布「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蒞位典禮開始」後,軍樂隊奏起雄壯的軍樂。山西代表景耀月向與會者報告了大總統的選舉經過,然後高呼:請大總統宣誓就職。在充滿信任的目光注視下,孫中山朗讀了大總統誓詞。景耀月代表各省致頌詞,議長湯爾和代表各省致歡迎詞,並向孫中山致授大總統印。
當孫中山致答詞,表示「當竭盡心力,勉副國民公意」之時,全場爆發出歡呼聲。孫中山異常激動,他舉起雙手向大家表示感謝。那一刻,他百感交集,「予三十年如一日之恢復中華,創立民國之志」,終於得以實現。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制的國家政權,將與這天一起載入史冊。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37-1949》(下)
試讀內容
藍天上的鷹
在中日空軍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中國空軍將士勇猛頑強,毫不示弱。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前,中國空軍共有10個飛行大隊、6個獨立飛行中隊、轟炸機137架、驅逐機(即戰鬥機)121架、攻擊機20架、偵察機39架,加上運輸、教練等機型,共約600架。飛行人員約3000名。
日本陸軍航空兵作戰部隊有20個戰鬥機中隊、6個輕轟炸機中隊、8個重轟炸機中隊、15個偵察機中隊、3個轟偵混合中隊;海軍航空兵共有飛機811架。無論是裝備,還是飛行員素質都勝過中國空軍。在中日空軍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中國空軍將士勇猛頑強,毫不示弱。
高志航首戰告捷
8月13日,淞滬戰爭爆發。中國陸軍開始向上海方面大規模集結。8月14日,中國空軍第5大隊驅逐機17架分別從揚州機場起飛,沿長江向東搜索,於上午9時許在川沙及南通江面,將日海軍一艘驅逐艦炸傷。而另一大隊的5架偵察機則從筧橋機場起飛,赴上海偵察,並轟炸了公大紗廠的日軍倉庫。第2大隊21架轟炸機從安徽廣德起飛,轟炸了泊於吳淞口的日艦及匯山碼頭等日軍據點。
14日下午,第2、第5大隊和暫編35中隊,出動驅逐機9架、偵察機3架、「克塞」式轟炸機21架,共76架次,集中轟炸了上海日軍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彈藥庫、登陸碼頭等目標,以及停泊在黃浦江上的日艦。於8月7日北上轉場至河南周家口機場的中國空軍高志航第4大隊,也在14日這天接到空軍前敵總指揮周至柔下達的兩道急令,立即飛返上海準備參戰。高志航大隊火速飛返杭州筧橋,尚未休整,緊急警報已經響起。在大雨滂沱中,大隊長高志航立即率機升空迎戰。這是中日空軍的第一次交鋒。
日本空軍的主戰機型是96式攻擊機,比中國霍克3驅逐機火力強,飛行員空戰經驗豐富。但中國霍克驅逐機比日機速度快,中國空軍飛行員飛行技術雖不及日軍,但抗日愛國士氣高昂。雙方接戰後,正在高空搜索的高志航,發現敵機正在杭州灣上空疏散隊形。高志航迅速鎖定了一架塗著太陽旗機徽的日軍轟炸機。日機一邊俯衝擺脫,一邊準備以機尾炮還擊。但高志航的機炮已吐出了火舌,日機右翼上的副油箱著彈,頓時火花四濺,立即像個滾動的火球,一頭栽在了錢塘江畔。這是8年抗戰中,中國空軍打下的第一架日本飛機。
隨後,中隊長李桂丹又擊落1架。緊接著,樂以琴、鄭可愚等也傳來捷報!空戰僅進行了30分鐘。日機除了1架逃跑外,其餘3架均被高志航大隊擊落,中國空軍無一損失。0比6,高志航大隊開創了中國空軍對日作戰的全勝記錄。
1940年,國民政府將8月14日定為空軍節。
日軍再遭重創
