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采摘錄 【篇名頁】
服飾篇 中國文化中,服飾文化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內容涵蓋從頭上的髮冠、身上的衣飾到足下的鞋襪,諸如「足下」、「鳳冠霞帔」、「衣錦還鄉」、「巾幗不讓鬚眉」、「女為悅己者容」等莊重的文化背後隱藏著眾多的文化趣味,服飾篇為您一一詳解。
「裘衣」是用腋毛做的
■貂皮大衣幾時成為冬裝霸主?
■古代怎麼禦寒? 「集腋成裘」的本意是把狐狸腋下的毛皮集中起來,做成裘皮衣。李白著名的詩句「五花馬,千金裘」中也有「裘」這個字,不難看出裘皮是很貴重的。說到「裘」,《呂氏春秋》有這樣一個故事: 衛靈公,是春秋時期衛國的國君。他在治國上沒有什麼建樹,就是耳根子很軟,忠言也聽,讒言也信。 有一年冬天,衛靈公突然來了興致,召集了許多百姓,讓他們在天寒地凍的湖面上鑿一個池子。他的手下宛春聽說後,馬上就上前阻止。 宛春對靈公講:天氣異常的冷,您卻要您的子民來鑿池子,這樣對百姓是多大的傷害啊。衛靈公卻疑惑地看著宛春,並問他:這樣的天氣就叫冷嗎? 宛春立刻應對:您穿著狐皮大衣,屁股底下坐著熊皮暖席,屋裡燒著火炭取暖。當然不冷,可是外面的百姓就不一樣了。百姓穿的破衣補了又補,鞋子壞了也編織不了,這種天氣裡穿成這樣,百姓不凍壞才怪呢。 衛靈公本來就耳根子軟,一聽覺得不無道理,於是就下令停止鑿池。 這個故事中出現的「狐裘」,在古代是很珍貴的,一般都只有達官顯貴才能常穿。李白所說的「五花馬,千金裘」,其實「裘」,在古代就是冬季禦寒的衣服。
貂皮大衣幾時成為冬裝霸主?
「裘」,跟現在的皮毛大衣很像,都是毛向外翻的。就連《說文解字》上都說「古者衣裘以毛為表」。那麼到底什麼時候出現「裘衣」的呢?「裘衣」又由什麼做成的呢?古人穿裘衣又有什麼講究呢?
上古的時候,人們捕獵後,獲得了獸皮,用骨針將獸皮加工,製成了合身的冬裝。而這其實就是最早的「裘衣」。到了周代,隨著禮儀典章的成型,「裘衣」也漸漸成了只有貴族才能享有的東西。周天子每一次的冬日祭奠中,穿的衣服就是「大裘」,而這種「大裘」,實際上就是黑羊羔皮。可別小瞧這黑羊羔皮,它在古代可表示著質樸,一朝天子穿著這樣質樸的冬裝,就說明他是受命於天的有道明君。
但在周代,高貴和富有的代表則是「狐裘」,就是前面提到衛靈公穿的衣服。我們聽過「雞鳴狗盜」的故事,說的也是狐裘,當時孟嘗君想返回齊國,但秦王不許,幸虧他門下的食客中,有一個盜竊高手夜入秦王宮,順利盜出了白狐皮衣。然後,孟嘗君便把它獻給秦王的寵妃,因此他得以脫困秦國。這就說明先秦時期,狐皮已經很珍貴了。
甚至到了清代,狐皮大衣也一直是服裝市場的搶手貨。 而用以做裘衣的毛,可以有很多種選擇。像在古代就出現過狐狸皮、羊皮、虎皮、熊皮、鹿皮、貂皮、犬皮、兔皮、豹子皮和狼皮等十種裘衣。當然最珍貴的還要數狐裘和豹裘。周代以後,羊皮大衣、鹿皮大衣則顯得很一般了。唐朝之後,邊疆的貂皮大衣,也成了中原的流行裝。但到了清朝,貂皮一躍成為冬裝中的霸主,而且只有一定地位的人,才被允許穿貂皮大衣。難怪至今,貂皮大衣還那麼搶手,想必就是從清代延續下來的。 獸皮製成的大衣,儘管它有著極佳的禦寒效果,但卻不是所有人都穿得起,因此「裘衣」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衛靈公在大冬天召集百姓鑿湖開池,宛春指出衛靈公穿著狐皮大衣,不知衣衫襤褸的百姓有多冷,這才讓衛靈公打消鑿湖的念頭。
(10伏羲像) 宋‧馬麟〈伏羲像〉 畫中伏羲相貌龐厚,是帝王之相,身上所披為鹿皮裘衣。
知道吧!
