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男左女右」這種習慣是怎麼形成的呢?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男左女右」已經形成了一種傳統習慣,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在遵守著這種習慣。上公共廁所、戴婚戒、照結婚照、吃飯坐位置等等,男的往往在左邊,女的往往在右邊。如果不遵守「男左女右」的習慣,似乎就違背了點兒什麼似的。中醫診脈,男子取氣分脈於左手,女子取血分脈於右手,即使小兒患病觀察手紋也取「男左女右」的習慣。這種按左右來診斷的做法,是否真能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異,目前還不得而知。
那麼這種傳統是怎麼形成的呢?它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男左女右」的習俗,早在二千多年前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一種說法,認為「男左女右」與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伏羲和女媧有關。據說盤古開天闢地,他的左眼化為日神,即伏羲;右眼化為月神,即女媧。伏羲在左,女媧在右。女媧用黃土造出了人類,是人類的始祖和古代母性的象徵。由於人們尊崇女媧,於是也崇尚右,所以右邊代表較高的地位。因此形成了「男左女右」的習慣。
另一種說法,這一習俗來源於古代哲學中的陰陽觀念。陰陽之說最初是指物體對日光的方向,朝陽為陽,背陽為陰。後來,古代哲學家就用這個觀念來解釋所有事物中兩個互相對立又相互聯繫的方面。他們把現實事物中的不同方面如大小、長短、上下、左右等進行歸類,稱大的、長的,或處於上方的、左邊的為陽,稱與之相對的小的、短的或處於下方的、右邊的為陰。而男女兩性男為陽、女為陰,於是,「男左女右」的習俗就形成了。
不管是何種原因形成的「男左女右」習慣,到底遵守還是不遵守,其實都不影響我們的生活。只不過有時一種習慣形成後,會給社會生活帶來一定的方便,比如說公共廁所。當然,如果把這種習慣過於神祕化,就沒有必要了。
延伸知識:夫妻之間為什麼稱「丈夫」、「妻子」?
人們通常談到夫婦時,夫多被稱為「丈夫」,婦則被叫做「妻子」。對於這樣的稱呼大家早已經習慣了,在日常生活中都在使用,但是你知道這樣稱呼的原因何在嗎?
在中國古代有些部落,有搶婚的習俗。女子選擇夫婿要挑強壯的,標準之一就是看這個男子是否夠高,一般以身高一丈為標準,當時的一丈約等於七尺(那時的一尺約合現在的六寸多)。有了這樣強壯的男人,才可以保護女子,耕種、戰爭都不怕了。所以,女子都稱她所嫁的男人為「丈夫」。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身高已經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丈夫」的標準也不局限於身高一丈了,丈夫就演化出許多別稱,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夫婿、夫子、夫君、君子、郎、郎伯等等。
「妻子」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詞,專指丈夫的配偶。在古代最初是兩個詞,指「妻」和「子」。「妻」最早見於《周易.繫辭》:「人於其官,不見其妻。」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稱。《禮記.曲禮下》載:「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
由此可知,那時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是沒有身分的。後來,「妻」才漸漸成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稱。
「妻」作為男人配偶這一層含義上,產生了很多相關的稱謂,古代無論官職大小通稱妻為「孺人」。卿大夫的嫡妻稱為「內子」,泛指妻妾為「內人」。妻還被稱為「內助」,意為幫助丈夫處理家庭內部事務的人,「賢內助」則成為好妻子的美稱。舊時對別人謙稱自己妻子為「拙內」、「賤內」。而在官職較高的階層中對妻子的稱呼卻反映出等級制度來。如諸侯之妻稱「小君」,漢代以後王公大臣之妻稱夫人,唐、宋、明、清各朝還對高官的母親或妻子加封,稱「誥命」。
現在則把丈夫、妻子稱為「老公」、「老婆」,已經不分等級了。
026打敗仗為什麼叫「敗北」?它與北方有關係嗎?
兩軍打仗,輸了的一方被稱為「敗北」;運動場上比賽,負方也是「敗北」,是否失敗者都向北方逃走呢?還是只有向北方逃跑的才叫「敗北」呢?
其實這裡的「北」並不是指方向。因為打了敗仗逃跑時任何方向都是可能的,慌不擇路,哪裡還來得及找方向。但為什麼只有「敗北」一詞,而沒有「敗南」、「敗東」、「敗西」的說法呢?
