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 華夏文明
上文我們提到「華夏文明」,這是個內涵豐富、比較複雜的概念,它以風俗習慣和思想文化為基準而不是種族的概念,其思想觀念萌生於夏商周王朝文明登場之際,形成於春秋時期,從漢族的前身到中華民族的代名詞,又有一個內涵和外延不斷變化壯大的過程。這些,都會在書中時時進行梳理闡釋,對城池的溯源,更遠遠早於華夏族群的誕生。所以,本書要講的是從距今9,000年前最早的城,直至一百多年前帝制結束(1911年)時的城郭都邑,用個再通俗點的詞,就是一部從「圍子」到都城的古代中國史。
「圍子」的變遷,當然是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這些圍子從極小到超大,從單純的防禦或區隔設施、稍簡易的環壕聚落到壁壘森嚴的龐大圍垣都邑,其間雖曲曲折折,但有一個發展的脈絡在裡邊。
關鍵詞①:聚落和邑,城與城邑
聚落:人居之處,中國古代叫「邑」
聚落,在詞典中有兩種解釋,一是「人聚居的地方(settlement)」,一是「村落(village)」。在人類學、民族學和考古學界,一般用第一種含義,表示人類居住方式的一個大的範疇。學術界常用的「聚落形態」、「聚落考古」等詞語中的「聚落」,都是這個含義。一般所說的「聚落」,包含城市和農村兩種大的居住形態。最初都是村落,而城市(city),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一般認為進入文明時代)而產生的一種區別於鄉村的高級聚居形態。
這裡的聚落,對應中國古代文獻中的「邑」。從殷墟甲骨文中「邑」的用法看,顯然它是殷商人對居民聚居點的泛指,都邑乃至大小族邑通稱為「邑」。(宋鎮豪1994)從指代其國都的「天(大)邑商」到最基層的邑落,「邑」的概念隨語言環境而多變,經常需要加定語才能確認它指的是什麼,而並不特指都邑城市。
城邑:就是圍子,不管用什麼圍
就外在形態而言,作為「邑」的聚落又可以根據圈圍設施的有無分為城邑(enclosure settlement)和非城邑(non-enclosure settlement)兩種。廣義的「城」就是指人們在聚落上構築的圈圍∕區隔性設施(以防禦性為主)及擁有這種設施的聚落。(許宏2017)
城,在現代漢語中有多種含義。辭典列出三種:一是「城牆」,二是「城牆以內的地方」,三是「城市(跟『鄉』相對)」。第一種含義屬於具體事物現象,看得見摸得著,城牆或加護城壕,構成「城池」,這個好理解;第二種含義是從聚落形態上看的,「長安城」、「北京城」的「城」,都是這個意思;第三種含義則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給出的定義,當代漢語中的「城鄉接合部」、「城鄉差別」中的「城」,就是這個含義。
由於考古學的研究對象是遺址,故一般以「城址」一詞稱呼這類帶有圍牆等圈圍設施的聚落遺址。
「城邑」不限於用城垣圍起的聚落,圈圍設施還包括環壕、柵欄和部分利用自然天險(如斷崖、峭壁、沖溝、陡坡等)構築的各類工事。從考古發現看,圈圍設施多為複合式的,如垣牆有土築、石砌和土石混築,其外又往往輔之以壕溝,壕溝則有水壕、乾壕之分。此外,還應有柵欄、尖樁等有機質障礙物,可惜這些都難以發現;部分利用自然天險如斷崖、深切河道和沖溝等則頗為常見,尤其多見於山城。為什麼要強調「部分利用」呢?因為如果是全部利用自然天險,那就沒有任何人工遺跡,也就與城無關了。
那麼,為什麼有些聚落要圍起來?主要有兩大原因:第一是區隔,第二是防禦。區隔是有親族關係的氏族、部落等集團之間,為區分各自的居住活動區而建的圍子。這類小城防禦設施偏弱。更多的是為了防禦,防禦又可按防範對象大致分為防洪水、防野獸或是防敵人,社會複雜化程度越深,防人的城越多。
關鍵詞②:城市、都邑
剛才介紹了「城」的三種意思,還比較好理解。我們再看辭典給出的這三種解釋的英文,問題就大了:一是「城牆(city wall)」,二是「城牆以內的地方(within the city wall)」,三是「城市(跟『鄉』相對)(town,city,urban area,metropolis)」(社科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2002)。城牆就是城牆,就是個圍子,它圍起來的聚落可能是個城市,也可能是個村落。所以,下面幾個道理要講清楚:
城與圍不圍有關,與城市並不正相關
辭典給出的是city wall(城市的牆),城牆以內的地方也是within the city wall。難道只有城市才能有牆嗎?這當然是不對的。二里頭遺址所在的河南洛陽偃師區二里頭村,幾十年前還殘留著清代至民國時期為了防土匪而砌的寨牆、挖的寨壕,它是一座小城邑,但絕不是城市。
