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鳳凰池
1935年初秋,居亦僑喜出望外的接到了侍從室的通知,說他的報告已呈委員長批准,獲任命為中校侍從副官,囑儘快前往報到。
居亦僑,江蘇吳縣人,1906年生,東南大學商科肄業,黃埔軍校第六期步科畢業,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師、第九師營長、副團長、團長等職。居在第九師任副團長時,團長項傳遠、師長李延年均為黃埔一期畢業生。1934年,項傳遠被蔣介石選為侍一處上校侍從室副官兼任第一組組長,李延年便任命居亦僑為代理團長,接替項傳遠的職務。當居得知項被蔣賞識,並可外調提升的消息後,對於這個被大家視為「鳳凰池」的機構,頗為嚮往。他將此想法告訴了他的師長李延年。
李當時正好得知自己即將升任軍長的消息,唯恐項有朝一日調離侍從室,自己將失去內侍耳目,因此也希望再有一個熟人在蔣左右,有事仍可先得風聲。1935年3月,李延年趁在南京參加軍事會議的機會,和項傳達商量,設法讓居進入侍從室。項告訴李:「在侍從室沒有自由,沒有休假,一接到任務,朝夕不分,非常辛苦。不知居亦僑願意否?要進入內侍,辦法倒是有一個,那就是找我一個一期同學蕭贊育談談,他在蔣介石身邊擔任侍從秘書,專管黃埔同學進退升降之事,同時審閱軍統機要文件摘要的簽擬匯報,找他試試,看看怎麼樣?」過後,李延年和項傳遠一起來到蕭贊育家中,同學久別重逢,暢敘舊誼,十分投機。接著李延年和項傳遠便談起保荐居亦僑入侍從室的事。此時正值侍從室成立不久,需要人手,蕭贊育即表示可讓居自己先打個報告,由蕭上報候批。
居亦僑終於接到了侍從室的報到通知。他於是在一個秋色斑斕的早晨來到南京。29歲的他,穿著一身嶄新的草綠色呢軍服,斜背著軍帶,腰間佩帶刻有「軍人魂」字樣的短劍,腳穿一雙烏黑雪亮的皮鞋,提前了半小時到達蔣介石官邸的接待室,懷著欣喜和激動的心情等後接見。居亦僑環顧四周,看件客廳正中牆上掛著一張大照片,照片中孫中山坐在藤椅上,而佩帶指揮刀全副武裝的蔣介石,則站在孫中山的右側。
蔣介石公館坐落在中央軍校校園內,是一幢紅磚紅瓦的兩層樓洋房,四周綠樹成蔭,露出洋房的紅色屋頂。
忽然,侍從室第一處第一組(主管總務)上校組長項傳遠走進接待室,對他的舊屬居亦僑說:「亦僑弟,先生傳見。」居一驚,立即站起身來。項傳遠告訴居亦僑,他的同事侍從秘書蕭贊育已將居的簡歷給蔣看過,並說明居出身黃埔六期,和項原屬同一個團,還是個大學生,蔣遂命擇期傳見。項簡短的說完後,即進門通報,居則原地站定。
不多久,門口又傳出項傳遠的招呼聲:「居亦僑,請進。」居精神一振,步入蔣介石的辦公事,摘下軍帽,屏息立正敬禮,說:「報告校長,學生居亦僑前來報到!」
蔣介石辦公室的東、南壁是鏤花窗,窗前掛著綢簾;西北壁掛著軍事地圖,地圖上插著紅、白、黃三色的三角小旗。蔣介石穿著灰色嗶嘰中山裝,右手握著一支紅藍鉛筆,坐在一張碩大的寫字台前批閱公文。聽到報告聲,他抬起頭來,微微頷首,臉上露出一絲笑容,兩眼射出威嚴的目光,親切的對我說:「坐下說,不必講禮節,你坐下談。」
居亦僑在部隊裏聽說過,黃埔軍校出身的軍官,見校長時都不就坐,即使是陳誠就坐時,也是挺直胸脯,只用一半屁股坐在椅子上。他於是只走上幾步,不敢就坐,畢恭畢敬地挺直胸脯,站在桌旁。
