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民運的發展經過
胡耀邦逝世,學潮爆發
1989年4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因突發大面積急性心肌梗塞,於早上7時53分病逝於北京醫院。下午13時30分起,北京大學等校開始出現悼念胡耀邦的大小字報,其中有:「耀邦已死,左派又榮,提醒國人,勿忘抗爭」等。並有對聯針對鄧小平:「小平84健在,耀邦73先死,問政壇沉浮,何無保命;民主70未全,中華40不興,看天下興衰,北大亦哀。」
4月17日,中國政法大學約600餘名研究生和青年教師抬著自製花圈,放著哀樂,遊行至天安門廣場。這是八九民運中第一場遊行行動。事後,約有60餘人到胡耀邦家中慰問。下午3時,北大歷史系學生王丹等「民主沙龍」成員,在校內募捐530元買了花圈,組織40餘人送至天安門廣場,並到胡耀邦家悼念。24時起,北大、北師大、北航、政法、清華等北京高校約千名學生從各校出發,匯集並遊行至天安門廣場,並在紀念碑下提出了包括正確評價胡耀邦、懲辦官倒等內容的「七條」要求。次日上午,與數萬群眾開始在人民大會堂門前靜坐,要求當局接受學生提出的七條要求。當時剛從北大研究生會主席任內卸職的北大法律系博士生李進進,回憶了17日晚上北大學生集會遊行的過程:
4月17日晚飯後,我與其他幾位博士生在我房間裡閒談,突然聽到一陣一陣嘈雜聲。是什麼聲音?原來是來自學生宿舍的敲碗聲。這聲音把我們不由自主地吸引到北大二十八號樓前。強烈的敲碗聲夾雜著「遊行去」的喊叫聲,讓人感到震撼。這聲音大約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是這樣原始的聲音將上千人聚集到北大三角地,熱血沸騰,情緒激昂。在學生們還不知道下一步如何做的時候,突然從二十八樓樓上降下一個巨幅輓聯:「中國魂──部分北大校友暨師生敬輓」。幾位學生將這幅輓聯托起並引導學生們繞校園而行。北大的學生們托著輓聯在各個學生樓前轉,目的在號召更多的學生參加遊行。越來越多的學生聚集在這輓聯周圍,跟隨它,走出校園,走向大街,一直走向天安門。
4月18日清晨,大會堂前的靜坐結束,轉移到新華門前。7時30分,王丹傳達了北大物理系副教授、海淀區人大代表李淑嫻「一要堅持,二要把請願書遞交人大常委」的意見。李淑嫻則在北大校園的布告欄上貼出題為「天安門前傳來的電話」的大字報,「希望學生去聲援」。上午8點左右,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信訪局的負責人邀請王丹、郭海峰等學生代表進入人民大會堂會面,並接受了請願書,但僅承諾轉達有關負責機構,並未針對學生的訴求具體回應。王丹等人從人民大會堂出來後向等候的學生和民眾表示:這次對話不能令人滿意,靜坐行動繼續,要求全國人大常委以上的官員出來接見。當天晚上,廣場上的學生和群眾兩千餘人向新華門聚集,要求與國務院總理李鵬對話,並以「七條」作為請願要求。政法大學周勇軍、北師大吾爾開希等發表演講。
4月19日凌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喬石召集國務院辦公廳、公安部、中宣部、中辦警衛局、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公安局等單位開會,決定以北京市政府的名義發布通告,迅速整頓新華門前的秩序,並要求北京市公安局迅速調集力量執行。到清晨4點半左右,新華門前的學生被驅散。
4月19日晚上九點,北京大學的王丹等人在校內三角地召集約上千餘名學生參加「第十六期民主沙龍」,討論建立「團結學生會」問題。會上通過了三點決議:(1)拒絕承認現屆學生會、研究生會;(2)成立北大籌委會,由當場集會的同學授權,籌委會負責主持北大同學選舉大家信任的新的學生組織,並負責倡導成立北京市高校統一的學生領導組織或聯絡組織。新學生組織在近期內選舉。在新的學生領導機構成立之前,北大的學生運動由籌委會統一組織,公開領導;(3)中國應當儘快辦起人民自己的、民主的、公正的報紙。北大學生應立即辦起自己相應的報紙,任何政黨、政府、組織及個人不得干涉。第一批籌委會成員包括丁小平、楊濤、王丹、楊丹濤、熊焱、封從德和常勁。同時,清華大學數百餘名學生也在校內聚會,然後來到北大與北大學生匯集在圖書館東門廣場,討論學生運動應當如何進行。這一天在上海、西安、合肥等地,均有數千名學生上街遊行。其中,安徽大學300餘名學生遊行至省政府前呼喊「要民主,要自由」等口號。
