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淞島奇觀
前一年三月我到過吉林,可惜因天氣回暖未能看到中國四大自然奇觀之一的霧淞。
王晶為我打聽到一月份是吉林霧淞最美的時候,還特別提前來到被公認為最佳觀景的霧淞島實地了解環境,務求使我的行程萬無一失,一定看到自然奇觀。
我們先在雪鄉用過午飯,即取道前往吉林,計劃當晚在市內留宿一宵,然後再前往霧淞島。
從雪鄉開車往吉林,全程需要六個多鐘頭,因為下山坡路崎嶇,公路覆蓋著厚厚積雪,行車更要格外小心,為免耽誤時間,雖然在途中經過「八一雪場」,也未能停下來參觀國家滑雪運動員的訓練,只能與一身戎裝、英姿勃發的運動員們打了一個照面,就匆匆話別了。
下山的中途,我看到路旁一塊牌子寫著「怪坡」兩字,坐在車上卻並未感覺到任何「怪處」,看了牌上的說明,加上司機的解說,才知道怪坡這段奇特的自然地貌是受周圍參照物影響,使人產生視覺上的誤差,因此造成以高為低,有「上坡輕鬆下坡費力」和「水往高處流」的錯覺,和臺灣臺東一處著名景點「水往上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相當有趣。
我們翻過大山,穿梭在銀裝素裹的原始森林,馳騁在一望千里茫茫白雪的林海雪原。行經公路旁的農莊林場,只見村子裡家家戶戶都習慣把玉米如山般囤積在屋外的欄柵內,天然冷凍庫著實好用,一縷縷潔白的裊裊炊煙從農家的屋頂冒升起,呈現一片祥和淳樸的東北農村景色,教人心境豁達開朗。
經過一夜充分的休息,第二天冒著清晨的嚴寒低溫,大家馬上前往聞名遐邇的霧淞島,迎接期待已久的景緻。
玉樹瓊花,千姿百態
霧淞島跟早前到的雪鄉一樣,都是被攝影愛好者發現的。這個位於吉林市北郊外六十多公里松花江下游的小島面積只有六平方公里,地勢較吉林市還低。島上的曾通屯和韓屯兩個景點被認為是霧淞最集中和最美的地方,當地還有「賞霧淞,到曾通」的說法呢!小島原本有其他的名字,因為霧淞太過出名,後來索性改叫做霧淞島了。
我們到達島拉街的擺渡口,準備越過江水前往小島。我站在擺渡上,凜冽的江風襲來,此時氣溫已降到零下二十五度了。我雖然身穿皮襖大衣,仍然有「狐裘不暖錦衾薄」的感覺。這天旅客不算太多,我得以從容不迫地觀賞島上的霧淞景觀。踏上鋪滿厚厚白雪的島,兩岸白茫茫一片,沿著江邊的柳樹和老榆樹似玉樹瓊花,千姿百態,奇獨的樹形掛滿潔白晶瑩、銀光閃爍的冰花,朦朧的霧氣從江上緩緩吹起,我仿如置身在夢幻的仙境中。
我漫步至樹林中,盡目是一團團一簇簇壓枝欲低、盛開的冰花,迷人的景色令人流連忘返。島中央有一座顏色鮮豔的八角塔,更為潔白的小島添上了童話般的色彩。正巧路過一家滿族餐廳和四合院,我們便進入避寒取暖,又幸運地看到了原汁原味的東北大秧歌,地道的二人轉表演。
我還未及走遍島上多個霧淞觀賞區,時間已過了十一時,太陽高掛,氣溫上升,掛在樹上的霧淞逐漸融化,在江風下變成了漫天飄雪。我佇立在岸邊,欣賞到另一番北國風光。
松花江上游的豐滿水電站在嚴寒日子裡排出零度以上的水,遇上零下二十多度的氣溫,以致江面上終日被霧氣蒸騰繚繞,搭配江風的風向、溫度和氣壓,霧氣凝結在島上的樹上、屋舍上,形成「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自然奇觀。親眼所見,的確是名不虛傳啊!
