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某天下午三點鐘坐在南京路上


南京路對上海的時髦男人女人來說,從恒隆到上海電視臺就結束了,最多再西面一點從靜安寺的久光百貨開始,他們喜歡這條路的一切,但從不越過西藏路。特別是對女孩們而言,西藏路以西的南京西路才是她們的口味,只要沾邊就有面子。而南京東路步行街那是全國人民的,與她們無關,最討厭看到步行街洶湧的人潮,所以早就攔了輛差頭(Taxi),去下一個地方了。
南京西路最耀眼的就是66層樓高的恒隆,號稱大陸奢侈品第一旗艦店,玻璃帷幕在三點鐘的太陽下亮起光輝奪目的旗幟,赤裸裸地告訴大家,我就是「貴」。旁邊的中信泰富、梅隴鎮伊勢丹,還有再遠一點的新開張的瑪莎,雖然價格在一點點下臺階,比較容易被更寬的圈子消費了,但總括起來這幾幢大廈都代表了上海精英族群的消費地位,所以愛面子的上海姑娘們,即使沒在恒隆買過東西,也多少在梅隴鎮花過錢,至少這裡的大小咖啡店是經常出沒的。路過恒隆的櫥窗時,瞄一眼自己的影子,甩甩頭髮,繼續走秀,一點膽怯也沒有。

當年,爺爺舉家搬來上海,南京西路還叫「靜安寺路」,他跟著洋人四處辦事,這條路每天都要走很多回,印象最深的是星羅棋布的咖啡館,那時候的咖啡館還叫沙利文、飛達、維多利、凱司令……咖啡蛋糕的香味,飄在整條馬路的上空。
1930年代,上海人正過著吟風弄月的時光,下午三點的先生小姐們在喝下午茶、蛋糕、餅乾是剛烘烤出爐的,還要加上一杯熱氣騰騰的咖啡,或者加了奶和糖的英式紅茶。有身分的名門閨秀喜歡在自家花園裡搞沙龍聚會,而活躍的交際紅人、經常要露臉的文化名流就會到靜安寺路上(南京西路)選個咖啡館坐下,消磨一個下午。

來自那年頭的「凱司令」還繼續堅守在這條路上,聽名字有點老德國人的味道。二樓的咖啡座也依舊熱門,選個靠窗的座位,誰都可以來懷舊。只是來這種地方的,大多是上海灘的「老克勒」,為了懷戀這裡的吊燈、餐具和印著“Kaisiling”的桌布和餐巾。
太陽的影子慢慢斜下去了,隔窗看著馬路上挽著手的小姐妹們,剛從對面的大廈裡出來,東西一樣也沒買,但個個神態飛揚。對她們來說,來南京西路是領世面的,買東西,還是到旁邊的小店裡淘寶才合算。她們的咖啡選擇一般是中信泰富樓底下的Starbucks,或者再底下一層的Wagas,再考究一點的就跑到恒隆對面的錦滄文華的露天咖啡座,或恒隆大廳裡去喝了。

坐在流光溢彩的南京路上,真能穩坐泰山一心一意品咖啡的人那是異數,大部分人手抱咖啡,其實心裡還是放不下街上的萬千風采,左顧右盼,看風景超過了對咖啡的任何感受,還有人乾脆就是在這裡等人、約會、談大事小事、商量生意,或者準備給誰下套……沒方法,這就是上海南京路的現實。不過,什麼都見慣不驚的人,照樣可以自顧自的享受,把身邊的花團錦簇全當擺設。
Vienna Café


第一次聽朋友介紹這家咖啡店,就很好奇,什麼人這樣大膽,會在上海開一家叫“Vienna”的咖啡館?
一個有點冷的中午,推開那扇白色的木門,甜甜的蛋糕香氣,混雜著咖啡的香醇,撲面而來。吧臺裡三四個服務生忙碌著,端咖啡、做咖啡的面孔來自不同國家,一個女孩開口英文閉口中文,永遠在微笑,讓人如沐春風。

