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茈碧湖日記
【題解】
茈碧湖位於浪穹縣(今改名為洱源縣)。長堤將湖一分為二,北面是深海,有水溢出,稱為二院還;南面是淺湖,湖面較寬,稱為茈碧湖。從明朝末年至今,茈碧湖縮小了很多,淺水區已經全部成路。徐霞客對茈碧湖在當時的情況進行了翔實的記錄,是重要的研究茈碧湖變化的資料。另外,洱源也被譽為是「熱水城」。在本篇日記中,徐霞客也對該縣的溫泉情況進行諸多介紹,為了解該縣溫泉情況提供重要的資料。
【原文】
十八日昧爽促飯,而擔夫逃矣。久之,店人厚索餘貲,為送浪穹。遂南行二里,過一石橋,循東山之麓而南,七里,至牛街子①。循山南去,為三營大道;由岐西南,過熱水塘②,行塢中,為浪穹間道。蓋此地已為浪穹、鶴慶犬牙錯壤矣。於是西南從支坡下,一里,過熱水塘,有居廬繞之。余南行塍間,其塢擴然大開。西南八里,有小溪自東而西注。越溪又南,東眺三營③,居廬甚盛,倚東山之麓,其峰更崇;西望溪流,逼西山之麓,其疇更沃;過此中橫之溪,已全為浪穹境矣。三營亦浪穹境內,余始從雞山聞其名,以為山陰也,而何以當山之南?至是而知沐西平再定佛光寨,以其地險要,特立三營以控扼之。土人呼營為「陰」,遂不免與會稽之鄰縣同一稱謂莫辨矣。
【注釋】
①牛街子:今名為牛街,位於洱源縣北境。
②熱水塘:雲南將溫泉俗稱為熱水塘,這裡專指牛街溫泉,這個溫泉至今依然保存,位於牛街偏南的公路旁。
③三營:今名同,在洱源縣北境。
【譯文】
十八日天剛剛亮的時候催促著吃飯,但是挑夫逃走了。過了很長時間,店主人多收我的錢,為我將行李送到浪穹縣。於是向南走了二里,過了一座石橋,順著東山的山路向南,走了七里,抵達牛街子。順著山向南走,便是前往三營的大路;從岔路口向西南方向,過了熱水塘,在山塢中行走,這是前往浪穹縣的小道。原本這裡已經是浪穹縣、鶴慶府犬牙交錯的交界地帶。於是向西南方向沿著一個山坡的下面,走了一里多,路過熱水塘,裡面有房屋環繞。我向南由田間走,山塢突然變得開闊起來。朝著西南方向走了八里,一條小溪自東向西流。跨過小溪繼續向南,向東遙望三營,在這裡有很多住戶,倚靠著東山山麓,那裡的山峰顯得更為高大;向西眺望溪流,緊挨著西山山麓,那裡的土壤更為肥沃;跨過這條橫在山塢之中的小溪,已經完全到達浪穹縣境內了。三營也位於浪穹縣境內,最開始的時候我在雞足山就聽說過三營的名聲,以為是山陰二字,但是為什麼會位於山的南面呢?到了這裡才知道西平侯沐英第二次平定佛光寨,由於這裡地勢險要,專門設立三營來控制。當地人將「營」讀為「陰」,於是難免會與紹興府會稽相鄰的山陰縣的稱呼相同,無法分辨了。
【原文】
又南十里,則大溪自西而東向曲①。由其西,有木橋南北跨之,橋左右俱有村廬。南度之,行溪之西三里,溪複自東而西向曲。又度橋而行溪之東三里,於是其溪西逼西山南突之嘴,路東南陟隴而行。四里,則大溪又自西而東向曲,有石樑南跨之,而梁已中圮,陟之頗危。梁之南,居廬亦盛,有關帝廟東南向,是為大屯。屯之西,一山北自西大山分支南突,其東南又有一山,南自東大山分支北突,若持衡之針,東西交對,而中不接。大溪之水北搗出洞鼻之東垂,又曲而南環東橫山之西麓,若梭之穿其隙者。兩山既分懸塢中,塢亦若界而為二。
【注釋】
①大溪:指的是現在的茨河。
【譯文】
繼續向南走了十里,大溪自西向東彎曲。順著大溪向西而行,有木橋橫跨在溪水上呈現南北向,橋的左右兩邊都建有村舍。向南過了橋,從溪水的西岸走了三里,溪水又從東向西彎曲。繼續走過橋從溪水的東岸走了三里,於是溪水向西緊挨著西山向南面突起的山口,道路則向東南方向登土隴而行。走了四里,大溪又從西面向東面彎曲,石橋南北橫跨在溪水上面,但是橋的中間部分已經損毀,想要過橋比較危險。橋的南面,住著的人家也很多,有座東南向的關帝廟,便是大屯。大屯的西側,有一道北面從西部大山分出的支脈向南突立的大山,它的東南方向還有一座山,南面從東部大山分出支脈往北突起,像是保持平衡的針,東西交錯相對,但是中間是斷開的。大溪的水向北衝擊出洞鼻的東垂,又轉向南面,環繞東部橫山的西麓,像是梭子一般從山峰之中穿過。兩道山既分別懸立在山塢之中,山塢也像是被分成了兩部分。
