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撥雲見日:仁安羌故事考

9特價45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撥雲見日─仁安羌故事考

第一章 導讀

書名的「仁安羌(葉南陽、燕南羌,彥南揚,Yenangyung)故事」 ,就是1942年4月「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創造「仁安羌大捷」的經緯始末,及其影響與後續狀況的述事。由於「故事」中,當事的中、英、日三方,各有人撒謊、杜撰與隱匿,致「故事」的原本面貌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與掩蓋,而渾濁不明。本文將予詳「考」,以還原歷史的真相,故名「仁安羌故事考」,期能達到「撥雲見日」的效果。
1942年「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的作戰,雖然折戢沉沙,歸於失敗,但也有兩次卓越的戰場表現;一次是戴安瀾第200師堅守同古(東吁、東瓜,Taungoo) 13天的「防禦戰鬥」,另一次是劉放吾新編第38師第113團在仁安羌奮勇解救英軍的「攻擊戰鬥」。尤其後者,儘管參戰兵力只是1個小型步兵團,然而卻能一舉擊潰日軍1個加強聯隊,解救英緬軍7千餘人,加上順勢脫逃的英印軍及邊防軍、警察,共計約7萬人(見後文),成為守住印度的「有生戰力」,不但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降,首次在「境外戰場」的勝仗,也影響了爾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歷史意義重大。
遺憾的是,由於抗戰勝利後不久,國民政府就因內戰失敗而退到台灣,忽略了緬戰戰史的整理,又因受到一些中、外人物對真相的刻意掩蓋與扭曲,及1955年「孫立人案」的影響,致使這段歷史變得各說各話,而晦暗不明。為完整呈現本戰的全過程與結果,本書論述之範圍,開始於日軍「南方作戰」,結束於國軍解救仁安羌英軍脫困,並置重點於4月18、19兩日,在賓河兩岸戰鬥資料之耙梳,及相關史料檢視與考證。期能釐清事實,還原這段歷史的本來面貌,並論述「仁安羌大捷」在二戰中應有的歷史定位。



