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禪境中國

9特價288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第二部】
古寺歸隱
ANCIENT HERMITAGE

【引言】
歸隱,有人為了得到內心平靜,有人為了逃避世事的紛擾,有人則為了探尋佛法的精髓,無論如何,內心一定要海闊天空。與其說隱居意味著放棄社會,不如說意味著放棄貪欲,無數隱士在這靜謐的山谷中找尋修練自己的地方,卻不知那一方淨土早已在得道者的心中。

【第一章】
禪意北京 一寺傾心
——12座古刹清隱靜修

北京的春天是極不容易把握的,它總是端著架子姍姍來遲,又總是悄無聲息地揚長而去。縱使公園裡的春花爛漫妖嬈,縱使山谷裡的春色風情萬種,但還有一種清幽素雅的春意隱匿在京城曠野的名刹古寺之中。

北京春日十二「刹」

刹,佛塔和佛寺的統稱,即佛教的寺廟。

古刹,年代久遠的寺廟。

早在南北朝時期,即有對北方古刹的記載,有詩為證:「燕山對古刹,代郡隱城樓。」(徐陵〈出自薊北門行〉)而北京的古刹亦是名目眾多,歷史悠久。

壹 潭柘寺
最古老的要數潭柘寺,建於西晉時期,距今1700年,比少林寺還要早100多年。因此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一說。

貳 紅螺寺
則略晚於潭柘寺,始建於東晉,是以觀音為主的供奉道場,有南普陀,北紅螺之說。

參 通教寺
其創建年代已無史籍可考。相傳最早為明代一太監創建,清代改建為尼寺,更名為「通教禪林」。

肆 戒台寺
始建於唐武德五年(西元622年),是中國北方目前保存遼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

伍 白瀑寺
位於門頭溝區雁翅鎮群山環抱之中,始建於遼代,因背臨兩處瀑布而得名。

陸 法源寺
就坐落在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建於唐代李世民時期,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佛學院的所在地。

柒 雲居寺
建於隋末唐初,有全國聞名的《房山石經》。

捌 朝陽寺
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因廟坐北朝南又位於群山懷抱的向陽地區而得名。

玖 靈光寺
供有佛牙舍利,位於北京風景秀麗的西山八大處,比法源寺略晚,是一座有1200多年歷史的佛家古刹。

拾 法海寺
京西著名古刹,始建於明正統四年(西元1439年),寺有「五絕」,即明代壁畫、古銅鐘、白皮松、藻井曼陀羅和四柏一孔橋。

拾壹 臥佛寺
早於靈光寺晚於法源寺,介於二者之間,位於香山植物園內,供有釋迦牟尼涅槃像。

拾貳 大覺寺
建於遼代,寺內遍布清泉、古樹、玉蘭,清靜幽深,自然樸趣。

遇:法海寺的詩情畫意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法海寺」的名字聽上去有些陌生,即便是住在石景山的人,知道它的也不多。偶然聽說模式口大街就是從前京西古道的起點,萌發了想去一探究竟的念頭。

古刹沉浮

法海寺是京西著名古刹,始建於明正統四年(西元1439年),動用木匠、石匠、瓦匠、漆匠、畫士等多人,歷時近五年,至正統八年(西元1443年)才建成。寺有「五絕」,即明代壁畫、古銅鐘、白皮松、藻井曼陀羅和四柏一孔橋。英宗賜額「敕建法海禪寺」。原寺廟規模宏大,明、清曾多次重建。

造訪理由

壁畫:大雄寶殿內的10鋪佛教內容壁畫,為明代原物,其精美程度和藝術價值可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壁畫相媲美。

登山:法海寺位於石景山翠微山南麓模式口,從法海寺至八大處是一條相對初級的登山路線,訪古、登山、賞景,什麼都不耽誤。

遊覽:法海寺的西側有龍泉寺,南側山下模式口村有承恩寺,模式口大街上還有田義墓和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可以一併遊覽。

五百年前筆墨情韻

模式口大街不及想像中的那麼寬闊,看起來更像是一條狹窄的胡同。到達時已經是上午10點,剛好趕上了這邊的早市,瓜果、蔬菜、禽蛋、魚肉、五金、布料……品種齊全的程度讓我吃了一驚。到達模式口大街中間的位置,便能看到一丁字形路口,路口北邊的寬敞岔路一路往北就是通往法海寺上山的路。

法海寺裡的遊客很少,和許多香火旺盛的寺廟相比,這裡顯得清淨不少。法海寺的鎮寺之寶是大雄寶殿內的明代壁畫,壁畫的參觀票價是人民幣100元,而且遊客必須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打著手電筒觀看壁畫。這是模仿敦煌宋元壁畫的保護性做法,以提高觀看真壁畫的票價等方式控制遊客人數,以免遊客呼出的二氧化碳廢氣和濕氣對壁畫造成損傷。

面朝古刹春暖花開

除了壁畫,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位於大雄寶殿前的兩棵高30多公尺高的白皮樹,這兩棵樹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拾起掉在樹下的一塊樹皮,靠近鼻子,輕輕吸一口氣,一種獨有的芳香令人著實陶醉。法海寺由南往北順山勢而建,拾級而上,偶然邂逅倔強盛開的花朵,雖不是繁花似錦,卻格外嬌豔動人。有人說,北京沒有春天,因為它過於短暫。但這星星點點的花朵,不就是春天來過的最好證明嗎?從寺廟出來,沿著碎石路向山上走,陽光溫暖透澈,花木的味道和泥土的芳香糅合在一起,嗅著清新的空氣,聽著蟲鳥的歡鳴,彷彿進入了純粹的境界。如果時間足夠充裕,還可以去旁邊的龍泉寺喝喝茶、歇歇腳。