【題解】
茈碧湖位於浪穹縣(今改名為洱源縣)。長堤將湖一分為二,北面是深海,有水溢出,稱為二院還;南面是淺湖,湖面較寬,稱為茈碧湖。從明朝末年至今,茈碧湖縮小了很多,淺水區已經全部成路。徐霞客對茈碧湖在當時的情況進行了翔實的記錄,是重要的研究茈碧湖變化的資料。另外,洱源也被譽為是「熱水城」。在本篇日記中,徐霞客也對該縣的溫泉情況進行諸多介紹,為了解該縣溫泉情況提供重要的資料。
【原文】
十八日昧爽促飯,而擔夫逃矣。久之,店人厚索餘貲,為送浪穹。遂南行二里,過一石橋,循東山之麓而南,七里,至牛街子①。循山南去,為三營大道;由岐西南,過熱水塘②,行塢中,為浪穹間道。蓋此地已為浪穹、鶴慶犬牙錯壤矣。於是西南從支坡下,一里,過熱水塘,有居廬繞之。余南行塍間,其塢擴然大開。西南八里,有小溪自東而西注。越溪又南,東眺三營③,居廬甚盛,倚東山之麓,其峰更崇;西望溪流,逼西山之麓,其疇更沃;過此中橫之溪,已全為浪穹境矣。三營亦浪穹境內,余始從雞山聞其名,以為山陰也,而何以當山之南?至是而知沐西平再定佛光寨,以其地險要,特立三營以控扼之。土人呼營為「陰」,遂不免與會稽之鄰縣同一稱謂莫辨矣。
【注釋】
①牛街子:今名為牛街,位於洱源縣北境。
②熱水塘:雲南將溫泉俗稱為熱水塘,這裡專指牛街溫泉,這個溫泉至今依然保存,位於牛街偏南的公路旁。
③三營:今名同,在洱源縣北境。
【譯文】
十八日天剛剛亮的時候催促著吃飯,但是挑夫逃走了。過了很長時間,店主人多收我的錢,為我將行李送到浪穹縣。於是向南走了二里,過了一座石橋,順著東山的山路向南,走了七里,抵達牛街子。順著山向南走,便是前往三營的大路;從岔路口向西南方向,過了熱水塘,在山塢中行走,這是前往浪穹縣的小道。原本這裡已經是浪穹縣、鶴慶府犬牙交錯的交界地帶。於是向西南方向沿著一個山坡的下面,走了一里多,路過熱水塘,裡面有房屋環繞。我向南由田間走,山塢突然變得開闊起來。朝著西南方向走了八里,一條小溪自東向西流。跨過小溪繼續向南,向東遙望三營,在這裡有很多住戶,倚靠著東山山麓,那裡的山峰顯得更為高大;向西眺望溪流,緊挨著西山山麓,那裡的土壤更為肥沃;跨過這條橫在山塢之中的小溪,已經完全到達浪穹縣境內了。三營也位於浪穹縣境內,最開始的時候我在雞足山就聽說過三營的名聲,以為是山陰二字,但是為什麼會位於山的南面呢?到了這裡才知道西平侯沐英第二次平定佛光寨,由於這裡地勢險要,專門設立三營來控制。當地人將「營」讀為「陰」,於是難免會與紹興府會稽相鄰的山陰縣的稱呼相同,無法分辨了。
【原文】
又南十里,則大溪自西而東向曲①。由其西,有木橋南北跨之,橋左右俱有村廬。南度之,行溪之西三里,溪複自東而西向曲。又度橋而行溪之東三里,於是其溪西逼西山南突之嘴,路東南陟隴而行。四里,則大溪又自西而東向曲,有石樑南跨之,而梁已中圮,陟之頗危。梁之南,居廬亦盛,有關帝廟東南向,是為大屯。屯之西,一山北自西大山分支南突,其東南又有一山,南自東大山分支北突,若持衡之針,東西交對,而中不接。大溪之水北搗出洞鼻之東垂,又曲而南環東橫山之西麓,若梭之穿其隙者。兩山既分懸塢中,塢亦若界而為二。
【注釋】
①大溪:指的是現在的茨河。
【譯文】
繼續向南走了十里,大溪自西向東彎曲。順著大溪向西而行,有木橋橫跨在溪水上呈現南北向,橋的左右兩邊都建有村舍。向南過了橋,從溪水的西岸走了三里,溪水又從東向西彎曲。繼續走過橋從溪水的東岸走了三里,於是溪水向西緊挨著西山向南面突起的山口,道路則向東南方向登土隴而行。走了四里,大溪又從西面向東面彎曲,石橋南北橫跨在溪水上面,但是橋的中間部分已經損毀,想要過橋比較危險。橋的南面,住著的人家也很多,有座東南向的關帝廟,便是大屯。大屯的西側,有一道北面從西部大山分出的支脈向南突立的大山,它的東南方向還有一座山,南面從東部大山分出支脈往北突起,像是保持平衡的針,東西交錯相對,但是中間是斷開的。大溪的水向北衝擊出洞鼻的東垂,又轉向南面,環繞東部橫山的西麓,像是梭子一般從山峰之中穿過。兩道山既分別懸立在山塢之中,山塢也像是被分成了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