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過去與現在

79特價3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國歷史的特色──改朝換代

‧王朝的更迭

發生流民與民眾遷徙〈潮流〉的原因,第一是各種戰亂或是動亂,第二則是大規模的水害、乾旱、蝗災等自然災害,第三是「苛政猛於虎」(《禮記・檀弓下》)──發生在各個朝代,特別是在各王朝末代經常會發生君主壓迫、剝削人民的情事,第四個原因為中央、地方官僚或鄉紳階級的腐敗。 不過,上述之自然災害的情況,由於中國社會一般來說都會有「有備無患」的觀念,因此自然災害的發生並無法與農民的窮困畫上直接關係。另一方面,歷代各王朝確實也都不敢怠惰於日常的「準備」,以防發生災害之際,能夠及時「救荒、荒政」(救災),致力於援助與重建。就這個層面而言,我們可以得知「危機管理」的成敗,甚至會牽連到一個王朝的興亡存廢。

不過現實生活中,就如同「權力集中,必生腐敗」這句格言一樣,國家忽視自己理應負起之角色的例子屢見不鮮。具體的案例已經在本系列書的其他各卷中敘述過了,因此這裡便不再重複贅述。簡言之,面對這些出現問題的王政,窮困的農民,或者是因為某些共同信仰而集結的人們,就會開始進行反抗,訴求建立一個可以享有美好生活的新政權

德裔美籍漢學家卡爾‧魏特夫(Karl August Wittfogel)指出,當權者會整頓原野與荒蕪之地,並推動治水、灌溉等工程,將開墾農耕地納入國家事業的其中一環,並將無法謀生的流民安置於這些農地,照料他們的生活,這正是中國政權之所以能夠維持專制主義體制長達兩千多年的關鍵所在,而日本學者木村正雄更以此特徵所造成的影響為基礎,提出了更進一步的具體闡釋。儘管這些研究者的學說,最近受到了一些批判和質疑,但仍是今天在討論中國重要特質時必定會提到的卓見。特別是關於木村正雄所提出的推論:若因為王朝掌權者疏於治水灌溉,尤其是管理、修復灌溉水路,導致田地荒蕪的話,被逼到窮途末路的農民百姓便會武裝起義,最後整個王朝便會被推翻, 我認為他將前近代中國史在改朝換代之際就會爆發大規模反亂的這個固定現象,作了很精彩的解讀。

史上從未停歇過的改朝換代現象,可說是用來確保「以皇帝作為權力頂點之中央集權專制體制」,得以不斷重生延續的一種充滿矛盾的「安定體系」。也就是說,改朝換代,只不過是把舞台上的布幕與場景換掉罷了,以中國前近代史為主題的時代劇,只要將場景不斷地替換,就可以一直演到末代王朝的終焉為止。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說……一個王朝的滅亡,是一個依照既定程式,自發性地將不需要的細胞破壞掉的「細胞凋亡(apoptosis)」機制。

自古以來,王朝有其一定壽命(曆數)的說法,透過經驗法得到眾人的認同,然後在改朝換代之際,這個主張更會被搬上檯面賦予機能,發揮作用。若以正當化東漢禪讓政權給曹魏的例子來說,我們可以在《三國志‧魏書》,注引「獻帝傳載禪代眾事」中看到這樣一段話:

臣聞帝王者,五行之精,易姓之符,代興之會,以七百二十年為一軌。有德者過於八百,無德者不及四百載。是以周家八百六十七年,夏家四百數十年。漢行夏政,迄今四百二十六歲。天之歷數,將以盡終。

簡而言之,若只將中國史當作只是一部「單純的改朝換代史」來看,是無法完整交代清楚中國歷史之大潮流。

‧王朝的正統性與更迭的意義

改朝換代之際,為了將新王朝的正統性訴諸於世,因此會透過當時各式各樣的政治論述以及過去的歷史知識,然後推出新的政治制度,或者是舉行諸多儀式,向大眾確認創立該王朝乃是接受上天「天命」之舉。

特別是與農業作業順序關係密切的「曆法」,就如同《史記・曆書》中所言:「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對於獲得天命的帝王來說,重新規定曆法的歲首(正月)與月初(月的首日)的「正朔」行為,既是特權也是一種義務。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就是代表戰國七雄互相競逐的時代已經結束。另一方面,由於尺寸的長短、砝碼的重量以及升斗的大小規定,會與穀物或布帛徵收數量的多寡產生直接關係,因此,公布新的度量衡制度,也是新王朝在宣布往後施政方針的一個表意行為。「聽說接下來升斗的基準要調整了,如果變大不就表示租稅要增加了嗎」,在新王朝建立之初,總能聽到像這樣的討論。因為,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度量衡的變動可是攸關生計的重大事情。
‧中國史的時代區分

