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清涼高原的地理記憶

  夏季雨後初晴,站在華北平原,放眼西北天際,在雲天相接處,一叢深藍黛青的山頭於白雲中若隱若現,恍惚間你會覺得那是一條巨龍剛剛灑了一陣快雨,駕著雲頭在快要回到天宮時回望華北大地。這雲中的山就是聞名遐邇的五臺山。五臺山位於太行山北端,立於華北平原西北側,地跨晉冀兩省五縣。境內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山體渾圓高大,雄偉壯闊。其間最高的五座山峰頂平如臺,面積寬廣,沒有林木,故名五臺山。人們習慣上按方位把這五座山峰叫做北臺、中臺、西臺、東臺和南臺。五座臺頂的海拔高度都接近或超過3,000公尺。北臺最高,達3,061.1公尺,是中國東經110°以東多數地區的第一高峰,被稱為「華北屋脊」。

  以「華北屋脊」北臺頂為中心的方圓五百里的五臺山,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舒爽無比的清涼世界。著於唐代的《華嚴經疏》記載,五臺山「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故曰清涼」。每當盛夏酷暑,遠近地區暑熱難當時,五臺山卻是涼風習習、雲霧飄飄,置身山中,身心舒爽的清涼舒適之感油然而生。

五峰雄踞恆岱間

  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度,在自東至西的三級階梯上,縱橫排列著無數高山。但在這數不勝數的高山中,常常被人們說起的也就那麼幾座,這就是所謂名山。過去最多被人們說起的中國名山就是「三山五嶽」。五嶽大家都耳熟能詳,即中嶽嵩山、東嶽泰山、北嶽恆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是也。但現在恐怕很多的人不知道三山是哪三座山。敦煌石窟藏經洞中有關佛教的遺書中記述:「昔人頌宇內靈奇之境,恆言五嶽之外,復有三山。蓋謂五臺、峨眉、普陀也。三山皆因佛跡顯,而五臺尤以山闢最早,境地最幽,靈貺最赫,故得名獨盛。」、「三山五嶽」都在距敦煌幾千里之遙的中原地區,那麼,這三山五嶽的說法無疑是中原傳過去的。在所有的敦煌石窟遺書中,有紀錄的最早時間是宋咸平五年,即西元1002年。

  專家據此推測,敦煌石窟藏經洞的封存時間應在西元1002年後不久的時間內。趙宋立國到咸平年間只有40多年,而宋之前又是時局動盪、戰亂頻仍的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到宋初幾十年的時期內,敦煌與中原的聯絡很少,記載三山五嶽的遺書應該是在唐朝時期從中原傳入敦煌的,由此可以推斷,三山五嶽的說法最晚在唐朝時期就已經是一個十分流行的說法了。只是到了明朝,九華山也與「三山」並列為佛教名山之後,「三山」就變成了「四山」,「三山五嶽」的說法才漸漸被人們淡忘。可見,不管「三山」還是「四山」,五臺山「以山闢最早,境地最幽,靈貺最赫,故得名獨盛」而被列為「宇內靈奇之境」卻是由來已久,資格算老的。

  五臺山,山雖然很高,但不及喜馬拉雅山的一半;水倒也很清,但絕沒有九寨溝、黃果樹瀑布的千姿百態;景也很美,但卻不能與黃山、張家界同日而語。那為什麼五臺山自古以來能「得名獨盛」呢?原來,一座山能否成為名山,絕不僅僅取決於其海拔高度和自然景觀,還要看它在人們心中的文化地位。在古代,科學不夠發達,人們對地球、天體、宇宙及其運行規律不能給予科學解釋,於是普遍產生了天地崇拜,而高山峻嶺則被認為是天地銜接之處,也是通天之處,當然被奉為神靈之地,宗教當然就擇神靈之地而傳教布道,一些高山則漸漸成為「靈奇之境」。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