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康中興
夏啟建立夏王朝,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捩點。在大禹之前,部落聯盟的領導人是由「選賢與能」的民主選舉制辦法產生,透過禪讓制繼承。大禹也按照慣例舉薦皋陶做自己的繼承人,不料皋陶先於大禹而終。皋陶死後,大禹又舉薦一直隨他治水,並發現利用地下水「作井」的伯益做繼承人。但大禹的兒子啟卻依靠其父的崇高威望,不斷發展自己的勢力。大禹死後,啟繼承了盟主之位。伯益不服,便起來反抗,結果被啟殺死。後來有扈氏又起來反抗,也被啟打敗。此後,世襲制代替了歷史上的「禪讓制」。
夏啟的兒子太康,建都在今天的河南洛陽一帶。《史記》上記載:「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並考證「故鄩城在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地當伊洛二水匯流處不遠。太康是個耽於享樂、不恤民事的國王,他經常率領家眷臣僕出去打獵遊玩,不管朝政。有一次,太康打獵渡過洛水,向南方出發,越玩興致越高,一直耽誤了一百多天還不想返回都城。太康這次長期出遊未歸,激起了夏民的極大怨憤,也給周邊的諸侯、部落造成可乘之機。東夷族首領后羿,便乘機攻入奪得政權。太康聞訊後,急忙返回斟鄩,但后羿的軍隊嚴陣以待,太康有家難回,只好向東流亡。最終死在陽夏,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太康縣。太康的5個弟弟,流落在洛汭一帶,就是洛河匯入黃河的地方。他們以大禹生前的告誡為題,作歌怨恨太康不能返回,這就是著名的《洛汭五子歌》:
第一首歌的大意是:祖先大禹早有訓誡,民可親近但不能輕視。一個人的過失為人所怨,皆因小事而起。小事不防,招致大禍。所以要防微杜漸,時刻警惕自己,不可掉以輕心。作為君主,就像用腐朽的繩子駕馭馬車,怎能不畢恭畢敬?
第二首歌的大意是:祖先大禹還有訓誡,國君如果內近女色,外耽田獵,沉溺飲酒,迷戀歌舞,大興土木,建築豪華宮殿,以上六者,有一於此,沒有不亡國的。
第三首歌的大意是:失堯之道,亂其法制,必然自取滅亡。
第四首歌的大意是:祖先大禹,曾做過萬國之君,有治國之典,子孫後代要遵照執行。如今太康,荒廢先王事業,覆滅宗族,斷絕祭祀。
第五首歌的大意是:太康遠去不返,我們將何以依歸?我以此故,羞慚悲傷。太康為惡,百姓都仇恨我們,我將何依?我們的大哥不慎其德,以致失邦,雖欲改悔,怎麼能夠追及?
后羿趕走太康後,還暫時不敢公開稱王,就立太康的弟弟仲康為王。仲康死後,他的兒子相繼位。此時,后羿的實力日益擴張,就公開廢黜相,自立為王。相被迫流亡,向東逃到帝丘(今河南濮陽)。
後來后羿內部也發生動亂,后羿被他的親信寒浞所殺,而寒浞又派兵攻破帝丘,殺害了相。在混亂之中,相的妃子後緡從牆下的狗洞逃出,逃奔她的娘家有仍氏,也就是今天的山東濟寧一帶。此時,後緡已身懷六甲,不久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少康。少康長大後,立志復國。不料寒浞知道相的兒子躲在有仍氏,就威脅攻打有仍氏。少康被迫出走,逃到了有虞氏(今河南虞城)。有虞的君主叫虞思,與夏世代交好。虞思積極幫助少康復國,把國都以東的綸邑送給少康作為根據地。少康在這裡勵精圖治,積聚力量。逐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也就是有了方十里的土地,有了五百人的軍隊。
少康在有虞國積聚力量、積極復國的同時,占據斟鄩的有窮氏卻日益遭到夏民的反對。少康趁機聯合親信氏族,向斟鄩發動進攻,並一舉攻下斟鄩,滅掉寒浞,恢復並鞏固了夏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
