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倫造紙
蔡倫(西元?~121年),字敬仲,東漢耒陽人。他出身卑微,15歲入宮廷為宦。漢和帝賞識其才幹,西元89年蔡倫為中常侍,參與國家大事,中國歷史上宦官干政由此開始。97年,蔡倫升任尚方令,監造宮廷用品,「監作祕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他在金屬冶煉、鑄造及機械製造上很有造詣,而其發明的造紙術對後世影響最深。
在遠古漫長的歲月中,先後出現了結繩記事、甲骨鏤刻、石鼓碑碣、簡牘縑帛等記事方法。西漢時期的書寫記事材料主要是竹木簡和縑帛。簡牘笨重,絲織物昂貴,均不便推廣,人們迫切需要一種價廉物美的新型書寫材料。首先出現了絲綿片,這是繅絲的副產品,大體具有紙張的效能。西漢初年,人們開始用廢舊麻繩頭和破布製作麻紙。1933年新疆羅布淖爾漢烽燧遺址出土了西元前1世紀的西漢麻紙,1957年西安東郊灞橋出土了西元前2世紀的西漢初期麻紙。不過,這兩種麻紙非常粗糙,厚薄不勻,不便書寫,尤其是纖維組織鬆散,容易破碎脫落,因此沒有推廣開來。蔡倫在工作中苦於簡牘笨重,絲帛昂貴,絲綿紙不能批次生產,麻紙品質太差,產生了改革造紙術的強烈願望。於是,「每至休沐,輒閉門絕賓,暴體田野」,考察民間漚麻、煮葛、紡織等工藝,潛心研究,終於在105年研製出了一種輕便實用又物廉價美的新型紙張,這種紙以樹皮、麻頭、破布和破漁網等為原料,透過製漿、打漿、抄紙、乾燥等工序製作而成。
《博物志》載:「蔡倫煮樹皮以造紙」,「蔡倫始搗故漁網造紙」,《後漢書集解》載:「蔡倫挫搗故布網抄作紙」。這裡的挫、煮、搗、抄,相當於現在的切料、蒸煮、打漿、抄紙等造紙工序。「始搗」有首創之意,說明以破布、漁網和樹皮為造紙原料是蔡倫的發明。尤其是蔡倫在原料中摻入了一種具有黏性的黃藤漿液,改變了以往麻紙乾燥後容易破碎散落的弊端,使植物纖維紙如縑帛一樣堅實耐用。蔡倫造紙的基本原理和主要製造工藝仍為當今世界各國通用。
西元105年,蔡倫將其造紙術呈獻漢和帝,漢和帝通令全國推廣。《後漢書》載:「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此後,紙質書籍逐漸取代簡牘和縑帛,成為傳播文化的重要工具。蔡侯紙在全國得以推廣,並被不斷創新。蔡倫被封為陝西洋縣龍亭侯,造紙術就傳到漢中地區,並進而傳向四川。蔡倫生前也回家鄉傳授造紙術。東漢末年,山東造紙業發達,東萊縣(今萊州市)出現了造紙能手左伯。紙也透過絲綢之路傳向北方少數民族地區。
晉代書畫名家輩出,促進了書畫紙的發展。南北朝抄寫佛經的紙用麻和楮皮製造,紙面開始敷用澱粉與白色礦物油漆。唐代書畫藝術發達與佛教盛行使紙的需求劇增,造紙原料擴大到藤和皮等。書畫紙還用澱粉硝煮成油漆,塗布後再經打蠟,最後用粗布或石塊等揩磨研光。寫經紙用黃檗染成黃色以避蠹。北宋時,安徽人用日晒夜收的辦法漂白麻纖維,抄出的生紙光滑瑩白,耐久性好。王安石、蘇東坡等喜歡用竹紙書寫,認為竹紙墨色鮮亮,筆鋒明快,於是文人墨客爭相仿效,促進了南方竹紙的發展。北宋蘇易簡《文房四譜》中記載了浙江人以麥、稻稈造紙。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殺青篇》系統記述了竹子造紙的生產工藝並附有插圖。清代,中國手工造紙發達,品種繁多。所有這些紙的革新,都是以蔡侯紙為基礎,因此後人尊蔡倫為「紙聖」。
