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金融巨騙
所謂騙局,即以騙術為支撐,以不法的手段牟取他人利益。所謂巨騙,是那些已經成為了金融領域的典型案例的曠世騙局,其中既有傳銷類犯罪的始祖龐氏騙局,在帳目上弄虛作假的高手安然騙局,也有欺騙了一個國家的金字塔騙局和看似繁華實則一觸即破的泡沫經濟。這些騙局以令人瘋狂癡迷的利益做誘餌,即便再精明的商人,也會有利令智昏的時候
巨騙始祖龐氏騙局
1920年7月24日,《波士頓郵報》上刊登了一則不尋常的報導,其內容是:「三個月內讓你的金錢翻一倍,龐氏在45天內付給投資者50%的利息——吸引了數千名投資者,國際代金券的交易利用低匯率獲得利潤。」這條消息一出,波士頓的人們都為之瘋狂。然而沒有人會想到,龐氏的投資只會讓人血本無歸。
這則報導之中提及的龐氏全名為查理斯•龐茲,他聲稱通過購買歐洲的某種郵政回信券,再將其轉賣回美國,就能夠獲得高達400%的利潤。因此達到他所聲稱的45天內獲得一半的利潤是輕而易舉的。
有人會問,賺錢真就這麼容易?查理斯•龐茲會耐心向你解釋並讓你放心,他會說郵政回信券是一種由某國郵政局發行,容許該國合法公民,寄送給另一國的親朋,好讓對方用此票據支付郵資的票券。這些票券可以通過轉讓炒賣而獲利。而且當時英國匯價受挫,因此這些小東西的升值空間十分巨大。
道理雖然如此,但是真正去做的人卻幾乎沒有。因為那時候,各國之間由於政策、匯率、經濟制度等差異因素,很多經濟行為都是普通人很難明白的。但是很多人都不在乎具體執行的過程,他們只要看到有回報就可以了。
第一批投資者確實從查理斯•龐茲的手裡獲得了他承諾的收益,隨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這件事情是真的。儘管大多數人都心存疑慮,但是在如此豐厚回報的面前,人們最終還是沒能抵得住金錢的誘惑,像一群瘋子一樣向查理斯•龐茲的公司注資。
這個查理斯•龐茲到底是何許人也?為什麼能夠讓投資者在短短的45天內就獲得一半的收益呢?為什麼只有他看到了這條生財之路,難道查理斯•龐茲真的是金融界的奇才嗎?
非也,其實查理斯•龐茲既不是經濟天才,也不是金融巨鱷,他的所作所為只不過是一場驚世大騙局!這個騙局說起來很簡單,也是至今為止那些金融巨騙最喜歡用的騙術。後來在西方,經濟學家們將其命名為「層壓式推銷法」,在我國臺灣,人們管這種推銷方式叫「老鼠會」。
查理斯•龐茲先是許諾將給投資者回饋高額利益,然後讓他們擴散這個消息,進而讓更多的人加入進來。查理斯•龐茲再用後加入者的錢去充當率先加入的投資者的利潤。這種騙局最大的漏洞就在於一旦沒有新成員加入,騙局很快會被揭穿。
1882年,查理斯•龐茲出生在義大利拉韋納省的盧戈鎮,這個地方不是很出名,所以日後龐茲對《紐約時報》的記者謊稱他是來自義大利農產品聚集地,以乳酪著稱的帕爾馬。龐茲曾經就讀於古老的羅馬大學,但是他的同學卻稱查理斯•龐茲更像是渡過了「四年的假期」,上學期間,龐茲就經常出入酒吧等娛樂場所,儼然是個富家子弟。
1903年11月15日,查理斯•龐茲搭乘商船溫哥華號抵達波士頓。由於他愛賭的個性,使他在上船之後,幾乎花光了他的所有財產。到達美國時,他的境況非常的困窘,身上只有2.5美元。但是龐茲並沒有因此而沮喪,因為他的父親曾告訴他:美國遍地都是黃金,街道都是由黃金鋪成的,只要努力工作,發財十分容易。因此查理斯•龐茲自信地宣稱:「我來到這個國家,雖然我現在只有2.5美元,但是我希望我能夠擁有100萬美元,並且我從來沒有放棄這個希望。」
上個世紀的美國是冒險者和欺詐者的樂園,而20世紀20年代的波士頓,是一個充滿了冒險家和騙子的城市。龐茲似乎也在這裡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他用自己的演技,在這個舞臺上充分地發揮著自己的騙人技巧。
