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與興中會
——“切扶大廈之將傾”
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庶我子子孫孫,或免奴隸於他族。
——興中會章程
19世紀末,腐朽的清王朝已經進入風雨飄搖時期,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已經難以為繼。而清王朝的最後覆亡,是在 1911年的辛亥年。我們還記得,在這之前的一個辛亥年,即1851年,那個叫洪秀全的農民領袖在廣西金田發動起義,把南京當作首都,縱橫馳騁 14年,差一點就把一個大帝國給推翻了。60年一個甲子,當又一個辛亥年到來的時候,清朝的統治者們不免有些焦慮。這些焦慮,有來自外部的,也有來自內部的。內部的统治腐朽透頂,才是清王朝最終滅亡的根本原因。
在中國,較早傳播革命思想的是孫中山。
孫中山,名文,號逸仙,1866年 11月 12日出生於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他的先輩因為參加抗清起義失敗,而由廣東的永安(今紫金縣)縣遷入香山。
孫中山童年時,村裡有個曾經參加過太平天國運動的老兵,他時常在家門口的大榕樹下講述太平軍反清的故事。孫中山總是聽得入神,並感慨地說:“洪秀全滅了滿清就好了。”這老兵見孫中山特別愛聽這類故事,又長得天庭飽滿,地閣方圓,聰慧過人,就對孫中山說:“你長得很像天王洪秀全,長大後也當洪秀全吧。”於是,小夥伴們就喊他“洪秀全”,他自己對洪秀全等反清人士也極為推崇。
孫中山 9歲時進入村塾讀書,接受傳統教育。他有一個哥哥,名叫孫眉,17歲時跟著母舅漂洋出海,在夏威夷辛苦經營,幾年後,他成為當地一個新富,經濟條件非常優越。鑒於孫眉的卓著成效,1877年,夏威夷政府特意准許孫眉多招一些華人來島大興墾務。家鄉人得知孫眉在夏威夷發了財,把那裡當成了樂土,紛紛湧向夏威夷。孫中山也隨母親登上了海輪,那年,他衹有 12歲。
因為哥哥經濟條件很好,孫中山剛到夏威夷,就進了一所由英國基督教監理會創辦的學校讀書。3年後,他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授獎那天,夏威夷國王親手把獎品交給他。孫眉為此得意至極,為表示褒獎之心,他把自己的一部分財產也轉到了孫中山名下。
對 15歲的孫中山來說,在夏威夷的這幾年,他最大的收穫不是令人羡慕的財產,而是通過學校教育接觸了西方文明,大大拓展了眼界。
1883年,孫中山歸國,相繼進入香港中醫書院、廣州南華醫學堂、香港西醫書院學習。1892年,孫中山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他在香港西醫書院苦讀 5年,接受的主要是西方資本主義的教育。他學到不少自然科學知識,也接觸到一些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此時,他已經開始了最初的民主活動,一邊努力學習醫術,一邊致力於政治研究,也是在這個時候,他產生了改良國家政治的願望。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就在清軍取得鎮南關大捷的關鍵時刻,清政府卻選擇與法國政府議和,簽訂了《中法新約》,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中國西南門戶大開。
清政府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這對孫中山刺激很大。孫中山後來回憶說,他就是在中法戰爭那一年,才有了推翻清王朝、創建民國的志向。他敬仰洪秀全,稱洪秀全是反清第一英雄。在香港,陳少白、尤列、楊鶴齡和孫中山四人交往很密切,他們常常在一起討論國內時政,抨擊清政府。這四人也被時人形象地稱為“四大寇”。
當時,孫中山深受改良主義的影響,希望清政府能夠效仿西方資本主義制度,進行真正的改革。他曾把這個希望寄託在清政府上層,因李鴻章當時是重臣,1894年,也就是中日甲午戰爭前,29歲的孫中山寫了一篇《上李鴻章書》,他通過關係找到李鴻章的幕僚盛宣懷,由盛宣懷引薦,去見李鴻章。當時李鴻章正忙於各種外交事務,聽說孫中山衹是個年輕醫生,根本沒有放在心上,拒絕會見孫中山。
《上李鴻章書》全文長達 8000多字。在這篇文章中,孫中山主張“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要求清政府在文化教育、農業生產、工商業上進行改革,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上李鴻章書》後不久,甲午中日戰爭便爆發了。清軍無力抵抗日本軍隊的進攻,經過黃海海戰、遼陽保衛戰、威海衛之戰,遼東半島和威海衛相繼被日軍佔領。河山失陷,中國面臨著被列強瓜分的危險。與此同時,清朝上層統治者慈禧太后卻忙於她的六十大壽的慶典。一邊是戰爭烽火,生靈塗炭,一邊是朝廷的歌舞升平,強烈的對比深深刺痛了孫中山。從維護清政府,主張自上而下的和平改良,到深刻認識到用暴力手段推翻這個腐敗的清王朝,孫中山衹用了很短的時間。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孫中山堅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要挽救中國,要革命,需要有經費。上書李鴻章失敗後,在李鴻章的幕僚羅豐祿的斡旋下,孫中山領得一張農桑會出國籌款的護照,他再次來到檀香山。這次去檀香山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向舊日親友籌資,準備進行反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