這個「北」字很像兩個人背靠背之形,一個向左,一個向右,「北」字即古之「背」字,「背」字是後人為它加上肉字旁而成的。「北」即為背,「敗北」就是背敵而逃,逃的方向不管是東、是南、是西,都叫「敗北」。當兩軍相接時,是正面相向的,激戰之後,敗方撤退,轉身逃跑,就成了背向敵方,這就是「敗北」了。勝方朝著敗軍背後銜尾窮追,這就是「追奔逐北」,逐其背也。
因此,「敗北」一詞與北方其實是沒什麼關係的。
延伸知識:在中國「東西南北」除了方位之外,是怎麼表示尊卑關係的?
東西南北是用來指示方向的,但古人還賦予了其他的含義,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
古代把南視為至尊,而把北象徵為失敗、臣服。宮殿和廟宇都面朝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座北朝南,當上皇帝稱「南面稱君」;打了敗仗、臣服他人稱「北面稱臣」。
除了南尊北卑之外,在東西方向上,古人還以東為首,以西為次。皇后和妃子們的住處分為東宮、西宮,而以東宮為大為正,西宮為次為從;供奉祖宗牌位的太廟,要建在皇宮的東側。現代話語中的「東家」、「房東」等也由此而來。比如正房的開間一般為三間,中間一間為祖堂,東側的次間往往住祖父母,西側的次間住父母,而且老房子正房左邊(東邊)的次間、稍間比右邊(西邊)的略大,這是受「左為上」傳統習俗影響的結果。舊時人們有尊左的習俗,我們常說的「左祖右廟」、「文左武右」、「男左女右」都是尊左的反映。
古代皇帝是至尊,他面南背北而座,其左側是東方。因此就在崇尚東方的同時,「左」也隨著高貴起來。三國時期的東吳占據江東,也稱江左。文左武右的儀制,男左女右的觀念等,都是尊左的反映,有些習俗甚至延續至今。所以說,簡單的幾個指示方位的名詞,承載了如此多的社會資訊之後,就變得複雜起來了。
083「小巫見大巫」是兩個巫師見面嗎?
「巫」是舊時裝神弄鬼替人祈禱的人。「小巫見大巫」原意是小巫見到大巫,法術無可施展。後比喻相形之下,一個遠遠比不上另一個。這個成語和東漢末年名士陳琳有關。
三國時,陳琳與張紘是同鄉好友,陳琳在魏國做官,張紘在東吳當謀士。兩人都很有文學才華,經常互通書信。有一次張紘寫了一篇關於栩榴枕的賦,陳琳見到了這篇賦後,讚賞不已。後來張紘也看到了陳琳寫的《武庫賦》和《應機論》,也是讚賞有加,並給陳琳寫了一封信,並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學習。
陳琳見信後也很是感動,在回信《答張紘書》中謙虛地說:我生活在北方,文化落後,與天下的文人學士交往很少。只是這裡能寫文章的人不多,所以我的文章顯得比較突出,得到了大家過分的稱讚。我和你、張昭兩人相比,差距實在太大了,「所謂小巫見大巫,神氣盡矣」。就好像小巫遇見大巫,沒法施展巫術了。
陳琳用了一個比喻,說巫師的法術高低,是靠比較才能顯出來的。那麼法術低微的巫師見了法術高明的巫師,那點兒法術就使不出來了。後來「小巫見大巫」便被用來指水準高下分別明顯,並不是真正有大、小兩個巫師見面了。
延伸知識:為什麼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雞肋」本是食物,為什麼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東西了?這個詞與曹操有關。據《後漢書》記載,曹操伐蜀時,進攻不力,退兵又不甘心,正在進退兩難之時,廚師給他送來一碗雞湯。正巧部將夏侯惇進帳來,請示夜間巡邏的口號。曹操看到碗裡的雞肋,隨口說道:「雞肋!雞肋!」於是夏侯惇傳令官兵,巡夜的口號是「雞肋」。
行軍主簿楊修聽到「雞肋」做口號,便教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有人報知了夏侯惇。夏侯惇大吃一驚,過來詢問原由。楊修說:「聽到今夜的號令,就知道魏王很快就要退兵了。雞肋這東西,吃著沒什麼肉,扔了又可惜。正像魏王現在的心情,進攻不能取勝,撤退惟恐別人恥笑。」於是夏侯惇也命手下軍士收拾行囊,準備撤軍。正巧曹操晚上睡不著,於是出來巡帳。看到夏侯惇營中士兵正在收拾行囊,大驚失色,急招夏侯惇詢問。知道原因後,曹操勃然大怒,下令將楊修斬首,以警告三軍。
楊修所解釋的「雞肋」,是結合曹操當時進退兩難的心情而言的,認為大軍進也不是,退也不是,所以並不是雞肋本身的味道不好,而是借題發揮,意有所指。後來「雞肋」一詞就被作為進退兩難的意思使用了。
098「馬桶」這個詞是怎麼產生的?它與「馬」有什麼關聯嗎?