最後來到已有一百三十年歷史的鳳吉園賈家館子,享用一席獨特的烏拉滿族火鍋,好好補回這幾天在寒溫下失去的熱能。
查干湖冬捕奇觀
到查干湖觀看「冬捕」的行程是王晶臨時為我加進去的,卻未料到它竟然是那麼令人興奮,那麼具有震撼力的奇觀!
查干湖冬捕是一種北方傳統冰湖上獵捕魚獲的作業方式,這方式已有悠久的歷史,始於遼金時期,一直世代相傳,延續至今。
為了趕上當天拉網出魚的時間,我們未待日上三竿,清晨就驅車前往吉林省最大的內陸湖泊──查干湖。查干湖總面積有四百二十多平方公里,是中國十大淡水湖之一,位於松原市前郭爾羅斯大草原上。蒙古語中,「查干湖」的意思是「白色之湖」,每當大地回春之時,查干湖是一望無際的寬闊湖面,煙波浩渺,水鳥翔集,蘆葦如濤,四周景色優美,靜謐而蒼涼,是省內著名的風景區之一。
我們到達查干湖畔已是正午時分,距離拉網出魚仍差兩個多小時,我們就在湖邊的民宿餐廳大啖新鮮肥美的「清蒸胖頭魚」。每年十二月底至春節前,為期約一個多月時間,是漁民捕獵的黃金季節,當地漁民歷來就有一種傳統習俗,先選定黃道吉日,在湖上舉行一場隆重又神祕的「祭湖醒網」儀式,一年一度的「冬季捕魚節」就此展開。查干湖冬捕這個北方捕魚傳統,鮮為旅客知道,我也是直到這回才獲知節日的其中端倪。
一接到漁民通知拉網出魚時間到了,我們立即驅車跟隨冰湖上豎著「旗標杆」的車道,直奔向湖中央的出魚區。車子高速走在厚達兩米的冰湖面上,暢行無阻,如履平地,司機說堅厚的冰湖面可以承受多輛逾噸重的貨車呢!
此時「出魚區」早就聚集上百位漁民和圍觀的旅客,漁民為了準備一天兩次的拉網出魚,凌晨一點多就摸黑到湖上工作,先要把冰洞破開,繼而還有多重工序,包括下網、穿杆、行網等。光下網、穿杆等就要花上八、九個鐘頭,我這才明白為何王晶不讓我全程觀看漁民冬捕作業,是擔心我在這冰天雪地下支持不住,便只讓我觀看拉網出魚這最後精彩的一幕。她說現在中午陽光普照下,氣溫仍在零下二、三十度,更遑論黑夜凌晨時分了。
我們擠在人群中,靜待拉網出魚的一刻,我也順道了解冬捕的過程。漁民先在湖上鑿開一個長方形的入網洞,選擇數百米以外的另一端又鑿開一個如梯形的出網口,再於兩洞之間破開近百個冰窟窿,形成一個大長網緩緩從湖的出網洞口絞拉上來圓形,單是半個圓周就將近一千多米,整個圓周達到兩千多米呢!要拖運這麼長的大網,還得動用馬匹拉動絞盤,把長網逐步放下洞口,穿杆引線從兩側圍攏起來,如網一布袋形,待到收網時,長網加上魚獲,更需要四、五匹高頭大馬拉動絞盤,把長網連魚一併從洞口慢慢地絞拉出來,收網出魚時間起碼超過兩個多鐘頭。
我見到長網開始緩緩從湖的出網洞口絞拉上來,人群中傳來一陣陣雀躍歡呼聲,自遠而近。肥大的胖頭魚、鯉魚、鯰魚等隨網躍湖而出,紛紛張開大口,像是搶著呼吸湖面的新鮮空氣,大魚層層疊疊,數不勝數。聽魚把頭(負責預測湖中魚群的位置,確保漁夫能夠準確下網的人)的估計,魚獲足足達十多萬斤呢!我被眼前這樣的奇觀深深感染,不由得熱血沸騰起來,竟然忘記自己仍然身處零下數十度的冰湖上。興奮之餘,還加入搶魚的行列,興高采烈地雙手捧起一條約四、五斤重的胖頭魚,高昂的情緒實在難以用筆墨形容。
前一年三月我到過吉林,可惜因天氣回暖未能看到中國四大自然奇觀之一的霧淞。
