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二章‧夜宴】

「只有弱者才睡覺」,《時代周刊》(TIME)稱。AC尼爾森(ACNielsen)進行的一項全球睡眠習慣調查,結果顯示,四分之一的中國大陸受訪者午夜之後才就寢,調查還表明,越來越多的人正成為夜生活的主力軍。中國已經進入夜生活的黃金時代,中國人的口味和消費方式正在成熟。

林語堂曾經在《生活的藝術》中指出,中國人對於快樂和幸福的概念是「溫暖、飽滿、黑暗、甜蜜」──實際上,中國人對於黑暗的夜晚有莫名的恐懼感和安全感。這種矛盾的情緒來源於兩個方面,其一是因為眾多的宮廷政變和流血事件都發生在晚上,而在小說和民間傳奇中,夜晚更是陰謀的孵化器;而在另一方面,夜晚成就了人們對隱私的渴望,躲在小小的明亮的家裡,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作家曹乃謙有部小說集,名字叫《到黑夜想你沒辦法》──恐懼感和安全感交錯的情緒往往帶來欲望。於是,就有了夜宴。

一千三百年前的農曆三月初三晚上,長安城南的曲江燈火通明,飛埃結霧,游蓋飄雲。

三月初三在唐朝是國家的公眾假期,此時陽光明媚,百花盛開,和風微拂,水波蕩漾,草木青翠,足以賞心悅目。在這一天,上自天子下至百姓都會來到曲江,所謂「舉國盛遊」。唐朝的皇帝會在這一天晚上大擺宴席招待百官,《全唐文》卷六六八載有〈三月三日謝恩賜曲江宴會狀〉一文,白居易在其中寫道:「伏以暮春良月,上巳嘉辰,獲侍宴於內庭,又賜歡於曲水。蹈舞跼地,歡呼動天。况妓樂選於內坊,茶果出於中庫。榮降天上,寵驚人間。」這一年是唐文宗大和九年(八三五年),六十四歲的白居易老淚縱橫,看的是皇家教坊的伎樂,吃的是供皇帝享用的茶果,有一種「戰慄的幸福感」。

而帝王與妃嬪的內廷夜宴則更為常見,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唐人筆記《松窗雜錄》中留有詳細的記載:「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藥,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者,上(唐玄宗)因移植於興慶池東,沉香亭前。會花方繁開,上乘照夜白(李隆基最喜愛的坐騎之一),太真妃以步輦從。詔特選梨園子弟中尤者,得樂十六色。李龜年以歌擅一時之名,手捧檀板,押眾樂前欲歌之。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為?﹄遂命龜年持金花箋宣賜翰林學士李白,進〈清平調〉詞三章。」據說,李白「欣承詔旨,猶苦宿酲未解,因援筆賦之」。於是留下了千古傳唱的三首詩,第一首:「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第二首:「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裝。」第三首:「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雲想衣裳花想容一句更是成為了後世形容女子百樣美麗的用語。
宮廷夜宴對於出席的官員、貴族服飾也有著嚴格的要求:「其諸親朝賀宴會服飾,各依所准品,諸司一品、二品許服玉及通犀,三品許服花犀及班犀及玉,又服青碧者,許通服綠。」在歐洲的宮廷,儘管服裝的區分沒有這麼嚴格,但是宮廷宴會時的禮服確是貴族們約定俗成的定律。十八世紀時,法國宮廷禮服,主要以絲緣、花邊、絲綢、天鵝絨和淡色的花緞等製成。同時,用黑色天鵝絨的貼片代替以前的化妝面具和撲有香粉的頭髮或假髮。男人戴黑皮和獺皮的三角帽,帽緣鍍金或鑲花邊,並飾以鴕鳥毛。他們把頭髮或假髮編成辮子,以黑色絲帶繫住,置於背後。帶扣的鞋子上配有紅色鞋跟。盛裝時須穿灰白色的絲襪,平時則穿白色毛襪。不難看出,無論是在唐代的宮廷還是歐洲的凡爾賽宮(Château de Versailles),比帝王更有權威的主宰便是「禮法」,或稱「禮儀」,就像歌劇院的芭蕾舞一樣,一舉手一投足都有明確的規定。