在中國,最早的關於「馬桶」的詳細文字記載是北宋時期歐陽修的《歸田錄二》中的「木馬子」。由此可見,「馬桶」一詞,並不是什麼外來語,而是古已有之。那麼「馬桶」這個詞是怎麼產生的?它與「馬」有什麼關係呢?
學名「座便器」的馬桶,古時候最初被叫作「虎子」。這個名字的由來與一個傳說有關:相傳西漢時「飛將軍」李廣能騎善射,在射死臥虎後,命人鑄成虎形的器具盛裝小便,以此來表示對猛獸的蔑視,久而久之,這種專門盛裝便溺之物的器具就被稱為「虎子」了。《西京雜記》上就有關於這種「馬桶」的記載,漢朝宮廷用玉製成「虎子」,由皇帝的侍從人員拿著,以備皇上隨時方便。這種「虎子」,就是後人稱作便器、便壺的專門用具,也是馬桶的前身。可是到了唐朝時,因為皇族的先人中有叫「李虎」的,於是為了避諱,便將這大不敬的名詞改為「獸子」或「馬子」,再往後便俗稱「馬桶」了。
中國古代使用的馬桶多是木製的,是一種帶蓋的圓形木桶,用桐油或上好的防水朱漆加以塗抹。公貴族使用的馬桶,為了顯示身分,材料則高級得多,有銅製的,瓷製的,甚至還有黃金製成的。到了當代,才發展成主要以陶瓷為原料的馬桶了。至於抽水馬桶,則是科技進步的產物,在一五九六年由英國人哈林頓發明。
延伸知識:中國最早的廁所產生在什麼時候?
廁所人人熟知,科學定義是泛指由人類建造專供人類(或其他特指生物,如家畜)進行生理排泄和放置(處理)排泄物的地方。人類使用的廁所大多有男厠女厠之分,隨著科技的發展,男女共用的廁所也問世了。廁所的名稱有很多,有的地方叫窖,有的地方叫茅房,文雅一點的地方叫洗手間。廁所也有外文名字,有叫「WC」,有叫「men’s room」的。上廁所也有很多種叫法,古代叫更衣,後來叫解手,現代叫方便,叫如廁,叫出恭,上洗手間。粗俗的叫大便小便,文雅的叫洗手。西方人把上廁所說成是摘花,日本男人在野外方便叫打獵。
那麼中國古代的廁所最早在什麼時候產生呢?據《周禮》記載,中國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就在路邊道旁建有廁所。在《說文字釋》中詮釋「廁」字時說:「廁,言人雜在上,非一也……言至穢之處宜常修治,使潔清也。」可見廁所的設置完全是為人所方便,保持環境清潔衛生。
廁所古稱「涸藩」或稱「圊」、「軒」;又因古時農家廁所只用茅草遮蔽,故稱為「茅廁」。古人把上廁所叫「如廁」,又名「出恭」。上廁所本來是很普通的一件事,但也有很奢侈的。《晉書.王敦傳》記載:「石崇以奢豪矜於物,廁上常有十餘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沉香汁。有如廁者,皆易新衣而出。」從這條史料來看,石崇家裡的廁所確實豪華異常。一九○三年,慈禧太后以謁見西陵為名,去監督新造的蘆漢鐵路。蘆漢督辦盛宣懷是個馬屁精,特地準備一輛花車,車內床側有一扇小門,門內有一個馬桶,被稱作「如意桶」。桶底放上黃沙,上面注水銀,糞便落入水銀中,無跡無味。外面用宮飾絨緞裝點成繡墩模樣,可謂奢侈之極。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男左女右」已經形成了一種傳統習慣,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在遵守著這種習慣。上公共廁所、戴婚戒、照結婚照、吃飯坐位置等等,男的往往在左邊,女的往往在右邊。如果不遵守「男左女右」的習慣,似乎就違背了點兒什麼似的。中醫診脈,男子取氣分脈於左手,女子取血分脈於右手,即使小兒患病觀察手紋也取「男左女右」的習慣。這種按左右來診斷的做法,是否真能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異,目前還不得而知。