蔡倫造紙術也不斷向國外傳播。兩漢之交,五胡內遷,中原大亂,大批百姓避入朝鮮半島,帶去了蔡倫造紙術。據載,西元384年東晉和尚摩罹難陀從山東乘船渡海至百濟國,帶去各種書籍,並在朝鮮半島傳播造紙術。唐、宋之後,朝鮮高麗紙品質一度超過中國,高麗紙號稱「天下第一」。610年,高句麗僧侶曇徵渡海到日本,將造紙術獻給攝政王聖德太子,日本人尊曇徵為「紙神」。在此前後,蔡倫造紙術往南傳入越南、柬埔寨、印度等地。751年,唐將高仙芝在中亞重鎮塔拉茲城(今哈薩克江布爾)與大食交戰失敗,一批造紙工匠出身的士兵被俘,造紙術被阿拉伯人掌握。他們在撒馬爾罕創辦了用棉花作原料的造紙工廠。此後,造紙術隨著大食軍隊的征戰迅速傳到敘利亞、埃及、摩洛哥、西班牙和義大利等地,並逐漸取代埃及的莎草紙和歐洲的羊皮紙。12世紀西班牙和法國設立造紙廠,13世紀義大利和德國設立造紙廠。16世紀,蔡倫造紙術由歐洲殖民者傳入美洲新大陸。造紙術的對外傳播,為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提供了有力工具,不僅促進了阿拉伯帝國的強大,也對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產生了巨大作用,為歐洲傳教士將基督教的福音帶到美洲、開闢新大陸創造了條件。
因此,蔡倫不僅是中國的「紙聖」,也是世界造紙術的祖師,國外對蔡倫推崇備至。美國著名科學家麥克.哈特在其《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位名人排行榜》一書中寫道:「他的發明意義如此之重要」,「我們很難想像如果沒有紙,世界將會怎麼樣」。他將蔡倫列為影響人類歷史的第七位名人,排在發明近代活字印刷術的德國人古騰堡之前;在排列人類最傑出的36位科學家時,他將牛頓列為第一,蔡倫列為第二。
西元121年,蔡倫因捲入宮廷鬥爭被迫服毒自殺,葬於其封地陝西龍亭。千百年來,家鄉人們並沒有忘記他,在其故居築衣冠塚,珍藏其造紙用具以示紀念。據《湘州記》載:「耒陽縣北有漢黃門蔡倫宅,宅西有一石臼,云是蔡倫舂紙臼也。」《大明一統志》載:「蔡倫宅,在縣治西南。內有蔡子池,池南有石臼,即蔡倫舂紙臼。唐別駕李孫以臼入貢。今池與宅皆廢。」1984年,耒陽市政府在蔡倫故里修建了蔡倫紀念園,作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擴建了蔡侯祠、蔡子池、蔡倫墓、仿古造紙坊、蔡倫青銅塑像,建立了蔡倫廣場,每年還舉辦中國耒陽蔡倫科技發明節。
蔡倫(西元?~121年),字敬仲,東漢耒陽人。他出身卑微,15歲入宮廷為宦。漢和帝賞識其才幹,西元89年蔡倫為中常侍,參與國家大事,中國歷史上宦官干政由此開始。97年,蔡倫升任尚方令,監造宮廷用品,「監作祕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他在金屬冶煉、鑄造及機械製造上很有造詣,而其發明的造紙術對後世影響最深。
在遠古漫長的歲月中,先後出現了結繩記事、甲骨鏤刻、石鼓碑碣、簡牘縑帛等記事方法。西漢時期的書寫記事材料主要是竹木簡和縑帛。簡牘笨重,絲織物昂貴,均不便推廣,人們迫切需要一種價廉物美的新型書寫材料。首先出現了絲綿片,這是繅絲的副產品,大體具有紙張的效能。西漢初年,人們開始用廢舊麻繩頭和破布製作麻紙。1933年新疆羅布淖爾漢烽燧遺址出土了西元前1世紀的西漢麻紙,1957年西安東郊灞橋出土了西元前2世紀的西漢初期麻紙。不過,這兩種麻紙非常粗糙,厚薄不勻,不便書寫,尤其是纖維組織鬆散,容易破碎脫落,因此沒有推廣開來。蔡倫在工作中苦於簡牘笨重,絲帛昂貴,絲綿紙不能批次生產,麻紙品質太差,產生了改革造紙術的強烈願望。於是,「每至休沐,輒閉門絕賓,暴體田野」,考察民間漚麻、煮葛、紡織等工藝,潛心研究,終於在105年研製出了一種輕便實用又物廉價美的新型紙張,這種紙以樹皮、麻頭、破布和破漁網等為原料,透過製漿、打漿、抄紙、乾燥等工序製作而成。
《博物志》載:「蔡倫煮樹皮以造紙」,「蔡倫始搗故漁網造紙」,《後漢書集解》載:「蔡倫挫搗故布網抄作紙」。這裡的挫、煮、搗、抄,相當於現在的切料、蒸煮、打漿、抄紙等造紙工序。「始搗」有首創之意,說明以破布、漁網和樹皮為造紙原料是蔡倫的發明。尤其是蔡倫在原料中摻入了一種具有黏性的黃藤漿液,改變了以往麻紙乾燥後容易破碎散落的弊端,使植物纖維紙如縑帛一樣堅實耐用。蔡倫造紙的基本原理和主要製造工藝仍為當今世界各國通用。