古代怎麼禦寒? 其實早在中國古代,人們就已經開始利用羽毛,但那時只是用在箭矢上,用來穩定方向。直到明清時期,大概是在山東的微山湖、江蘇的洪澤湖一帶,人們開始利用野鴨毛,把它們塞進襪子、鞋幫裡,起禦寒保暖的作用。所以,之後人們便想到,也可以把這些鴨毛塞進衣服裡,這便製成了羽絨服。 同時,古代已經有手套了,但那時的手套叫做「尉」。從長沙馬王堆就曾出土過三副「尉」,它們都是由絹縫制而成的,並且做工精良。每個手套,大約長有二十五釐米,寬十釐米。是直筒式的,大拇指的指套又有單縫。在死者隨葬品的清單中,清楚地看到「尉」這個名稱。
猜猜看
1. 口袋布做大衣──橫豎不夠料
2. 披大氅偷煙袋──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傷了皮毛──無傷大體
【篇名頁】
交通篇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車馬文化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軒轅」就是一個證明;同時,行路文化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推崇,我們常見的「某某到此一遊」就是這種文化的遺存。那麼「下榻」、「十里長亭」這樣的詞語背後,又彰顯著怎樣的文化趣味,交通篇為您詳細解讀。
「到此一遊」的塗鴉是怎麼開始? ■ 古人出遊刻佳話,今人出遊刻笑話
■ 「五湖」「四海」指的是哪裡 如今,在很多風景名勝之地,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塗鴉「某某到此一遊」,當然這是一種非常不文明的行為,為什麼中國人會有這樣的習慣呢? 我們熟知的很多大詩人都是題記的高手,比如「詩仙」李白。 大詩人李白年輕時第一次來到黃鶴樓,從樓上望見長江美景,內心澎湃,詩興大發,正想題詩留念,忽然看見詩人崔顥題在黃鶴樓上的一首七律。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的這首詩寫得太精彩了,李白看後驚嘆不已,他感到自己此時寫出詩肯定比不上他,只好擱筆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雖然如此.李白卻從心中想寫詩並超過他,並將此事記在心頭,總想找機會寫一首詩和崔顥的這首「黃鶴樓」比美。後來,李白在遊金陵鳳凰台時,用崔顥這首詩的韻寫下這首節律:
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的這首詩,也是歷代傳誦的名作。可見歷代名人的題記,很多都成了流傳千古的佳作名篇,古人題記的風俗也可見一斑了。牆壁上。甚至有
其實,在中國的行路文化中,文人經常在館驛、客棧、酒店、妓院、長亭等地方留下隻言片語,或者乾脆把自己即興創作的詩詞歌賦,寫在把自己的行路感受,刻在山嶽峭壁之上,這些倖存下來的文字成為我們研究古代文化非常好的資料。 說起這個題寫文字的習俗,可得說說「千古一帝」秦始皇。他統一全國後,開始巡遊各地,在嶧山、泰山、琅琊山、碣石、會稽等地,六次刻石留下自己出行的證據,以顯示自己的功業。西元前二一九年,秦始皇在嶧山下題寫了一塊刻石,這成為中國有文獻記載的第一塊行路碑石。
到了漢末,尤其是魏晉時期,題寫文字的習俗成為風氣。如今,我們看到的大部分是石刻,這是因為石刻容易保存的緣故。這些題記大部分記錄了作者的生平、遊歷行蹤,以及當時的社會風貌、地理等情況。 正是因為有了古人這樣的題記風俗,今天很多人為了附庸風雅,到某個風景名勝旅遊寫不出什麼詩詞歌賦,又想留下點什麼,所以只好寫上「某某到此一遊」,甚至自己的其他感受,但這是一種很不文明的行為,根本無法與古人的題記習俗相比。同時,題記是古代的習俗,今天我們再這樣做,已經是違反道德和法律規範了。
黃鶴樓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歷代文人無不讚嘆,而崔顥、李白更分別留下「黃鶴樓」與「登金陵鳳凰台」的絕妙詩篇。
(97嶧山刻石(秦)) 秦始皇一統六國後,曾多次出巡,立石頌德,因而留下不少刻石,其中一塊就是圖中的「嶧山刻石」。相傳是李斯用小篆寫成的,是僅存不多的小篆刻石。
知道吧! 「五湖」和「四海」指的是哪裡 現在「五湖四海」是指全國各地,有時也指世界各地。現有時也比喻廣泛的團結。
「五湖」是指中國的幾個大湖,但說法不一,一般是指洞庭湖、鄱陽湖、太湖、青海湖、洪澤湖。在《地理通釋十道山川考》中,原先的五湖名稱是指彭蠡(即鄱陽湖)、洞庭湖、巢湖、太湖、鑒湖。鑒湖到了清代則被洪澤湖代替。「四海」在《禮記.祭義》中是說:「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橫四海。」四海,就是今天的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猜猜看
青石板上雕花 答:硬功夫
爛木頭刻章 答:不是這塊料
腦門上寫字 答:明擺著
其他附件
服飾篇 中國文化中,服飾文化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內容涵蓋從頭上的髮冠、身上的衣飾到足下的鞋襪,諸如「足下」、「鳳冠霞帔」、「衣錦還鄉」、「巾幗不讓鬚眉」、「女為悅己者容」等莊重的文化背後隱藏著眾多的文化趣味,服飾篇為您一一詳解。
「裘衣」是用腋毛做的
■貂皮大衣幾時成為冬裝霸主?
