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教科書裡沒有的民國史(全新修訂版)

75特價28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民國總統知多少

中華民國從1912年1月1日成立到1949年10月1日終結,在不到三十八年的時間裡,共有八人擔任過總統職務。他們是:孫中山、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蔣介石、李宗仁。其中,孫中山先後擔任過臨時大總統和非常大總統;袁世凱為首任大總統;黎元洪兩次擔任正式總統;馮國璋、李宗仁為代理總統。

一、臨時大總統孫中山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正式宣告中華民國成立。不過,在孫中山就職之前,革命黨就已經和袁世凱達成協議:只要袁世凱能夠幫助推倒清政府,就可以推舉其為總統。因此,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可謂名副其實,甚至在他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的當天,他還得按照各地代表的會議決定,發電報給袁世凱,明確表示自己只是「暫時承乏,而虛位以待之心,終可大白於將來」,希望袁世凱「早定大計,以慰四萬萬人之渴望」。

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開始從支持立憲變成贊同共和,並且脅迫清室,要求清帝溥儀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走投無路的隆裕太后頒布了清帝溥儀的退位詔,中國最後一個王朝至此壽終正寢。13日,袁世凱正式聲明「贊成共和」。14日,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正式辭去臨時大總統職,並舉薦袁世凱以代之。

從1912年元旦任職到同年2月14日正式辭職,孫中山在臨時大總統職位上任職一共四十五天。

除臨時大總統外,孫中山還曾出任非常大總統。1917年段祺瑞大權獨攬之後,國會陷入停止工作的狀態。孫中山對此非常不滿,認為北京政府此時已經明顯違背了中華民國約法,成為一個不法政府,遂帶領一部分議員南下廣州,組織了非常國會和軍政府,開展護法鬥爭,從而形成南北政權對峙的局面。1921年4月,非常國會開會,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但軍政大權實際上集於陳炯明一身。1922年6月,陳炯明與孫中山意見不合,下令部下攻擊總統府,孫中山被迫離開廣州,非常大總統一職就此停用。

二、首任總統袁世凱

1912年2月15日,南京臨時參議院以十七票全票通過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當天,孫中山親自致電袁世凱:「民國大定,選舉得人。」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3年10月,袁世凱強迫國會選舉自己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不久下令解散國會,廢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改內閣制為總統制,並且統一貨幣,鑄造「袁大頭」。

1915年12月11日,在袁世凱的策劃下各省國民代表一致上「推戴書」,袁世凱遂於12月12日以「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的名義正式接受推戴稱帝,宣布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年號洪憲,並計畫在1916年元旦登極。

1916年3月22日,迫於各種壓力,袁世凱宣布取消帝制,廢除「洪憲」年號,仍以大總統的名義發布命令。歷時八十三天的稱帝鬧劇至此結束。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眾叛親離的總統位置上去世。

三、兩任總統的黎元洪

袁世凱去世後,副總統黎元洪繼任中華民國總統職務。作為武漢首義後湖北軍政府都督,黎元洪在中華民國成立之初,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之際就被選為副總統。隨後,在袁世凱擔任民國臨時總統和正式總統之際,黎元洪仍然被選為副總統,他也成為中華民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三次當選副總統的人。

1916年6月7日,副總統黎元洪繼任中華民國總統,補選馮國璋為副總統。不過,黎元洪的權力卻受到國務總理段祺瑞的制衡,並演化成第一次「府院之爭」 。段祺瑞在袁世凱去世後,以北洋皖系軍閥首領自居,掌握軍政大權,背後又有日本勢力的支持,因此經常與黎元洪分庭抗禮,在黎元洪下令將其免職後,甚至指使皖系督軍宣布所在八省脫離中央,欲武力倒黎。為了對抗段祺瑞,黎元洪請辮帥張勳 於6月14日入京調解。不料張勳入京後,卻在7月1日發動政變,擁立遜帝溥儀復辟。黎元洪被迫去職,由副總統馮國璋代理大總統一職。7月12日,段祺瑞組織「討逆軍」,復辟政權在成立十三天後即被推翻,成為民國又一出政治鬧劇。張勳復辟失敗後,民國政權的實際控制者段祺瑞並沒有迎回總統黎元洪,而是力挺副總統馮國璋代理總統。

不過,在1922年6月總統徐世昌被迫去職後,昔日的落難總統黎元洪再次被請出來擔任民國總統職務。他也成為民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兩次擔任總統職務的人。

四、代理總統馮國璋

1917年7月,副總統馮國璋在總統黎元洪被迫去職後,代理民國大總統職務。段祺瑞再次出任總理,控制了中央政權。

段祺瑞大權獨攬之後,無意恢復國會。孫中山遂帶領一部分議員南下廣州,組織了非常國會和軍政府,開展護法鬥爭。為了平息眾怒,在段祺瑞的授意下,1918年8月12日,中華民國第二屆國會正式成立,因其選舉過程被「安福俱樂部」 所控制,故稱為「安福國會」。