在東亞大陸的歷史上,城址林立的時代一般也是群雄競起、戰亂頻仍的時代,如龍山時代和春秋戰國時代。但即使在這兩個時代也還都見有沒築城牆的城市遺址。而大凡存在有國勢較強的廣域王權國家或帝國、社會相對穩定的時代,設防都城的比例也相對減少,如二里頭至西周時代和秦漢時代。由此可知包括城牆在內的圈圍設施的有無,與聚落的性質之間並無必然的關聯。
因此,我們要替辭典糾錯,即,用city(城市)來界定wall(牆)是不對的。
城市與城牆無關,與國家有關
眾所周知,「城市」已是抽象的概念而非具體的考古現象。我們不能指著哪棟建築、哪件器物說這就是城市,它是對一種特殊聚落的歸納和定性。
前述「城」的第三種含義用來借指城市,從語源上就可以明顯看出中國古代城市與防禦設施(城垣)的密切連繫。但我們要指出的是,儘管後來的中國古代城市一般都有城牆,但在中國城市發展的早期階段,並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防禦設施(城垣);同樣,也並不是所有擁有防禦設施的聚落(城邑)都是城市。所以,考古學術圈一般不採用中文「城」這個概念的第三種含義,也就是不用「城」來指代城市。因為「城邑」(圍子)與「城市」是應當嚴格區別的。
這樣,考古發現的城址,就包含有城市遺址和非城市遺址(如軍事城堡、設防村落等)兩種。而城市遺址,也分為擁有圈圍設施的聚落(城邑)和沒有圈圍設施的聚落(非城邑)兩種。
那麼,如果城牆等不是城市的決定性指標,城市的指標是什麼呢?是內涵而不是外在形式。前面我們講過,城市是一種區別於鄉村的聚落形態。它比村落相對晚出現,僅見於人類社會發展的高級階段,也就是國家產生之後的階段。城市的本質特徵是:較大規模的聚居,居民構成複雜化,往往是區域或社會組織的中心。這個對城市的定義,應該可以涵蓋古今中外的所有城市,而且能夠包含其誕生期的特徵。
試著為城市下定義
一、作為國家及其分支機構的權力中心而出現,具有一定地域內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職能;貴族與王者作為權力的象徵產生於其中,在考古學上表現為大型夯土建築工程遺跡(包括宮廟基址、祭壇等禮儀性建築和城垣、壕)的存在。
二、因社會階層分化和產業分工而具有居民構成複雜化的特徵,非農業生產活動的展開(非農業人口的出現)使城市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非自給自足的社會(外部依賴型社會)。
三、人口相對集中,但處於城鄉分化不甚鮮明的初始階段的城市,其人口的密集程度不構成判別城市的絕對指標。(許宏2017)
上文我們提到「華夏文明」,這是個內涵豐富、比較複雜的概念,它以風俗習慣和思想文化為基準而不是種族的概念,其思想觀念萌生於夏商周王朝文明登場之際,形成於春秋時期,從漢族的前身到中華民族的代名詞,又有一個內涵和外延不斷變化壯大的過程。這些,都會在書中時時進行梳理闡釋,對城池的溯源,更遠遠早於華夏族群的誕生。所以,本書要講的是從距今9,000年前最早的城,直至一百多年前帝制結束(1911年)時的城郭都邑,用個再通俗點的詞,就是一部從「圍子」到都城的古代中國史。
「圍子」的變遷,當然是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這些圍子從極小到超大,從單純的防禦或區隔設施、稍簡易的環壕聚落到壁壘森嚴的龐大圍垣都邑,其間雖曲曲折折,但有一個發展的脈絡在裡邊。
關鍵詞①:聚落和邑,城與城邑
聚落:人居之處,中國古代叫「邑」
聚落,在詞典中有兩種解釋,一是「人聚居的地方(settlement)」,一是「村落(village)」。在人類學、民族學和考古學界,一般用第一種含義,表示人類居住方式的一個大的範疇。學術界常用的「聚落形態」、「聚落考古」等詞語中的「聚落」,都是這個含義。一般所說的「聚落」,包含城市和農村兩種大的居住形態。最初都是村落,而城市(city),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一般認為進入文明時代)而產生的一種區別於鄉村的高級聚居形態。
這裡的聚落,對應中國古代文獻中的「邑」。從殷墟甲骨文中「邑」的用法看,顯然它是殷商人對居民聚居點的泛指,都邑乃至大小族邑通稱為「邑」。(宋鎮豪1994)從指代其國都的「天(大)邑商」到最基層的邑落,「邑」的概念隨語言環境而多變,經常需要加定語才能確認它指的是什麼,而並不特指都邑城市。
城邑:就是圍子,不管用什麼圍
就外在形態而言,作為「邑」的聚落又可以根據圈圍設施的有無分為城邑(enclosure settlement)和非城邑(non-enclosure settlement)兩種。廣義的「城」就是指人們在聚落上構築的圈圍∕區隔性設施(以防禦性為主)及擁有這種設施的聚落。(許宏2017)
