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這些常用語,原來不是這個意思!

9特價269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為什麼要吃「滿漢全席」?

■皇帝吃飯的眉角
■中國有哪八大菜系?


  「滿漢全席」源自清入關之後,那時候,清朝先後進行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的大屠殺。數萬漢族百姓被滿洲八旗兵瘋狂屠殺,揚州和嘉定,更成了人間煉獄。   康熙即位後,了解到漢族百姓力量的強大,一味屠戮是不行的。於是他提出了滿漢民族和解的主張。   要進行民族和解,首先就要得人心。自己雖然愛民,光靠施政是不夠的,更要從細節上著手。那個時候,康熙帝就已經明白了,細節決定成敗。據說康熙的舉措之一,就是讓滿漢的菜餚融為一家。或許康熙深深懂得中華自古就信奉「民以食為天」,便在飲食上表現出他的施政方針。   康熙命令御廚,收集漢族天下名菜,從滿、漢名菜中各取了五十四道,便成了天下聞名的「滿漢全席」。當然,這只是民間流傳的一個說法。 皇帝吃飯的眉角
  在中國古代飲食中,雖然有「佳餚美味出民間」的說法,但是宮廷菜歷來還是美味佳餚的象徵。   宮廷御用菜的歷史,遠沒有民間菜悠久,但它集中了民間菜的各種優勢。從北齊開始,皇宮內的光祿寺,便專門負責皇帝的飲食。御膳有著很嚴格的制度,並不是皇帝想怎麼吃都行,春天要養肝,夏天要護心,秋天要潤肺,冬天要保腎。皇帝想吃餑餑,但是御廚不會給你做,因為這都是按規定來的。皇帝即使權利再大,御廚為了天子的健康,也會剝奪他吃餑餑?的權利,改吃大餅。   帝王餐是很講究的。《周禮》就曾記載,皇帝吃飯要聽音樂,於是鐘鼓樂隊邊演奏,皇帝邊進餐,這是有利於消化的好辦法。而且一般情況下,皇帝都是獨自用餐,周圍的宮娥、太監們,只能看著,這就是封建禮儀的嚴格約束。偶爾,皇帝也會請客,恩賜皇后、妃嬪甚至寵幸的大臣,一起與自己用餐,以顯示天子的恩寵。   當然,皇帝吃飯,也是有規定時間的。在清代,皇帝一般是兩餐:早餐是在早朝之前,大約是六點到八點,晚餐一般是下午三點左右,這只是皇帝一般的吃飯規律。皇帝處理政事,勞累到深夜,也會經常吃宵夜。如果皇帝心情好了,便會大宴群臣,甚至在每一個節日,他也不願錯過吃東西的機會,所以即使是每日兩餐,也沒有見過哪個皇帝骨瘦如柴、面黃肌瘦的。   那皇帝吃的菜有什麼講究呢?其實宮廷菜都來自民間,只是在原料和名字上再加工。比如說,有一道著名的皇帝菜叫「蟠龍菜」,出現於明朝嘉靖年間。據記載,「蟠龍菜」是把豬的精肉和板油?、碎魚肉、綠豆粉、蛋白攪和在一起,外面包上雞蛋做成的皮,蒸熟後切成片,紅黃相間,跟龍的形狀相似,可謂是色、香、味、形俱全。難怪很多人說要過皇帝癮,光是這皇帝的御膳,便足以讓人想當皇帝了……

(43清代康熙皇帝??像) 清代〈康熙皇帝讀書像〉 康熙為使滿、漢兩民族和解,命御廚集滿、漢名菜各五十四道,創造出鼎鼎大名的滿漢全席。

(43乾清??座台皇帝餐桌) 清代〈乾清宮寶座台皇帝餐桌〉 宮廷御膳有著很嚴格的制度,即使是皇帝,也必須按著御膳的規矩走。

(BOX)知道吧!

