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風俗與民間文藝:理論構架與文化定位
民間文藝是民間文化的核心內容。
為了強調民間文藝的民間性,我們不使用所謂口頭創作之類的定義,同時為了強調民間文化的整體性特徵內容,我們把民俗等同於風俗的同時,不僅僅使用民俗的概念,是強調民間文藝並不僅僅為底層社會所認同,而是為了突出其生活屬性中包羅萬象的特徵。換句話說,深入研究中國民間文藝的發展歷史,看到其「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內容,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完整而具體地理解民間文藝發展規律及其實質、價值、意義,就不能夠僅僅在底層社會去尋求其內容,即不能僅僅看到上層社會與底層社會之間的對立情緒;當然,民間文藝的主體向來都是廣大的社會大眾與基層群體。大眾性是民間文藝的主要內容和重要特徵,卻並不是其唯一的內容和特徵。
民間文化的主體是「三民」,即民俗(包含風俗生活、風俗文化等內容)、民間文藝和民間藝術,三者相互間緊密連繫在一起,共同存在於社會文化生活之中,以其文化生活屬性的民間性作為自己的重要象徵。例如,民間遇到紅白事,請人唱戲,唱戲是表演藝術,是民間藝術,可以作為一種民俗即社會風俗生活現象,戲曲演唱要表達的是具體的故事,故事被口頭語言所傳說、傳唱、傳播,成為社會生活中傳說故事文本,即民間文藝。
我們在整體上把這一時期民間文藝思想理論的主體內容概括為風俗思想。這些思想家的民間文藝思想理論往往沒有獨立形成,而是作為風俗思想,從不同形式的理論述說中顯示出他們的民間文藝思想理論內容。這主要是中國思想文化傳統中長期以來存在一個悖論:一方面是孟子為代表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強調本固而邦寧;一方面是更強大的思想傳統,即上智下愚,強調教化民眾,強調啟迪民智。我們的民間文藝思想理論常常搖擺於兩者之間,更多的是把民間文藝存在視作風俗。
在一般意義上說,民間文化思想即風俗思想,作為人們對於民間文化的研究,包括對於一定歷史時期的風俗形成、發展、變化及其特徵、價值和意義的具體總結與論述。進一步說,風俗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辨風正俗」,即正本清源,從學理上對一些典型的傳統文化現象做出合理而必要的解釋。
民間文藝是民間文化的核心內容。
為了強調民間文藝的民間性,我們不使用所謂口頭創作之類的定義,同時為了強調民間文化的整體性特徵內容,我們把民俗等同於風俗的同時,不僅僅使用民俗的概念,是強調民間文藝並不僅僅為底層社會所認同,而是為了突出其生活屬性中包羅萬象的特徵。換句話說,深入研究中國民間文藝的發展歷史,看到其「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內容,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完整而具體地理解民間文藝發展規律及其實質、價值、意義,就不能夠僅僅在底層社會去尋求其內容,即不能僅僅看到上層社會與底層社會之間的對立情緒;當然,民間文藝的主體向來都是廣大的社會大眾與基層群體。大眾性是民間文藝的主要內容和重要特徵,卻並不是其唯一的內容和特徵。
民間文化的主體是「三民」,即民俗(包含風俗生活、風俗文化等內容)、民間文藝和民間藝術,三者相互間緊密連繫在一起,共同存在於社會文化生活之中,以其文化生活屬性的民間性作為自己的重要象徵。例如,民間遇到紅白事,請人唱戲,唱戲是表演藝術,是民間藝術,可以作為一種民俗即社會風俗生活現象,戲曲演唱要表達的是具體的故事,故事被口頭語言所傳說、傳唱、傳播,成為社會生活中傳說故事文本,即民間文藝。
我們在整體上把這一時期民間文藝思想理論的主體內容概括為風俗思想。這些思想家的民間文藝思想理論往往沒有獨立形成,而是作為風俗思想,從不同形式的理論述說中顯示出他們的民間文藝思想理論內容。這主要是中國思想文化傳統中長期以來存在一個悖論:一方面是孟子為代表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強調本固而邦寧;一方面是更強大的思想傳統,即上智下愚,強調教化民眾,強調啟迪民智。我們的民間文藝思想理論常常搖擺於兩者之間,更多的是把民間文藝存在視作風俗。
在一般意義上說,民間文化思想即風俗思想,作為人們對於民間文化的研究,包括對於一定歷史時期的風俗形成、發展、變化及其特徵、價值和意義的具體總結與論述。進一步說,風俗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辨風正俗」,即正本清源,從學理上對一些典型的傳統文化現象做出合理而必要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