宮廷夜宴上必不可少的是極盡華彩絢麗的宮廷燕樂,這些樂舞名目繁多,唐初主要的「十部伎」以民族樂區分為:燕樂、清商樂、西涼樂、扶南樂(或天竺樂)、高麗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樂。前二者為中原傳統音樂,其他皆由外國傳入。唐玄宗時,因各民族文化逐漸融合,改從樂隊演出形式來分類,有堂上坐奏型的「坐部伎」和堂下立奏型的「立部伎」。坐部伎的表演規模較小,舞者約三到十二人,舞姿典雅,服飾清麗,技藝精湛,用絲竹管弦伴奏。立部伎一般在坐部伎演奏後再演,其陣容更大,舞者最少六十四人,多則一百八十人,加以舞姿威武,服飾華麗,又用鉦鼓伴奏,顯得氣勢雄壯,場面宏偉。坐部伎主要樂曲有六首:燕樂(又分為景雲樂、慶善樂、破陣樂、承天樂)、長壽樂、天授樂、鳥歌萬歲樂、龍池樂、小破陣樂;立部伎主要樂曲有八首:安樂、太平樂、破陣樂、慶善樂、大定樂、上元樂、聖壽樂、光聖樂。

其中舞姿最柔美者,乃是屬於「軟舞」的《春鶯囀》,一名女舞者頭上簪花,身穿短衣長裙,帛帶飄揚,舒展雙臂而舞。舞者站在一花毯上起舞,娉婷月下步,羅袖舞風輕。據《教坊記》記載,這支舞蹈來自「曉聲律」的唐高宗李治:一天清晨,高宗在閒坐時,聽到黃鶯鳴唱,十分動聽,於是命宮廷音樂家、龜茲人白明達作了一首曲子,名為《春鶯囀》,依曲編舞,由女子表演。此舞舞姿柔婉,唐人張祜〈春鶯囀〉有「內人已唱《春鶯囀》,花下傞傞軟舞來」的詩句。唐代的夜宴生活一般持續時間長,不到夜半不會散席,通宵達旦而徹夜喧飲的現象也極為常見。唐人夜宴,多邀女性參加,其中更多的是挑選年少貌美者陪坐,這些女子穿著輕盈的帔和飄揚的披帛,配上由傳統裙襦裝改造形成的袒露裝,在燈火之下變化多端。宴席之間,男女往往並肩而坐,看起來成對成雙。當然,女賓有時也會被男客設圈套灌酒,弄得玉容半酣,《全唐詩》中施肩吾〈夜宴曲〉為此有云:「碧窗弄嬌梳洗晚,戶外不知銀漢轉。被郎嗔罰琉璃盞,酒入四肢紅玉軟。」在唐代,稱呼相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排行)或最後再加以「郎」呼之,例如,白居易呼元稹為「元九」,唐德宗曾呼陸贄為「陸九」;而稱呼女子則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例如:「公孫大娘」、「李十二娘」等等叫法。很明顯,這是唐人一夜情的生動寫照,其間的聲色靡麗溢於言表。

這一晚的曲江有彩舟巡遊,有百囀流鶯的歌聲,有長袖飄逸的舞者,有頂竿鑽火的藝人,有吆喝叫買的商販,整個曲江沉浸在歡樂之中。
【第七章‧少年遊】

在唐代,二十七歲是一個具有神祕色彩的年齡,李世民在二十七歲這一年登上了大唐帝國的寶座,開創了貞觀盛世;永徽六年(六五五年),二十七歲的李治立武則天為皇后,為後來的武周埋下了濃厚的伏筆;而永徽元年(六五○年),李治到感業寺行香再次重逢武則天的時候,武氏亦是二十七歲。

但對於那些才華洋溢的年輕詩人來說,二十七歲卻是一個致命的年齡,李賀在二十七歲病卒,另外一個知名的天才王勃亦是歿於二十七歲。

王勃,字子安,被稱為「詩傑」,生於李治和武則天重逢的永徽元年。王勃出身望族,為隋末大儒王通(號文中子)的孫子,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讚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