那麼這種傳統是怎麼形成的呢?它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男左女右」的習俗,早在二千多年前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一種說法,認為「男左女右」與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伏羲和女媧有關。據說盤古開天闢地,他的左眼化為日神,即伏羲;右眼化為月神,即女媧。伏羲在左,女媧在右。女媧用黃土造出了人類,是人類的始祖和古代母性的象徵。由於人們尊崇女媧,於是也崇尚右,所以右邊代表較高的地位。因此形成了「男左女右」的習慣。
另一種說法,這一習俗來源於古代哲學中的陰陽觀念。陰陽之說最初是指物體對日光的方向,朝陽為陽,背陽為陰。後來,古代哲學家就用這個觀念來解釋所有事物中兩個互相對立又相互聯繫的方面。他們把現實事物中的不同方面如大小、長短、上下、左右等進行歸類,稱大的、長的,或處於上方的、左邊的為陽,稱與之相對的小的、短的或處於下方的、右邊的為陰。而男女兩性男為陽、女為陰,於是,「男左女右」的習俗就形成了。
不管是何種原因形成的「男左女右」習慣,到底遵守還是不遵守,其實都不影響我們的生活。只不過有時一種習慣形成後,會給社會生活帶來一定的方便,比如說公共廁所。當然,如果把這種習慣過於神祕化,就沒有必要了。
延伸知識:夫妻之間為什麼稱「丈夫」、「妻子」?
人們通常談到夫婦時,夫多被稱為「丈夫」,婦則被叫做「妻子」。對於這樣的稱呼大家早已經習慣了,在日常生活中都在使用,但是你知道這樣稱呼的原因何在嗎?
在中國古代有些部落,有搶婚的習俗。女子選擇夫婿要挑強壯的,標準之一就是看這個男子是否夠高,一般以身高一丈為標準,當時的一丈約等於七尺(那時的一尺約合現在的六寸多)。有了這樣強壯的男人,才可以保護女子,耕種、戰爭都不怕了。所以,女子都稱她所嫁的男人為「丈夫」。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身高已經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丈夫」的標準也不局限於身高一丈了,丈夫就演化出許多別稱,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夫婿、夫子、夫君、君子、郎、郎伯等等。
「妻子」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詞,專指丈夫的配偶。在古代最初是兩個詞,指「妻」和「子」。「妻」最早見於《周易.繫辭》:「人於其官,不見其妻。」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稱。《禮記.曲禮下》載:「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
由此可知,那時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是沒有身分的。後來,「妻」才漸漸成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稱。
「妻」作為男人配偶這一層含義上,產生了很多相關的稱謂,古代無論官職大小通稱妻為「孺人」。卿大夫的嫡妻稱為「內子」,泛指妻妾為「內人」。妻還被稱為「內助」,意為幫助丈夫處理家庭內部事務的人,「賢內助」則成為好妻子的美稱。舊時對別人謙稱自己妻子為「拙內」、「賤內」。而在官職較高的階層中對妻子的稱呼卻反映出等級制度來。如諸侯之妻稱「小君」,漢代以後王公大臣之妻稱夫人,唐、宋、明、清各朝還對高官的母親或妻子加封,稱「誥命」。
現在則把丈夫、妻子稱為「老公」、「老婆」,已經不分等級了。
026打敗仗為什麼叫「敗北」?它與北方有關係嗎?
兩軍打仗,輸了的一方被稱為「敗北」;運動場上比賽,負方也是「敗北」,是否失敗者都向北方逃走呢?還是只有向北方逃跑的才叫「敗北」呢?
其實這裡的「北」並不是指方向。因為打了敗仗逃跑時任何方向都是可能的,慌不擇路,哪裡還來得及找方向。但為什麼只有「敗北」一詞,而沒有「敗南」、「敗東」、「敗西」的說法呢?
