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接二連三的大國會議
一、三巨頭會議的由來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攻守格局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1942年6月,美軍在中途島海戰獲得大勝,開始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同年8月,美軍乘勝進軍,進攻日本威脅美澳交通線的最前沿――瓜達爾卡納爾島,至1943年2月完全占領瓜島,為展開全面反攻打開了通道。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蘇德戰場上爆發斯大林格勒會戰,結果蘇方獲得決定性的勝利,這一會戰不僅成為蘇德戰場的轉折,也成為整個二次大戰的戰略轉折。1942年10月至11月,英國在北非實施阿拉曼戰役,完成了北非戰場的戰略轉折。
這時,明眼人已經看出,軸心國侵略集團的敗局已定。
同盟國首腦已經意識到安排戰後世界事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蘇聯領袖斯大林、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都「明智地、戰略地」意識到了這一點。
從1943年開始,同盟大國之間的會晤和互訪增多了。
這時,雖然戰爭的攻守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轉折,然而作戰任務還是極其繁重的,因此大國會晤的主要內容是如何儘快打敗法西斯侵略者。但是,在這一主題之外,有些會議也「順便」商討了戰後世界的安排問題。
新年伊始,1月14日至25日,羅斯福和丘吉爾在卡薩布蘭卡舉行會議,在確定法西斯侵略者必須「無條件投降」的原則和地中海地區的進攻計畫的同時,也商討了未來的法國政權問題。
3月中下旬,英國外交大臣艾登訪美,先後同羅斯福總統和赫爾國務卿等重要人士舉行多次會談,幾乎每一次會談都討論過戰後的世界形勢問題,其中主要是蘇聯的西部邊界問題和如何處置德國的問題。
5月中下旬,羅斯福和丘吉爾在華盛頓舉行代號為「三叉戟」的軍事會議,重點討論1944年在法國北部登陸的「霸王」作戰計畫,一致決定放棄在中國的治外法權,並委託丘吉爾同葡萄牙政府舉行談判,要求在亞速爾群島上建立盟國軍事基地。
8月中下旬,羅斯福和丘吉爾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舉行代號為「四分儀」的第一次魁北克會議,重點討論軍事問題,同時,在中國國民黨政府外交部長宋子文也參加的情況下,共同制定了關於建立新的國際組織(即聯合國)的宣言草案。
但是,蘇聯是當時反法西斯戰爭的主力,在戰後世界中也必定會起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同蘇聯協商,美英兩國把戰後藍圖設計得再好,也難成為現實。
然而,蘇聯對西方大國仍然抱有強烈的不信任感。
蘇維埃俄國誕生初期,英國就組織了14個國家對它進行武裝干涉,丘吉爾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1938年,英國為了盡速「綏靖」德國,夥同法國出賣捷克斯洛伐克,召開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會議,簽訂了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協定》。自從1933年以來,蘇聯一直為組建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而孜孜努力,捷克斯洛伐克又是同蘇聯締結過互助條約的盟國,英國首相張伯倫之流為了同希特勒達成妥協,竟然把蘇聯排斥在如此重大的事件之外,甚至連個招呼也不打。
1939年11月,蘇聯和芬蘭之間爆發蘇芬戰爭,隨後,國際聯盟宣布蘇聯為侵略者,將它開除出這一國際組織。在蘇聯領導人看來,這也是英國在其中操縱的結果。
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英國、美國面對著共同的敵人,互相之間原有的恩恩怨怨被暫時拋在一旁,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順利地建立起來。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的《聯合國家宣言》就是一個顯著的標誌。
(未完……)
接二連三的大國會議
一、三巨頭會議的由來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攻守格局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1942年6月,美軍在中途島海戰獲得大勝,開始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同年8月,美軍乘勝進軍,進攻日本威脅美澳交通線的最前沿――瓜達爾卡納爾島,至1943年2月完全占領瓜島,為展開全面反攻打開了通道。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蘇德戰場上爆發斯大林格勒會戰,結果蘇方獲得決定性的勝利,這一會戰不僅成為蘇德戰場的轉折,也成為整個二次大戰的戰略轉折。1942年10月至11月,英國在北非實施阿拉曼戰役,完成了北非戰場的戰略轉折。
這時,明眼人已經看出,軸心國侵略集團的敗局已定。
同盟國首腦已經意識到安排戰後世界事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蘇聯領袖斯大林、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都「明智地、戰略地」意識到了這一點。
從1943年開始,同盟大國之間的會晤和互訪增多了。
這時,雖然戰爭的攻守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轉折,然而作戰任務還是極其繁重的,因此大國會晤的主要內容是如何儘快打敗法西斯侵略者。但是,在這一主題之外,有些會議也「順便」商討了戰後世界的安排問題。
新年伊始,1月14日至25日,羅斯福和丘吉爾在卡薩布蘭卡舉行會議,在確定法西斯侵略者必須「無條件投降」的原則和地中海地區的進攻計畫的同時,也商討了未來的法國政權問題。
3月中下旬,英國外交大臣艾登訪美,先後同羅斯福總統和赫爾國務卿等重要人士舉行多次會談,幾乎每一次會談都討論過戰後的世界形勢問題,其中主要是蘇聯的西部邊界問題和如何處置德國的問題。
5月中下旬,羅斯福和丘吉爾在華盛頓舉行代號為「三叉戟」的軍事會議,重點討論1944年在法國北部登陸的「霸王」作戰計畫,一致決定放棄在中國的治外法權,並委託丘吉爾同葡萄牙政府舉行談判,要求在亞速爾群島上建立盟國軍事基地。
8月中下旬,羅斯福和丘吉爾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舉行代號為「四分儀」的第一次魁北克會議,重點討論軍事問題,同時,在中國國民黨政府外交部長宋子文也參加的情況下,共同制定了關於建立新的國際組織(即聯合國)的宣言草案。
但是,蘇聯是當時反法西斯戰爭的主力,在戰後世界中也必定會起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同蘇聯協商,美英兩國把戰後藍圖設計得再好,也難成為現實。
然而,蘇聯對西方大國仍然抱有強烈的不信任感。
蘇維埃俄國誕生初期,英國就組織了14個國家對它進行武裝干涉,丘吉爾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1938年,英國為了盡速「綏靖」德國,夥同法國出賣捷克斯洛伐克,召開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會議,簽訂了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協定》。自從1933年以來,蘇聯一直為組建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而孜孜努力,捷克斯洛伐克又是同蘇聯締結過互助條約的盟國,英國首相張伯倫之流為了同希特勒達成妥協,竟然把蘇聯排斥在如此重大的事件之外,甚至連個招呼也不打。
1939年11月,蘇聯和芬蘭之間爆發蘇芬戰爭,隨後,國際聯盟宣布蘇聯為侵略者,將它開除出這一國際組織。在蘇聯領導人看來,這也是英國在其中操縱的結果。
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英國、美國面對著共同的敵人,互相之間原有的恩恩怨怨被暫時拋在一旁,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順利地建立起來。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的《聯合國家宣言》就是一個顯著的標誌。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