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的民族解放運動
在廣大人民謀求自由的思想指引下,世界各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一直沒有停息過。早在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前,一些老牌的殖民國家如葡、西、荷、英、法等就先後侵入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由於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慘遭屠戮,財富被殘酷掠奪,因而獨立發展的進程受到了極大的阻礙。在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的時期,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加強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區的商品傾銷,同時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爭奪殖民地發生了劇烈衝突甚至戰爭,使得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起義連綿不斷,在韓國、越南、菲律賓、中國、古巴、埃及、衣索比亞和西南非洲等都發生過多次武裝起義,只是由於土地問題沒能得到最終解決,這些革命運動基本上都失敗了。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亞非拉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此外,由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區的民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發展,因此,在亞非拉一些地區,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政黨和組織的活動也逐漸發展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帝國主義勢力遭到削弱,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區人民的民族意識普遍增強;同時亞非拉地區是帝國主義統治最薄弱的地區,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以民族民主革命為主要內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個亞非拉等地,而且這些革命大多數先後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勝利。這些勝利,宣告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終將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相繼崩潰。民族解放運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先在亞洲掀起。印度自一八五七年進行反英大起義失敗後,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先後進行了多次民族獨立運動,直至最終於一九四七年獲得獨立。為挫敗日本法西斯,中國人民透過各種形式開展人民戰爭,在遼闊的戰場上與日本帝國主義進行了殊死的戰鬥。經過八年抗戰,終於打敗了日本,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為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日本發動的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被佔領國家人民先後開展了抗日游擊戰爭。韓國、越南、菲律賓、緬甸和馬來西亞等地人民紛紛建立了革命武裝和革命根據地,發動了廣泛的游擊戰爭,給日本侵略軍以很大的打擊。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亞洲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區建立了獨立的民族國家。亞洲大陸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政治變化,各獨立國家的經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特別是二十世紀七〇年代的新加坡、台灣和韓國,實現了經濟起飛,經濟以年增長率超過百分之十的速度高速發展,超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增長速度。
在非洲,許多國家以大量的戰略物資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阿比西尼亞人民還依靠自己的力量從義大利法西斯手中拯救了自己的國家。在非洲,埃及率先發起了獨立運動,揭開民族獨立運動蓬勃發展的新篇章。一九五二年七月二三日,以納瑟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了英國支援的法魯克王朝;一九五三年六月十八日,埃及廢除君主制,宣佈成立埃及共和國;一九五六年,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並挫敗英國、法國和以色列的聯合軍事干預。埃及的獨立運動將非洲人民的獨立浪潮推向高潮,僅在一九六〇年,就有剛果、查德、奈及利亞等十七個非洲國家宣佈獨立,史稱「非洲獨立年」。「非洲獨立年」標誌著戰後非洲大陸的崛起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標誌著西方殖民者在非洲殖民統治的崩潰。七〇至八〇年代,又有九國獲得獨立;一九九〇年三月二十一日,納米比亞正式宣告獨立,非洲民族獨立運動取得最終勝利。「二十世紀是有史以來整個人類接受同一政治觀念及民族主義觀念的第一個時期」,所言不虛。