第一節 緒言

目前中國大陸對「抗日戰爭」最普遍的說法是,區分「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兩大部分。前者屬於「正規戰」,由國軍擔任;後者屬於「游擊戰」,歸共軍主導。但是這種劃分方法,只是「國內作戰」部分,不但忽略了屬於「聯盟作戰」性質,完全由國軍負責的「國際戰場」作戰,而且也抹煞了1940年「黃橋事件」發生前,國軍在「敵後戰場」上的流血犧牲。 更不用說1942年1月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蔣介石委員長應美國總統羅斯福之請,就任包括泰國、越南在內的「中國戰區」盟軍最高統帥; 中國的抗戰,實質上已經進入與同盟國家「聯盟作戰」的階段,及至1942年2月「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乃正式邁向「國際戰場」領域。
仁安羌位於緬甸中西部,伊洛瓦底江(Irrawaddy River)與賓河(拼?河、平河,Pin River、Pinchong)會流處東南,東北距曼德勒(瓦城,Mandalay)283公里,南距仰光(Yagon)550公里。 因該地盛產石油,故從日軍決心攻略緬甸開始,就是其亟欲奪取的主要戰略目標之一。 1942年4月中旬,敗退之英軍,被追擊之日軍「攔截」於此,為「中國遠征軍」所救,是謂「仁安羌之戰」,也就是國軍戰史所說的「仁安羌大捷」;其緣起、經過、結果、影響,以及其真相如何被掩蓋、隱瞞與扭曲?亦即本書所鋪陳的「仁安羌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曾兩度派遣軍隊赴緬甸作戰。第一次,是1942年2月至5月,當時派出的軍隊稱為「中國遠征軍」,但是受美國人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well)指揮;而緬甸是英國殖民地,故史迪威又要受「英國駐緬甸陸軍」(以下稱「英緬軍」)司令胡敦(Thomas J. Hutton,先)、亞歷山大(Harold Alexander,後)節制。
但在作戰中,英國不顧「聯盟作戰」協議,一味「棄緬保印」(見後文論述),不戰而退,造成「中國遠征軍」左翼暴露;而史迪威既無作戰經驗,復又剛愎自用,更不聽戰區統帥蔣介石委員長指導,當戰況不利時,竟拋棄職責,先行落跑印度。 致「中國遠征軍」群龍無首,指揮系統瓦解,加上日軍占領臘戍(Lashio),國軍「補給線」被截斷,致十多萬中國最精銳的3個軍(第5、6、66),遭受重大損失; 日軍不但席捲整個緬甸,還占領了怒江以西的中國土地;「中國遠征軍」主力退到怒江以東地區,一部則經密支那(Myitkyina)以北的「野人山」(克欽山,Kachin Mt)進入印度。退卻過程中,這支部隊在遍佈瘴氣、毒蟲的惡劣環境下,翻山涉水,饑病交迫,死難盈野,呈現一幅幅煉獄場景; 到了印度後,幾經整補,成為「中國駐印軍」,惟此非本書所論範圍。
第二次,是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遠征軍」與「中國駐印軍」東西夾擊,擊滅地區日軍,大獲全勝,不但收復滇西,攻克緬北,並且還與美軍「戰略會師」於緬甸芒友(木姐,Muse);惟也非本書所述範圍。本書所述,是由日軍攻略緬甸起論,以日、英兩軍在伊洛瓦底江方面的作戰為背景,聚焦於1942年4月18、19兩日,國軍第113團投入解救英軍的「仁安羌之戰」,以及這段歷史真相被掩蓋、扭曲與篡改的經過,和對相關史料的考證。
是戰,後者儘管劉放吾所率參戰兵力,只是1個不足千人的小型步兵團,戰鬥時間不過兩日,戰場範圍僅只十數平方公里,但卻是一場中國自「甲午戰爭」以降,首次在「境外」擊敗日本侵略主義者軍隊,並解救出英軍,保住英國防衛印度及日後反攻緬甸「有生戰力」的一場「國際戰場」勝仗,對二次大戰東南亞、乃至盟國之全球戰略佈局,產生關鍵影響。
設若沒有國軍第113團的投入救援,緬甸英軍也必然會於「太平洋戰爭」一開始的時候,就像西方列強國家軍隊在香港、馬來亞、新加坡、荷屬東印度群島(即今印尼)、以及菲律賓作戰的不堪一擊,整個部隊不是投降,就是被俘一樣,難逃被日軍「包圍殲滅」的命運。果如此,日軍即可順勢占領印度,再揮軍西進,與納粹德國會師於西亞或中東,將可牢牢掌握住歐亞陸權,甚至英國連本土都不保,世界歷史發展將是另外一回事。
遺憾的是,由於抗戰勝利後不久,國民政府就因內戰失敗而退到台灣,不但失去二戰「話語權」,也忽略了緬戰戰史的整理;又因受到一些中、外人物對「仁安羌之戰」真相的刻意掩蓋與扭曲,及1955年「孫立人案」的影響,致使這段中國在抗戰期間揚威異域的光榮事蹟,與對二次大戰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英勇表現,變得晦暗不明,甚至被人遺忘。尤其令人錯愕的是,創造「仁安羌大捷」的英雄人物,竟然遭到「掠奪戰功」與「冒名頂替」,完全不見了。
本書論述範圍,始於日軍決心攻略緬甸,及英軍從日軍一入緬開始,就無心保緬,不戰而退的過程,以完整呈現「仁安羌之戰」發生的背景。另外,此部分所述,日軍以兩個「減裝」、「減編」師團,通過泰、緬國境大山後,一路「摧枯拉朽」,直取仰光的「所向無敵」進攻,對照英軍不堪一擊的潰敗場景;剛好對照出劉放吾團長臨危受命,孤軍深入、以寡擊眾、以劣擊強之傑出表現,也適足反映國軍第113團創造「仁安羌大捷」的艱辛不易與難能可貴。
1942年4月18日與19日兩天之「仁安羌之戰」,及對相關史料與人物之評析和考證,是本書論述的重心;旨在釐清一些長久以來各說各話,存有爭議的問題。諸如:在「仁安羌之戰」中,英、日兩軍究竟何時進入仁安羌?英軍到底是被日軍「包圍」、還是被日軍「攔截」於仁安羌?英軍「被困」後,是自行脫困,還是因為國軍馳援而「脫困」?目的在重建戰場,揭穿英軍軍長史林姆(William Joseph Slim) 回憶錄中相關不實之言,與其對中國軍隊的醜化。
此外,在這場戰鬥中,指揮國軍第113團作戰的人,明明是該團團長劉放吾,怎麼成了「擅離職守」、「輕車簡從」而來,對該團暫無「指揮權」的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旨在還原這段歷史的真相,期能「撥雲見日」,將「英雄」的光輝,還給真正的「英雄」;同時也讓世人重新認識,「仁安羌大捷」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巨大影響。
相關重要資料,除引以原文、原圖外,並附以現地或原件照片佐證。筆者又以google「衛星空照地圖」為底本,對照當年與現今地圖,「自行繪製」附有「比例尺」之「作戰要圖」;地形狀況,係以「深色」疊壓「淺色」方式,顯示「等高線」。而凡文中所見地名,要圖上均能尋得,俾利閱者參照。



