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江蘇
行政區劃
江蘇省簡稱蘇,舊時取其境內的江寧、蘇州兩府的首字命名。江蘇位於國境東部沿海,居長江、淮河下游,東瀕黃海,西鄰安徽,北接山東,南與浙江、上海毗鄰,京杭運河縱貫全省南北。地處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面積10.26萬平方公里,全省轄13個地級市、55個市轄區、20個縣和21個縣級市。省會南京市。
南京市
南京市是江蘇省轄市,省會駐地,簡稱寧,中國七大古都之一,位於省境西南部,面積6597平方公里。全市轄11區,人口827萬。南京歷史悠久,戰國時期越王勾踐滅吳後在今中華門西南建越城,這是南京歷史上最早的城牆。南京地處長江下游平原,境內山地、江河、平原交錯。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南京是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電子、汽車、化工產品生產在全國位居前列。京滬、寧蕪鐵路在此交會,有60多條公路溝通境內外,南京港是全國最大的內河港,南京已成為華東地區鐵路、公路、空運、管道運輸的樞紐。南京還是全國六大通訊中心之一、長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
揚州市
揚州市是江蘇省轄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於長江下游北岸,面積6678平方公里,轄3區1縣2個縣級市。人口461萬,居民以漢族為多,還有回、土家、蒙古等41個少數民族。揚州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東端,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平緩傾斜。市境內的主要河流有長江、京杭運河。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揚州工業以機電、紡織、輕工、化工為支柱,主要產品有汽車、船舶、內燃機等。農業較發達,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主要農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等。這裡水陸交通便捷,境內河網密布,自古水運就十分發達。境內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有瘦西湖等。蘇州市
蘇州市是江蘇省轄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於省境東南部,面積8488平方公里。人口678萬,居民以漢族為多,還有蒙古、回、維吾爾、滿等23個少數民族。吳王闔閭元年(前514)建城。隋唐始名蘇州。蘇州地處以太湖為中心的淺碟形平原底部,地勢低平。境內河流縱橫、湖蕩棋布,有長江、婁江、京杭運河、太湖、陽澄湖等,素有「水鄉澤國」之稱。蘇州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市內工業有冶金、機械、電子、紡織、絲綢、工藝品等,素有「絲綢之府」、「工藝之都」的美稱。農產品以稻穀、棉花、油菜籽為主。蘇州已成為全國經濟發達地區之一,交通四通八達,京杭運河縱貫南北,滬寧鐵路、高速公路橫穿東西。蘇州還是全國10個重點旅遊城市之一。
人口、民族
江蘇省是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分之一,全省有人口7780萬(2016),其中以漢族占大多數,達99%以上,此外還有40多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中以回族人口最多,其餘為滿、蒙古、壯、苗等族。由於自然條件的差異、開發歷史的先後和經濟發展水準的高低,造成江蘇的人口分布地區差異顯著。長江三角洲沿江各地水利條件好,多種經營發展,人口密度大,而丘陵山地和濱海各地,儘管面積較廣,但人口較少,人口密度不及沿江地區的一半。
歷史文化
江蘇省在上古是九州中徐、揚二州的一部分。春秋時江蘇一帶分屬吳、楚、宋、魯等國,戰國時分屬越、楚、齊等國。江蘇一名來源於江寧、蘇州二府的簡稱。江蘇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中國的文明發源地之一。人類較早就在江蘇棲息繁衍,新石器時代的湖熟文化、北陰陽營文化是迄今為止在江蘇發現的較早文化遺存。江蘇人民在此基礎上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等。隨著歷史的進一步發展,江蘇人民不斷地將它們深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形態。
行政區劃
江蘇省簡稱蘇,舊時取其境內的江寧、蘇州兩府的首字命名。江蘇位於國境東部沿海,居長江、淮河下游,東瀕黃海,西鄰安徽,北接山東,南與浙江、上海毗鄰,京杭運河縱貫全省南北。地處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面積10.26萬平方公里,全省轄13個地級市、55個市轄區、20個縣和21個縣級市。省會南京市。
南京市
南京市是江蘇省轄市,省會駐地,簡稱寧,中國七大古都之一,位於省境西南部,面積6597平方公里。全市轄11區,人口827萬。南京歷史悠久,戰國時期越王勾踐滅吳後在今中華門西南建越城,這是南京歷史上最早的城牆。南京地處長江下游平原,境內山地、江河、平原交錯。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南京是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電子、汽車、化工產品生產在全國位居前列。京滬、寧蕪鐵路在此交會,有60多條公路溝通境內外,南京港是全國最大的內河港,南京已成為華東地區鐵路、公路、空運、管道運輸的樞紐。南京還是全國六大通訊中心之一、長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
揚州市
揚州市是江蘇省轄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於長江下游北岸,面積6678平方公里,轄3區1縣2個縣級市。人口461萬,居民以漢族為多,還有回、土家、蒙古等41個少數民族。揚州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東端,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平緩傾斜。市境內的主要河流有長江、京杭運河。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揚州工業以機電、紡織、輕工、化工為支柱,主要產品有汽車、船舶、內燃機等。農業較發達,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主要農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等。這裡水陸交通便捷,境內河網密布,自古水運就十分發達。境內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有瘦西湖等。蘇州市
蘇州市是江蘇省轄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於省境東南部,面積8488平方公里。人口678萬,居民以漢族為多,還有蒙古、回、維吾爾、滿等23個少數民族。吳王闔閭元年(前514)建城。隋唐始名蘇州。蘇州地處以太湖為中心的淺碟形平原底部,地勢低平。境內河流縱橫、湖蕩棋布,有長江、婁江、京杭運河、太湖、陽澄湖等,素有「水鄉澤國」之稱。蘇州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市內工業有冶金、機械、電子、紡織、絲綢、工藝品等,素有「絲綢之府」、「工藝之都」的美稱。農產品以稻穀、棉花、油菜籽為主。蘇州已成為全國經濟發達地區之一,交通四通八達,京杭運河縱貫南北,滬寧鐵路、高速公路橫穿東西。蘇州還是全國10個重點旅遊城市之一。
人口、民族
江蘇省是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分之一,全省有人口7780萬(2016),其中以漢族占大多數,達99%以上,此外還有40多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中以回族人口最多,其餘為滿、蒙古、壯、苗等族。由於自然條件的差異、開發歷史的先後和經濟發展水準的高低,造成江蘇的人口分布地區差異顯著。長江三角洲沿江各地水利條件好,多種經營發展,人口密度大,而丘陵山地和濱海各地,儘管面積較廣,但人口較少,人口密度不及沿江地區的一半。
歷史文化
江蘇省在上古是九州中徐、揚二州的一部分。春秋時江蘇一帶分屬吳、楚、宋、魯等國,戰國時分屬越、楚、齊等國。江蘇一名來源於江寧、蘇州二府的簡稱。江蘇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中國的文明發源地之一。人類較早就在江蘇棲息繁衍,新石器時代的湖熟文化、北陰陽營文化是迄今為止在江蘇發現的較早文化遺存。江蘇人民在此基礎上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等。隨著歷史的進一步發展,江蘇人民不斷地將它們深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