● 中國有哪八大菜系? 千百年烹飪技術的發展,使中國逐漸形成了八大菜系。它們分別是魯、川、蘇、粵、閩、浙、湘、徽八大菜系。山東菜以清香鮮嫩見長;四川菜以麻辣著稱;江蘇菜以甜鹹濃淡適中出名;廣東菜吃海味為主;福建菜重甜酸鹹香;浙江菜以清爽香酥為佳;湖南菜吃酸辣香鮮;安徽菜重油色火功。 魯菜被稱為八大菜系之首。清代乾隆帝八次駕臨孔府,使孔府菜?大量進入宮廷,成為御膳的珍品。魯菜歷史悠久、流傳很廣,宋代的「北食店」?經久不衰,北京菜更是深受其影響。北京烤鴨便是從魯菜而來,它色澤紅艷,味道醇厚,肥而不膩,配甜麵醬、蔥條、蒜泥同吃。 川菜以四川成都為正宗,「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博採眾長,雅俗共賞,在國際上頗有知名度。火鍋老少咸宜,重慶更是火鍋之都。關於吃火鍋,還有段故事。《山家清供》中說,林洪有一日天去拜訪武夷山仙裳峰的隱士止止師。在上山時,「遇雪天,得一兔」,他就順便帶到止止師處,打算煮熟來吃。可是山上沒有廚師,止止師告訴林洪一個新的吃法:先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醬、椒、桂做成調味汁;再在小火爐上煮一鍋清水,用筷子夾住一片兔肉,在沸水中「擺熟」,取出後,沾著調味汁吃。「擺熟」即在沸湯中涮熟。紅色的兔肉片在沸湯中反復擺涮,逐漸變成白色,如同空中變幻的雲霞,這些雅士就給涮兔肉取了一個「撥霞供」的美名。 粵菜選料廣博雜奇,西漢《淮南子》就有「越人得蚺蛇?以為上餚」的記載,南宋人也說粵人「不問鳥獸蛇,無不食之」。 閩菜中的名菜佛跳牆,原名福壽全,因「缸?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一詩而改。佛跳牆製作手續工藝複雜,先把十八種原料用煎、炒、烹、炸等多種方法製成各種菜式,再層層地碼疊放在酒罈裡,注入適量上湯和紹興酒,使湯、酒、菜充分融合,再用荷葉把罈口密封起來,先武火後文火,煨燉而成。 蘇菜和浙菜相近,統稱江浙菜系,南宋時是「南食」的兩大台柱。淮揚菜是蘇菜中的一支,曾為宮廷菜,目前國宴中的大多數菜餚仍屬淮揚菜。春秋時齊國易牙曾在徐州創制「魚腹藏羊肉」,千古流傳。蘇菜的名菜也很多,有康熙帝指名的西湖醋魚,蘇軾所創的東坡肉等。 湘菜擅長特長在於香、酸、辣,具有濃郁的山鄉風味。俗話說:「湖南人不怕辣,貴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湖北人不辣怕。」湖南辣椒有酸辣、麻辣、鹹辣、油辣、鮮辣等口味。 徽菜曾追隨著徽商的腳步在全國漫遊,重油、重色、重火功,還有許多健身強體的食譜藥膳,名菜有紅燒果子狸、雲霧肉?等。

?餑餑:泛指包子、饅頭、餃子等,麵食總稱。
?板油:豬體腔內壁上成片狀的脂肪
?孔府菜:孔府菜是由於孔府在歷代封建王朝中所處的特殊地位而保全下來,融合了地方及貴族菜餚的特色,也是乾隆時代的宮廷菜。
?北食店:宋代後,魯菜成為北方菜的代表,宋代山東便出現了專供應北方菜的北食店。
?蚺(ㄖㄢˊ)蛇:蟒蛇別名。
?雲霧肉:徽菜,因其製法燻煙繚繞似雲霧,故名。

猜猜看
1. 懶廚子辦席 答:不想炒(吵)
2. 席宴上吵架 答:不歡而散
3. 耗子腿上擺宴席 答:小題(蹄)大作

誰不想當「衣冠禽獸」?