■古代怎麼禦寒? 「集腋成裘」的本意是把狐狸腋下的毛皮集中起來,做成裘皮衣。李白著名的詩句「五花馬,千金裘」中也有「裘」這個字,不難看出裘皮是很貴重的。說到「裘」,《呂氏春秋》有這樣一個故事: 衛靈公,是春秋時期衛國的國君。他在治國上沒有什麼建樹,就是耳根子很軟,忠言也聽,讒言也信。 有一年冬天,衛靈公突然來了興致,召集了許多百姓,讓他們在天寒地凍的湖面上鑿一個池子。他的手下宛春聽說後,馬上就上前阻止。 宛春對靈公講:天氣異常的冷,您卻要您的子民來鑿池子,這樣對百姓是多大的傷害啊。衛靈公卻疑惑地看著宛春,並問他:這樣的天氣就叫冷嗎? 宛春立刻應對:您穿著狐皮大衣,屁股底下坐著熊皮暖席,屋裡燒著火炭取暖。當然不冷,可是外面的百姓就不一樣了。百姓穿的破衣補了又補,鞋子壞了也編織不了,這種天氣裡穿成這樣,百姓不凍壞才怪呢。 衛靈公本來就耳根子軟,一聽覺得不無道理,於是就下令停止鑿池。 這個故事中出現的「狐裘」,在古代是很珍貴的,一般都只有達官顯貴才能常穿。李白所說的「五花馬,千金裘」,其實「裘」,在古代就是冬季禦寒的衣服。
貂皮大衣幾時成為冬裝霸主?
「裘」,跟現在的皮毛大衣很像,都是毛向外翻的。就連《說文解字》上都說「古者衣裘以毛為表」。那麼到底什麼時候出現「裘衣」的呢?「裘衣」又由什麼做成的呢?古人穿裘衣又有什麼講究呢?
上古的時候,人們捕獵後,獲得了獸皮,用骨針將獸皮加工,製成了合身的冬裝。而這其實就是最早的「裘衣」。到了周代,隨著禮儀典章的成型,「裘衣」也漸漸成了只有貴族才能享有的東西。周天子每一次的冬日祭奠中,穿的衣服就是「大裘」,而這種「大裘」,實際上就是黑羊羔皮。可別小瞧這黑羊羔皮,它在古代可表示著質樸,一朝天子穿著這樣質樸的冬裝,就說明他是受命於天的有道明君。
但在周代,高貴和富有的代表則是「狐裘」,就是前面提到衛靈公穿的衣服。我們聽過「雞鳴狗盜」的故事,說的也是狐裘,當時孟嘗君想返回齊國,但秦王不許,幸虧他門下的食客中,有一個盜竊高手夜入秦王宮,順利盜出了白狐皮衣。然後,孟嘗君便把它獻給秦王的寵妃,因此他得以脫困秦國。這就說明先秦時期,狐皮已經很珍貴了。
甚至到了清代,狐皮大衣也一直是服裝市場的搶手貨。 而用以做裘衣的毛,可以有很多種選擇。像在古代就出現過狐狸皮、羊皮、虎皮、熊皮、鹿皮、貂皮、犬皮、兔皮、豹子皮和狼皮等十種裘衣。當然最珍貴的還要數狐裘和豹裘。周代以後,羊皮大衣、鹿皮大衣則顯得很一般了。唐朝之後,邊疆的貂皮大衣,也成了中原的流行裝。但到了清朝,貂皮一躍成為冬裝中的霸主,而且只有一定地位的人,才被允許穿貂皮大衣。難怪至今,貂皮大衣還那麼搶手,想必就是從清代延續下來的。 獸皮製成的大衣,儘管它有著極佳的禦寒效果,但卻不是所有人都穿得起,因此「裘衣」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衛靈公在大冬天召集百姓鑿湖開池,宛春指出衛靈公穿著狐皮大衣,不知衣衫襤褸的百姓有多冷,這才讓衛靈公打消鑿湖的念頭。
(10伏羲像) 宋‧馬麟〈伏羲像〉 畫中伏羲相貌龐厚,是帝王之相,身上所披為鹿皮裘衣。
知道吧!