蔣介石接著看了一下居亦僑的履歷資料,問了幾個問題,包括入伍時團長是誰?怎樣離開黃埔軍校的?畢業後分發到甚麼部隊?等等,居都小心回答。
「好!你到侍從室來很好,在這裏做事要細心,接待外客要有禮貌,同時也要聽主任、侍衛長的吩咐,有不懂的事情,多問問侍衛長和老的侍從副官。」
「是!」居亦僑響亮地答道。
「項副官,你領他到林主任那裏去報到,給他添個人手。」居亦僑隨即敬禮告退,跟隨項傳遠走到侍一處主任林蔚的辦公室。林蔚簡單的問了居亦僑的情況後,鄭重地說:「這裏工作要比部隊忙一點。我提醒你一句,同外人少接觸,最好是不接觸,這點你要加倍注意。不熟的地方,可多問問。」「你就在第一組工作,工作分早晚兩班,你聽他的安排。」林蔚指著項傳遠對居亦僑說。
簡短的談話結束後,居亦僑就住進了距蔣介石官邸不遠的侍從副官寢室。寢室裏陳設簡單,四張木床兩張桌子。當天居亦僑就領到一本藍色封面的「侍從日記」,要求每天把自己的行動、做事、看書,閱報等情況都扼要記下。侍從日記每逢年終換新,從主任到衛士人手一冊,放在枕頭下面。蔣介石有時來到寢室,也會翻開枕頭,看看侍從日記。從這天起,居亦僑就開始了他的侍從生活。
事隔八十多年,我們今天之所以能對居亦僑進入侍從室服務的經過,有如此巨細無靡的瞭解,完全是由於他晚年曾接受口述歷史訪問,原汁原味的保存了當時的實況,至於侍從室其他工作人員所留下的史料,則十分殘缺不全,經過廣泛的收集與整理,我們得以對侍從室人員的全貌,有一粗淺的認識。
來源
侍從室人員的來源,共有以下數種:
第一,分發。陸軍大學為國軍軍事最高學府,畢業學員自然受到各單位重視。每年畢業前,侍從室、軍事委員會、軍令部、軍政部、各戰區長官、各軍師長,均紛紛致電陸大,要求分派畢業學員,侍從室自然也不例外。蔣介石為了提高侍從室參謀人員的素質,自侍從室成立起,即逐漸挑選陸大各期畢業學員入室服務,7並將侍從室原有的少數參謀人員也陸續送入陸大深造。至抗戰中、後期,侍二組的參謀人員,幾乎全是出身陸大,只有少數英、美留學生擔任外事、翻譯或轉派侍從武官等項工作。8
1942年,蔣介石為了培養黨政軍高級幹部,除了於中央訓練團增設黨政高級班,又於重慶復興關創立國防研究院。該院由蔣介石兼任院長,王東原任主任,學員係從陸軍大學畢業學員及海外留學生中,遴選43人調訓,為期一年,結業後大多以駐外武官名義派赴世界各國考察一年,也有3名係直接分發至侍從室服務。該院辦理一期後即由於國共內戰開始而停辦。
至於侍從室內負責警衛工作的官兵,主要來源則為分發與招考。例如1933年8月,蔣介石於侍從室下增設警衛與偵查兩股,偵查股後改為特務股,其股員稱為特務員,與侍一組的特務員名同而實異。每股各設股長一員,股員10員,擔任警衛及情報收集工作,其人選由軍統局擇優撥充。此一編組即為日後侍衛室警衛組的前身。至於基層的衛士,則常是公開招考而來。如追隨服務蔣介石逾半世紀的王祥法,即是於1941年在浙江投考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衛士隊獲錄取,離開奉化老家,趕至寧波入伍,經過半年始輾轉抵達重慶,進駐中樑山接受入伍教育,編入國民政府警衛團第一營第一連,後又獲選送遵義步兵學校受訓,結業後奉調派蔣介石桂林行館服務,自此展開其衛士生涯。
第二,蔣介石親自挑選。