第二節 要圖之調製與說明

「要圖」調製,應是研究「戰爭」(或「作戰」)最基本之步驟與方法,其目的有二:一是「圖示地形」或「圖解狀況」,以補文字敘述之可能不足;另一是使作戰相關之力、空、時因素與作戰地區地形(地理)相結合,明示交戰雙方之「戰爭指導」、「戰略判斷」、「戰略構想」、「兵力部署」、「行動概要」與(或)「戰略態勢」,以作瞭解戰爭與進一步分析「戰爭」(或「作戰」)之依據。
調製之要領,係針對狀況,就兵力、兵力位置,及其他相關動、靜態資料,結合地形,製作「示意要圖」,俾使作戰態勢一目瞭然,以利對相關課題之分析與評論。在調製程序上,為求精準,先以衛星空拍圖為主,再參照相關地圖,繪成「作戰地區」地形與地物要圖;地物包括:城鎮、村落、鐵路、公路及其他人為建物。然後再在圖上加注「軍隊符號」與「說明文字」,以呈現所望之作戰狀況與相關命題。
「地形」,在戰略上又稱「地障」,《孫子兵法‧地形第十》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又曰:「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 現代兵家亦視其為「第四軍種」。因此,本書所調製之要圖,或依需要下載衛星空照圖,直接顯示地形狀況;或在自繪之要圖中,使用深色疊壓淺色方式,以顯示地形,顏色愈深,高度愈大。
本書「作戰要圖」中的「軍隊符號」,使用國際通用的軍事地圖規格,以「藍色」示「我軍」,以「紅色」示「敵軍」;部隊行動,通常以「實線箭頭」示前進,「虛線箭頭」示後退。書中所有附圖,除另有注記者外,上方一律朝北。敵我雙方之兵力與兵力位置,視需要使用文字、代號或符號標記;交戰之敵我兩軍,以「面敵方向」為準,區分左右。因此,甲軍之右翼,即為乙軍之左翼;甲軍之左翼,即為乙軍之右翼。本書使用之之「軍隊符號」識別,見圖1示意。

