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戰後初期楊逵與中國的對話

79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章 緒論

一、詭譎多變的戰後初期

一八九五年中國依據「馬關條約」的內容,將台灣割讓予日本。日本統治的五十年間,台灣人曾經運用武力抵抗與社會運動,對抗殖民政權與同化政策。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後,為加緊改造台灣人為戰爭所用,皇民化運動在全島雷厲風行地推展開來。藉由宗教與社會風俗的改革、日語教育的普及、改日本姓名、志願兵制度等手段,企圖由外而內塑造台灣人的日本認同。一九四三年七月王昶雄在《臺灣文學》發表的日文小說〈奔流〉,描繪台灣人無可避免被捲入皇民化的激流裡,除了成為日本人外別無選擇,卻又必須為此拋棄台灣人立場的心靈痛楚,相當程度地展現了中日戰爭時期成長的新世代,在日本人與台灣人兩條對立的路徑中掙扎的苦悶心境。

一九四五年七月底,《臺灣新報》報導了美國、英國與中國三國領袖──杜魯門(Harry S. Truman)、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蔣介石聯合發表「對日共同宣言」(波茨坦宣言)的消息,以及盟軍要求日本投降的八個條件,其中之一在於實施「開羅宣言」,將日本領土限定於本州、四國、九州、北海道及被決定的其他諸島。據此,台灣人當已預見日本戰敗之後,即將迎向嶄新的政治局面。儘管曾經是中國領土,有眾多來自中國移民的後裔,戰爭時期除了物資被強徵以支應軍備之所需,文學藝術被迫協力戰爭之外,台灣也因為是日本的殖民地,遭到盟軍飛機的激烈轟炸,為數不少的台灣人更以軍屬、通譯等名義被送往前線,而與中國人站在敵對勢力的兩邊。夾處在交戰的日本與中國之間,戰後台灣人的尷尬處境不難想像。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當期待已久的和平終於到來時,臺灣總督府的資料顯示,台灣民眾竟茫茫然不知如何是好,只能「靜觀」。作家吳新榮的日記,印證了這項記載的真實性。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六日的日記中,吳新榮描述與友人脫去衣裳,跳入溪中,「洗落十年來的戰塵及五十年來的苦汗」,上岸後各人朝向海面大叫:「自今日起吾人要開新生命啦!」的狂喜之後,也記錄了自己忐忑不安的心情:

噫,悲壯乎,歷史的大轉換是一日之中,是一時之間。噫,感慨哉,自今日雖說是和平之第一日,但難免一種的不安,無限的動搖。總是要光明的前途,必須要再努力、勉勵而已。

此數日中要謹慎,而靜觀世界之大勢。

字裡行間透露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止翌日,吳新榮既喜悅又不安的複雜心境。一方面,為漫長的戰事終於結束,台灣可望脫離日本統治而雀躍不已;另一方面,由於無法洞悉時局的趨向,對於台灣的前途充滿疑懼。

八月二十八日《臺灣新報》刊載蔣介石所發表,關於中國獨立達成的聲明,收回台灣及澎湖群島也列為最重要的目標之一。隨著中國接收台灣的態勢逐漸明朗,得以擺脫日本殖民地歧視性的不公平待遇,以及被戰敗國日本支配的命運,轉而成為戰勝國中國之一方,台灣民眾迅速陷入歡欣鼓舞的慷慨激昂中。九月一日張士德返台發展「三民主義青年團」,獲得包括舊台共成員謝雪紅、蘇新、簡吉,與作家張文環、呂赫若、吳新榮等眾多不分派別台灣民眾的踴躍響應。九月十日,由陳炘發起,葉榮鐘擔任總幹事,林獻堂參與領導的「歡迎國民政府籌備會」召開籌備委員會,正式推動相關事宜。國民政府軍接收時的熱情迎接,與國語(北京話)學習的盛況,體現了台灣人對這個新時代的熱烈歡迎,以及重新建設台灣社會的殷切期盼。其間,台灣人民協會、台灣學生聯盟、台灣農民協會、台灣總工會籌備會等各種人民團體紛紛成立,為盡速重建戰後新台灣,台灣社會展現前所未見的活力。

戰爭末期在物資統制的前提下,台灣的報紙、雜誌各被統整為《臺灣新報》與《臺灣文藝》一種。日本戰敗後各種刊物陸續出爐,根據學者何義麟的統計,截至二二八事件爆發前為止,台灣島內新創刊的雜誌,至少有一百一十種以上。主導發行者大致可分為台灣文化界人士、官方機構或學校團體、中國大陸來台人士等三種。另有台灣人與大陸來台人士合作的刊物,《台灣文化》為其中最具代表性者。報紙方面亦為數不少,主要有從《臺灣新報》改組而成,隸屬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的《臺灣新生報》、國防部宣傳處的《和平日報》、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中華日報》,以及民間創辦的《民報》、《人民導報》、《大明報》等,各自傳達行政機關、軍方、政黨、民間,分屬左、右翼等不同光譜的言論,一度呈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繽紛榮景。

由於經過五十年的日本統治,台灣與中國的社會型態及文化內涵,在戰後已經有了極大的差距。一九四四年四月在重慶的國民政府草擬〈臺灣接管計劃綱要〉,十月由台灣調查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儀擬呈,並於一九四五年三月十四日修正核定。接收後陳儀政府即以此為方針,推動台灣文化的重建。其中第四條「接管後之文化設施:應增強民族意識,廓清奴化思想,普及教育機會,提高文化水準」,第七條「接管後公文書、教科書及報紙,禁用日文」,第四十四條中關於國語普及的「公務人員應首先遵用國語」,以及五十一條「日本佔領時印行之書刊、電影片等,其有詆毀本國、本黨或曲解歷史者,槪予銷燬。一面專設編譯機關,編輯教科、參考及必要之書籍圖表」等條文,不僅預告中國國語文時代的來臨,也以此宣示牴觸中國國民黨的言論,將運用官方的力量予以排除。

行政長官陳儀來台後,為執行中國化的政策,去除日本文化的影響,設立三機構以實踐〈臺灣接管計劃綱要〉的部分構想:「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負責媒體的管制與法令的宣傳,「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推行國語運動,「臺灣省編譯館」從事刊物編輯,並接續日治時期的台灣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臺灣省編譯館館長許壽裳,在陳儀保護下傳播魯迅思想,希望藉由魯迅曾經參與的中國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在台灣的展開,發揚中華民族主義,藉以改造台灣人的國民性,由此掀起戰後台灣文化界的魯迅風潮。一九四六年二月行政長官公署公告「查禁日人遺毒書籍」,已出版者予以銷毀與取締。十月二十五日起廢止報紙雜誌的日文欄。〈臺灣接管計劃綱要〉中的禁用日文與日本圖書的查禁,在接收台灣僅滿一年的一九四六年間即已落實。台灣以「去殖民」(decolonization)與「中國化」為兩大前提,逐步邁向重建之路。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