【BOX】

TIPS

地址:石景山區翠微山南麓模式口48號

乘車路線:地鐵1號線在蘋果園站下車(D口出),步行至公車蘋果園站乘坐746路(或運通116/運通112/396/977),在模式口西里站下車,步行1.7公里至法海寺。

特別提示:進殿參觀壁畫時間不得超過30分鐘,不得拍照、攝影、臨摹、觸摸壁畫。登山的碎石路較陡,穿著平底舒適的登山鞋為宜。

大覺寺

寺內遍布清泉、古樹、玉蘭,清靜幽深,自然樸趣。古寺「八絕」之一的古老玉蘭花在4月上旬到花盛期,之後海棠花、榆葉梅、丁香等將陸續盛開,每周都能賞到不同的花。而花下品茶更是有一番韻味,曲廊之下、花木叢中,形色各異的竹質籐椅,隨意地擺放其中,隨便找個地方坐下,要上一壺西湖龍井或黃山毛峰或竹葉青等新茶,再點上自己喜歡的古曲,在此品茗論道,定是雅事一樁。

自駕線路:京藏高速北安省出口,橋下左轉向西一直走,到頭左轉就到大覺寺,一路有路標。

潭柘寺

寺院始建於西晉年間,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歷史,是北京地區最早修建、也是最大的一座皇家寺廟。兩個多小時的遊覽時間裡,所見所聞,無不古意盈懷,禪意入心。寺內毗盧閣東側種植著「二喬玉蘭」,已有400多年歷史,如此古老的二喬玉蘭只有在潭柘寺才能見到,人行其下,即有滌去心塵之美。4月上旬,正是花開時節,紫玉蘭花綻滿枝頭,十分嬌豔。除玉蘭花外,還能賞探春花、海棠等,探春花也是別處找不到的。

自駕路線:車從西三環航太橋沿阜石快速路向西,至門頭溝區雙峪環島左轉,至石門營環島直行,沿108國道行駛15分鐘即到。

緣:通教寺中初聆誦經

古刹沉浮

通教寺的創建年代已無史籍可考。相傳最早為明代一太監創建,清代改建為尼寺,更名為「通教禪林」。1941年時,由尼僧印和為住持。這時廟已破敗,殿宇傾圮,佛像殘毀。1942年,開慧勝雨接管後,四處募化,對該寺進行了擴建,將廟更名為「通教寺」。造訪理由

讀經:通教寺常有對外開放的讀經活動,可以體會佛經之美,也是怡情養性的一種途徑。

賞春:寺中小樹的枝條剛剛萌出綠芽,散發著勃勃生機。

禪修:幽靜的古寺,讓人遠離塵世的喧囂,在平和中獲得自我提升。

偶遇古寺

在南館公園附近偶遇一座安靜的古刹——通教寺,這是一座尼寺,不同於雍和宮這類被各地遊客所熟知的大寺院。整個寺院並不是很大,但是非常幽靜,是一個可以讓人完全靜下心的地方。通教寺是北京唯一一座尼眾寺院,也是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山門坐西朝東,兩隻威武的石獅鎮守寺門。通教寺內的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念佛堂、五觀堂等。

聽人說大雄寶殿內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畫像》,只有到了農曆初一、十五,才能進殿一睹其風采。在大雄寶殿門口掛著「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兩塊木匾,極有禪意。院子正中的香爐旁,有一棵正萌新綠的小樹,很有春天的味道。

初聆誦經

能有緣遇到這樣的古寺已經覺得非常幸運,更有緣分的是恰逢通教寺馬上就要進行一場法事,在五觀堂誦讀《地藏王經》。跟隨著一位尼僧的腳步,跨入了五觀堂,趕緊在所剩不多的座位上坐了下來。不一會兒,法事正式開始。十分鐘後開始了誦經。誦經同一般詩文的朗讀不同,詩文朗讀按文意抑揚頓挫,而誦念經書韻律平穩,與意無涉。「稽首本然淨心地。無盡佛藏大慈尊。南方世界湧香雲,香雨花雲及花語……」這樣的經,聽了覺得心裡安穩踏實。不知不覺,一個半小時過去,隨著尼僧的誦讀,讀完了整本189頁《地藏菩薩本願經》。儘管第一次讀這本經書,很多經文還不太理解,但懵懂之中依然覺得心境平和了許多。從五觀堂出來,發現外面下起了濛濛細雨。雨中的通教寺顯得更為清幽。

【BOX】

TIPS

門票:免費。
地址:東城區東直門北小街路東針線胡同19號

乘車線路:乘18、24、106、107路車到小街站下車,步行3分鐘便至東直門北小街路東針線胡同內。

特別提示:通教寺平時遊客不能進殿,只能在院內燒香。農曆初一、十五時開放上香。

法源寺

法源寺不僅是北京城內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國佛學院、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所在地。寺內前庭後院種植丁香,除了中國原產的華北紫丁香和變種白丁香以外,還有傳說中鄭和下西洋時,從南洋馬魯古群島帶回來的洋丁香。乘車路線:
乘109、105、743、57路到牛街南口或到教子胡同再向東。

臥佛寺

位於北京植物園內。

乘車路線:
乘331、634、696、運通112路北京植物園站或臥佛寺站下車即到,乘360、318、714、698路植物園站下車北行200公尺即到。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