4月21日,北大、人大等校貼出由包遵信,北島、蘇曉康等47名作家和學者連署簽名的〈致黨中央、國務院、人大常委會的公開信〉,提出:「學生在悼念活動中提出的要求有:一、繼承耀邦遺志,加快中國民主化進程和政治體制改革;二、採取切實有力的措施,清除各級權力機關中日趨嚴重的腐敗現象,解決嚴重的社會不公問題;三、切實解決當前各級政府普遍存在的軟弱低效狀態,實行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的目標責任制,不能以集體負責等任何藉口推卸個人責任;四、實行憲法規定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出版自由,確保大眾傳播媒介的輿論監督功能。」公開信稱「我們認為,學生的上述要求是積極的,建設性的,對於解決中國目前面臨的困境,收拾民心、共度難關,是一些根本性的良策」。
當天晚上8點前後,北京近20所高校四萬餘名學生舉著旗幟、標語,呼喊「打倒官僚」、「打倒腐敗」等口號,先後走出校門上街遊行。午夜,遊行隊伍到達天安門廣場外。此時,廣場約有萬餘名學生,加上圍觀群眾有10萬人。
4月22日上午10時起,胡耀邦追悼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有關當局與廣場上四萬學生的代表達成協議,同意學生留在廣場上參加追悼會。郭海峰、張智勇、周勇軍等3名學生代表穿過士兵封鎖線,走上大會堂的台階,並在台階上下跪交請願書,但始終無人出來接受,學生群情激憤,離開時喊出了「全國罷課」的口號。追悼會後,由21所北京高校代表發起成立「北京市高等院校學生自治聯合會」,即後來有名的「高自聯」。
這個階段的運動,以「悼念胡耀邦」為主要訴求。在胡耀邦追悼會之後,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曾經試圖緩和局勢。他在政治局常委會上提出了3點意見:一、追悼會已結束,社會生活應納入正常的軌道。對學生遊行要堅決阻止,讓他們復課;二、對學生要採取疏導方針,應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和各種形式的對話,互相溝通、增進理解;三、無論如何要避免流血事件。如果出現打砸搶燒行為要依法懲處。根據時任政治局常委會祕書的鮑彤回憶,「當時常委中沒有人不同意,鄧小平也表示同意。」但是,在中共高層中,顯然有人內心是不同意的,他們開始試圖把運動推向激化,以達到他們的政治目的。
「四二六」社論激化了學生情緒
4月23日晚上,原中科院物理系研究生劉剛,召集29所高校的35名代表在圓明園南門開會,討論成立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並確立運動的目標是:推動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保證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和自由,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會議中,北大、清華、師大、人大、政法、民族學院以及8個藝術院校的聯合代表被提議當選為常委院校、代表,政法大學為主席院校,周勇軍代表政法大學成為主席。至此,「高自聯」正式成立。