日本海軍不甘心8月14日在杭州上空的慘敗。15日上午10時,日軍駐臺北松山機場的王牌木更津航空隊對杭州筧橋機場實施報復。
這天的杭州空戰,日軍再次遭到沉重打擊。據中國方面的戰報記錄,共擊落日機13架,第4大隊分隊長樂以琴駕駛2204號戰機,先後擊落擊傷4架敵機,打得日軍飛行員心驚膽戰。樂以琴愈戰愈勇,被日本飛行員稱為「空中趙子龍」,他們只要遇到樂以琴駕駛的2204號戰機,就主動避戰,不敢與之單獨交鋒。日本方面承認,這次空戰損失轟炸機2架、攻擊機8架、飛行員20人。中國空軍竟將木更津、鹿屋兩個聞名於世的日軍主力航空隊及裝備最新的轟炸機消滅過半,在日本引起一片震驚。日本空軍聯隊長石井義剖腹自殺。
9月26日,傷勢未癒的高志航,又在南京空戰中擊落號稱日本「四大天王」之一的山下七郎大尉,山下被中國軍民生擒。高志航被譽為中國空軍的「軍神」,其率領的第4大隊更是屢次大敗日本木更津航空隊。
1937年10月,經過兩個多月的激烈空戰,中國戰機已損失殆盡。中國空軍驅逐機司令兼第4大隊長高志航挑選20名優秀飛行員到蘭州接受蘇聯援助的飛機。日軍趁中國空軍主力不在,竟然出動150多架飛機輪番轟炸防守上海大場的中國軍隊,中國守軍損失慘重。高志航在蘭州聽到這一消息後,向蘇方代表提出,把一個月新機訓練時間縮短到3天。隨後幾天,高志航先後兩次頂風冒雪駕機獨闖六盤山,開闢了從蘭州直飛西安的航線。11月25日,高志航率領的14架戰機因連日大雨陷在河南周家口機場動彈不得,又因漢奸的告密遭到日機偷襲,高志航在連續3次發動飛機未能成功的情況下,遭轟炸壯烈殉國。
中國空軍的「四大天王」
在抗戰中,中國空軍高志航、樂以琴、劉粹剛及梁天成,被譽為「四大天王」。
1937年12月3日,南京危在旦夕。中國空軍已無力迎戰日軍,僅剩樂以琴、董明德二人起飛迎戰數十架日機。樂以琴駕駛戰機在日機群中左衝右突,施展出高超的飛行技術,致夾攻他的兩架日機互撞。但樂以琴的戰機被日機包圍後很快中彈,樂以琴在跳傘時為防止被日軍當靶子打,打開降落傘較遲,結果觸地壯烈殉國。
10月6日,日本海軍第2聯合航空隊,駕駛著新型「96」式艦載戰鬥機,在空襲南京得手後,竟然在南京上空作起了特技表演,以羞辱因實力受損未能升空迎戰的中國空軍。中國空軍第5大隊飛行員劉粹剛怒不可遏,立即單機(機號2401)起飛迎敵,迅速打下1架日機,其他日機當即抱頭鼠竄。當時,南京萬人空巷,市民們冒著危險為劉粹剛喝彩。10月26日,山西淪陷在即,山西方面向國民政府請求空中支援。國民政府決定派王牌飛行員劉粹剛率3架戰機星夜馳援。由於天氣惡劣,其他兩機相繼掉隊或返航,劉粹剛仍然單機馳援山西,結果,在一團漆黑中撞到山西高平縣的魁星樓,不幸墜機犧牲。
1939年5月,日本空軍對重慶實行大轟炸。6月17日,中國空軍第4大隊23中隊分隊長梁天成,在空戰中飛機不幸中彈,墜毀於涪陵,壯烈殉國。
中國空軍的「四大天王」,犧牲時年齡分別是:高志航29歲,梁天成26歲,劉粹剛24歲,樂以琴22歲,樂以琴當初報考空軍時年齡不夠,遂冒其兄樂以琴之名才考取了中央航校。人稱「江南大地之鋼盔」。
試讀內容
開國總統孫中山
那一刻,兩千年的帝制完全終結了。
中華統一史,從秦開始寫起。西元前 230 年,秦國不失時機地發起了統一之戰。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僅僅用了短短十年時間,秦王嬴政就圓了統一之夢,曾經赫赫有名的「戰國七雄」,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裡。
中華帝國,曾經無比輝煌,令世界仰慕。不幸,它漸漸陶醉於自我,閉關鎖國,未能跟進於時代,終在堅船利炮下碰得頭破血流。非變革,不足以改變其落伍地位。1911 年武昌起義的槍炮聲,終於向這封建帝國發起最後一擊。
槍響之後,清政府的統治分崩離析,組建革命政權迫在眉睫。當時,孫中山遠在美國,黃興客居香港,革命黨人一時群龍無首,只好暫推湖北新軍統領黎元洪任湖北軍政府都督。10 月 11 日晚,宣布中國為「共和的中華民國」,廢除清王朝年號。
