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革命、內戰與民族主義
中國20世紀的革命、內戰與民族主義
□ 問 ■ 高華答
孫、蔣學習蘇聯建黨軍
□ 孫文和蔣介石先後在學習蘇聯的建黨建軍原則和黨軍黨國問題上,都認為蘇聯是個學習的好榜樣,你覺得其中有什麼必然性嗎?
■ 向蘇聯學習──「以俄為師」,這個思路是孫文定的。孫對蘇聯革命的總結是,蘇聯最成功的經驗就是建立了黨軍,這是一支由黨和黨的領袖完全控制的軍隊。我們中國革命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這方面毫無建樹。孫文自己沒有去過蘇聯,他的這個思想是根據二手材料和當時西方的報導提出的。更重要的是,1923年他派蔣介石去蘇聯考察了三個月左右。這段歷史在美國學者陶涵(Jay Taylor)剛出版的《大元帥: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的奮鬥》中有所描述。蔣親自去看了,對十月革命後的俄國有了自己的認識。他基本認同孫的看法,就是以黨治國、以黨治軍,這主要是從中國需要的角度出發。加上1924年黃埔軍校建立後,蘇聯給了國民黨很大幫助。所以在學習蘇聯問題上,孫提出了思想,而蔣接受並傳成了它。蔣介石以後雖然反共,但「以黨治國」的路數並沒有改變。
□ 如果孫文只是為了建立一知親信部隊,他也可以學習美國。為什麼他和蔣介石都傾向於學習蘇聯?是不是蘇聯的意識型態更能對應其在中國的追求?
■ 孫、蔣都曾多次提到,想要擁有一支有主義、有思想的軍隊,因為他們認識 到,這種軍隊是布爾什維克成功的最重要因素。當時中國軍隊搭都是無主義、無思想的私家軍。至於他們為何沒有提出要建立美國式的國防軍,我印象中孫沒有專門論述過這個問題。也許他覺得中國和美國的差異太大,美國在南北戰爭後實際上是一個穩定和成型的社會,軍隊在社會中沒有特別顯著的作用。十月革命則完全是靠軍隊,把布爾什維克的力量從莫斯科一直延伸到全國。一支有主義、有黨領導、有工農群眾參加的軍隊,從革命實用主義角度,給孫和蔣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國人過去都是「吃糧當兵」的想法,相比之下,俄國人能鼓動勞動大眾為了主義和思想自願去流血打仗,這太了不起了,這也是為什麼1924年黃埔軍校建立以後就有「黨軍」這個概念。
□ 孫、蔣學蘇聯的傾向是否也與蘇聯願意提供大量盧布和軍援,而歐美確不願 扶助有關呢?
■ 歐美對「孫大炮」不看好,他們是地道的現實主義者;蘇聯則是出於自己「東方戰線」戰略考慮,選上了孫中山。第三國際建立後,它覺得俄國革命需要其他國家支持。而在1920年代初,從芬蘭、巴伐利亞到匈牙利,俄國支持的歐洲革命都失敗了,進攻波蘭也失敗了。此後列寧把目光轉向中國。他先要聯絡吳佩孚,因為後者有保護勞工的表現,後來發現這個人似乎不行,又轉向聯絡在廣東一帶有明顯社會主義改革思想的陳炯明。最後,遠東共和國(蘇俄政府在俄國西伯利亞赤塔建立的一個被蘇俄控制的緩衝國)一個外交使團成員達林以記者身分去了廣州,發現國民黨在工人中影響很大,而共產黨當時還很弱。事實上,國民黨早於中共搞工人運動,馬超俊等幾個人是最早在廣州搞工會的。此後鮑羅廷被派往中國,擔任孫的首席政治顧問。此人不僅革命意志堅定,而且有一種能力,這就是改變別人思想的能力,他的英語非常流利,可以和孫文流暢交談,並迅速地影響了孫,隨著孫中山向左轉,蘇聯的軍援等也都來了,所以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很多事都是在蘇聯邦助下完成的,黃埔軍校也是在蘇聯人的幫助下建立起來的。
革命、內戰與民族主義
中國20世紀的革命、內戰與民族主義
□ 問 ■ 高華答
孫、蔣學習蘇聯建黨軍
□ 孫文和蔣介石先後在學習蘇聯的建黨建軍原則和黨軍黨國問題上,都認為蘇聯是個學習的好榜樣,你覺得其中有什麼必然性嗎?