4月25日晚上,新成立的「高自聯」在政法大學開會,有幾十所學校的代表參加。會議開到一半,有人播放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的次日的人民日報社論,即「四二六社論」。社論的調子完全是文革的語言,給學生運動定性為「這是一場有計畫的陰謀,是一次動亂,其實質是要從根本上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並危言聳聽地表示「如果對這場運動姑息縱容,聽之任之,將會出現嚴重的混亂局面……一個很有希望很有前途的中國,將變為一個動亂不安的沒有前途的中國」。 這篇社論,完全把學生放到了政府的對立面。現場立刻群情激憤,各校代表當場討論決定,為了抗議社論,要發起大遊行。
「四二六」社論是整個事件的一個關鍵點。在25日以前,整起事件的發展事態,完全沒有失控。在這種情況下,發表這樣一篇措辭極為嚴厲蠻橫的社論,激怒學生的用心十分明顯。這個時候趙紫陽不在國內,主持社論起草和發表工作的是李鵬。這是李鵬故意激怒鄧小平,然後借鄧小平之口炮製這個社論,使得事態發展更加惡化,從而製造學生與政府之間的對立。最終的目的,是給趙紫陽出難題,以便拉他下台。「四二六社論」後來成為整個運動的焦點。學生絕食提出的兩個要求之一,就是修改這個社論,肯定學生運動的愛國性質。可見這個社論的影響有多大。後來趙紫陽回國,也批評了這個社論的基調,這是鄧小平對趙紫陽開始不滿的關鍵。因為這個社論根據的,就是鄧小平內部的一個講話。李鵬這一招可謂「一箭雙雕」。據時任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所長的陳一諮的會議,趙紫陽從朝鮮訪問回來之後,陳一諮對趙說:「若按四二六社論的方針辦,中國的改革開放最少倒退十至二十年。」趙紫陽表示同意,回答說:「十年不止,二十年多了。」 這個時候,對於政治局勢的判斷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趙紫陽與鄧小平的立場,已經越來越背道而馳了。
隨後,鄧小平25日的講話開始在各基層單位進行傳達。鄧小平說:「我們不怕罵娘,我們不怕國際輿論。我們不願流血,但我們不怕流血,我們還有三百萬軍隊。」他還提出:「哪怕殺死二十萬人,也要控制住局勢,贏得二十年的寧靜。
胡耀邦逝世,學潮爆發
1989年4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因突發大面積急性心肌梗塞,於早上7時53分病逝於北京醫院。下午13時30分起,北京大學等校開始出現悼念胡耀邦的大小字報,其中有:「耀邦已死,左派又榮,提醒國人,勿忘抗爭」等。並有對聯針對鄧小平:「小平84健在,耀邦73先死,問政壇沉浮,何無保命;民主70未全,中華40不興,看天下興衰,北大亦哀。」
4月17日,中國政法大學約600餘名研究生和青年教師抬著自製花圈,放著哀樂,遊行至天安門廣場。這是八九民運中第一場遊行行動。事後,約有60餘人到胡耀邦家中慰問。下午3時,北大歷史系學生王丹等「民主沙龍」成員,在校內募捐530元買了花圈,組織40餘人送至天安門廣場,並到胡耀邦家悼念。24時起,北大、北師大、北航、政法、清華等北京高校約千名學生從各校出發,匯集並遊行至天安門廣場,並在紀念碑下提出了包括正確評價胡耀邦、懲辦官倒等內容的「七條」要求。次日上午,與數萬群眾開始在人民大會堂門前靜坐,要求當局接受學生提出的七條要求。當時剛從北大研究生會主席任內卸職的北大法律系博士生李進進,回憶了17日晚上北大學生集會遊行的過程:
4月17日晚飯後,我與其他幾位博士生在我房間裡閒談,突然聽到一陣一陣嘈雜聲。是什麼聲音?原來是來自學生宿舍的敲碗聲。這聲音把我們不由自主地吸引到北大二十八號樓前。強烈的敲碗聲夾雜著「遊行去」的喊叫聲,讓人感到震撼。這聲音大約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是這樣原始的聲音將上千人聚集到北大三角地,熱血沸騰,情緒激昂。在學生們還不知道下一步如何做的時候,突然從二十八樓樓上降下一個巨幅輓聯:「中國魂──部分北大校友暨師生敬輓」。幾位學生將這幅輓聯托起並引導學生們繞校園而行。北大的學生們托著輓聯在各個學生樓前轉,目的在號召更多的學生參加遊行。越來越多的學生聚集在這輓聯周圍,跟隨它,走出校園,走向大街,一直走向天安門。
