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行走天下:歷史上的中華行旅文化

79特價356
上市通知我
下次再買
上篇 行路難

第一章 篳路藍縷,開疆拓土──大禹治水與九州之定

  魯迅先生在〈故鄉〉一文的文末,說了這麼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先生在文中表達的本意是:坐船離開故鄉時雖然心懷失望,但並不因此悲觀,展望未來,希望寄託在下一代的身上。而把這一句話放到人類社會前進的道路上,卻也是非常合適的。原來的地球,在人類出現的初期,本是一塊蠻荒的土地,正是由於人們不斷出獵、採集和遷徙,行行復行行,足跡覆蓋足跡,通往外界的道路就這麼出現了。正如《左傳.宣公十二年》中所言,「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原始先民對外界不斷探索,駕著簡陋的柴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從崇山峻嶺的原始林野中開闢道路,不斷拓展著人類活動的空間範圍,從此走上了進步與發展的道路。

  人類對外部世界的探索與認知,均來自親身的實踐與發現。有行方有知,知行才合一。所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要認識這一美麗的女子,就必須不怕「道阻且長」,「溯洄從之」。雖然道路險峻且漫長,但只要努力前行,終究能一窺芳顏。道路的遠近,限定著人類活動空間範圍的大小,所謂的世界,便是人類能到達並活動的地方。人類在不斷遠行探索、開闊視野的同時,逐步加深了對地球的認知。遠古時期的中國人,他們的世界是「九州」,「九州」正是在中國先民不斷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形成的華夏民族的活動舞臺。「九州」之中,則是豫州。

一、櫛風沐雨,參身洪流

  說到「九州」,必提大禹。大禹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的開創者,他的主要功績,是在洪水時代召集部落民眾開展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治水工程,為華夏民族贏得了生存之機。他治水的足跡所到之處,則成為華夏族的主要活動空間,也是中國古代經典《尚書.禹貢》劃定「九州」的主要依據。

  大約4,000多年前,中國的黃河流域洪水為患,威脅著部落民眾的生命安全。當時的首領堯,命令一個叫鯀的人管理治水工作。鯀採取水來土擋的策略治水,難以遏止滔天的洪水。鯀治水失敗,其子禹擔起治水大任。根據傳說,大禹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一直在治水第一線奮鬥。他在考察中原的主要山脈、河流後,吸取了父親採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訓,深刻認知到堵不如疏的道理,制定了高處鑿通、低處疏導的治水策略,疏通水道,使得大水順利地東流入海。他在考察時發現,山西河津縣與陝西韓城交界的龍門山擋住黃河河水,形成倒流。大禹集中人力,在龍門山拓寬峽口河道,又在下游的中條山與崤山相接之處,新挖3條河道,分別稱為「人門」、「鬼門」和「神門」,黃河洪水由此得以東洩。出三門峽後則是地勢平緩的平原地區,洪水四處漫溢,大禹又開挖了9條河道,引導河水東入大海,這樣就基本消除了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洪水災害。大禹以人為本、因勢利導的治水理念,艱苦奮鬥、公而忘私的治水精神,奠定了中華民族矗立於世的文化根基。後人感念大禹的豐功偉業,為他修廟築殿,尊他為「禹神」,中國也被稱為「禹域」。

  今天的禹州,在夏的時候稱為陽翟,是夏的都城,至今流傳著眾多大禹的神話傳說,如大禹出生、大禹勸父治水、大禹繼父治水、大禹娶妻、三過家門而不入、禹鑿龍門、禹王捉蛟、禹王鎖蛟等;也有豐富的大禹遺跡,如諸侯山、汗溝、禹妃廟、禹王廟、禹王山、禹王村、禹王鎖蛟井等,與神話傳說相互印證。矗立在該市南關環島處的大禹雕像氣勢雄渾,頭戴草帽的大禹手持治水用的耒,目視東方,彷彿一直注視著東流入海的滾滾黃河。城區古鈞臺街東側有一座起脊挑簷的亭子,亭內粉壁彩屏,繪有24幅大禹治水的圖畫,亭內塑著一尊大禹泥像,大禹像前有一口深井,井旁立一石柱,石柱上穿一鐵索垂於井中,一青石雕刻的蛟龍頭部淺露於井底水面,這便是禹王鎖蛟井。順著古鈞臺街向西走則是禹王廟,禹王廟的山門是著名的大禹遺跡古鈞臺。古鈞臺於清康熙年間由禹州知州于國璧移建,1991年重修,為下洞上閣式。洞門兩側嵌有磚刻,刻有對聯「得名始於夏,懷古幾登臺」。洞門上嵌有石刻「古鈞臺」三個大字。臺上閣樓為宮殿式,透花門窗,周圍24根硃紅明柱,支撐雙重簷頂,上覆赭黃琉璃瓦。閣樓周邊有石欄20塊,刻劃歷史典故、風景文物等,彰顯出禹州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禹州城西有一個村莊叫康城村(即少康城),村中尚存部分古城遺址。城東高阜處有一座明代所立的「禹王功德碑」,俗稱「禹王碑」。「禹王碑」又叫「岣嶁碑」,被稱為中國八大「天書」之一,相傳為夏禹時所刻。該碑原刻石在湖南衡山,碑上有字9行,總共77字,字型古怪奇異,極難辨識。直到明代時,著名學者楊慎方對這77字作了辨識譯注,才知碑文敘述了禹接受堯帝治水命令,「參身洪流」,治平洪水的豐功偉業。

  作為夏人活動的中心地區,禹州留下了眾多先民的活動遺跡。禹州境內已經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達25處之多,尤其重要的是瓦店遺址。這一遺址位於禹州市區西約6.5公里的瓦店村,距今約4,000餘年,是一處龍山文化聚落遺址,暴露出的夏文化層約3公尺,出土有鼎、鼓腹罐、折腹盆、高領壺、碗和盤等陶製品。其中工藝精美的高柄陶器和鳳頭紅陶,具有非常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除了禹州外,河南還有不少地方保存著有關大禹的遺跡。1977年春,河南省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登封縣文物保護所等相關部門,在登封告成鎮附近發現了夏王朝的遺址──陽城遺址。相傳軒轅山是大禹化身黃熊開山所在,嵩山萬歲峰下有啟母石,太室、少室二山的太室闕、少室闕,分別為紀念大禹的妻妾而建。洛陽龍門石窟景區內伊水岸邊有禹王泉,泉水湧出處有高約3公尺的禹石,據傳是大禹治理伊水的鎮水之石。三門峽相傳是大禹治水所開,大禹鑿山時殺死一條惡龍,斬龍劍落在河中,化作通天巨石,稱為中流砥柱峰。開封市區有禹王臺。作為夏王朝的中心區域,河南處處留下了大禹的神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