■ 向蘇聯學習──「以俄為師」,這個思路是孫文定的。孫對蘇聯革命的總結是,蘇聯最成功的經驗就是建立了黨軍,這是一支由黨和黨的領袖完全控制的軍隊。我們中國革命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這方面毫無建樹。孫文自己沒有去過蘇聯,他的這個思想是根據二手材料和當時西方的報導提出的。更重要的是,1923年他派蔣介石去蘇聯考察了三個月左右。這段歷史在美國學者陶涵(Jay Taylor)剛出版的《大元帥: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的奮鬥》中有所描述。蔣親自去看了,對十月革命後的俄國有了自己的認識。他基本認同孫的看法,就是以黨治國、以黨治軍,這主要是從中國需要的角度出發。加上1924年黃埔軍校建立後,蘇聯給了國民黨很大幫助。所以在學習蘇聯問題上,孫提出了思想,而蔣接受並傳成了它。蔣介石以後雖然反共,但「以黨治國」的路數並沒有改變。
□ 如果孫文只是為了建立一知親信部隊,他也可以學習美國。為什麼他和蔣介石都傾向於學習蘇聯?是不是蘇聯的意識型態更能對應其在中國的追求?
■ 孫、蔣都曾多次提到,想要擁有一支有主義、有思想的軍隊,因為他們認識 到,這種軍隊是布爾什維克成功的最重要因素。當時中國軍隊搭都是無主義、無思想的私家軍。至於他們為何沒有提出要建立美國式的國防軍,我印象中孫沒有專門論述過這個問題。也許他覺得中國和美國的差異太大,美國在南北戰爭後實際上是一個穩定和成型的社會,軍隊在社會中沒有特別顯著的作用。十月革命則完全是靠軍隊,把布爾什維克的力量從莫斯科一直延伸到全國。一支有主義、有黨領導、有工農群眾參加的軍隊,從革命實用主義角度,給孫和蔣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國人過去都是「吃糧當兵」的想法,相比之下,俄國人能鼓動勞動大眾為了主義和思想自願去流血打仗,這太了不起了,這也是為什麼1924年黃埔軍校建立以後就有「黨軍」這個概念。
□ 孫、蔣學蘇聯的傾向是否也與蘇聯願意提供大量盧布和軍援,而歐美確不願 扶助有關呢?
■ 歐美對「孫大炮」不看好,他們是地道的現實主義者;蘇聯則是出於自己「東方戰線」戰略考慮,選上了孫中山。第三國際建立後,它覺得俄國革命需要其他國家支持。而在1920年代初,從芬蘭、巴伐利亞到匈牙利,俄國支持的歐洲革命都失敗了,進攻波蘭也失敗了。此後列寧把目光轉向中國。他先要聯絡吳佩孚,因為後者有保護勞工的表現,後來發現這個人似乎不行,又轉向聯絡在廣東一帶有明顯社會主義改革思想的陳炯明。最後,遠東共和國(蘇俄政府在俄國西伯利亞赤塔建立的一個被蘇俄控制的緩衝國)一個外交使團成員達林以記者身分去了廣州,發現國民黨在工人中影響很大,而共產黨當時還很弱。事實上,國民黨早於中共搞工人運動,馬超俊等幾個人是最早在廣州搞工會的。此後鮑羅廷被派往中國,擔任孫的首席政治顧問。此人不僅革命意志堅定,而且有一種能力,這就是改變別人思想的能力,他的英語非常流利,可以和孫文流暢交談,並迅速地影響了孫,隨著孫中山向左轉,蘇聯的軍援等也都來了,所以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很多事都是在蘇聯邦助下完成的,黃埔軍校也是在蘇聯人的幫助下建立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