城,在現代漢語中有多種含義。辭典列出三種:一是「城牆」,二是「城牆以內的地方」,三是「城市(跟『鄉』相對)」。第一種含義屬於具體事物現象,看得見摸得著,城牆或加護城壕,構成「城池」,這個好理解;第二種含義是從聚落形態上看的,「長安城」、「北京城」的「城」,都是這個意思;第三種含義則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給出的定義,當代漢語中的「城鄉接合部」、「城鄉差別」中的「城」,就是這個含義。
由於考古學的研究對象是遺址,故一般以「城址」一詞稱呼這類帶有圍牆等圈圍設施的聚落遺址。
「城邑」不限於用城垣圍起的聚落,圈圍設施還包括環壕、柵欄和部分利用自然天險(如斷崖、峭壁、沖溝、陡坡等)構築的各類工事。從考古發現看,圈圍設施多為複合式的,如垣牆有土築、石砌和土石混築,其外又往往輔之以壕溝,壕溝則有水壕、乾壕之分。此外,還應有柵欄、尖樁等有機質障礙物,可惜這些都難以發現;部分利用自然天險如斷崖、深切河道和沖溝等則頗為常見,尤其多見於山城。為什麼要強調「部分利用」呢?因為如果是全部利用自然天險,那就沒有任何人工遺跡,也就與城無關了。
那麼,為什麼有些聚落要圍起來?主要有兩大原因:第一是區隔,第二是防禦。區隔是有親族關係的氏族、部落等集團之間,為區分各自的居住活動區而建的圍子。這類小城防禦設施偏弱。更多的是為了防禦,防禦又可按防範對象大致分為防洪水、防野獸或是防敵人,社會複雜化程度越深,防人的城越多。
關鍵詞②:城市、都邑
剛才介紹了「城」的三種意思,還比較好理解。我們再看辭典給出的這三種解釋的英文,問題就大了:一是「城牆(city wall)」,二是「城牆以內的地方(within the city wall)」,三是「城市(跟『鄉』相對)(town,city,urban area,metropolis)」(社科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2002)。城牆就是城牆,就是個圍子,它圍起來的聚落可能是個城市,也可能是個村落。所以,下面幾個道理要講清楚:
城與圍不圍有關,與城市並不正相關
辭典給出的是city wall(城市的牆),城牆以內的地方也是within the city wall。難道只有城市才能有牆嗎?這當然是不對的。二里頭遺址所在的河南洛陽偃師區二里頭村,幾十年前還殘留著清代至民國時期為了防土匪而砌的寨牆、挖的寨壕,它是一座小城邑,但絕不是城市。
在東亞大陸的歷史上,城址林立的時代一般也是群雄競起、戰亂頻仍的時代,如龍山時代和春秋戰國時代。但即使在這兩個時代也還都見有沒築城牆的城市遺址。而大凡存在有國勢較強的廣域王權國家或帝國、社會相對穩定的時代,設防都城的比例也相對減少,如二里頭至西周時代和秦漢時代。由此可知包括城牆在內的圈圍設施的有無,與聚落的性質之間並無必然的關聯。
因此,我們要替辭典糾錯,即,用city(城市)來界定wall(牆)是不對的。
城市與城牆無關,與國家有關
眾所周知,「城市」已是抽象的概念而非具體的考古現象。我們不能指著哪棟建築、哪件器物說這就是城市,它是對一種特殊聚落的歸納和定性。
前述「城」的第三種含義用來借指城市,從語源上就可以明顯看出中國古代城市與防禦設施(城垣)的密切連繫。但我們要指出的是,儘管後來的中國古代城市一般都有城牆,但在中國城市發展的早期階段,並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防禦設施(城垣);同樣,也並不是所有擁有防禦設施的聚落(城邑)都是城市。所以,考古學術圈一般不採用中文「城」這個概念的第三種含義,也就是不用「城」來指代城市。因為「城邑」(圍子)與「城市」是應當嚴格區別的。
這樣,考古發現的城址,就包含有城市遺址和非城市遺址(如軍事城堡、設防村落等)兩種。而城市遺址,也分為擁有圈圍設施的聚落(城邑)和沒有圈圍設施的聚落(非城邑)兩種。
那麼,如果城牆等不是城市的決定性指標,城市的指標是什麼呢?是內涵而不是外在形式。前面我們講過,城市是一種區別於鄉村的聚落形態。它比村落相對晚出現,僅見於人類社會發展的高級階段,也就是國家產生之後的階段。城市的本質特徵是:較大規模的聚居,居民構成複雜化,往往是區域或社會組織的中心。這個對城市的定義,應該可以涵蓋古今中外的所有城市,而且能夠包含其誕生期的特徵。
試著為城市下定義
一、作為國家及其分支機構的權力中心而出現,具有一定地域內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職能;貴族與王者作為權力的象徵產生於其中,在考古學上表現為大型夯土建築工程遺跡(包括宮廟基址、祭壇等禮儀性建築和城垣、壕)的存在。
二、因社會階層分化和產業分工而具有居民構成複雜化的特徵,非農業生產活動的展開(非農業人口的出現)使城市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非自給自足的社會(外部依賴型社會)。
三、人口相對集中,但處於城鄉分化不甚鮮明的初始階段的城市,其人口的密集程度不構成判別城市的絕對指標。(許宏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