4月18日清晨,大會堂前的靜坐結束,轉移到新華門前。7時30分,王丹傳達了北大物理系副教授、海淀區人大代表李淑嫻「一要堅持,二要把請願書遞交人大常委」的意見。李淑嫻則在北大校園的布告欄上貼出題為「天安門前傳來的電話」的大字報,「希望學生去聲援」。上午8點左右,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信訪局的負責人邀請王丹、郭海峰等學生代表進入人民大會堂會面,並接受了請願書,但僅承諾轉達有關負責機構,並未針對學生的訴求具體回應。王丹等人從人民大會堂出來後向等候的學生和民眾表示:這次對話不能令人滿意,靜坐行動繼續,要求全國人大常委以上的官員出來接見。當天晚上,廣場上的學生和群眾兩千餘人向新華門聚集,要求與國務院總理李鵬對話,並以「七條」作為請願要求。政法大學周勇軍、北師大吾爾開希等發表演講。
4月19日凌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喬石召集國務院辦公廳、公安部、中宣部、中辦警衛局、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公安局等單位開會,決定以北京市政府的名義發布通告,迅速整頓新華門前的秩序,並要求北京市公安局迅速調集力量執行。到清晨4點半左右,新華門前的學生被驅散。
4月19日晚上九點,北京大學的王丹等人在校內三角地召集約上千餘名學生參加「第十六期民主沙龍」,討論建立「團結學生會」問題。會上通過了三點決議:(1)拒絕承認現屆學生會、研究生會;(2)成立北大籌委會,由當場集會的同學授權,籌委會負責主持北大同學選舉大家信任的新的學生組織,並負責倡導成立北京市高校統一的學生領導組織或聯絡組織。新學生組織在近期內選舉。在新的學生領導機構成立之前,北大的學生運動由籌委會統一組織,公開領導;(3)中國應當儘快辦起人民自己的、民主的、公正的報紙。北大學生應立即辦起自己相應的報紙,任何政黨、政府、組織及個人不得干涉。第一批籌委會成員包括丁小平、楊濤、王丹、楊丹濤、熊焱、封從德和常勁。同時,清華大學數百餘名學生也在校內聚會,然後來到北大與北大學生匯集在圖書館東門廣場,討論學生運動應當如何進行。這一天在上海、西安、合肥等地,均有數千名學生上街遊行。其中,安徽大學300餘名學生遊行至省政府前呼喊「要民主,要自由」等口號。
4月21日,北大、人大等校貼出由包遵信,北島、蘇曉康等47名作家和學者連署簽名的〈致黨中央、國務院、人大常委會的公開信〉,提出:「學生在悼念活動中提出的要求有:一、繼承耀邦遺志,加快中國民主化進程和政治體制改革;二、採取切實有力的措施,清除各級權力機關中日趨嚴重的腐敗現象,解決嚴重的社會不公問題;三、切實解決當前各級政府普遍存在的軟弱低效狀態,實行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的目標責任制,不能以集體負責等任何藉口推卸個人責任;四、實行憲法規定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出版自由,確保大眾傳播媒介的輿論監督功能。」公開信稱「我們認為,學生的上述要求是積極的,建設性的,對於解決中國目前面臨的困境,收拾民心、共度難關,是一些根本性的良策」。
當天晚上8點前後,北京近20所高校四萬餘名學生舉著旗幟、標語,呼喊「打倒官僚」、「打倒腐敗」等口號,先後走出校門上街遊行。午夜,遊行隊伍到達天安門廣場外。此時,廣場約有萬餘名學生,加上圍觀群眾有10萬人。
4月22日上午10時起,胡耀邦追悼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有關當局與廣場上四萬學生的代表達成協議,同意學生留在廣場上參加追悼會。郭海峰、張智勇、周勇軍等3名學生代表穿過士兵封鎖線,走上大會堂的台階,並在台階上下跪交請願書,但始終無人出來接受,學生群情激憤,離開時喊出了「全國罷課」的口號。追悼會後,由21所北京高校代表發起成立「北京市高等院校學生自治聯合會」,即後來有名的「高自聯」。