在拉丁美洲,古巴、哥斯大黎加、多明尼加、瓜地馬拉、海地、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馬、薩爾瓦多、墨西哥和巴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先後對德義日法西斯宣戰,一些國家如墨西哥、巴西還曾派武裝部隊到菲律賓、義大利前線作戰。在拉美地區,古巴的民族獨立運動最早掀起。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卡斯楚等八十一名革命青年由墨西哥回到古巴,展開了民族獨立運動的革命運動,一九五九年一月,革命武裝力量開進首都哈瓦那,革命取得勝利,建立起了獨立、民主的新古巴。古巴的獨立沉重打擊了美國在拉美的霸權,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在二十世紀七〇年代,巴拿馬也展開了獨立運動,在與美國進行了多年不屈不撓的抗爭後,終於在一九七七年雙方簽署了新的巴拿馬運河條約,規定在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美國從巴拿馬撤出全部駐軍並將運河歸還給巴拿馬。巴拿馬政府正式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結束了美國對這條黃金水道長達八十五年的殖民統治,使運河成為名副其實的「巴拿馬的運河」。世界各地殖民體系的徹底瓦解對世界歷史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一大批戰後新獨立的國家登上國際政治舞台,世界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到二十世紀九〇年代末,聯合國一百八十八個成員國中,戰後獨立的國家占了大多數,這些國家已成為國際政治領域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隨著新的民族獨立國家越來越多地加入到聯合國,多年來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以維護雅爾達體系而操縱聯合國的局面逐漸得到了改變。殖民體系的徹底瓦解,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協作,開始改變超級大國任意擺佈世界命運的狀況。
儘管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紛紛取得了獨立,但這些獨立國家在發展政治經濟時都面臨著很嚴峻的形勢:管理專家、工程師、醫生和教師等各種專業人才極度匱乏,在一些勉強促成的新興國家裡,還很快出現了種族、宗教和種種社會矛盾,使得本已困難重重的年輕國家越發舉步維艱。本來贏得政治獨立應該振奮人心,相應地也能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才對,卻沒想到竟會淪落到難以收拾的地步。著名的幾內亞政治家塞古.杜爾曾經如此評價非洲獨立後經濟發展狀況,「如果有人認為取得獨立就萬事大吉,可以不必再作努力,那他就是不睜開眼睛看現實狀況,就是與歷史的進程背道而馳」。政治獨立後的經濟發展對這些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來說,是一個相當緊迫的問題。
另外,由於戰後民族獨立浪潮是在以美蘇為中心的兩極格局的背景下展開的,這些新獨立的國家原本是兩個超級大國為擴充勢力範圍和謀求世界霸權而激烈爭奪的物件,因此這些新獨立的國家的新老矛盾和衝突往往為美蘇兩個大國利用,一些地區的衝突還被附加上意識形態對抗和國際政治鬥爭的因素,一九六二年發生的古巴危機也許就是這種大國意志的最直接表現。
在廣大人民謀求自由的思想指引下,世界各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一直沒有停息過。早在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前,一些老牌的殖民國家如葡、西、荷、英、法等就先後侵入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由於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慘遭屠戮,財富被殘酷掠奪,因而獨立發展的進程受到了極大的阻礙。在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的時期,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加強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區的商品傾銷,同時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爭奪殖民地發生了劇烈衝突甚至戰爭,使得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起義連綿不斷,在韓國、越南、菲律賓、中國、古巴、埃及、衣索比亞和西南非洲等都發生過多次武裝起義,只是由於土地問題沒能得到最終解決,這些革命運動基本上都失敗了。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亞非拉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此外,由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區的民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發展,因此,在亞非拉一些地區,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政黨和組織的活動也逐漸發展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帝國主義勢力遭到削弱,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區人民的民族意識普遍增強;同時亞非拉地區是帝國主義統治最薄弱的地區,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以民族民主革命為主要內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個亞非拉等地,而且這些革命大多數先後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勝利。這些勝利,宣告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終將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相繼崩潰。民族解放運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先在亞洲掀起。