(一)蔣的鄉親故舊及他們的子弟。侍從室中與蔣有血緣關係者,大多為侍衛。侍從室第三組主管警衛和安全,成員多為蔣的鄉親故舊及他們的子弟,如非蔣氏宗族內的人,即為竺姓、毛姓的姻親後輩。如侍衛長俞濟時為交通部長俞飛鵬的侄兒,而俞飛鵬則為蔣介石的表兄弟;曾任副侍衛長兼侍三組組長的蔣孝先,為蔣的族孫輩;蔣孝先在西安事變中殉職後,繼任侍三組組長的王世和,也和蔣有親戚關係。其他的侍衛官,如蔣恒祥是蔣的遠房侄兒,蔣孝鎮是蔣的侄孫,竺培基、竺培風是蔣的外甥。至於侍從室歷任的侍衛長,則除錢大鈞外全為浙江人。蔣介石的歷任侍從祕書(或稱機要秘書、官邸秘書),則多為蔣的故舊子弟,如毛慶祥為蔣世交毛穎甫之子,又為蔣妻毛福梅的從姪;汪日章的堂母舅為蔣父繼室孫氏的堂弟;俞國華為蔣結拜兄弟之子;周宏濤為蔣老友周駿彥之孫,均為浙江奉化人。
(二)其他。例如何廉原為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兼南開經濟研究所所長,1936年10月在蔣邀請下,入侍從室。又如周佛海,自脫離中共後,與CC靠攏,1934年出版《三民主義之理論的體系》一書,為蔣所賞識,獲任侍二處副主任兼第五組組長;至於沈昌煥,1942年入侍從室任交際秘書(或稱外交秘書)前原為外交部專員,某一週日在部值班時朗誦英文名著,時值部長蔣介石(1942年宋子文繼郭泰祺為外長,因在美洽公未及返國就職,乃由蔣暫行兼理)因要公到部視察,聞聲走觀,沈突然驚覺,起立敬禮,蔣溫言嘉勉,次日沈即獲宋美齡召見,令其兼英文秘書,仍任外交部本職。蔣介石有時並提供侍從室以外的一項工作,供當事人選擇。如1934年春,三民主義力行社改組,蔣即曾要該社要角蕭贊育在南昌行營政訓處副處長(處長為賀衷寒)及侍從室侍從秘書二職中作一選擇:1939年元月,湖南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張治中以長沙大火案遭革職留任後,獲蔣提供中國國民黨訓練委員會主任委員與侍從室主任二職位供選擇。另一個因故遭免職,被蔣指定降調侍從室,旋再被起用的例子是李良榮。李出身黃埔一期與陸大特三期,1938年在對日蘭封戰役時因作戰不力被免師長職,調侍從室任參謀,翌年即調軍政部第十三補訓處處長。此外,蔣有時也用侍從室的位子來安撫政敵,例如1944年10月蔣任盛世才為農林部部長,其弟盛世驥則被任命為侍從室侍從武官。
第三,推薦。推薦人以侍從室人員和黨政軍各界領袖為主。
(一)侍從室人員。在侍從室成立之前,即已有此例。北伐時期,蔣介石曾在上海《商報》社長陳訓正的推薦下,邀其堂弟陳布雷(上海《時事新報》總主筆)為其撰述文字。自從侍從室成立後,由侍從室主管介紹入侍從室者最多。例如1938年航空委員會改組,由侍一處主任錢大鈞接任,蔣介石原意屬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主任賀耀組兼代侍一處主任,最後接受錢大鈞的推薦,以軍令部次長林蔚繼任。侍二處主任陳布雷,更曾於日記中自記:「蓋數年以來,第二處用人,委座皆付與我以選擇之全權。」用能以保持單純與切實的兩項原則。在此兩項原則下,陳布雷婉拒了許多各方(甚至包括侍從室其他部門)推薦的人選,例如1943年7月,侍三處主任陳果夫擬將中央訓練團黨政高級訓練班第一期畢業學員分配一、二名至侍二組第六(情報)組工作,陳布雷即致函請其緩呈,容另選擇,並函侍二處副主任張厲生請其推薦適宜者三、四人備約談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