隨著各省各地區軍政府的相繼建立,客觀形勢的發展,迫切要求組建全國統一的共和臨時政府,武昌與上海二地,首當其衝。
11 月 7 日,湖北都督黎元洪以「義軍四應,大局略定,惟未建設政府」為由,向各地軍政府發出徵求意見。9 日,又領銜通電各省,請派全權委員赴鄂組織臨時政府,迅即得到回應。
11 日,由江蘇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湯壽潛聯合致電滬督陳其美,以蘇、浙兩省名義,電請全國各省派代表來滬會商組織臨時政府。一時間,武昌和上海鼎足而立。
上海方面承認以鄂軍都督執行中央軍政府政務,但主張籌建臨時政府的會議地點應在上海。
武昌方面對此表示異議:「既以湖北為中央軍政府,則代表會亦自應在政府所在地。府、院地隔數千里,辦事實多遲滯,非常時期,恐失機宜。」隨即派居正等趕赴上海,力爭各省代表會在湖北舉行。黎元洪亦致書程、湯二人,「以歸一致」。之後,滬方做出讓步,不再堅持原意。
30 日,共有 11 省代表 23 人在漢口英租界舉行第一次會議,湖南人譚人鳳被公推為議長,決議在臨時政府成立之前,由湖北軍政府代行中央軍政府職權。12月 2 日,議決先制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又議決,如清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反正,當公舉為臨時大總統。
3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正式通過。會議期間,江浙聯軍光復南京,消息傳來,聯合會即議以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各省代表於 7 日內齊集南京,如有 10 省以上代表報到,即召開臨時大總統選舉會。
江浙地區的革命黨人,對於移會湖北以及新政權遲遲不得出臺深為不滿,於是在南京光復 3 日後由陳其美、程德全、湯壽潛領銜,邀集各省留滬代表舉行會議,決定臨時政府設於南京,公推黃興為大元帥,組織臨時政府。同時舉黎元洪為副元帥兼任鄂軍政府都督,仍駐武昌。
漢方代表自然不樂意了,要求黎元洪以都督名義電請取消。不過,漢陽失守和南京光復,為在籌建政權競爭中的上海方面,增加了有力的砝碼。
14 日,各省代表由武漢、上海會於南京舉行會議。這時傳來消息說,袁世凱所派議和代表唐紹儀已抵漢口。據稱,袁內閣主張共和,但須由國民會議議決後以告清廷,即可實行遜位。在此情勢之下,代表會臨時做出決定,暫緩選舉臨時大總統,承認上海所舉大元帥、副元帥。
會議在沉悶的氣氛中開了幾天,儘管選舉大總統已是刻不容緩,但還是未就人選做出最後定論。黃興以種種理由拒絕就大元帥職,無奈,代表會只好推黎元洪任大元帥,黃興副之。但黃興還是不從。21 日,黎元洪致電接受大元帥名義,並委黃興代行大元帥職權,程德全還親自赴滬勸駕。黃興推託不過,正要動身,得知孫中山即將回國,當即表示這等大事,應等孫中山歸來決定,遂中止南京之行。
25 日,孫中山到達上海,立即和同盟會的主要負責人討論群組建臨時政府事宜。隨後,同盟會的要員決定分別向各省代表示意,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並由馬君武著文在《民主報》上披露。
孫中山的回歸,使難產的大總統選舉,一下子出現轉機。29 日上午 9 時,17 省代表共 45 人再次齊集江蘇諮議局,開始就選舉臨時大總統進行表決。規定每省只有一票,候選者為孫中山、黎元洪和黃興三人,結果孫中山以 16 票當選。各省代表隨後致電孫中山當選,請他來寧組織臨時政府。