中國四千至五千年的歷史,可說是中國人運用許多創意、下了許多功夫,不斷地與大自然搏鬥,並且克服各種接踵而至的「外部壓力(攻擊)」之過程。所以,不管是稱作「發展」或是「進化」,中國社會確實是經過了許多「變化與變動」。過往的歷史學與歷史敘述,主要都是將精力放在分析與整理這些變化、轉折。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可說在形成國民國家與推動國家現代化的時間點(moment)及架構上,發揮了很大的效用。雖然說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已經被相當程度地中國化,但若單就結果來看,馬克思主義確實成為了一種「武器」,並完成了「救國」的目的。我們回頭重新審視的話,這個發展階段論,成為了學界外與政治連接的大問題。因此,踏上階梯,一路上昇至社會主義的所謂「發展」式歷史理論,時至今日,仍具有不可隨意捨去的意義。

至於發展的階段要如何以時期區分,這個問題從二戰之前,在日本國內外就一直進行著激烈的爭辯。針對區分的方式,日本學界不斷深化研究,最後發現了新史實,獲得極大的成果。 不過時至今日,正如同發展階段論已經凋零了一樣,時期區分問題在歷史學界的舞台上已不再受到關注。

只不過,拜這些研究的成果所賜,雖然有些時代被稱作「古代」,有些時代被稱作「中古」,但我們至少已經可以明白近代以前的中國史 有「春秋戰國時期」,「唐末五代時期」,「明末清初時期」等三大時代。尤其是唐末五代時期,也就是大唐帝國滅亡後,五代十國紛立,最後由宋朝將專制統治的體制再度重建的這一段時期,不管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層面,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動,時至今日,仍舊是研究者所共同關心的主題。接下來的文章內容,也會將這個「唐代邁向宋代」的變動時期,放入討論的範圍內。另外,請容我畫蛇添足一番;中國採取市場經濟政策活絡國內經濟,也就是所謂的「鄧小平路線」時期,讓我聯想到這個「唐代邁向宋代」的變革時期。
◎微小中國的競爭,成就偉大中國的文明

事實上,能夠在上述「巨大中國」的背景下,清楚意識到「微小中國」的人並不多。我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所提到的「中國」,指的是一個「歷史概念」,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略稱,這一點我想必須事先說明清楚。所謂的「中國」一詞,除了是現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略稱以外,也是在歷史概念中會使用的一個區域名稱。例如周朝青銅器上的銘文中所寫的中國,指的是洛陽周邊,換句話說,在過去,「中國」一詞原本代表的是一個很小的區域。中國的「國」字,是指由四方形的城壁所圍繞出來的都市,完全沒有傲視天下之泱泱大國的含意。到了戰國時期,「中國」的範圍逐漸擴展到了中原。「中原」指的是黃河中下游流域的華北地區。到了秦漢時期,中國一詞於王朝領域的概念中,泛指包含黃河與長江流域之區域名稱。隨著時代的演進,「中國」概念也逐漸擴大,最後終於演變成了代表中央的名稱。

接下來我們要藉由數字呈現出「微小」歷史性的中國。只要仔細觀察中國地形圖的話,就會發現平原的面積,其實只占了中國整體面積的百分之十二。剩下的土地當中,丘陵占了百分之九點九,山地與高原占了百分之五十九點三。至於占了百分之十八點八的盆地,也都是像塔里木盆地一樣、絕大部分都不適合人類居住。若將這僅占全國面積百分之十二的平原面積擷取出來進行換算對照的話,會發現其面積只比日本的國土大三倍左右。因此,中國的龐大人口與耕地,可說都是擠在極為有限的空間中。再繼續觀察土地的使用地圖,會發現陸田、水田等耕地的面積比例,事實上是更低的,只占不到百分之十。比起「巨大中國」的形象,中國事實上是以這個「相對微小的中國」為中心,孕育出古代文明與建立古代帝國。

黃河與長江下游區域乃是廣大的平原。由於該地區並沒有一個特定的名稱,因此這個地區便一直被稱做東方大平原。這個東方大平原既不屬於黃河文明,也不屬於長江文明。雖然在中國當地,一般會稱其為中華文明或是華夏文明,但對於中國以外的人來說,特別是在位於漢字文化圈周邊的日本人眼中,中國與中華是不同的。對中國人而言,中華思想或是中國思想所代表的都是相同的意涵。不過若從日本人的角度觀之,「中華」所代表的,則是與華夷思想有著密切的關係。

將兩千年前的漢代與現代的人口分佈圖進行比較的話,便能觀察出在整個歷史脈絡下,這個平原的人口分佈情形為何?密集聚居的區塊是否有逐漸往南移動的趨勢?兩千年前的中國人口為五千九百萬人,現在的中國人口則是十三億人,不論是在以前或是現在,中國人口分布都是不平均的。人口通常都會集中在降雨量適中、氣溫舒適,適合居住的地方。在兩千年前的西漢末期,人口主要集中在黃河下游區域的大平原,而長江流域則是屬於人口稀少的地帶。不過,隨著中國歷史巨輪的滾動,中國人口逐漸從黃河下游區域往長江下游的江南地帶移動。當然,這並非意味北方的人口減少,而是指人口密集區域從內陸地區往沿海地區擴展。

