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一、沙陀之起
根據史書記載,沙陀是西突厥別部處月部的一支。所謂「別部」,一般解釋為「氏族的分支」。史書中往往也將沙陀稱作「沙陀突厥」,可見其應該與突厥有一定的血緣關係,至少在文化上有相近的關係。不過,沙陀人似乎在極力撇清或迴避與突厥的關係,提及自己的先世,或稱其「先祖拔野」,或稱「四代祖益度,薛延陀國君」。拔野,歐陽脩認為即「拔野古」,與薛延陀均為鐵勒諸部之一,後都役屬於突厥。
突厥是西元6世紀中葉興起於金山(即今中國新疆北部的阿爾泰山)南面的一個部族,西元552年建立汗國,第一位可汗土門,自稱伊利可汗,可汗牙帳建立在鄂爾渾河上游的烏德鞬山北部。烏德鞬山又稱鬱督軍山、於都斤山,即今中國蒙古國境內的杭愛山。隋文帝開皇二年(西元582年),突厥分裂為東西兩部,大致上以金山為界,金山以東為東突厥的統轄範圍,金山以西為西突厥的統轄範圍。
西突厥主要的組成部分是突厥十姓部落,即左廂五咄陸部和右廂五弩失畢部。此外,在其強盛時期,還役屬了鐵勒、葛邏祿、處月、處密等「別部」。處月部中也包括了若干個小的部落,已知的有預支部、射脾部和沙陀(朱邪)部,其中沙陀(朱邪)部有六七千帳(家),三萬餘人。
沙陀人早期的活動地域,據《新唐書.沙陀傳》等史籍記載:「處月居金娑山之陽,蒲類之東,有大磧,名沙陀,故號沙陀突厥云。」金娑山即今中國新疆境內的博格達山(亦稱博格多山)。「金娑山之陽」,即山的南部;蒲類,或指縣,或指海。蒲類縣設置於唐太宗貞觀十四年(西元640年),治所在今中國新疆奇臺縣東北部的唐朝墩古城。蒲類海即今中國新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西部的巴里坤湖。
從今天的地理地貌看,在「金娑山之陽,蒲類之東」並沒有什麼「大磧」(大沙漠),相反,這裡有吐魯番、鄯善、托克遜三大綠洲,水草豐美,森林茂密,「大磧」剛好是在金娑山之陰,蒲類之西,即今中國烏魯木齊北部準噶爾盆地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唐朝距離現在雖然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年,自然地理地貌也發生了一點變化,但似乎不至於使一座大沙漠從「金娑山之陽,蒲類之東」飛越至金娑山之陰,蒲類之西。因此,可以這樣認為:《新唐書.沙陀傳》等史籍所記述的「沙陀磧」在金娑山、蒲類一帶是正確的,但在具體方位上可能是不正確的。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五冊(唐時期圖組)將「沙陀磧」的位置標記在金娑山之陰(北)、蒲類之西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地帶,應該是正確的。唐朝以沙陀部落設置的金滿州都督府,正是在今中國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部邊緣的吉木薩爾和奇臺縣一帶。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也就是唐代稱作「沙陀磧」的周邊,分布著一點綠洲,沙陀人就生活在這裡,這也正是沙陀突厥得名的由來。當然,沙陀人當時尚處於游牧部落制階段,因此他們的居住地點也是飄忽不定的,包括當時的西州(今中國新疆吐魯番一帶)、伊州(今中國新疆哈密一帶)和瓜州(今中國甘肅安西一帶)等地都留下了他們活動的痕跡。
按照歐陽脩《新五代史.後唐莊宗紀》的說法,沙陀李克用、李存勗的先世,出於西突厥,本號朱邪,至其後世,別自號曰沙陀,而以朱邪為姓。司馬光《資治通鑑》贊同這一說法,云:「沙陀姓朱耶,世居沙陀磧,因以為名。」也就是說,沙陀人本姓朱邪,沙陀只是他們的號。
不過,後來在吐魯番出土文書中,發現了一件唐玄宗開元十六年(西元728年)時朱邪部落首領闕俟斤朱邪波德向西州都督府請領紙張的牒文,此外,史籍在記載安史之亂時助唐平叛的部落中,也同時出現了朱邪和沙陀的名稱。因此有學者認為,朱邪和沙陀早期曾是兩個部落,到後來才合併成為一個部落。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