再往裡走,大理石的小圓桌,褐色的木頭椅子,暗暗的燈光,自顧自的客人,整個空間讓人詫異:太像維也納了!在維也納,一家純粹的、傳統的咖啡館就是這樣,小小的,很溫暖,每張桌子的距離很近,但只要你願意,每個客人都有自己的角落。
問了來點單的店員,原來在這滿場跑的那位就是老闆,一個地道的維也納人。他開這家店其實很偶然,只是滿足一下自己的思鄉之情。開在自家樓下,開店方式也很維也納,這裡就是他家的客廳,會客、談事、吃早餐都在這裡進行。沒有正經想過店名,叫Vienna Cafe只是因為他是維也納人。問起他的夢想,他卻笑笑說,也許將來會去維也納開一家叫Shanghai的咖啡茶館。

如今,這家咖啡館在上海的外國人圈子裡很有名,一來二去,跟老闆就成了朋友,每次來都要聊上一陣,老闆在店裡的時間自然也就多了。很多住在附近的老客人,每天都會來,從開門起,一直坐在這裡,吃早餐、午餐,看報紙、會朋友。這裡也和在維也納的咖啡館一樣,沒有人會催促你趕快買單,即使是點的東西都吃光了,高鼻樑的女招待還是會不停地主動送來白水。
其實,本來老闆還打算用銀盤來盛咖啡杯和白水的,可惜大理石圓桌有點小,擺兩個銀盤,客人的手就沒地方放了。所以,只有將這項維也納可愛傳統放棄。但來的客人並不在意,他們喜歡這裡,因為喝咖啡很隨意,有點回歐陸老家的感覺。

每週一、四、五、六會經營到晚上十點,其餘三天,一過八點就打烊,老闆說他也要過過私生活。每週四晚上,咖啡館還有電影放映,前陣子是王家衛,後來是日本片。到了冬天,老闆還會在現場燒製加糖的熱紅酒,氣氛會很熱烈,但維也納人是很有分寸的,喝酒只是為了暖身子的。
口中還留著咖啡的餘香,推開門走出咖啡館,紹興路是文化界的地盤,梧桐的葉子隨著秋風散落,很高興在這樣的日子遇見Vienna Cafe。
上海美食圈裡的大哥大


全城2000萬人在忙一件事情:吃。

不管上海人、外地人、觀光客,都在朝思暮想:速食盒飯,日本壽司,水煮鯰魚,本幫紅燒肉……最好每天都不一樣,每頓都不一樣。
偶爾也會很迷茫,好像什麼都吃過了,於是小聲問自己:那麼今天該去吃什麼呢?

至少,上海美食圈的老大哥們,是不會讓自己失望的,儘管錢包要縮掉一些。
它們是蘇浙匯、小南國、致真、鷺鷺、新起士,福1039、福1088,是這十幾年本幫料理界最紅的新秀。
耳聽為虛,嘴嚐為實。

蘇浙匯的清蒸鯽魚當年被吹捧為「上海第一魚」,賣相普普通通,但用了上等花雕和特製酒釀一起蒸煮,香氣撲鼻,吃口細嫩,想在徐家匯總店吃魚,絕對要提早訂好座位。
能有今天的風光無限好,大哥大在當年也是摸爬滾打過來的,這裡可以講一個故事。

多年以前,一個20歲的上海小夥子流落在巴基斯坦,在那裡的山區掘出自己的第一桶金,他當時暗暗發誓:總有一天,我要回上海的。
這個人就是香港的翡翠鉅賈徐家華先生,之後的歲月他從學徒工一直做到老法師,常年出沒香港和世界各地的頂級餐館,口味養刁了,最後回到上海,開了一家本幫中餐廳——致真。

他說:菜其實跟翡翠是一樣的,選料要上乘,加工要精緻,不是極品不上桌面。
去致真酒家點份元寶蝦,就知道他為什麼敢說這樣的話了。

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拉的,生意好就是明證。
而且不光好吃,場面也擺得開。

在靜安區、長寧、盧灣一帶的老洋房裡,樓梯的歲數是外婆級別的,服務員好像私人公館的家丁,竟然還真有穿旗袍、燕尾服的客人。
這些手筆巨大、吃吃喝喝的地方,就算過了八十年、一百年,還是有人光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