「微小中國」一詞,絕非一個帶有貶意的詞彙。中國人密集聚居於有限的區域中,透過彼此的相互競爭與合作,激盪出嶄新的文化,人類的文明與智慧也在不斷琢磨的過程中得到進步。「微小中國」聚合起來逐漸形成「巨大中國」,而各「微小中國」就在其中取得平衡與發展。我認為忽視「微小中國」之間的血淚史,只注視大一統的「巨大中國」是不行的。我們必須回頭重新審視,在「微小中國」的基礎上建構「偉大中國」的歷史過程。因為這個和善又充滿包容性的架構才是中國文明的精髓所在。透過微小中國的競爭機制所形成的偉大中國的文明,其實是充滿活力的。這與日本「靜」或「恥」的文化完全不同。踏進「不明白說出自己的主張就沒辦法獲得對方理解」的文化圈,老實講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不過這也正是研究中國的魅力所在。過去在參加中國的學會時,會場的討論情況只能用「百家爭鳴」成語來形容。所謂的「百家」,指的是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也就是說許多學者自由議論的意思。換句話說,就算沒辦法迅速導出結論,也能在討論的過程找出意義。我們幾個日本人也試圖打破語言障礙的藩籬,想要打入中國學者們的圈子裡。只要與中國學者在考古現場碰到面的話,即便是在夜晚飲酒聚餐的場合,也都能夠進行短暫的議論。隨時接納一個外國人研究者、分享各式各樣資訊的大肚量,在與中國文明的接觸過程中,我自己也獲得了許多鍛鍊與成長。
大長城與小長城

位於北京郊外,建造於明朝時期的長城,並不是只有已觀光化的八達嶺而已。近年來,慕田峪(北京懷柔縣)、古北口(密雲縣)、金山嶺(灤平縣、密雲縣)也都完成整修工程,並且開放旅客自由參訪。與擠滿觀光客人群的八達嶺不同的是,旅客得以悠哉漫步於這幾座延伸在大自然中的長城,因為壯闊景觀而不由得佇足良久。在中國人的心中,萬里長城這座巨大的建築物,便是中華民族繁榮的象徵。一九八七年,萬里長城與泰山、故宮、敦煌莫高窟、秦始皇帝陵、周口店,同時成為中國有史以來首度被登錄為世界遺產的景觀與建築,便是因為這些所代表的都是象徵偉大中國的史跡。而這也是英文將萬里長城翻譯為Great Wall的原因。

從明代長城的建蓋時間再往回追溯一千八百年,也就是在秦始皇的時候,萬里長城便已開始建造了。由於這座從甘肅省臨洮一路綿延到遼東半島的古代長城,目前只有一小部分殘存,因此在介紹秦朝的萬里長城之際,多半會借用明代長城的照片。而在歷代的長城當中,只有明代的長城是透過層層堆疊燒製過的煉瓦修築而成,因此建築物特別堅固。我們不能忘記的是,秦始皇時期修建、這座象徵大一統的「大長城」背後,再往前追溯一百五十年前的戰國時代,諸國間彼此競爭的「小長城」。

戰國時代的長城,便是各國用來劃分國界的建築。到了現今,我們仍舊可以見到部分的遺跡。例如河北省張家口留有燕國與趙國的長城,而蔚縣則有利用石頭堆砌而成的趙國長城。而秦國與魏國的長城遺跡則可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中找到,寧夏固原縣甚至還能找到利用版築法建造、狀況仍保持良好的長城。另外,像是楚國(河南省)或是齊國(山東省),也都分別在國境處建築了長城。戰國時代之所以會普遍建蓋長城,乃是因為各國為了要針對當時的騎馬戰術進行防衛。因此,建造出馬匹無法躍過的幅度與高度之城牆便已堪用。戰國時代的長城,相對於正方形的「城」而言,其實只是一種單純的「長牆(Long Wall)」。

秦朝統一天下後所建造的長城,是利用燕、趙、秦三國的北方長城為雛形所建的。也就是說,中國北方的「小長城」經過再組合後,形成了中國的「大長城」。至於其他地方的小長城,則多遭廢棄。黃河所流經之最北端處,有石頭堆砌而成的秦代長城遺跡。其西側的部分是沿黃河所築的呢?還是因為有黃河及賀蘭山脈等自然要塞存在,因此沒有必要另行建造?存在多種說法。現在的沙漠雖然緊臨黃河,但在秦朝時,該地區卻曾是草原。也就是說,我們在進行考察時,有必要將自然環境變化的因素也考慮進去。之前曾經從砂堆中發現記載著漢代對匈奴戰爭內容的石碑,因此,或許也有某些長城仍埋藏在沙堆底下。長城學權威羅哲文曾表示,「雖然漢代長城終止於敦煌的玉門關,不過事實上新疆境內的長城是從玉門關一路延伸進來,一直到羅布泊與樓蘭地區」。總而言之,我們至今仍舊未能掌握長城的全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