■文官飛禽,武官猛獸
■「兩袖清風」是怎麼來的?  
「衣冠」作為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在官服上繡以飛「禽」走「獸」,來顯示文武官員的等級。這種等級制度,從明朝就已經開始了。據明、清兩史的《輿服志》記載,文官繡禽;武官繡獸,而且等級森嚴,不得逾越。「衣冠」上的「禽獸」與文武官員的品級一一對應。
文官從一品至九品的圖案分別是:鶴、錦雞、孔雀、雁、白鷳?、鷺鷥、鸂鶒?、鵪鶉、練雀?。   武官從一品至九品的圖案分別是:麒麟、獅、豹、虎、熊、彪、犀牛、海馬。   因此,最初的「衣冠禽獸」就是指朝廷的文武官員,做「衣冠禽獸」當然就是大家嚮往的,此時的「衣冠禽獸」是褒義詞。但是明朝中晚期,官場腐敗,文官愛錢,武將怕死,欺壓百姓,無惡不作。於是,「衣冠禽獸」就演變成為非作歹、如同牲畜的貶義詞。 文官飛禽,武官猛獸
  清軍入關建立清王朝,官服依然承襲了明代樣式,只是對圖案等配飾做了修改。清代的朝服稱為「補服」、「補子」,補服也叫「補褂」,無領、對襟,其長度比袍短、比褂長,前後各綴有一塊補子,清朝補子比明朝略小。補服是清代主要的一種官服,穿著的場所和時間也較多。所有的補服都是石青色,它是區分文武官官職、品級的主要標誌。清官共分九品十八級——文官繡飛禽,武官繡猛獸。   親王級別的是:身前身後五爪正龍各一團,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郡王級別的是:身前身後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貝勒級別的是: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團;   貝子級別的是:身前身後四爪行蟒各一團;   鎮國公、輔國公級別的是: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方;   公爵、侯爵、伯爵級別的是:身前身後繡九蟒;   子爵級別的是:身前身後繡麒麟;   男爵級別的是:身前身後繡獅。

(24清代?服方??物(二十四件)a ) 清代文官補子,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分別是一品(鶴)、二品(錦雞)、三品(雁)、七品(鸂鶒)。

(24清代?服方??物(二十四件)b ) 清代武官補子,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分別是:一品(麒麟)、二品(獅)、五品(熊)、九品(海馬)。

(BOX)知道吧!
●「清風」是怎麼來的?
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振結黨營私,每次朝會時,各地的官員們都要送禮巴結他,金銀珠寶、奇巧玩物應有盡有。巡撫於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來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什麼的,送點人情啊!」於謙笑著舉起兩只袖子說:「我袖子裡面裝了清風啊!」於是,「兩袖清風」就沿用至今。

?白鷳(ㄅㄞˊ ㄒㄧㄢˊ),產於中國南部的美麗家禽,不善飛行,而善走路。除頭部為藍褐色外,背、翅、尾皆為純白羽毛,羽毛兩邊有斜入黑色紋路。
?鸂鶒(ㄒㄧ ㄔㄨˋ),動物名。鳥綱雁形目。形似鴛鴦而稍大,羽毛多紫色,尾如船舵。多棲息於溪澗、湖沼間,以小魚、小蟲為食,又稱溪鴨。
?練雀:紅喙綠翅,脊部呈褐色,尾長一尺有餘的的鳥類。

猜猜看
1. 府官進衙門 答:大搖大擺
2. 宦官不叫宦官 答:太監(賤)
3. 判官討飯 答:窮鬼



「洞房」是房裡有洞,還是洞裡有房?