周公東征平亂
周武王滅商之後,為了統治商朝遺民,武王把原來商王直接控制的領地——殷王畿(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陽、濮陽、鶴壁一帶)分成三個區,分別封給紂王的兒子武庚以及自己的兩個弟弟管叔鮮和蔡叔度。武王的計畫,是採用「以殷制殷」的辦法來統治殷族遺民,也就是由管叔鮮和蔡叔度來「協助」武庚統治殷民並對武庚實行監視。
滅商之後不久,武王患病去世,他的兒子姬誦繼位,這就是周成王。成王即位時,還是個13歲的小孩子,而當時天下初定,政權還沒有鞏固。為了應付這個複雜的局面,武王的弟弟周公擔當起代成王執掌政權的重任,成為周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這就使受封在東方監視武庚的管叔和蔡叔很不滿意。文王的長子伯邑考早死,次子武王發繼位,這是兄終弟及的例子。按照此例,管叔排行第三,周公排行第四,管叔是兄,周公是弟,不論是繼位還是攝政,管叔都比周公有優先權,所以管叔不服,蔡叔也是這個態度。於是他們便派人到處散布謠言,說周公想謀害成王,篡奪他的王位。這些謠言很快傳到成王和召公奭的耳朵裡,他們也猜疑起周公來了。
管叔和蔡叔想利用商朝舊勢力打倒周公,取得王位,武庚則想利用周族內部矛盾,消滅周朝,重建商王朝。儘管管叔、蔡叔和武庚各有各的打算,但他們在反對周公這一點上,是一致的。於是,管叔、蔡叔聯合武庚,武庚又聯絡商朝統治時的東方屬國奄(今山東曲阜)、蒲姑(今山東博興)和淮水下游的淮夷等17國,發動了武裝叛亂。
面對這次叛亂,周公的處境十分困難:從內部說,不滿周公,對他不信任,同情管、蔡的大有人在,這些人很可能成為叛亂者的內應,而且在最高領導集團內部,也對他有所猜疑;在外部,聯合叛亂力量占著相當的優勢,叛亂集團中,還有周朝統治者的親戚,因此平定這次叛亂不大好下手,也很難輕易取得勝利。
在這緊急關頭,周公為了鞏固自己內部的團結,分化、瓦解敵人,採取了果斷措施。對內,他首先向姜太公和召公奭等懇切解釋,自己代掌政權絕無任何歹意,用事實來戳穿謠言,同時求助於鬼神,用占卜來傳達所謂「上帝」的意旨,鼓勵周族內部團結對敵;對外,他以優厚的條件收買殷族貴族,分化和瓦解他們,而對那些死硬的叛亂分子,則實行堅決的武裝鎮壓。
周公率大軍東征走後,周朝的都城豐、鎬(在今陝西西安附近)地區,突然狂風大作,拔樹毀屋,禾稼倒伏,這在當時來說是不祥之兆。於是成王帶領朝臣去打開宗廟裡的金櫃。這個金櫃,非同一般,王室每次禱告後都要把禱詞收藏在金櫃裡面,以便從禱詞裡借鑑前事,應付災變。成王打開金櫃後,意外地發現了周公在武王大病時願意代替武王而死的禱詞。這篇禱詞是武王病危時周公向周部族的祖先太王、王季(文王之父)、文王的禱告。內容是:「你們的宗嗣姬發,由於勤於政事,得了重病。如果你們想讓姬發到天上侍候你們,那就請你們把我姬旦召去。我心靈手巧,多才多藝,能事鬼神,姬發在這方面比不上我。他能秉承天命,布道四方,使你們的子孫安處東土,讓四方之民無不敬畏大周,因此,他能長享社稷,先王們也可長受宗廟血食。」這篇禱詞的發現,徹底消除了朝內外對周公的猜疑,也使周公得以後方穩固,一心東征。
周公東征,是武王伐紂之戰的繼續,也是一場艱苦的戰爭。這次戰爭持續了三年,終於平定了管、蔡和武庚的聯合叛亂,「遂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寧淮夷東土,二年而畢定,諸侯咸服。」就是說殺掉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還一舉攻滅了奄、蒲姑和淮夷等17個小國。周公東征的勝利,把周朝的統治地區延伸到東部沿海地區,擴大了武王滅商的戰果。