這個階段的運動,以「悼念胡耀邦」為主要訴求。在胡耀邦追悼會之後,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曾經試圖緩和局勢。他在政治局常委會上提出了3點意見:一、追悼會已結束,社會生活應納入正常的軌道。對學生遊行要堅決阻止,讓他們復課;二、對學生要採取疏導方針,應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和各種形式的對話,互相溝通、增進理解;三、無論如何要避免流血事件。如果出現打砸搶燒行為要依法懲處。根據時任政治局常委會祕書的鮑彤回憶,「當時常委中沒有人不同意,鄧小平也表示同意。」但是,在中共高層中,顯然有人內心是不同意的,他們開始試圖把運動推向激化,以達到他們的政治目的。
「四二六」社論激化了學生情緒
4月23日晚上,原中科院物理系研究生劉剛,召集29所高校的35名代表在圓明園南門開會,討論成立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並確立運動的目標是:推動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保證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和自由,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會議中,北大、清華、師大、人大、政法、民族學院以及8個藝術院校的聯合代表被提議當選為常委院校、代表,政法大學為主席院校,周勇軍代表政法大學成為主席。至此,「高自聯」正式成立。
4月25日晚上,新成立的「高自聯」在政法大學開會,有幾十所學校的代表參加。會議開到一半,有人播放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的次日的人民日報社論,即「四二六社論」。社論的調子完全是文革的語言,給學生運動定性為「這是一場有計畫的陰謀,是一次動亂,其實質是要從根本上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並危言聳聽地表示「如果對這場運動姑息縱容,聽之任之,將會出現嚴重的混亂局面……一個很有希望很有前途的中國,將變為一個動亂不安的沒有前途的中國」。 這篇社論,完全把學生放到了政府的對立面。現場立刻群情激憤,各校代表當場討論決定,為了抗議社論,要發起大遊行。
「四二六」社論是整個事件的一個關鍵點。在25日以前,整起事件的發展事態,完全沒有失控。在這種情況下,發表這樣一篇措辭極為嚴厲蠻橫的社論,激怒學生的用心十分明顯。這個時候趙紫陽不在國內,主持社論起草和發表工作的是李鵬。這是李鵬故意激怒鄧小平,然後借鄧小平之口炮製這個社論,使得事態發展更加惡化,從而製造學生與政府之間的對立。最終的目的,是給趙紫陽出難題,以便拉他下台。「四二六社論」後來成為整個運動的焦點。學生絕食提出的兩個要求之一,就是修改這個社論,肯定學生運動的愛國性質。可見這個社論的影響有多大。後來趙紫陽回國,也批評了這個社論的基調,這是鄧小平對趙紫陽開始不滿的關鍵。因為這個社論根據的,就是鄧小平內部的一個講話。李鵬這一招可謂「一箭雙雕」。據時任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所長的陳一諮的會議,趙紫陽從朝鮮訪問回來之後,陳一諮對趙說:「若按四二六社論的方針辦,中國的改革開放最少倒退十至二十年。」趙紫陽表示同意,回答說:「十年不止,二十年多了。」 這個時候,對於政治局勢的判斷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趙紫陽與鄧小平的立場,已經越來越背道而馳了。
隨後,鄧小平25日的講話開始在各基層單位進行傳達。鄧小平說:「我們不怕罵娘,我們不怕國際輿論。我們不願流血,但我們不怕流血,我們還有三百萬軍隊。」他還提出:「哪怕殺死二十萬人,也要控制住局勢,贏得二十年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