1912 年 1 月 1 日上午 11 時,列車載著孫中山一行,也帶著千萬民眾的期待,向南京疾駛,下午 5 時左右到達下關車站。孫中山換乘市內小火車,再轉乘一輛馬車,直抵兩江總督署大門。
冬日的南京,寒風刺骨,夜幕降臨,在陣陣細雨下,更顯淒冷。然而,在此已等候多時的各省代表和將領們,心中卻充滿暖意。隨著人群中爆發出一陣歡呼聲,孫中山走下馬車,他一手握帽,一面微笑著與大家握手寒暄。
歡迎儀式結束後,孫中山在黃興、徐紹楨的陪同下,信步走進了兩江總督署的大門,那一刻,古老的中國也步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晚11時整,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正式開始。當司儀宣布「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蒞位典禮開始」後,軍樂隊奏起雄壯的軍樂。山西代表景耀月向與會者報告了大總統的選舉經過,然後高呼:請大總統宣誓就職。在充滿信任的目光注視下,孫中山朗讀了大總統誓詞。景耀月代表各省致頌詞,議長湯爾和代表各省致歡迎詞,並向孫中山致授大總統印。
當孫中山致答詞,表示「當竭盡心力,勉副國民公意」之時,全場爆發出歡呼聲。孫中山異常激動,他舉起雙手向大家表示感謝。那一刻,他百感交集,「予三十年如一日之恢復中華,創立民國之志」,終於得以實現。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制的國家政權,將與這天一起載入史冊。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37-1949》(下)
試讀內容
藍天上的鷹
在中日空軍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中國空軍將士勇猛頑強,毫不示弱。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前,中國空軍共有10個飛行大隊、6個獨立飛行中隊、轟炸機137架、驅逐機(即戰鬥機)121架、攻擊機20架、偵察機39架,加上運輸、教練等機型,共約600架。飛行人員約3000名。
日本陸軍航空兵作戰部隊有20個戰鬥機中隊、6個輕轟炸機中隊、8個重轟炸機中隊、15個偵察機中隊、3個轟偵混合中隊;海軍航空兵共有飛機811架。無論是裝備,還是飛行員素質都勝過中國空軍。在中日空軍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中國空軍將士勇猛頑強,毫不示弱。
高志航首戰告捷
8月13日,淞滬戰爭爆發。中國陸軍開始向上海方面大規模集結。8月14日,中國空軍第5大隊驅逐機17架分別從揚州機場起飛,沿長江向東搜索,於上午9時許在川沙及南通江面,將日海軍一艘驅逐艦炸傷。而另一大隊的5架偵察機則從筧橋機場起飛,赴上海偵察,並轟炸了公大紗廠的日軍倉庫。第2大隊21架轟炸機從安徽廣德起飛,轟炸了泊於吳淞口的日艦及匯山碼頭等日軍據點。
14日下午,第2、第5大隊和暫編35中隊,出動驅逐機9架、偵察機3架、「克塞」式轟炸機21架,共76架次,集中轟炸了上海日軍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彈藥庫、登陸碼頭等目標,以及停泊在黃浦江上的日艦。於8月7日北上轉場至河南周家口機場的中國空軍高志航第4大隊,也在14日這天接到空軍前敵總指揮周至柔下達的兩道急令,立即飛返上海準備參戰。高志航大隊火速飛返杭州筧橋,尚未休整,緊急警報已經響起。在大雨滂沱中,大隊長高志航立即率機升空迎戰。這是中日空軍的第一次交鋒。
