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貢藝術
「熱貢藏傳佛教藝術」的名稱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對它的命名經歷了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熱貢藏傳佛教藝術早期被稱為「五屯藝術」或「吳屯藝術」。1980年代以後經過客觀、全面、詳細的調查,人們對熱貢藏傳佛教藝術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據文獻資料,「熱貢」是史料中對「榆谷」、「一公」地域的藏語譯名。《青海歷史紀要》認為,「榆谷」即藏語「熱貢」之音譯,宋時譯作「一公」。《安多政教史》亦認為,熱貢是宋時唃廝羅時的大小榆谷。其範圍包括今天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循化縣全境以及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部分地區。到現在,「榆谷」、「一公」從歷史上範圍較大的地域已演變為範圍較小的「熱貢」地域,即專指今同仁地區。
熱貢藏傳佛教藝術是以藏傳佛教文化為中心,在傳統繪畫的基礎上,融合、借鑑、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藝術技巧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佛教藝術。
熱貢藝術的藝術品類主要有唐卡、堆繡、泥塑、木刻、圖案和建築彩繪等,其中以繪畫、雕塑、建築彩繪圖案為最佳。內容大多取材於佛教故事、佛本生故事,還有釋迦牟尼、菩薩、護法神等佛像。
在熱貢地區,由於藏傳佛教藝術的興盛,寺院幾乎就是學習繪畫雕塑的專門學校。有些深孚眾望的宗教上層人士,本身就善繪能塑,對其他習藝者有很大的帶動作用。因此,村子各戶都樂意把男童自幼送入寺院學藝,先從畫布加工、顏料研製、調和泥巴等粗活開始做起,然後再學「造像量度經」,逐步成為師傅助手,打稿作畫,約需8年至10年學成,方可單獨從藝,經過信仰與技藝的修煉,藝匠們的精神智慧,已全部寄託於所表現的對象中,數十年如一日,虔誠而又堅毅,把個人的一生貢獻給信仰的藝術,也給寺院、家庭帶來了榮譽和收益。這樣,寺院就更加倡導繪塑技藝的代代傳授,使熱貢地區僧俗學藝之風經久不衰,一時形成了「人人作畫,戶戶事藝」的盛況,無論在從藝人員之眾多,或群體技藝之精湛上,在其他藏區實為少見,故久被譽為藏區「畫家之鄉」。
熱貢藝術的發展演變史
為了能較清楚地說明熱貢藝術的發展和演變,根據熱貢地區各歷史階段的社會、宗教發展狀況對佛教藝術的影響,可將其概略分為三個具有不同特點的時期。
1.早期
尋根溯源,熱貢藏傳佛教藝術始於13世紀的元代。早在薩迦法王八思巴時,西藏曾派年慶唐拉丹科隆務的瑜伽師拉傑直那窪(阿米拉傑)前往安多,特別是在熱貢一帶傳播藏傳佛教,這位尊者帶著他的隨從畫師和當時已有的繪畫專著《功能源》來到熱貢,而畫師隨帶的繪畫專著則成為熱貢繪塑藝術的範本。
西元1301年,熱貢地區薩迦派首領三木旦仁欽與其弟羅哲森格在當地修建隆務寺。寺內著意塑造了佛像,繪製了佛畫,皆精美絕倫,遂被譽為安多佛教藝術的發源地。至明宣德年間,隨著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日益興盛,隆務寺便逐漸改宗為格魯派,該寺活佛夏日倉又擴建了寺院,同時也帶動了熱貢地區各大村寨先後修建格魯派寺院。這樣,隆務周圍幾個村寨的畫工、塑匠與有關的藝人紛紛參與,從事這一具有盛大規模的藝術活動。在年都乎村發現的刻有「大明」字樣的石碑碑文上,有「畫匠梁大智」勒名,可以看出當時的繪塑藝術活動中,也有來自漢地的藝匠參加,自然也帶來了中原佛教藝術的影響。所以,從13世紀始,一直到17世紀前,可視為熱貢藝術的早期。這是一個較長的繪塑藝術的形成發展時期。熱貢藝術積數百年之孕育,逐漸確立了藏傳佛教藝術的主體風格。