夏啟建立夏王朝,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捩點。在大禹之前,部落聯盟的領導人是由「選賢與能」的民主選舉制辦法產生,透過禪讓制繼承。大禹也按照慣例舉薦皋陶做自己的繼承人,不料皋陶先於大禹而終。皋陶死後,大禹又舉薦一直隨他治水,並發現利用地下水「作井」的伯益做繼承人。但大禹的兒子啟卻依靠其父的崇高威望,不斷發展自己的勢力。大禹死後,啟繼承了盟主之位。伯益不服,便起來反抗,結果被啟殺死。後來有扈氏又起來反抗,也被啟打敗。此後,世襲制代替了歷史上的「禪讓制」。
夏啟的兒子太康,建都在今天的河南洛陽一帶。《史記》上記載:「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並考證「故鄩城在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地當伊洛二水匯流處不遠。太康是個耽於享樂、不恤民事的國王,他經常率領家眷臣僕出去打獵遊玩,不管朝政。有一次,太康打獵渡過洛水,向南方出發,越玩興致越高,一直耽誤了一百多天還不想返回都城。太康這次長期出遊未歸,激起了夏民的極大怨憤,也給周邊的諸侯、部落造成可乘之機。東夷族首領后羿,便乘機攻入奪得政權。太康聞訊後,急忙返回斟鄩,但后羿的軍隊嚴陣以待,太康有家難回,只好向東流亡。最終死在陽夏,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太康縣。太康的5個弟弟,流落在洛汭一帶,就是洛河匯入黃河的地方。他們以大禹生前的告誡為題,作歌怨恨太康不能返回,這就是著名的《洛汭五子歌》:
第一首歌的大意是:祖先大禹早有訓誡,民可親近但不能輕視。一個人的過失為人所怨,皆因小事而起。小事不防,招致大禍。所以要防微杜漸,時刻警惕自己,不可掉以輕心。作為君主,就像用腐朽的繩子駕馭馬車,怎能不畢恭畢敬?
第二首歌的大意是:祖先大禹還有訓誡,國君如果內近女色,外耽田獵,沉溺飲酒,迷戀歌舞,大興土木,建築豪華宮殿,以上六者,有一於此,沒有不亡國的。
第三首歌的大意是:失堯之道,亂其法制,必然自取滅亡。
第四首歌的大意是:祖先大禹,曾做過萬國之君,有治國之典,子孫後代要遵照執行。如今太康,荒廢先王事業,覆滅宗族,斷絕祭祀。
第五首歌的大意是:太康遠去不返,我們將何以依歸?我以此故,羞慚悲傷。太康為惡,百姓都仇恨我們,我將何依?我們的大哥不慎其德,以致失邦,雖欲改悔,怎麼能夠追及?
后羿趕走太康後,還暫時不敢公開稱王,就立太康的弟弟仲康為王。仲康死後,他的兒子相繼位。此時,后羿的實力日益擴張,就公開廢黜相,自立為王。相被迫流亡,向東逃到帝丘(今河南濮陽)。
後來后羿內部也發生動亂,后羿被他的親信寒浞所殺,而寒浞又派兵攻破帝丘,殺害了相。在混亂之中,相的妃子後緡從牆下的狗洞逃出,逃奔她的娘家有仍氏,也就是今天的山東濟寧一帶。此時,後緡已身懷六甲,不久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少康。少康長大後,立志復國。不料寒浞知道相的兒子躲在有仍氏,就威脅攻打有仍氏。少康被迫出走,逃到了有虞氏(今河南虞城)。有虞的君主叫虞思,與夏世代交好。虞思積極幫助少康復國,把國都以東的綸邑送給少康作為根據地。少康在這裡勵精圖治,積聚力量。逐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也就是有了方十里的土地,有了五百人的軍隊。
少康在有虞國積聚力量、積極復國的同時,占據斟鄩的有窮氏卻日益遭到夏民的反對。少康趁機聯合親信氏族,向斟鄩發動進攻,並一舉攻下斟鄩,滅掉寒浞,恢復並鞏固了夏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