王晶為我打聽到一月份是吉林霧淞最美的時候,還特別提前來到被公認為最佳觀景的霧淞島實地了解環境,務求使我的行程萬無一失,一定看到自然奇觀。
我們先在雪鄉用過午飯,即取道前往吉林,計劃當晚在市內留宿一宵,然後再前往霧淞島。
從雪鄉開車往吉林,全程需要六個多鐘頭,因為下山坡路崎嶇,公路覆蓋著厚厚積雪,行車更要格外小心,為免耽誤時間,雖然在途中經過「八一雪場」,也未能停下來參觀國家滑雪運動員的訓練,只能與一身戎裝、英姿勃發的運動員們打了一個照面,就匆匆話別了。
下山的中途,我看到路旁一塊牌子寫著「怪坡」兩字,坐在車上卻並未感覺到任何「怪處」,看了牌上的說明,加上司機的解說,才知道怪坡這段奇特的自然地貌是受周圍參照物影響,使人產生視覺上的誤差,因此造成以高為低,有「上坡輕鬆下坡費力」和「水往高處流」的錯覺,和臺灣臺東一處著名景點「水往上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相當有趣。
我們翻過大山,穿梭在銀裝素裹的原始森林,馳騁在一望千里茫茫白雪的林海雪原。行經公路旁的農莊林場,只見村子裡家家戶戶都習慣把玉米如山般囤積在屋外的欄柵內,天然冷凍庫著實好用,一縷縷潔白的裊裊炊煙從農家的屋頂冒升起,呈現一片祥和淳樸的東北農村景色,教人心境豁達開朗。
經過一夜充分的休息,第二天冒著清晨的嚴寒低溫,大家馬上前往聞名遐邇的霧淞島,迎接期待已久的景緻。
玉樹瓊花,千姿百態
霧淞島跟早前到的雪鄉一樣,都是被攝影愛好者發現的。這個位於吉林市北郊外六十多公里松花江下游的小島面積只有六平方公里,地勢較吉林市還低。島上的曾通屯和韓屯兩個景點被認為是霧淞最集中和最美的地方,當地還有「賞霧淞,到曾通」的說法呢!小島原本有其他的名字,因為霧淞太過出名,後來索性改叫做霧淞島了。
我們到達島拉街的擺渡口,準備越過江水前往小島。我站在擺渡上,凜冽的江風襲來,此時氣溫已降到零下二十五度了。我雖然身穿皮襖大衣,仍然有「狐裘不暖錦衾薄」的感覺。這天旅客不算太多,我得以從容不迫地觀賞島上的霧淞景觀。踏上鋪滿厚厚白雪的島,兩岸白茫茫一片,沿著江邊的柳樹和老榆樹似玉樹瓊花,千姿百態,奇獨的樹形掛滿潔白晶瑩、銀光閃爍的冰花,朦朧的霧氣從江上緩緩吹起,我仿如置身在夢幻的仙境中。
我漫步至樹林中,盡目是一團團一簇簇壓枝欲低、盛開的冰花,迷人的景色令人流連忘返。島中央有一座顏色鮮豔的八角塔,更為潔白的小島添上了童話般的色彩。正巧路過一家滿族餐廳和四合院,我們便進入避寒取暖,又幸運地看到了原汁原味的東北大秧歌,地道的二人轉表演。
我還未及走遍島上多個霧淞觀賞區,時間已過了十一時,太陽高掛,氣溫上升,掛在樹上的霧淞逐漸融化,在江風下變成了漫天飄雪。我佇立在岸邊,欣賞到另一番北國風光。
松花江上游的豐滿水電站在嚴寒日子裡排出零度以上的水,遇上零下二十多度的氣溫,以致江面上終日被霧氣蒸騰繚繞,搭配江風的風向、溫度和氣壓,霧氣凝結在島上的樹上、屋舍上,形成「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自然奇觀。親眼所見,的確是名不虛傳啊!