■皇帝的洞房其實是用指定的
■「石窟」是最早的宗教藝術

相傳遠古時,陶唐氏有個明君,叫做堯。他稱王之後,很關心族人的疾苦,經常到手下的牧民那裡噓寒問暖。   這一天,他走到牧場,忽然前面傳來陣陣幽香,堯王抬眼一看,來的是名女子,她的手上拿著火種,像仙女一樣飄了過去。堯王立刻問旁邊的牧人,這位美女是誰,牧人說此人是鹿仙女。從此之後,堯王犯上了相思病。
一天,他決定要下山尋找仙女,他帶著手下四個大臣走向了「仙洞溝」,但是很久都沒有收穫……突然,前方出現一隻梅花鹿,是從不遠處的姑射仙洞跑出來的,堯王認定這就是鹿仙女;還沒等堯王上前,一旁的草叢竄出了一條大蟒,嚇得堯王手足無措,恰好鹿仙女出現,用手一點,大蟒便渾身顫抖奪路而逃。   堯王長得相貌堂堂,又對鹿仙女情有獨鍾,很快兩人便成了情侶。於是兩人便在姑射仙洞裡完婚,入洞當天,滿天祥雲圍繞,百鳥為他們歌唱,一團神火更是降在了洞頂,光華奪目。從此之後,新人居住的屋子,便叫做「洞房」;而新婚之夜,也就被美稱為「洞房花燭夜」了。   遠古的房子和「洞」是有聯繫的。流傳下來史料說明,古人最初的居所就是洞穴,「穴居」是最原始的居住方式。   像我們比較熟悉的山頂洞人,就是生活在洞穴之中的。據現在的考古發現,山頂洞分為上下室、下窨(ㄧㄣˋ,地下室),以及洞口四部分,這種洞穴雖然是半天然的,但也寄寓著遠古人的智慧在裡面。像下室就是深約八米的葬地,而上室則被當成居住室、烤肉間。   那古代的穴居建築,又是怎樣發展成現在的居所呢?   北方的黃土地帶,是穴居建築的發源地。穴居建築,很大一部分是半天然的,它應該算是較早的土木混合結構。黃土質地較為堅硬,不容易坍塌,用木頭做橫梁,便能加固洞穴。那時候的穴居房子可以按照條件,隨地建洞。 人們有了穴居的經驗後,便試著改變它的外觀,慢慢由最初的「橫穴」變成了袋狀的「?(ㄕㄨˋ)穴」。但是「?穴」開口是向上的,一旦下雨,那麼整間屋子就成了「水簾洞」。於是,人們便在它的上面蓋上茅草。茅草後來又用「頂蓋」來代替,實際上就是比較堅硬的屋頂。「?穴」後來又演變成現在的草屋,隨著經驗的積纍和建築技術的提高,人們開始在屋內加上了立柱,用來支撐整個房子。這樣房子才從黃土中解放出來。   當然了,「橫穴」並沒有消失,相反地它成了西北人們喜愛的居所,這就是「窯洞」。如今,西北的人們如果在窯洞裡舉行新婚儀式,可以算作真正的「入洞房」了。

(58帝堯) 帝堯像 相傳堯與鹿仙女在姑射仙洞裡完婚,因入洞當天洞頂祥雲圍繞,視為吉兆。自此之後,新人居住的屋子就成了「洞房」。
(替換fotoe-10541248,達志)北方的黃土地帶,是穴居建築的發源地。黃土質地較為堅硬,不易坍塌,用木頭做橫梁,便能加固洞穴。

(BOX)知道吧! 皇帝的洞房在哪裡? 皇帝結婚是很講排場的,作為洞房的居所自然也馬虎不得。但是明清之前,皇帝的洞房並不固定,一般婚禮過後,皇帝會指定某個房間,來跟妃子入「洞房」。直到明清的時候,皇帝婚慶才定在了坤寧宮。坤寧宮是皇后的寢宮。清朝時,將坤寧宮東面兩間房子,固定作為洞房,而西面房間則設為了神堂。 「石窟」是最早的宗教藝術
石窟,實際上就是在山岩的基礎上鑿成的石室,也可以說是一種山洞建築。它最早是佛教的建築形式,是僧人們修行的場所。中國的石窟建築,大多是仿製印度的,中間是方廳,周圍是立柱,三面鑿有小禪房,石窟的外側是柱廊。後來,石窟作為一種記載宗教的藝術形式,被流傳了下來。我國著名的石窟主要有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以及麥積山石窟。
猜猜看
老鼠鬧洞房 答:嘰嘰喳喳
洞房裡說悄悄話 答:甜言蜜語
女駙馬進洞房 答:喜的喜,憂的憂
「魂斷藍橋」在中國!