這個「北」字很像兩個人背靠背之形,一個向左,一個向右,「北」字即古之「背」字,「背」字是後人為它加上肉字旁而成的。「北」即為背,「敗北」就是背敵而逃,逃的方向不管是東、是南、是西,都叫「敗北」。當兩軍相接時,是正面相向的,激戰之後,敗方撤退,轉身逃跑,就成了背向敵方,這就是「敗北」了。勝方朝著敗軍背後銜尾窮追,這就是「追奔逐北」,逐其背也。
因此,「敗北」一詞與北方其實是沒什麼關係的。
延伸知識:在中國「東西南北」除了方位之外,是怎麼表示尊卑關係的?
東西南北是用來指示方向的,但古人還賦予了其他的含義,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
古代把南視為至尊,而把北象徵為失敗、臣服。宮殿和廟宇都面朝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座北朝南,當上皇帝稱「南面稱君」;打了敗仗、臣服他人稱「北面稱臣」。
除了南尊北卑之外,在東西方向上,古人還以東為首,以西為次。皇后和妃子們的住處分為東宮、西宮,而以東宮為大為正,西宮為次為從;供奉祖宗牌位的太廟,要建在皇宮的東側。現代話語中的「東家」、「房東」等也由此而來。比如正房的開間一般為三間,中間一間為祖堂,東側的次間往往住祖父母,西側的次間住父母,而且老房子正房左邊(東邊)的次間、稍間比右邊(西邊)的略大,這是受「左為上」傳統習俗影響的結果。舊時人們有尊左的習俗,我們常說的「左祖右廟」、「文左武右」、「男左女右」都是尊左的反映。
古代皇帝是至尊,他面南背北而座,其左側是東方。因此就在崇尚東方的同時,「左」也隨著高貴起來。三國時期的東吳占據江東,也稱江左。文左武右的儀制,男左女右的觀念等,都是尊左的反映,有些習俗甚至延續至今。所以說,簡單的幾個指示方位的名詞,承載了如此多的社會資訊之後,就變得複雜起來了。
083「小巫見大巫」是兩個巫師見面嗎?
「巫」是舊時裝神弄鬼替人祈禱的人。「小巫見大巫」原意是小巫見到大巫,法術無可施展。後比喻相形之下,一個遠遠比不上另一個。這個成語和東漢末年名士陳琳有關。
三國時,陳琳與張紘是同鄉好友,陳琳在魏國做官,張紘在東吳當謀士。兩人都很有文學才華,經常互通書信。有一次張紘寫了一篇關於栩榴枕的賦,陳琳見到了這篇賦後,讚賞不已。後來張紘也看到了陳琳寫的《武庫賦》和《應機論》,也是讚賞有加,並給陳琳寫了一封信,並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學習。
陳琳見信後也很是感動,在回信《答張紘書》中謙虛地說:我生活在北方,文化落後,與天下的文人學士交往很少。只是這裡能寫文章的人不多,所以我的文章顯得比較突出,得到了大家過分的稱讚。我和你、張昭兩人相比,差距實在太大了,「所謂小巫見大巫,神氣盡矣」。就好像小巫遇見大巫,沒法施展巫術了。
陳琳用了一個比喻,說巫師的法術高低,是靠比較才能顯出來的。那麼法術低微的巫師見了法術高明的巫師,那點兒法術就使不出來了。後來「小巫見大巫」便被用來指水準高下分別明顯,並不是真正有大、小兩個巫師見面了。
延伸知識:為什麼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雞肋」本是食物,為什麼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東西了?這個詞與曹操有關。據《後漢書》記載,曹操伐蜀時,進攻不力,退兵又不甘心,正在進退兩難之時,廚師給他送來一碗雞湯。正巧部將夏侯惇進帳來,請示夜間巡邏的口號。曹操看到碗裡的雞肋,隨口說道:「雞肋!雞肋!」於是夏侯惇傳令官兵,巡夜的口號是「雞肋」。
行軍主簿楊修聽到「雞肋」做口號,便教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有人報知了夏侯惇。夏侯惇大吃一驚,過來詢問原由。楊修說:「聽到今夜的號令,就知道魏王很快就要退兵了。雞肋這東西,吃著沒什麼肉,扔了又可惜。正像魏王現在的心情,進攻不能取勝,撤退惟恐別人恥笑。」於是夏侯惇也命手下軍士收拾行囊,準備撤軍。正巧曹操晚上睡不著,於是出來巡帳。看到夏侯惇營中士兵正在收拾行囊,大驚失色,急招夏侯惇詢問。知道原因後,曹操勃然大怒,下令將楊修斬首,以警告三軍。
楊修所解釋的「雞肋」,是結合曹操當時進退兩難的心情而言的,認為大軍進也不是,退也不是,所以並不是雞肋本身的味道不好,而是借題發揮,意有所指。後來「雞肋」一詞就被作為進退兩難的意思使用了。
098「馬桶」這個詞是怎麼產生的?它與「馬」有什麼關聯嗎?