印度自一八五七年進行反英大起義失敗後,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先後進行了多次民族獨立運動,直至最終於一九四七年獲得獨立。為挫敗日本法西斯,中國人民透過各種形式開展人民戰爭,在遼闊的戰場上與日本帝國主義進行了殊死的戰鬥。經過八年抗戰,終於打敗了日本,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為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日本發動的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被佔領國家人民先後開展了抗日游擊戰爭。韓國、越南、菲律賓、緬甸和馬來西亞等地人民紛紛建立了革命武裝和革命根據地,發動了廣泛的游擊戰爭,給日本侵略軍以很大的打擊。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亞洲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區建立了獨立的民族國家。亞洲大陸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政治變化,各獨立國家的經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特別是二十世紀七〇年代的新加坡、台灣和韓國,實現了經濟起飛,經濟以年增長率超過百分之十的速度高速發展,超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增長速度。
在非洲,許多國家以大量的戰略物資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阿比西尼亞人民還依靠自己的力量從義大利法西斯手中拯救了自己的國家。在非洲,埃及率先發起了獨立運動,揭開民族獨立運動蓬勃發展的新篇章。一九五二年七月二三日,以納瑟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了英國支援的法魯克王朝;一九五三年六月十八日,埃及廢除君主制,宣佈成立埃及共和國;一九五六年,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並挫敗英國、法國和以色列的聯合軍事干預。埃及的獨立運動將非洲人民的獨立浪潮推向高潮,僅在一九六〇年,就有剛果、查德、奈及利亞等十七個非洲國家宣佈獨立,史稱「非洲獨立年」。「非洲獨立年」標誌著戰後非洲大陸的崛起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標誌著西方殖民者在非洲殖民統治的崩潰。七〇至八〇年代,又有九國獲得獨立;一九九〇年三月二十一日,納米比亞正式宣告獨立,非洲民族獨立運動取得最終勝利。「二十世紀是有史以來整個人類接受同一政治觀念及民族主義觀念的第一個時期」,所言不虛。
在拉丁美洲,古巴、哥斯大黎加、多明尼加、瓜地馬拉、海地、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馬、薩爾瓦多、墨西哥和巴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先後對德義日法西斯宣戰,一些國家如墨西哥、巴西還曾派武裝部隊到菲律賓、義大利前線作戰。在拉美地區,古巴的民族獨立運動最早掀起。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卡斯楚等八十一名革命青年由墨西哥回到古巴,展開了民族獨立運動的革命運動,一九五九年一月,革命武裝力量開進首都哈瓦那,革命取得勝利,建立起了獨立、民主的新古巴。古巴的獨立沉重打擊了美國在拉美的霸權,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在二十世紀七〇年代,巴拿馬也展開了獨立運動,在與美國進行了多年不屈不撓的抗爭後,終於在一九七七年雙方簽署了新的巴拿馬運河條約,規定在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美國從巴拿馬撤出全部駐軍並將運河歸還給巴拿馬。巴拿馬政府正式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結束了美國對這條黃金水道長達八十五年的殖民統治,使運河成為名副其實的「巴拿馬的運河」。世界各地殖民體系的徹底瓦解對世界歷史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一大批戰後新獨立的國家登上國際政治舞台,世界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到二十世紀九〇年代末,聯合國一百八十八個成員國中,戰後獨立的國家占了大多數,這些國家已成為國際政治領域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隨著新的民族獨立國家越來越多地加入到聯合國,多年來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以維護雅爾達體系而操縱聯合國的局面逐漸得到了改變。殖民體系的徹底瓦解,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協作,開始改變超級大國任意擺佈世界命運的狀況。
儘管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紛紛取得了獨立,但這些獨立國家在發展政治經濟時都面臨著很嚴峻的形勢:管理專家、工程師、醫生和教師等各種專業人才極度匱乏,在一些勉強促成的新興國家裡,還很快出現了種族、宗教和種種社會矛盾,使得本已困難重重的年輕國家越發舉步維艱。本來贏得政治獨立應該振奮人心,相應地也能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才對,卻沒想到竟會淪落到難以收拾的地步。著名的幾內亞政治家塞古.杜爾曾經如此評價非洲獨立後經濟發展狀況,「如果有人認為取得獨立就萬事大吉,可以不必再作努力,那他就是不睜開眼睛看現實狀況,就是與歷史的進程背道而馳」。政治獨立後的經濟發展對這些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來說,是一個相當緊迫的問題。
另外,由於戰後民族獨立浪潮是在以美蘇為中心的兩極格局的背景下展開的,這些新獨立的國家原本是兩個超級大國為擴充勢力範圍和謀求世界霸權而激烈爭奪的物件,因此這些新獨立的國家的新老矛盾和衝突往往為美蘇兩個大國利用,一些地區的衝突還被附加上意識形態對抗和國際政治鬥爭的因素,一九六二年發生的古巴危機也許就是這種大國意志的最直接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