周公東征平亂
周武王滅商之後,為了統治商朝遺民,武王把原來商王直接控制的領地——殷王畿(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陽、濮陽、鶴壁一帶)分成三個區,分別封給紂王的兒子武庚以及自己的兩個弟弟管叔鮮和蔡叔度。武王的計畫,是採用「以殷制殷」的辦法來統治殷族遺民,也就是由管叔鮮和蔡叔度來「協助」武庚統治殷民並對武庚實行監視。
滅商之後不久,武王患病去世,他的兒子姬誦繼位,這就是周成王。成王即位時,還是個13歲的小孩子,而當時天下初定,政權還沒有鞏固。為了應付這個複雜的局面,武王的弟弟周公擔當起代成王執掌政權的重任,成為周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這就使受封在東方監視武庚的管叔和蔡叔很不滿意。文王的長子伯邑考早死,次子武王發繼位,這是兄終弟及的例子。按照此例,管叔排行第三,周公排行第四,管叔是兄,周公是弟,不論是繼位還是攝政,管叔都比周公有優先權,所以管叔不服,蔡叔也是這個態度。於是他們便派人到處散布謠言,說周公想謀害成王,篡奪他的王位。這些謠言很快傳到成王和召公奭的耳朵裡,他們也猜疑起周公來了。
管叔和蔡叔想利用商朝舊勢力打倒周公,取得王位,武庚則想利用周族內部矛盾,消滅周朝,重建商王朝。儘管管叔、蔡叔和武庚各有各的打算,但他們在反對周公這一點上,是一致的。於是,管叔、蔡叔聯合武庚,武庚又聯絡商朝統治時的東方屬國奄(今山東曲阜)、蒲姑(今山東博興)和淮水下游的淮夷等17國,發動了武裝叛亂。
面對這次叛亂,周公的處境十分困難:從內部說,不滿周公,對他不信任,同情管、蔡的大有人在,這些人很可能成為叛亂者的內應,而且在最高領導集團內部,也對他有所猜疑;在外部,聯合叛亂力量占著相當的優勢,叛亂集團中,還有周朝統治者的親戚,因此平定這次叛亂不大好下手,也很難輕易取得勝利。
在這緊急關頭,周公為了鞏固自己內部的團結,分化、瓦解敵人,採取了果斷措施。對內,他首先向姜太公和召公奭等懇切解釋,自己代掌政權絕無任何歹意,用事實來戳穿謠言,同時求助於鬼神,用占卜來傳達所謂「上帝」的意旨,鼓勵周族內部團結對敵;對外,他以優厚的條件收買殷族貴族,分化和瓦解他們,而對那些死硬的叛亂分子,則實行堅決的武裝鎮壓。
周公率大軍東征走後,周朝的都城豐、鎬(在今陝西西安附近)地區,突然狂風大作,拔樹毀屋,禾稼倒伏,這在當時來說是不祥之兆。於是成王帶領朝臣去打開宗廟裡的金櫃。這個金櫃,非同一般,王室每次禱告後都要把禱詞收藏在金櫃裡面,以便從禱詞裡借鑑前事,應付災變。成王打開金櫃後,意外地發現了周公在武王大病時願意代替武王而死的禱詞。這篇禱詞是武王病危時周公向周部族的祖先太王、王季(文王之父)、文王的禱告。內容是:「你們的宗嗣姬發,由於勤於政事,得了重病。如果你們想讓姬發到天上侍候你們,那就請你們把我姬旦召去。我心靈手巧,多才多藝,能事鬼神,姬發在這方面比不上我。他能秉承天命,布道四方,使你們的子孫安處東土,讓四方之民無不敬畏大周,因此,他能長享社稷,先王們也可長受宗廟血食。」這篇禱詞的發現,徹底消除了朝內外對周公的猜疑,也使周公得以後方穩固,一心東征。
周公東征,是武王伐紂之戰的繼續,也是一場艱苦的戰爭。這次戰爭持續了三年,終於平定了管、蔡和武庚的聯合叛亂,「遂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寧淮夷東土,二年而畢定,諸侯咸服。」就是說殺掉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還一舉攻滅了奄、蒲姑和淮夷等17個小國。周公東征的勝利,把周朝的統治地區延伸到東部沿海地區,擴大了武王滅商的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