剛來到美國的龐茲也曾想過幹點正事兒,起初他在餐廳做服務員,然而並不本分的查理斯•龐茲多次在給顧客結帳的時候,少找對方錢並且還有小偷小盜的習慣,進而導致他被老闆辭退。
沒有工作的龐茲又來到了蒙特利爾,這次他在當地一家私人銀行擔任出納員。這家銀行是一個名為路易•紮羅西的銀行家開辦的,專門為那些義大利移民提供服務。由於該銀行的利率高達6%,因此擁有很好的口碑,龐茲也因為出色的表現很快成為了銀行經理。
但是倒楣的龐茲很快發現這家銀行實際上已經負債累累,該銀行陷入不良房地產案件,其負責人路易•紮羅西也攜款逃往墨西哥。
身無分文的龐茲沒有別的選擇,只好回到美國。為了湊路費,他冒用他人名義給自己開了一張面值為423.58美元的支票。因此他被加拿大警方逮捕,被扔進了蒙特利爾聖文森特保羅監獄。然而,在給母親寫信的時候,查理斯•龐茲卻說自己當上了「監獄官吏的特別助理」。
1911年,剛剛出獄後的查理斯•龐茲準備返回美國,但是他本性難移,參與到一起在美國邊境非法販賣義大利移民的案件之中,隨後美國警方將他被關進了亞特蘭大監獄。
1917年,龐茲再次出獄,這次他回到了波士頓,打算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查理斯•龐茲曾在亞特蘭大監獄和投機商人查理斯•莫爾斯結交,而且他也從威廉•米勒的欺詐案件當中獲得了靈感。
現在普遍認為,龐氏騙局的核心思想來源於1899年的威廉•米勒。當時的米勒只是布魯克林一家名為「佛蘭克林財團」的記帳員,然而他對外許諾將給予投資者每週10%的利潤。米勒在這場騙局之中騙取了投資者高達100萬美元。
1920年,一個比當年威廉•米勒的騙局要龐大得多的騙局開始運作。查理斯•龐茲極力粉飾他的騙局,他利用戰後經濟混亂的局面,向大眾宣揚歐洲各國貨幣的近況,讓他們相信這種利用歐洲各國貨幣匯價下跌牟利的行為是十分可信的。
在大力操作這個騙局之前,查理斯•龐茲先從在波士頓的幾個朋友下手,他通過出色的口才,讓朋友們相信通過郵政回信券可以致富。隨後,這種論調開始迅猛傳播。隨後查理斯•龐茲註冊了自己的證券交易公司。
1920年2月,龐茲收穫了5000美元;3月,這個數字變成了30000美元。僅僅在2個月後,查理斯•龐茲在1920年5月就已經獲利420000美元,當時他所收穫的這個數字大概相當於2010年的4.53億美元,足見龐氏騙局的龐大規模。
查理斯•龐茲喜出望外,在他大力的鼓吹之下,當時整個波士頓的人都想把自己的錢交給龐茲。當時的投資者非常多,以至於龐茲不得不雇傭了數十名員工,夜以繼日的工作,才可以清點那些堆成小山的鈔票。不到半年的時間,龐茲累積獲得的投資,已經超過了1500萬美元。在一年左右的時間裡,差不多有4萬名的波士頓市民成為了龐茲系統中的投資者。當時的龐茲被這些狂熱的美國投資者稱為與哥倫布、馬可尼齊名的偉大人物,因為他就像是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一樣,發現了為人們賺錢最簡捷的方式。查理斯•龐茲把自己所賺的錢存放在波士頓的漢諾威信託銀行,通過在該銀行存儲了上千萬美元進而間接控制該銀行,甚至成為該銀行的大股東。此時的龐茲成為了所有人都羡慕的成功人士,他擁有一家日進鬥金的證券交易公司,是一家銀行的大股東,他的身份今非昔比。
查理斯•龐茲在麻塞諸塞州萊剋星頓買下了一幢擁有20多個房間的豪宅,為自己量身訂做了100多套價值不菲的西裝以及與之相搭配的皮鞋。除了豪宅和名貴的衣服,他還擁有數十根鑲金的拐杖,甚至還在煙斗上鑲嵌了鑽石。除了給自己花錢,查理斯•龐茲還給自己的情人買了不少價值連城的珠寶首飾。