古代怎麼禦寒? 其實早在中國古代,人們就已經開始利用羽毛,但那時只是用在箭矢上,用來穩定方向。直到明清時期,大概是在山東的微山湖、江蘇的洪澤湖一帶,人們開始利用野鴨毛,把它們塞進襪子、鞋幫裡,起禦寒保暖的作用。所以,之後人們便想到,也可以把這些鴨毛塞進衣服裡,這便製成了羽絨服。 同時,古代已經有手套了,但那時的手套叫做「尉」。從長沙馬王堆就曾出土過三副「尉」,它們都是由絹縫制而成的,並且做工精良。每個手套,大約長有二十五釐米,寬十釐米。是直筒式的,大拇指的指套又有單縫。在死者隨葬品的清單中,清楚地看到「尉」這個名稱。
猜猜看
1. 口袋布做大衣──橫豎不夠料
2. 披大氅偷煙袋──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傷了皮毛──無傷大體
【篇名頁】
交通篇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車馬文化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軒轅」就是一個證明;同時,行路文化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推崇,我們常見的「某某到此一遊」就是這種文化的遺存。那麼「下榻」、「十里長亭」這樣的詞語背後,又彰顯著怎樣的文化趣味,交通篇為您詳細解讀。
「到此一遊」的塗鴉是怎麼開始? ■ 古人出遊刻佳話,今人出遊刻笑話
■ 「五湖」「四海」指的是哪裡 如今,在很多風景名勝之地,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塗鴉「某某到此一遊」,當然這是一種非常不文明的行為,為什麼中國人會有這樣的習慣呢? 我們熟知的很多大詩人都是題記的高手,比如「詩仙」李白。 大詩人李白年輕時第一次來到黃鶴樓,從樓上望見長江美景,內心澎湃,詩興大發,正想題詩留念,忽然看見詩人崔顥題在黃鶴樓上的一首七律。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的這首詩寫得太精彩了,李白看後驚嘆不已,他感到自己此時寫出詩肯定比不上他,只好擱筆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雖然如此.李白卻從心中想寫詩並超過他,並將此事記在心頭,總想找機會寫一首詩和崔顥的這首「黃鶴樓」比美。後來,李白在遊金陵鳳凰台時,用崔顥這首詩的韻寫下這首節律:
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的這首詩,也是歷代傳誦的名作。可見歷代名人的題記,很多都成了流傳千古的佳作名篇,古人題記的風俗也可見一斑了。牆壁上。甚至有
其實,在中國的行路文化中,文人經常在館驛、客棧、酒店、妓院、長亭等地方留下隻言片語,或者乾脆把自己即興創作的詩詞歌賦,寫在把自己的行路感受,刻在山嶽峭壁之上,這些倖存下來的文字成為我們研究古代文化非常好的資料。 說起這個題寫文字的習俗,可得說說「千古一帝」秦始皇。他統一全國後,開始巡遊各地,在嶧山、泰山、琅琊山、碣石、會稽等地,六次刻石留下自己出行的證據,以顯示自己的功業。西元前二一九年,秦始皇在嶧山下題寫了一塊刻石,這成為中國有文獻記載的第一塊行路碑石。
到了漢末,尤其是魏晉時期,題寫文字的習俗成為風氣。如今,我們看到的大部分是石刻,這是因為石刻容易保存的緣故。這些題記大部分記錄了作者的生平、遊歷行蹤,以及當時的社會風貌、地理等情況。 正是因為有了古人這樣的題記風俗,今天很多人為了附庸風雅,到某個風景名勝旅遊寫不出什麼詩詞歌賦,又想留下點什麼,所以只好寫上「某某到此一遊」,甚至自己的其他感受,但這是一種很不文明的行為,根本無法與古人的題記習俗相比。同時,題記是古代的習俗,今天我們再這樣做,已經是違反道德和法律規範了。
黃鶴樓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歷代文人無不讚嘆,而崔顥、李白更分別留下「黃鶴樓」與「登金陵鳳凰台」的絕妙詩篇。
(97嶧山刻石(秦)) 秦始皇一統六國後,曾多次出巡,立石頌德,因而留下不少刻石,其中一塊就是圖中的「嶧山刻石」。相傳是李斯用小篆寫成的,是僅存不多的小篆刻石。
知道吧! 「五湖」和「四海」指的是哪裡 現在「五湖四海」是指全國各地,有時也指世界各地。現有時也比喻廣泛的團結。
「五湖」是指中國的幾個大湖,但說法不一,一般是指洞庭湖、鄱陽湖、太湖、青海湖、洪澤湖。在《地理通釋十道山川考》中,原先的五湖名稱是指彭蠡(即鄱陽湖)、洞庭湖、巢湖、太湖、鑒湖。鑒湖到了清代則被洪澤湖代替。「四海」在《禮記.祭義》中是說:「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橫四海。」四海,就是今天的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猜猜看
青石板上雕花 答:硬功夫
爛木頭刻章 答:不是這塊料
腦門上寫字 答:明擺著
其他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