最後來到已有一百三十年歷史的鳳吉園賈家館子,享用一席獨特的烏拉滿族火鍋,好好補回這幾天在寒溫下失去的熱能。
查干湖冬捕奇觀
到查干湖觀看「冬捕」的行程是王晶臨時為我加進去的,卻未料到它竟然是那麼令人興奮,那麼具有震撼力的奇觀!
查干湖冬捕是一種北方傳統冰湖上獵捕魚獲的作業方式,這方式已有悠久的歷史,始於遼金時期,一直世代相傳,延續至今。
為了趕上當天拉網出魚的時間,我們未待日上三竿,清晨就驅車前往吉林省最大的內陸湖泊──查干湖。查干湖總面積有四百二十多平方公里,是中國十大淡水湖之一,位於松原市前郭爾羅斯大草原上。蒙古語中,「查干湖」的意思是「白色之湖」,每當大地回春之時,查干湖是一望無際的寬闊湖面,煙波浩渺,水鳥翔集,蘆葦如濤,四周景色優美,靜謐而蒼涼,是省內著名的風景區之一。
我們到達查干湖畔已是正午時分,距離拉網出魚仍差兩個多小時,我們就在湖邊的民宿餐廳大啖新鮮肥美的「清蒸胖頭魚」。每年十二月底至春節前,為期約一個多月時間,是漁民捕獵的黃金季節,當地漁民歷來就有一種傳統習俗,先選定黃道吉日,在湖上舉行一場隆重又神祕的「祭湖醒網」儀式,一年一度的「冬季捕魚節」就此展開。查干湖冬捕這個北方捕魚傳統,鮮為旅客知道,我也是直到這回才獲知節日的其中端倪。
一接到漁民通知拉網出魚時間到了,我們立即驅車跟隨冰湖上豎著「旗標杆」的車道,直奔向湖中央的出魚區。車子高速走在厚達兩米的冰湖面上,暢行無阻,如履平地,司機說堅厚的冰湖面可以承受多輛逾噸重的貨車呢!
此時「出魚區」早就聚集上百位漁民和圍觀的旅客,漁民為了準備一天兩次的拉網出魚,凌晨一點多就摸黑到湖上工作,先要把冰洞破開,繼而還有多重工序,包括下網、穿杆、行網等。光下網、穿杆等就要花上八、九個鐘頭,我這才明白為何王晶不讓我全程觀看漁民冬捕作業,是擔心我在這冰天雪地下支持不住,便只讓我觀看拉網出魚這最後精彩的一幕。她說現在中午陽光普照下,氣溫仍在零下二、三十度,更遑論黑夜凌晨時分了。
我們擠在人群中,靜待拉網出魚的一刻,我也順道了解冬捕的過程。漁民先在湖上鑿開一個長方形的入網洞,選擇數百米以外的另一端又鑿開一個如梯形的出網口,再於兩洞之間破開近百個冰窟窿,形成一個大長網緩緩從湖的出網洞口絞拉上來圓形,單是半個圓周就將近一千多米,整個圓周達到兩千多米呢!要拖運這麼長的大網,還得動用馬匹拉動絞盤,把長網逐步放下洞口,穿杆引線從兩側圍攏起來,如網一布袋形,待到收網時,長網加上魚獲,更需要四、五匹高頭大馬拉動絞盤,把長網連魚一併從洞口慢慢地絞拉出來,收網出魚時間起碼超過兩個多鐘頭。
我見到長網開始緩緩從湖的出網洞口絞拉上來,人群中傳來一陣陣雀躍歡呼聲,自遠而近。肥大的胖頭魚、鯉魚、鯰魚等隨網躍湖而出,紛紛張開大口,像是搶著呼吸湖面的新鮮空氣,大魚層層疊疊,數不勝數。聽魚把頭(負責預測湖中魚群的位置,確保漁夫能夠準確下網的人)的估計,魚獲足足達十多萬斤呢!我被眼前這樣的奇觀深深感染,不由得熱血沸騰起來,竟然忘記自己仍然身處零下數十度的冰湖上。興奮之餘,還加入搶魚的行列,興高采烈地雙手捧起一條約四、五斤重的胖頭魚,高昂的情緒實在難以用筆墨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