早期很多繪畫作品在歷史的煙雲中已經消失,現今儲存完好的尚有年都寺參讚樂昂殿內的八幅壁畫(每幅2.95m×2.40m),係清代康熙年間作品,也是現存熱貢藝術中最早的作品了。如〈騎羊護法神〉、〈怖畏金剛〉、〈釋迦牟尼說法〉等,另外,在年都乎寺另一座彌勒佛堂內的大型壁畫〈十六羅漢本傳〉(40.05m×3.8m)是名畫師華旦等人的傑作,占據了佛堂的左、中、右三面牆壁,是熱貢地區現存最大,也是最早的壁畫之一。熱貢藝術早期作品手法粗放古樸,色彩單純質樸,帶有典型的印度、尼泊爾風格。
早期的「唐卡」,也保持了樸實無華的風格,注重人物形象的刻劃。如尕撒日寺珍藏的〈十六羅漢〉(92cm×52cm),還有嘎里班智達的代表作〈彌勒佛像〉、〈文殊菩薩像〉等。這些作品畫面層次豐富,輝煌而不失典雅,是傳世精品。
熱貢藝術早期作品雖然取得很大發展,但仍能看出幾種畫風的影響,尚未形成一個成熟獨立風格的流派。不過經數十代匠師的不懈努力,為後繼者累積了豐富的經驗,並為熱貢藝術的繁榮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2.中期
自18世紀初葉至19世紀初葉,為熱貢藝術發展的中期。由於戰亂,熱貢地區格魯派(黃教)寺院的發展受到限制,一度處於低潮。但到了清代乾隆時期,由於清政府採取「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的策略,在這種有利形勢的促動下,格魯派(黃教)又昌盛起來,當然也推動了熱貢藏傳佛教藝術的更大發展,使之很快達到輝煌鼎盛的成熟期。在這一個多世紀中,湧現出很多造詣精深的畫師和大量精湛的作品。吳屯上莊杜臺繪製的壁畫〈馬頭明王〉(2m×1.25m);吳屯下莊桑傑本朗嘎所繪的壁畫〈南海觀音菩薩〉(1.4m×1.21m);吳屯下莊的先巴畫師,為塔爾寺大經堂前廊繪製的〈普賢菩薩〉(2.7m×2.2m)、〈綠度母〉(3m×1.9m)和〈八臂觀音〉等壁畫,造型生動完美,幾尊女神的體態猶存印度風采,設色單純沉著,用線簡潔洗練。特別是綠度母的形象,刻劃得慈愛親善又含蓄深沉,錦裾飄帶,也處理得輕揚飛逸,有如嫦娥之奔月,實為藏傳佛教壁畫中所少見。
中期的唐卡,較之早期,更為精微細密有加,而又不顯得煩瑣,色彩也漸趨鮮明卻不顯浮華。如扎西加的〈釋迦牟尼十二行傳〉(85cm×55cm);尕撒日覺巴繪製的唐卡〈千手觀音〉,也是成功之作;波拉金巴繪製的〈吉祥天母〉一作,是唐卡作品中罕見的佳作。
這個時期的雕塑藝術也和繪畫一樣,形象完美生動,服飾褶紋流暢,裝飾華美而避煩瑣。此外,建築彩畫同樣進入非常發達的時期,其特點是圖案紋樣豐富多變、色彩華美絢麗,很多地方採用瀝粉貼金手法,益增其高貴和莊重。
3.近期
19世紀中初葉,清王朝日益腐敗。熱貢地區興建的寺院,已不再要求藝匠們在作品中保持質樸莊重的風格基調,只希望把殿堂裝點得華貴繁縟,金碧輝煌。早、中期作品中富有生命力的特長,漸被豔麗、精巧、細膩的裝飾傾向所代替,在這種大趨勢下,仍有一些匠師,尊崇熱貢藝術的優秀傳統,不懈創作,取得了很高成就,留下不少精心之佳作。
這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吳屯下寺小經堂前廊的〈四大天王〉(每幅2.07m×1.84m),是近代著名畫師嘎藏、夏吾、卡先加等繪製;年都乎的名畫師雲旦、切旦,在塔爾寺畫的〈曼陀羅〉、〈佛本生故事〉和一世至九世班禪唐卡畫像等作品,處理得精細而不煩瑣,鮮麗而不失和諧,而且人物形神兼備,是近代熱貢藝術之傑作,由九世班禪送到扎什倫布寺供奉收藏;尕撒日著名的畫師桑傑太,被視為清代名師香曲熱賽日轉世,天資非凡,無師自通,一直保持著藏族繪畫的古樸風格。他的一位弟子是當今著名的熱貢畫家更藏,繪製的〈蓮花生大師〉等作品,講究結構的平衡,是駕馭龐雜內容的高手;另一位是當今馳名藏區的繪畫大師夏吾才讓,在用線、色、金的技巧上,更是得心應手,作品〈財神比沙門天〉足以傳世。
近期的熱貢雕塑藝術也同樣向裝飾性方面發展,追求絢彩華麗的效果,較為突出的是建築彩畫的發展。總之,近期的幾代畫師藝匠們,對在中期已經成熟的熱貢藝術這一藏傳佛教藝術大流派,無論在技藝特色、藝術風格上,都繼續加以發揮,並將其推向極至。
從整體上而言,熱貢藝術工筆重彩,細膩精到,富於裝飾性,構圖獨特,是藏傳佛教藝術中獨樹一幟的流派。