所謂騙局,即以騙術為支撐,以不法的手段牟取他人利益。所謂巨騙,是那些已經成為了金融領域的典型案例的曠世騙局,其中既有傳銷類犯罪的始祖龐氏騙局,在帳目上弄虛作假的高手安然騙局,也有欺騙了一個國家的金字塔騙局和看似繁華實則一觸即破的泡沫經濟。這些騙局以令人瘋狂癡迷的利益做誘餌,即便再精明的商人,也會有利令智昏的時候
巨騙始祖龐氏騙局
1920年7月24日,《波士頓郵報》上刊登了一則不尋常的報導,其內容是:「三個月內讓你的金錢翻一倍,龐氏在45天內付給投資者50%的利息——吸引了數千名投資者,國際代金券的交易利用低匯率獲得利潤。」這條消息一出,波士頓的人們都為之瘋狂。然而沒有人會想到,龐氏的投資只會讓人血本無歸。
這則報導之中提及的龐氏全名為查理斯•龐茲,他聲稱通過購買歐洲的某種郵政回信券,再將其轉賣回美國,就能夠獲得高達400%的利潤。因此達到他所聲稱的45天內獲得一半的利潤是輕而易舉的。
有人會問,賺錢真就這麼容易?查理斯•龐茲會耐心向你解釋並讓你放心,他會說郵政回信券是一種由某國郵政局發行,容許該國合法公民,寄送給另一國的親朋,好讓對方用此票據支付郵資的票券。這些票券可以通過轉讓炒賣而獲利。而且當時英國匯價受挫,因此這些小東西的升值空間十分巨大。
道理雖然如此,但是真正去做的人卻幾乎沒有。因為那時候,各國之間由於政策、匯率、經濟制度等差異因素,很多經濟行為都是普通人很難明白的。但是很多人都不在乎具體執行的過程,他們只要看到有回報就可以了。
第一批投資者確實從查理斯•龐茲的手裡獲得了他承諾的收益,隨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這件事情是真的。儘管大多數人都心存疑慮,但是在如此豐厚回報的面前,人們最終還是沒能抵得住金錢的誘惑,像一群瘋子一樣向查理斯•龐茲的公司注資。
這個查理斯•龐茲到底是何許人也?為什麼能夠讓投資者在短短的45天內就獲得一半的收益呢?為什麼只有他看到了這條生財之路,難道查理斯•龐茲真的是金融界的奇才嗎?
非也,其實查理斯•龐茲既不是經濟天才,也不是金融巨鱷,他的所作所為只不過是一場驚世大騙局!這個騙局說起來很簡單,也是至今為止那些金融巨騙最喜歡用的騙術。後來在西方,經濟學家們將其命名為「層壓式推銷法」,在我國臺灣,人們管這種推銷方式叫「老鼠會」。
查理斯•龐茲先是許諾將給投資者回饋高額利益,然後讓他們擴散這個消息,進而讓更多的人加入進來。查理斯•龐茲再用後加入者的錢去充當率先加入的投資者的利潤。這種騙局最大的漏洞就在於一旦沒有新成員加入,騙局很快會被揭穿。
1882年,查理斯•龐茲出生在義大利拉韋納省的盧戈鎮,這個地方不是很出名,所以日後龐茲對《紐約時報》的記者謊稱他是來自義大利農產品聚集地,以乳酪著稱的帕爾馬。龐茲曾經就讀於古老的羅馬大學,但是他的同學卻稱查理斯•龐茲更像是渡過了「四年的假期」,上學期間,龐茲就經常出入酒吧等娛樂場所,儼然是個富家子弟。
1903年11月15日,查理斯•龐茲搭乘商船溫哥華號抵達波士頓。由於他愛賭的個性,使他在上船之後,幾乎花光了他的所有財產。到達美國時,他的境況非常的困窘,身上只有2.5美元。但是龐茲並沒有因此而沮喪,因為他的父親曾告訴他:美國遍地都是黃金,街道都是由黃金鋪成的,只要努力工作,發財十分容易。因此查理斯•龐茲自信地宣稱:「我來到這個國家,雖然我現在只有2.5美元,但是我希望我能夠擁有100萬美元,並且我從來沒有放棄這個希望。」
上個世紀的美國是冒險者和欺詐者的樂園,而20世紀20年代的波士頓,是一個充滿了冒險家和騙子的城市。龐茲似乎也在這裡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他用自己的演技,在這個舞臺上充分地發揮著自己的騙人技巧。
