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最初的敗北──第二次長沙作戰
根據《香港.長沙作戰》一書的記載,此次香港作戰的大致規劃如下:首先,由駐紮於廣東省的第二三軍一部,在日本海軍的協助下,展開對九龍半島的進攻;其後則破壞九龍周邊各島嶼的軍事設施,進而橫渡海面登陸香港島,完成全面佔領的任務。
自鴉片戰爭以來,香港一直被視為英國在遠東經營的重要據點。該地不僅是英國遠東艦隊的主要基地,九龍半島上亦曾設有為防備北方攻勢而設置的要塞設施(該要塞因應一九三八年日本軍在華南展開的軍事行動,遂行棄守)。
而對中國而言,香港同樣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為維持與英國的友好關係,中英兩國曾展開軍事協作以協防此地。例如,一九四○年八月,蔣介石即曾派遣軍事使節團前往香港,提出組織由當地華人組成的義勇軍,與駐華南的中國軍隊協同作戰的構想。隨著日本展開進攻,中國方面的正規軍──國民革命軍──也迅速自華中與華南多地調集兵力,部署於香港周邊地區,準備迎戰(參見《香港.長沙作戰》)。
隨著香港戰局的演變,駐守中國戰線的第一一軍亦隨之調整整體作戰部署。該軍司令官阿南惟幾中將決定配合香港攻略行動,同步發動第二次長沙作戰(日本方面稱為「さ號作戰」,中國方面則稱為第三次長沙會戰),作為戰略層面的聯動對應。第三師團作為第一一軍的重要作戰單位,也因此被納入此一行動之中。
事實上,當時擔任第一一軍司令官的阿南惟幾中將,以及第三師團師團長豊島房太郎中將,對此次作戰皆抱持著非比尋常的決心。那麼,他們的決心究竟為何?第二次長沙作戰又是一場怎樣的戰役?在深入探討這些問題之前,讓我們先回到戰事的現場,認識這場激戰的主舞台──長沙,究竟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

「湖廣熟,天下足」
長沙是湖南省的省會,地處長江支流湘江的下游地帶。位於湘江西岸的市區外,有一座自古即為詩人吟詠題材的風景名勝──嶽麓山,其山色秀麗,風光明媚。山腳下的嶽麓書院歷史悠久,為中國四大書院之一。
長沙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古代諸多王國曾為爭奪此地而競逐稱霸。支撐這些勢力競逐的關鍵,在於長沙北部廣袤的洞庭湖平原上所生產的大量糧食。該地出產的稻米長年餵養無數中國民眾,因此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說,意指只要洞庭湖平原稻米豐收,天下百姓便得以溫飽。控制長沙,便是掌握建立自給自足政權的基礎。
正因如此,進入日中戰爭時期,長沙自然而然成為華中地區的重要軍事據點。當時,負責防衛包括長沙在內的湖南省東部地區的,是國民革命軍所屬的第九戰區。
所謂「戰區」,相當於日本陸軍所稱的「總軍」,即負責統籌一個大型戰域內軍事行動的指揮單位。在日中戰爭中,負責中國方面作戰指揮的「支那派遣軍」,即具有總軍性質的組織。
整體來看,這套戰略部署源自中國國民政府自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第二次上海事變爆發後的總體判斷──即透過長期持久戰來拖住日軍、消耗其資源,最終爭取勝利。為落實此一方針,軍事委員會新設五個戰區以應對全國戰線。每個戰區由司令長官統帥數個集團軍(大致相當於日軍的方面軍)、軍團、軍與師(相當於師團),分別負責各自轄區的作戰與防衛任務。
隨著戰事持續擴大,戰區數量最終達到十二個。其中,第九戰區於一九三八年六月編成,專責防衛長江中游的湖北、江西與湖南三省交界區域。在第二次長沙作戰期間,第九戰區動員了三個集團軍、八個軍等部隊,總兵力約達三十萬人之多(參見《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下〉》),足見其防線之厚實。
然而,即便軍力強大,長沙仍曾面臨被日軍佔領的危機。早在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日軍攻陷湖北武漢(即漢口、漢陽與武昌三鎮)不久,蔣介石為防止長沙落入敵手,竟下令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對市區(指由城牆環繞的核心區域)實施縱火,採取焦土政策,使敵軍無物可用。
這場後來被稱為「長沙大火」的事件,造成全市三分之二街區焚毀、超過兩萬人罹難。由於此舉罔顧平民安危、手段極端殘酷,自火勢平息後即引發社會各界強烈譴責。為平息民憤,蔣介石遂將長沙警備司令酆悌等三人視為替罪羔羊,下令處決以推卸責任(參見《蔣介石傳》)。