圖1:本書使用之中、日兩軍「軍隊符號」識別



第三節 凡例

本文所引之專書,若標題過長,僅於第一次出現時列其全部,第二次出現時,僅列作者及簡化之書名;簡化後的書名,見載於第一次出現書名後之( )內,以避其冗。英文著作,於第二次出現時,則列作者與op.cit.及頁數。
本書引用甚多「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編撰之「日軍對華作戰紀要」系列翻譯叢書;因編者、譯者、書名,加上出版資料,文字太長,故於第二次出現時,僅列書名。另外,凡翻譯書籍第二次出現時,均省略譯者,以免其贅。
本書中之紀年、軍隊番號、兵力數量,除引文內數字照錄「原文」外,餘均使用阿拉伯數字。各章之附圖,依章次編號;例如:第二章為圖2-1、2-2…,第三章為圖3-1、3-2…,餘此類推,以便檢閱。
「括號」示以( ),其內之「括號」,示以﹝﹞;例如:第55師團步兵第143聯隊(宇野支隊)主力(欠登陸於巴蜀﹝班武里,Prachuap﹞之第2大隊)於8日0300時進入泊地。又,引文中,﹝﹞內文字,為原文;( )內文字,為筆者所加。
此外,本書基本上屬於「戰爭」與「戰史」研究,使用甚多「軍語」;其定義,以引1973年三軍大學戰爭學院「野戰戰略教官組」所撰印之《大軍指揮要則》為主, 此亦當時該校校長余伯泉上將所創見;此外,並參考《國軍軍語辭典》 ,及筆者研習戰略之心得,綜合而成。為統一說法,並使讀者方便閱讀,茲列相關「軍語」及其「釋義」,按筆劃順序彙整條列如〈附錄一〉;除必要者外,不另注出處。
又,二次大戰時期,日軍「南方作戰」(見後文)所及地名,中、英、日文各有譯音,比對搜尋不易,是研究緬甸戰史最感困難的地方。故在本書之本文與注腳中,凡作戰地區地名第一次出現時,除列中文譯名外,亦注其他常見中文譯名與英文譯音於其後( )內,並彙整成〈附錄二〉。
本書共 7 章,約 20 萬字,附圖 66 張,包括自繪「作戰要圖」35 張;並於適當位置插入相關地形、地物、文件、以及人物與衛星、航拍照片 24張,期能對各種狀況作最清晰完整的表達與論述。各章內容,概要如下:
第一章〈導讀〉,區分「緒言」、「要圖之調製與說明」、「凡例」等 3 節。旨對本書作一般性之說明,俾便閱讀。第二章〈日軍攻略緬甸的緣起〉,區分「日軍南方作戰原無進攻緬甸計畫」、「泰國問題的解決」、「南方作戰順利的鼓勵」、「摩爾門的臨門一腳」等 4 節。旨在論述日軍發動「南方作戰」,從原本沒有進攻緬甸
的計畫,到立即以第 15 軍負責攻略緬甸的決策過程與行動轉折。第三章〈英軍「棄緬保印」一路不戰而退〉,區分「英軍西唐河的慘敗」、「英軍不戰而放棄仰光」、「國軍成了英國棄緬保印的犧牲品」、「日軍的曼德勒會戰構想」等 4 節。旨在論述面對日軍進攻,英緬軍在「棄緬保印」構想指導下,不戰而放棄摩爾門及仰光,全面向西退卻;並誘使「中國遠征軍」投入,負責「仰曼鐵路」( 仰光至曼德勒 ) 以東地區之作戰,實則掩護其退卻。日軍則於越過泰緬邊境大山,沿濱海地區一路追擊,於不戰而進入仰光後,立即以海運增兵,並策定以「中央壓迫」與「兩翼包抄」為指導概念的「曼德勒會戰計畫」,展開攻略整個緬甸之作戰。第四章〈日軍向伊洛瓦底江方面的追擊〉,區分「英軍退入伊洛瓦底
江流域」、「日軍一路尾隨追擊英軍」、「日軍攔截英軍於仁安羌」、「英軍難逃被日軍包圍殲滅的命運」等 4 節。旨在說明英緬軍在伊洛瓦底江東岸之退卻狀況,及日軍第 33 師團「縱隊追擊」之部署與行動,最後攔截英緬第 1 師及裝甲的 7 旅一部於仁安羌,造成全殲所有英緬軍、包括在東敦枝之英印第 17 師和裝甲第 7 旅另部的有利態勢,也為接下來的「仁安羌之戰」揭開了序幕。
第五章〈劉放吾團長創造了「仁安羌大捷」〉,包括「劉放吾團奉命前往應援英軍」、「賓河北岸的戰鬥」、「賓河南岸的戰鬥」、「仁安羌大捷改寫了二戰歷史」等 4 節。旨在鋪陳新編第 38 師第 113 團奉「中國遠征軍」羅卓英司令長官命令,應援英軍作戰,暫歸英緬軍長史林姆指揮,分別在賓河南北兩岸擊退日軍,解救英軍,創造「仁安羌大捷」的全過程;特別注意對新編第 38 師師長孫立人,與第 113 團團長劉放吾,在這場作戰中「角色」的釐清。
第六章〈掩蓋「仁安羌之戰」真相的幾個源頭〉,包括「燕南羌戰鬥詳報開掩蓋真相之端」、「扣上師帽子的團作戰要圖」、「《緬甸蕩寇志》等同源資料接力扯謊」、「英緬軍長史林姆的謊言」等 4 節。本章是本書論述的重心,旨在抽絲剝繭,耙梳〈燕南羌戰鬥詳報〉及《緬甸蕩寇志》兩件由孫立人師長之侄孫克剛主導、主編的資料,對照實際狀況,佐以史料影本,列出其變造、掩蓋與扭曲真相,為其叔孫立人師長型塑「仁安羌大捷」指揮角色,刻意塗抹真正指揮戰鬥的劉放吾團長、甚至連名字都不讓留的證據。另外,本章亦就英緬軍長史林姆,為了英國人的「面子」,不惜以「不實謊言」,重重「醜化」營救其部隊脫困的國軍第 113 團,詳述其「不講道義」、「恩將仇報」的一面。
第七章〈青史不會盡成灰〉,包括「被遺忘的英雄」、「遲來半個世紀的公道」、「劉偉民為爭取父親歷史榮耀的努力」、「劉放吾將軍樹立了黃埔永遠的典型」等 4 節。旨在闡述締造「仁安羌大捷」的英雄人物劉放吾將軍,在孫氏叔侄刻意掩蓋隱瞞下,本已消失在歷史長河,無人知曉。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