乾封元年(六六六年),十六歲的王勃被沛王李賢召為王府修撰,兩年後,因在諸王寒食節鬥雞時,「戲為〈檄周王雞〉文」,遭唐高宗怒斥後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彼時,唐人癡迷鬥雞,舉國以鬥雞為樂,時人有云:「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李白在〈古風〉一詩中也感歎:「路逢鬥雞者,冠蓋何輝赫!」據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八〈支動〉云:「威遠軍子將臧平者,好鬥雞,高於常雞數寸,無敢敵者。威遠監軍與物十匹強買之,因寒食乃進,十宅諸王皆好鬥雞,此雞凡敵十數,猶擅場怙氣。穆宗大悅,因賜威遠監軍帛百匹。主雞者想其跖距,奏曰:『此雞實有弟,長趾善鳴,前歲賣之河北軍將,獲錢二百萬。』」一隻雞價格高達二百萬錢,以故連諸王子家、外戚家、貴主家、侯家也會因此而「傾帑」。

各位王侯鬥雞,互有勝負。一次,適逢沛王李賢與周王李顯(後改封英王)鬥雞,年輕的王勃開玩笑地作了〈檄周王雞〉,討伐周王雞,以此為沛王雞助興,文中寫道:「兩雄不堪並立,一啄何敢自妄?」。唐高宗李治看了文章後,勃然大怒:「此乃交構之漸。」這是一個在唐代令人毛骨悚然的罪名,意味著王勃在挑動皇子的關係。高宗的父親李世民就是在玄武門之變中殺了其兄建成、弟元吉而獲得政權的,而李治在登上權力之巔的過程中,他的兄弟們包括太子李承乾、吳王李恪、魏王李泰等先後被殺。高宗當天立即下詔罷除王勃官職,斥出沛王府。

咸亨三年(六七二年),二十二歲的王勃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王福畤亦受累貶為交趾縣令。上元二年(六七五年)或三年,王勃南下探親,這是他人生最輝煌的頂點和終點交織的年分。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誇耀女婿吳子章的才學。讓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成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閻都督很是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後,叫人去看王勃寫些什麼。聽說王勃開首寫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閻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閻都督不得不歎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唐才子傳》則記載:「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當年,辭別南昌的王勃經嶺南渡海前往交趾,途中溺水,驚悸而死,時年二十七歲。

在唐代所有的二十七歲男子中,最吸引人的是玄宗李隆基。他少有大志,在宮裡自詡為「阿瞞」,被認為是性格、才華及氣質最接近曾祖父李世民的皇子。雖然不被掌權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見。七歲那年,一次在朝堂舉行祭祀儀式,當時的金吾大將軍(掌管京城守衛的將領)武懿宗大聲訓斥侍從護衛,李隆基馬上怒目而視,喝道:「這裡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呵叱我家車騎隨從!」弄得武懿宗看著這個小孩兒目瞪口呆。武則天得知後,不但沒有責怪李隆基,反而對這個年幼志高的小孫子加倍喜歡。到了第二年,李隆基就被封為臨淄郡王。

李隆基是唐代轉折期的帝王,他在位期間開創了唐朝乃至中國歷史上的最為鼎盛的時期,史稱「開元盛世」,但是他在位後期(天寶十四年)爆發安史之亂,使得唐朝國勢逐漸走向衰落。中國人常說「盛極必衰」便是李隆基時代的唐朝留給後世太多強烈對比的緣故。

先天元年(七一二年),二十七歲的李隆基登上了皇位,威脅他的只剩下那位著名的鎮國太平公主了。次年七月初三,李隆基果斷地先下了手,親自率領兵馬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幹幾十人,將傾向太平公主的官員全部罷黜,終於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史稱「先天之變」。當年,他把年號改為開元,表明了自己勵精圖治,再創唐朝偉業的決心。

天寶四年(七四五年),唐玄宗李隆基將時年二十七歲的楊太真接入後宮並冊封為貴妃,其地位僅次於皇后,他視這位女性為自己的生命,讚其為「解語之花」。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