「熱貢藏傳佛教藝術」的名稱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對它的命名經歷了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熱貢藏傳佛教藝術早期被稱為「五屯藝術」或「吳屯藝術」。1980年代以後經過客觀、全面、詳細的調查,人們對熱貢藏傳佛教藝術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據文獻資料,「熱貢」是史料中對「榆谷」、「一公」地域的藏語譯名。《青海歷史紀要》認為,「榆谷」即藏語「熱貢」之音譯,宋時譯作「一公」。《安多政教史》亦認為,熱貢是宋時唃廝羅時的大小榆谷。其範圍包括今天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循化縣全境以及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部分地區。到現在,「榆谷」、「一公」從歷史上範圍較大的地域已演變為範圍較小的「熱貢」地域,即專指今同仁地區。
熱貢藏傳佛教藝術是以藏傳佛教文化為中心,在傳統繪畫的基礎上,融合、借鑑、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藝術技巧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佛教藝術。
熱貢藝術的藝術品類主要有唐卡、堆繡、泥塑、木刻、圖案和建築彩繪等,其中以繪畫、雕塑、建築彩繪圖案為最佳。內容大多取材於佛教故事、佛本生故事,還有釋迦牟尼、菩薩、護法神等佛像。
在熱貢地區,由於藏傳佛教藝術的興盛,寺院幾乎就是學習繪畫雕塑的專門學校。有些深孚眾望的宗教上層人士,本身就善繪能塑,對其他習藝者有很大的帶動作用。因此,村子各戶都樂意把男童自幼送入寺院學藝,先從畫布加工、顏料研製、調和泥巴等粗活開始做起,然後再學「造像量度經」,逐步成為師傅助手,打稿作畫,約需8年至10年學成,方可單獨從藝,經過信仰與技藝的修煉,藝匠們的精神智慧,已全部寄託於所表現的對象中,數十年如一日,虔誠而又堅毅,把個人的一生貢獻給信仰的藝術,也給寺院、家庭帶來了榮譽和收益。這樣,寺院就更加倡導繪塑技藝的代代傳授,使熱貢地區僧俗學藝之風經久不衰,一時形成了「人人作畫,戶戶事藝」的盛況,無論在從藝人員之眾多,或群體技藝之精湛上,在其他藏區實為少見,故久被譽為藏區「畫家之鄉」。
熱貢藝術的發展演變史
為了能較清楚地說明熱貢藝術的發展和演變,根據熱貢地區各歷史階段的社會、宗教發展狀況對佛教藝術的影響,可將其概略分為三個具有不同特點的時期。
1.早期
尋根溯源,熱貢藏傳佛教藝術始於13世紀的元代。早在薩迦法王八思巴時,西藏曾派年慶唐拉丹科隆務的瑜伽師拉傑直那窪(阿米拉傑)前往安多,特別是在熱貢一帶傳播藏傳佛教,這位尊者帶著他的隨從畫師和當時已有的繪畫專著《功能源》來到熱貢,而畫師隨帶的繪畫專著則成為熱貢繪塑藝術的範本。
西元1301年,熱貢地區薩迦派首領三木旦仁欽與其弟羅哲森格在當地修建隆務寺。寺內著意塑造了佛像,繪製了佛畫,皆精美絕倫,遂被譽為安多佛教藝術的發源地。至明宣德年間,隨著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日益興盛,隆務寺便逐漸改宗為格魯派,該寺活佛夏日倉又擴建了寺院,同時也帶動了熱貢地區各大村寨先後修建格魯派寺院。這樣,隆務周圍幾個村寨的畫工、塑匠與有關的藝人紛紛參與,從事這一具有盛大規模的藝術活動。在年都乎村發現的刻有「大明」字樣的石碑碑文上,有「畫匠梁大智」勒名,可以看出當時的繪塑藝術活動中,也有來自漢地的藝匠參加,自然也帶來了中原佛教藝術的影響。所以,從13世紀始,一直到17世紀前,可視為熱貢藝術的早期。這是一個較長的繪塑藝術的形成發展時期。熱貢藝術積數百年之孕育,逐漸確立了藏傳佛教藝術的主體風格。