■「藍橋」和「藍田」原來是鄰居
■灞橋的柳枝為什麼老是長不長   
紅極一時的影片《魂斷藍橋》的英文名是《Waterloo Bridge》,直譯為「滑鐵盧橋」。那在中國上映時為什麼取名《魂斷藍橋》?   原來當時在國內上映時,發行商對片名的翻譯非常重視,如果直譯《滑鐵盧橋》顯然不太雅致,而且會讓人誤以為與拿破崙有關。發行商斟酌再三,最終定為「魂斷藍橋」。   「藍橋」一詞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它的產生來自於「尾生抱柱」的故事。《莊子.盜蹠》:「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這是一個淒美哀怨的愛情故事。一個叫尾生的男子與一個美麗的女子幽會,他們相約在橋下,但女子不知何故沒有按時赴約,尾生在橋下久久不肯離去。後來不幸的事發生了,大水漲了上來,但癡心的尾生為了信守諾言,最後竟然抱橋柱而死。   據《西安府志》中記載,這座橋就位於陝西省藍田縣的蘭峪水上,被人稱為「藍橋」;自此,也就有了「魂斷藍橋」一說。而「魂斷藍橋」就是指相愛的男女一方失約,而另一方殉情。   藍橋位於藍田、商洛之間,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它同灞橋一樣,是陝西乃至全國最古老的橋梁之一。千年滄桑,藍橋雖然早已蕩然無存,但圍繞它的美麗傳說卻至今流傳。
古人智慧盡在萬千橋梁間   現在的人推測,藍橋應該是一座樁柱式雙跨以上的梁橋。因為這樣結構的橋,才可能存在尾生抱柱而死的可能。那麼,古代的橋梁又分哪些類型呢?   中國有句古話: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可見橋自古以來,就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中國古代的橋梁千姿百態、瑰麗多彩,它不僅開啟連接道路,方便交通的作用,而且還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與歷史價值。但是概括起來有四種類型。   中國最早的橋梁是浮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據說周文王姬昌為了娶親,在渭水上建造了第一座浮橋。黃河,長江後來都曾架設過多座大浮橋。浮橋一般速建速拆,可做臨時性或軍事性橋梁。但因長期浸泡在水中,耐久性較差。著名的洛陽天津橋,就是一座浮橋,它是在隋煬帝大業元年(西元六○五年)建造的,用鐵鎖連接大船而成。   梁橋又稱為「跨空梁橋」,是應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橋,它的種類很多,造型各異。最古老的獨木橋,也就是最早的梁橋;它是由木梁或石梁跨越河水,以連接兩岸,並依照水面寬度來設置梁柱,支撐橋面而成。古代著名的梁橋有渭橋、灞橋以及泉州的洛陽橋。   後來橋梁進一步發展,古人又發明了拱橋。拱橋是常見的橋梁形式,也是古橋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種橋型。它是在橋墩上加上斜木,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形成五邊形的橋洞而逐漸演變而來的。拱橋有石拱、磚拱和木拱之分,最常見的就是石拱橋。河北省趙縣的安濟橋(又叫趙州橋),始建於隋代,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它的設計和工藝水準,堪稱為石拱橋的卓越典範。   索橋也稱為吊橋、懸橋,是用竹索或藤索、鐵索等為骨幹,相拼懸吊起的大橋。在中國西南地區較多,那裡河流急,峽谷深,又無法行舟,只能架設這種吊橋。其中最著名的是大渡河上的瀘定鐵索橋。過索橋時非常驚險,使人感覺「人懸半空,度彼決壑,頃刻不戒,隕無底谷。」   古代形形色色的橋梁,無不反映出古人高超的智慧和技藝水準。

(79安濟橋)河北省趙縣的安濟橋(又叫趙州橋),始建於隋代,目前是世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它的設計和工藝水準,堪稱為石拱橋的典範。
(79中國古代木結構橋梁)中國古代木結構橋梁 形式多樣,它不僅開啟連接道路、方便交通的作用,也反映古人的智慧和技藝水準。

(BOX)知道吧! 灞橋的柳枝為什麼老是長不長? 灞橋在今天陝西西安東郊的灞河上,是中國古代名橋之一。灞橋有名,灞柳名氣也不小。早在秦漢時,人們就在灞河兩岸築堤植柳,陽春時節,柳絮隨風飄舞,好像冬日裡雪花飛揚。「灞柳飛雪」因此成為「長安八景」之一。 灞橋是一個古代關中非常有名的地點。因為西安作為當時帝王之都,南來北往的人非常多,人們東往中原,南往江南、嶺南,北往燕趙,都要東行灞橋渡河。為親朋好友送行的人,送到灞橋也就不再東送;因此,灞橋成了道別的地方。既然是送別,肯定是要有所表示的,憑藉得天獨厚的條件,人們常常折下柳枝相送。
「折柳相送」的習俗自古就有,《詩經》中就提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依依」表達的正是折下柳枝,與親朋好友依依惜別之情。「柳者,留也。」這種風俗,在唐代非常盛行。而「灞橋折柳」相送,再話依依惜別之情,也就成為一道獨特風景了。

猜猜看
刺木架橋 答:沒人敢過
九曲橋上散步 答:拐彎抹角
石板橋上跑馬 答:不留痕跡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