西元105年,蔡倫將其造紙術呈獻漢和帝,漢和帝通令全國推廣。《後漢書》載:「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此後,紙質書籍逐漸取代簡牘和縑帛,成為傳播文化的重要工具。蔡侯紙在全國得以推廣,並被不斷創新。蔡倫被封為陝西洋縣龍亭侯,造紙術就傳到漢中地區,並進而傳向四川。蔡倫生前也回家鄉傳授造紙術。東漢末年,山東造紙業發達,東萊縣(今萊州市)出現了造紙能手左伯。紙也透過絲綢之路傳向北方少數民族地區。
晉代書畫名家輩出,促進了書畫紙的發展。南北朝抄寫佛經的紙用麻和楮皮製造,紙面開始敷用澱粉與白色礦物油漆。唐代書畫藝術發達與佛教盛行使紙的需求劇增,造紙原料擴大到藤和皮等。書畫紙還用澱粉硝煮成油漆,塗布後再經打蠟,最後用粗布或石塊等揩磨研光。寫經紙用黃檗染成黃色以避蠹。北宋時,安徽人用日晒夜收的辦法漂白麻纖維,抄出的生紙光滑瑩白,耐久性好。王安石、蘇東坡等喜歡用竹紙書寫,認為竹紙墨色鮮亮,筆鋒明快,於是文人墨客爭相仿效,促進了南方竹紙的發展。北宋蘇易簡《文房四譜》中記載了浙江人以麥、稻稈造紙。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殺青篇》系統記述了竹子造紙的生產工藝並附有插圖。清代,中國手工造紙發達,品種繁多。所有這些紙的革新,都是以蔡侯紙為基礎,因此後人尊蔡倫為「紙聖」。
蔡倫造紙術也不斷向國外傳播。兩漢之交,五胡內遷,中原大亂,大批百姓避入朝鮮半島,帶去了蔡倫造紙術。據載,西元384年東晉和尚摩罹難陀從山東乘船渡海至百濟國,帶去各種書籍,並在朝鮮半島傳播造紙術。唐、宋之後,朝鮮高麗紙品質一度超過中國,高麗紙號稱「天下第一」。610年,高句麗僧侶曇徵渡海到日本,將造紙術獻給攝政王聖德太子,日本人尊曇徵為「紙神」。在此前後,蔡倫造紙術往南傳入越南、柬埔寨、印度等地。751年,唐將高仙芝在中亞重鎮塔拉茲城(今哈薩克江布爾)與大食交戰失敗,一批造紙工匠出身的士兵被俘,造紙術被阿拉伯人掌握。他們在撒馬爾罕創辦了用棉花作原料的造紙工廠。此後,造紙術隨著大食軍隊的征戰迅速傳到敘利亞、埃及、摩洛哥、西班牙和義大利等地,並逐漸取代埃及的莎草紙和歐洲的羊皮紙。12世紀西班牙和法國設立造紙廠,13世紀義大利和德國設立造紙廠。16世紀,蔡倫造紙術由歐洲殖民者傳入美洲新大陸。造紙術的對外傳播,為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提供了有力工具,不僅促進了阿拉伯帝國的強大,也對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產生了巨大作用,為歐洲傳教士將基督教的福音帶到美洲、開闢新大陸創造了條件。
因此,蔡倫不僅是中國的「紙聖」,也是世界造紙術的祖師,國外對蔡倫推崇備至。美國著名科學家麥克.哈特在其《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位名人排行榜》一書中寫道:「他的發明意義如此之重要」,「我們很難想像如果沒有紙,世界將會怎麼樣」。他將蔡倫列為影響人類歷史的第七位名人,排在發明近代活字印刷術的德國人古騰堡之前;在排列人類最傑出的36位科學家時,他將牛頓列為第一,蔡倫列為第二。
西元121年,蔡倫因捲入宮廷鬥爭被迫服毒自殺,葬於其封地陝西龍亭。千百年來,家鄉人們並沒有忘記他,在其故居築衣冠塚,珍藏其造紙用具以示紀念。據《湘州記》載:「耒陽縣北有漢黃門蔡倫宅,宅西有一石臼,云是蔡倫舂紙臼也。」《大明一統志》載:「蔡倫宅,在縣治西南。內有蔡子池,池南有石臼,即蔡倫舂紙臼。唐別駕李孫以臼入貢。今池與宅皆廢。」1984年,耒陽市政府在蔡倫故里修建了蔡倫紀念園,作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擴建了蔡侯祠、蔡子池、蔡倫墓、仿古造紙坊、蔡倫青銅塑像,建立了蔡倫廣場,每年還舉辦中國耒陽蔡倫科技發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