阿南與豊島對攻打長沙的執念
第二次長沙作戰之所以得以展開,與阿南和豊島兩人心中的強烈執念息息相關。要理解他們這番想法的根源,必須回溯至三個月前──一九四一年九月發動的第一次長沙作戰(當時作戰名稱為「加號作戰」,中國方面則稱之為第二次長沙會戰)。
根據支那派遣軍的說法,第一次長沙作戰的目的是打擊持續抵抗的第九戰區,藉此削弱其戰力。作戰於九月十八日展開,恰逢滿洲事變的紀念日。到了二十七日,第一三師團中負責前線作戰的早淵支隊(支隊長為早淵四郎少將。所謂「支隊」,是指因應特定作戰任務,從原有指揮體系中獨立出來的部隊)成功攻入長沙市區──此地原為第九戰區司令部的駐地。作戰至此階段暫告一段落。
在戰局進入長期持久戰階段後,日軍採取了避免戰線無限制擴張的方針。即便成功攻陷敵軍據點或城市,除非有特殊情況,原則上並不長期佔領,而是迅速將部隊撤出前線。第一次長沙作戰亦遵循此一原則,早在十月一日,早淵支隊便自長沙撤離。對擔任第一一軍司令官、指揮整場作戰的阿南而言,此舉僅是遵守既定方針,並無異議。
然而,中國方面並未放過此一機會。早淵支隊撤離後,蔣介石隨即向全國宣布:長沙未遭日軍占領。這場看似戰術上的快速撤軍,反而被中國方面有效運用於宣傳戰之中。阿南事後得知此事,深感不滿,因而下定決心再度發動作戰,奪回長沙,以扭轉局勢,重建日軍在中國戰線上的威信與主導權。
另一方面,在第一次長沙作戰中率領第一一軍主力部隊──第三師團的豊島,於九月二十四日接獲阿南命令,指示他追擊撤退至長沙南方的敵軍。然而,第三師團南下途中遭遇另一支敵軍阻擊,被迫與之交戰。就在他們陷入膠著之際,同樣受命於阿南的早淵支隊搶先攻入長沙,完成占領。最終,第三師團只能放棄原定目標,改為繼續向南推進,占領株州(今株洲市)。
對於未能如命令所指抵達長沙,豊島與第三師團將士皆深感遺憾。這份悔恨尚未平息,第二次長沙作戰便旋即展開。當豊島得知第一一軍司令部內部對是否將長沙作為攻擊目標仍存有保留時,曾不滿地表示:「第三師團略感不平,仍希望能前往長沙」(引自《香港.長沙作戰》)。與此同時,師團內部也不知從何時開始流傳起一句話:「這一次,我們第三師團才是真正要打進長沙的部隊」(同前)。
正是阿南與豊島,以及第三師團全體將士對攻佔長沙所懷抱的強烈執念,推動了第二次長沙作戰的全面展開。

第二次長沙作戰與天爐戰法的對決
隨著香港作戰的展開,第九戰區從所屬部隊中抽調第四軍、第七四軍等數個軍,前往香港方向增援(參見《楚天雲》)。
察覺到中國軍隊的這一動向後,第一一軍參謀長木下勇少將於十二月十三日與參謀團協商後,向阿南提出建議:為了牽制前往香港的中國部隊,是否應再次實施長沙作戰。一直對長沙懷抱著執念的阿南欣然採納此建議,隨即下令:「於是,我軍決然起行,決定向汨水方向發動攻勢,並下達準備命令,擬動用6D(D為師團之意──引者註)主力、40D、3D約一半兵力,並電告總司令官」(出自《秘從軍日誌 日支事變(大東亞戰爭)三》,收錄於〈阿南惟幾關係文書〉),正式啟動作戰準備。
順帶一提,「汨水」即汨羅江,是一條自長沙北方流入洞庭湖的支流,與並行的新牆河共同構成一條天然屏障,阻擋來自湖北方向的敵軍進路。
根據第一一軍於十二月十五日制定的作戰計畫,預定行動於當月二十二日前後開始,為期約兩週。初步目標是由第六師團與第四○師團越過新牆河,擊潰河左岸的第二○軍。接著由第三師團自第六師團右翼推進,突破汨水防線,攻擊左岸的第三七軍,以完成整體作戰任務。
然而,木下強調,第二次長沙作戰的本質是為了配合第二三軍的香港作戰成功所發起的佯動作戰。他提醒:「汨水之線若無法對敵方造成實質打擊,自然將會出現要求進攻長沙的聲音,但此舉仍應慎戒為宜」(《香港.長沙作戰》)。他的顧慮,正是針對對進攻長沙仍懷高度熱情的阿南與豊島。果不其然,之後豊島與第三師團果真提出原計畫中未曾納入的長沙進軍構想。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