剛來到美國的龐茲也曾想過幹點正事兒,起初他在餐廳做服務員,然而並不本分的查理斯•龐茲多次在給顧客結帳的時候,少找對方錢並且還有小偷小盜的習慣,進而導致他被老闆辭退。
沒有工作的龐茲又來到了蒙特利爾,這次他在當地一家私人銀行擔任出納員。這家銀行是一個名為路易•紮羅西的銀行家開辦的,專門為那些義大利移民提供服務。由於該銀行的利率高達6%,因此擁有很好的口碑,龐茲也因為出色的表現很快成為了銀行經理。
但是倒楣的龐茲很快發現這家銀行實際上已經負債累累,該銀行陷入不良房地產案件,其負責人路易•紮羅西也攜款逃往墨西哥。
身無分文的龐茲沒有別的選擇,只好回到美國。為了湊路費,他冒用他人名義給自己開了一張面值為423.58美元的支票。因此他被加拿大警方逮捕,被扔進了蒙特利爾聖文森特保羅監獄。然而,在給母親寫信的時候,查理斯•龐茲卻說自己當上了「監獄官吏的特別助理」。
1911年,剛剛出獄後的查理斯•龐茲準備返回美國,但是他本性難移,參與到一起在美國邊境非法販賣義大利移民的案件之中,隨後美國警方將他被關進了亞特蘭大監獄。
1917年,龐茲再次出獄,這次他回到了波士頓,打算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查理斯•龐茲曾在亞特蘭大監獄和投機商人查理斯•莫爾斯結交,而且他也從威廉•米勒的欺詐案件當中獲得了靈感。
現在普遍認為,龐氏騙局的核心思想來源於1899年的威廉•米勒。當時的米勒只是布魯克林一家名為「佛蘭克林財團」的記帳員,然而他對外許諾將給予投資者每週10%的利潤。米勒在這場騙局之中騙取了投資者高達100萬美元。
1920年,一個比當年威廉•米勒的騙局要龐大得多的騙局開始運作。查理斯•龐茲極力粉飾他的騙局,他利用戰後經濟混亂的局面,向大眾宣揚歐洲各國貨幣的近況,讓他們相信這種利用歐洲各國貨幣匯價下跌牟利的行為是十分可信的。
在大力操作這個騙局之前,查理斯•龐茲先從在波士頓的幾個朋友下手,他通過出色的口才,讓朋友們相信通過郵政回信券可以致富。隨後,這種論調開始迅猛傳播。隨後查理斯•龐茲註冊了自己的證券交易公司。
1920年2月,龐茲收穫了5000美元;3月,這個數字變成了30000美元。僅僅在2個月後,查理斯•龐茲在1920年5月就已經獲利420000美元,當時他所收穫的這個數字大概相當於2010年的4.53億美元,足見龐氏騙局的龐大規模。
查理斯•龐茲喜出望外,在他大力的鼓吹之下,當時整個波士頓的人都想把自己的錢交給龐茲。當時的投資者非常多,以至於龐茲不得不雇傭了數十名員工,夜以繼日的工作,才可以清點那些堆成小山的鈔票。不到半年的時間,龐茲累積獲得的投資,已經超過了1500萬美元。在一年左右的時間裡,差不多有4萬名的波士頓市民成為了龐茲系統中的投資者。當時的龐茲被這些狂熱的美國投資者稱為與哥倫布、馬可尼齊名的偉大人物,因為他就像是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一樣,發現了為人們賺錢最簡捷的方式。查理斯•龐茲把自己所賺的錢存放在波士頓的漢諾威信託銀行,通過在該銀行存儲了上千萬美元進而間接控制該銀行,甚至成為該銀行的大股東。此時的龐茲成為了所有人都羡慕的成功人士,他擁有一家日進鬥金的證券交易公司,是一家銀行的大股東,他的身份今非昔比。
查理斯•龐茲在麻塞諸塞州萊剋星頓買下了一幢擁有20多個房間的豪宅,為自己量身訂做了100多套價值不菲的西裝以及與之相搭配的皮鞋。除了豪宅和名貴的衣服,他還擁有數十根鑲金的拐杖,甚至還在煙斗上鑲嵌了鑽石。除了給自己花錢,查理斯•龐茲還給自己的情人買了不少價值連城的珠寶首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