在中國,最早的關於「馬桶」的詳細文字記載是北宋時期歐陽修的《歸田錄二》中的「木馬子」。由此可見,「馬桶」一詞,並不是什麼外來語,而是古已有之。那麼「馬桶」這個詞是怎麼產生的?它與「馬」有什麼關係呢?
學名「座便器」的馬桶,古時候最初被叫作「虎子」。這個名字的由來與一個傳說有關:相傳西漢時「飛將軍」李廣能騎善射,在射死臥虎後,命人鑄成虎形的器具盛裝小便,以此來表示對猛獸的蔑視,久而久之,這種專門盛裝便溺之物的器具就被稱為「虎子」了。《西京雜記》上就有關於這種「馬桶」的記載,漢朝宮廷用玉製成「虎子」,由皇帝的侍從人員拿著,以備皇上隨時方便。這種「虎子」,就是後人稱作便器、便壺的專門用具,也是馬桶的前身。可是到了唐朝時,因為皇族的先人中有叫「李虎」的,於是為了避諱,便將這大不敬的名詞改為「獸子」或「馬子」,再往後便俗稱「馬桶」了。
中國古代使用的馬桶多是木製的,是一種帶蓋的圓形木桶,用桐油或上好的防水朱漆加以塗抹。公貴族使用的馬桶,為了顯示身分,材料則高級得多,有銅製的,瓷製的,甚至還有黃金製成的。到了當代,才發展成主要以陶瓷為原料的馬桶了。至於抽水馬桶,則是科技進步的產物,在一五九六年由英國人哈林頓發明。
延伸知識:中國最早的廁所產生在什麼時候?
廁所人人熟知,科學定義是泛指由人類建造專供人類(或其他特指生物,如家畜)進行生理排泄和放置(處理)排泄物的地方。人類使用的廁所大多有男厠女厠之分,隨著科技的發展,男女共用的廁所也問世了。廁所的名稱有很多,有的地方叫窖,有的地方叫茅房,文雅一點的地方叫洗手間。廁所也有外文名字,有叫「WC」,有叫「men’s room」的。上廁所也有很多種叫法,古代叫更衣,後來叫解手,現代叫方便,叫如廁,叫出恭,上洗手間。粗俗的叫大便小便,文雅的叫洗手。西方人把上廁所說成是摘花,日本男人在野外方便叫打獵。
那麼中國古代的廁所最早在什麼時候產生呢?據《周禮》記載,中國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就在路邊道旁建有廁所。在《說文字釋》中詮釋「廁」字時說:「廁,言人雜在上,非一也……言至穢之處宜常修治,使潔清也。」可見廁所的設置完全是為人所方便,保持環境清潔衛生。
廁所古稱「涸藩」或稱「圊」、「軒」;又因古時農家廁所只用茅草遮蔽,故稱為「茅廁」。古人把上廁所叫「如廁」,又名「出恭」。上廁所本來是很普通的一件事,但也有很奢侈的。《晉書.王敦傳》記載:「石崇以奢豪矜於物,廁上常有十餘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沉香汁。有如廁者,皆易新衣而出。」從這條史料來看,石崇家裡的廁所確實豪華異常。一九○三年,慈禧太后以謁見西陵為名,去監督新造的蘆漢鐵路。蘆漢督辦盛宣懷是個馬屁精,特地準備一輛花車,車內床側有一扇小門,門內有一個馬桶,被稱作「如意桶」。桶底放上黃沙,上面注水銀,糞便落入水銀中,無跡無味。外面用宮飾絨緞裝點成繡墩模樣,可謂奢侈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