早期很多繪畫作品在歷史的煙雲中已經消失,現今儲存完好的尚有年都寺參讚樂昂殿內的八幅壁畫(每幅2.95m×2.40m),係清代康熙年間作品,也是現存熱貢藝術中最早的作品了。如〈騎羊護法神〉、〈怖畏金剛〉、〈釋迦牟尼說法〉等,另外,在年都乎寺另一座彌勒佛堂內的大型壁畫〈十六羅漢本傳〉(40.05m×3.8m)是名畫師華旦等人的傑作,占據了佛堂的左、中、右三面牆壁,是熱貢地區現存最大,也是最早的壁畫之一。熱貢藝術早期作品手法粗放古樸,色彩單純質樸,帶有典型的印度、尼泊爾風格。
早期的「唐卡」,也保持了樸實無華的風格,注重人物形象的刻劃。如尕撒日寺珍藏的〈十六羅漢〉(92cm×52cm),還有嘎里班智達的代表作〈彌勒佛像〉、〈文殊菩薩像〉等。這些作品畫面層次豐富,輝煌而不失典雅,是傳世精品。
熱貢藝術早期作品雖然取得很大發展,但仍能看出幾種畫風的影響,尚未形成一個成熟獨立風格的流派。不過經數十代匠師的不懈努力,為後繼者累積了豐富的經驗,並為熱貢藝術的繁榮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2.中期
自18世紀初葉至19世紀初葉,為熱貢藝術發展的中期。由於戰亂,熱貢地區格魯派(黃教)寺院的發展受到限制,一度處於低潮。但到了清代乾隆時期,由於清政府採取「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的策略,在這種有利形勢的促動下,格魯派(黃教)又昌盛起來,當然也推動了熱貢藏傳佛教藝術的更大發展,使之很快達到輝煌鼎盛的成熟期。在這一個多世紀中,湧現出很多造詣精深的畫師和大量精湛的作品。吳屯上莊杜臺繪製的壁畫〈馬頭明王〉(2m×1.25m);吳屯下莊桑傑本朗嘎所繪的壁畫〈南海觀音菩薩〉(1.4m×1.21m);吳屯下莊的先巴畫師,為塔爾寺大經堂前廊繪製的〈普賢菩薩〉(2.7m×2.2m)、〈綠度母〉(3m×1.9m)和〈八臂觀音〉等壁畫,造型生動完美,幾尊女神的體態猶存印度風采,設色單純沉著,用線簡潔洗練。特別是綠度母的形象,刻劃得慈愛親善又含蓄深沉,錦裾飄帶,也處理得輕揚飛逸,有如嫦娥之奔月,實為藏傳佛教壁畫中所少見。
中期的唐卡,較之早期,更為精微細密有加,而又不顯得煩瑣,色彩也漸趨鮮明卻不顯浮華。如扎西加的〈釋迦牟尼十二行傳〉(85cm×55cm);尕撒日覺巴繪製的唐卡〈千手觀音〉,也是成功之作;波拉金巴繪製的〈吉祥天母〉一作,是唐卡作品中罕見的佳作。
這個時期的雕塑藝術也和繪畫一樣,形象完美生動,服飾褶紋流暢,裝飾華美而避煩瑣。此外,建築彩畫同樣進入非常發達的時期,其特點是圖案紋樣豐富多變、色彩華美絢麗,很多地方採用瀝粉貼金手法,益增其高貴和莊重。
3.近期
19世紀中初葉,清王朝日益腐敗。熱貢地區興建的寺院,已不再要求藝匠們在作品中保持質樸莊重的風格基調,只希望把殿堂裝點得華貴繁縟,金碧輝煌。早、中期作品中富有生命力的特長,漸被豔麗、精巧、細膩的裝飾傾向所代替,在這種大趨勢下,仍有一些匠師,尊崇熱貢藝術的優秀傳統,不懈創作,取得了很高成就,留下不少精心之佳作。
這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吳屯下寺小經堂前廊的〈四大天王〉(每幅2.07m×1.84m),是近代著名畫師嘎藏、夏吾、卡先加等繪製;年都乎的名畫師雲旦、切旦,在塔爾寺畫的〈曼陀羅〉、〈佛本生故事〉和一世至九世班禪唐卡畫像等作品,處理得精細而不煩瑣,鮮麗而不失和諧,而且人物形神兼備,是近代熱貢藝術之傑作,由九世班禪送到扎什倫布寺供奉收藏;尕撒日著名的畫師桑傑太,被視為清代名師香曲熱賽日轉世,天資非凡,無師自通,一直保持著藏族繪畫的古樸風格。他的一位弟子是當今著名的熱貢畫家更藏,繪製的〈蓮花生大師〉等作品,講究結構的平衡,是駕馭龐雜內容的高手;另一位是當今馳名藏區的繪畫大師夏吾才讓,在用線、色、金的技巧上,更是得心應手,作品〈財神比沙門天〉足以傳世。
近期的熱貢雕塑藝術也同樣向裝飾性方面發展,追求絢彩華麗的效果,較為突出的是建築彩畫的發展。總之,近期的幾代畫師藝匠們,對在中期已經成熟的熱貢藝術這一藏傳佛教藝術大流派,無論在技藝特色、藝術風格上,都繼續加以發揮,並將其推向極至。
從整體上而言,熱貢藝術工筆重彩,細膩精到,富於裝飾性,構圖獨特,是藏傳佛教藝術中獨樹一幟的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