日本空軍的主戰機型是96式攻擊機,比中國霍克3驅逐機火力強,飛行員空戰經驗豐富。但中國霍克驅逐機比日機速度快,中國空軍飛行員飛行技術雖不及日軍,但抗日愛國士氣高昂。雙方接戰後,正在高空搜索的高志航,發現敵機正在杭州灣上空疏散隊形。高志航迅速鎖定了一架塗著太陽旗機徽的日軍轟炸機。日機一邊俯衝擺脫,一邊準備以機尾炮還擊。但高志航的機炮已吐出了火舌,日機右翼上的副油箱著彈,頓時火花四濺,立即像個滾動的火球,一頭栽在了錢塘江畔。這是8年抗戰中,中國空軍打下的第一架日本飛機。
隨後,中隊長李桂丹又擊落1架。緊接著,樂以琴、鄭可愚等也傳來捷報!空戰僅進行了30分鐘。日機除了1架逃跑外,其餘3架均被高志航大隊擊落,中國空軍無一損失。0比6,高志航大隊開創了中國空軍對日作戰的全勝記錄。
1940年,國民政府將8月14日定為空軍節。
日軍再遭重創
日本海軍不甘心8月14日在杭州上空的慘敗。15日上午10時,日軍駐臺北松山機場的王牌木更津航空隊對杭州筧橋機場實施報復。
這天的杭州空戰,日軍再次遭到沉重打擊。據中國方面的戰報記錄,共擊落日機13架,第4大隊分隊長樂以琴駕駛2204號戰機,先後擊落擊傷4架敵機,打得日軍飛行員心驚膽戰。樂以琴愈戰愈勇,被日本飛行員稱為「空中趙子龍」,他們只要遇到樂以琴駕駛的2204號戰機,就主動避戰,不敢與之單獨交鋒。日本方面承認,這次空戰損失轟炸機2架、攻擊機8架、飛行員20人。中國空軍竟將木更津、鹿屋兩個聞名於世的日軍主力航空隊及裝備最新的轟炸機消滅過半,在日本引起一片震驚。日本空軍聯隊長石井義剖腹自殺。
9月26日,傷勢未癒的高志航,又在南京空戰中擊落號稱日本「四大天王」之一的山下七郎大尉,山下被中國軍民生擒。高志航被譽為中國空軍的「軍神」,其率領的第4大隊更是屢次大敗日本木更津航空隊。
1937年10月,經過兩個多月的激烈空戰,中國戰機已損失殆盡。中國空軍驅逐機司令兼第4大隊長高志航挑選20名優秀飛行員到蘭州接受蘇聯援助的飛機。日軍趁中國空軍主力不在,竟然出動150多架飛機輪番轟炸防守上海大場的中國軍隊,中國守軍損失慘重。高志航在蘭州聽到這一消息後,向蘇方代表提出,把一個月新機訓練時間縮短到3天。隨後幾天,高志航先後兩次頂風冒雪駕機獨闖六盤山,開闢了從蘭州直飛西安的航線。11月25日,高志航率領的14架戰機因連日大雨陷在河南周家口機場動彈不得,又因漢奸的告密遭到日機偷襲,高志航在連續3次發動飛機未能成功的情況下,遭轟炸壯烈殉國。
中國空軍的「四大天王」
在抗戰中,中國空軍高志航、樂以琴、劉粹剛及梁天成,被譽為「四大天王」。
1937年12月3日,南京危在旦夕。中國空軍已無力迎戰日軍,僅剩樂以琴、董明德二人起飛迎戰數十架日機。樂以琴駕駛戰機在日機群中左衝右突,施展出高超的飛行技術,致夾攻他的兩架日機互撞。但樂以琴的戰機被日機包圍後很快中彈,樂以琴在跳傘時為防止被日軍當靶子打,打開降落傘較遲,結果觸地壯烈殉國。
10月6日,日本海軍第2聯合航空隊,駕駛著新型「96」式艦載戰鬥機,在空襲南京得手後,竟然在南京上空作起了特技表演,以羞辱因實力受損未能升空迎戰的中國空軍。中國空軍第5大隊飛行員劉粹剛怒不可遏,立即單機(機號2401)起飛迎敵,迅速打下1架日機,其他日機當即抱頭鼠竄。當時,南京萬人空巷,市民們冒著危險為劉粹剛喝彩。10月26日,山西淪陷在即,山西方面向國民政府請求空中支援。國民政府決定派王牌飛行員劉粹剛率3架戰機星夜馳援。由於天氣惡劣,其他兩機相繼掉隊或返航,劉粹剛仍然單機馳援山西,結果,在一團漆黑中撞到山西高平縣的魁星樓,不幸墜機犧牲。
1939年5月,日本空軍對重慶實行大轟炸。6月17日,中國空軍第4大隊23中隊分隊長梁天成,在空戰中飛機不幸中彈,墜毀於涪陵,壯烈殉國。
中國空軍的「四大天王」,犧牲時年齡分別是:高志航29歲,梁天成26歲,劉粹剛24歲,樂以琴22歲,樂以琴當初報考空軍時年齡不夠,遂冒其兄樂以琴之名才考取了中央航校。人稱「江南大地之鋼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