北洋軍閥直系首領馮國璋代理總統後,與國務總理段祺瑞再次發生矛盾,並且演化為第二次「府院之爭」。1918年9月,安福國會正式選舉徐世昌任中華民國總統,馮國璋被迫去職。

五、「翰林總統」徐世昌

徐世昌,早年與袁世凱義結金蘭,後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故當選民國總統後,人稱「翰林總統」。因其詩、書、畫樣樣精通,又被稱為「文治總統」、「總統詩人」。

徐世昌在清末曾擔任東三省總督,辛亥革命爆發後,他力主起用袁世凱鎮壓革命。民國成立後,徐世昌成為袁世凱的重要謀士,為「嵩山四友」之一 。1918年,在選舉民國第二屆總統之際,段祺瑞、馮國璋鷸蚌相爭,一向以居間調和者身分自居的北洋元老徐世昌漁翁得利,成為民國第二屆總統的「理想人選」。據說,徐世昌在上任前還請示過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並「得其恩准」。

鮮為人知的是,袁世凱、徐世昌作為民國由議會選舉的第一、二屆總統,都出生於河南,還是早年的結拜兄弟,又都曾為晚清封疆大吏,而後任民國總統。

徐世昌任總統不久,即爆發了五四運動。在全國人民的抗議下,徐世昌被迫免去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的職務,以緩解自己的輿論壓力。不過,為了抵制新文化運動的不斷高漲,徐世昌在任期間,極力鼓吹尊孔讀經。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後,直系軍閥曹錕、吳佩孚獲勝,控制了北京政府,指責具有皖系背景的徐世昌任總統為非法。徐世昌被迫於當年6月去職,自此退出政界,居於天津租界。

六、「賄選總統」曹錕

1922年6月徐世昌被迫去職後,黎元洪雖然再次就任總統,但軍政大權仍然掌握在直系軍閥曹錕、吳佩孚手中。曹錕對總統寶座垂涎已久,一年之後,即將傀儡總統黎元洪逼下臺。曹錕採取收買議員的辦法,在北京甘石橋一一四號設立議員俱樂部,許諾選舉時出席議員每人賄以五千元支票。1923年10月5日,選舉開始,結果在五百九十張總投票數中,曹錕獨得四百八十票,遠遠高於第二名孫文的三十三票。曹錕因此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人稱「賄選總統」。

曹錕賄選總統激起了全國民眾的反對,孫中山、奉系軍閥張作霖、皖系軍閥段祺瑞都紛紛發表「討伐曹錕通電」,或斥責曹錕「賄買議員,豢養牙爪,以竊大位,以禍鄰疆」,或指斥其「不知國家人民為何物,禮義廉恥為何事」。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早已經對曹錕、吳佩孚不滿的直系將領馮玉祥乘吳佩孚出京督戰之機發動北京政變,將總統曹錕抓住幽禁起來,並且脅迫其下令停戰,免去吳佩孚本兼各職,並宣布自動退位。隨後,馮玉祥還派北京警備司令鹿鐘麟將溥儀及其「妃嬪」遷出故宮。

「北京政變」之後,直系主將吳佩孚陷入內外交困之中,最終戰敗逃亡。第二次直奉戰爭的爆發以直系軍閥的垮臺結束。這也是一年前風光無限的「賄選總統」曹錕所沒有想到的。

曹錕下野後退居天津英租界。華北淪陷後,年邁的曹錕在夫人勸導下,立誓寧肯喝稀粥,也不給日本人辦事,讓人看到了一個北洋軍閥的民族氣節,也讓人看到了一個「賄選總統」的做人底線。

七、行憲總統蔣介石

北京政變後,張作霖、馮玉祥、盧永祥等推段祺瑞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集總統與國務總理權力於一身,總統職務改為虛位,由國務總理攝行,段祺瑞名義上總攬軍民政務,統率海陸軍,成為中華民國元首。此後,民國政壇頻繁走馬換將,但長期無人擔任總統職務。

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不久,「寧漢合流」,蔣介石控制的「南京國民政府」和汪精衛控制的「武漢國民政府」宣布「和平統一」。1928年2月,中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在南京召開,選譚延闓為國民政府主席,但實際政權掌握在軍事委員會主席兼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手裡。隨後,國民革命軍在白崇禧的指揮下,占領平津,奉軍退至關外,北伐勝利。1928年12月,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成為名義上統一的中央政府。1947年1月,國民政府公布《中華民國憲法》,隨後正式改組南京國民政府,蔣介石任政府主席 。

1948年3月,國民政府在南京召開行憲國大,選舉蔣介石為總統、李宗仁為副總統。不過,這個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早已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南京國民政府已經時日無多了。

八、最後的代總統李宗仁

1949年初,國民政府的政治、軍事、經濟出現全面潰敗,蔣介石被迫宣布「引退」,由國民黨內「桂系」首領、副總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李宗仁曾經幻想通過「和談」,阻止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並派代表團到北平談判,但最終還是沒有在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和平條件《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總統的職位就此成為歷史。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