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近代國家的誕生 47日本原可成為亞洲唯一的君主專制國家? 稱霸東亞市場:日本商團的繁榮與興盛。
如果你跟日本人說:「日本近代史其實並非從明治維新算起,而是始於織豐時代。」對方肯定會大吃一驚。但其實,就世界史的角度來看,織豐政權與西歐的專制政權(國王)相同,都是以重商主義為基本政策的專制主義國家。 該時代的先驅織田信長從小就喜歡惹事生非,大家都將他稱作「大傻瓜」。尾張國數一數二的內陸港——津島是他從小到大的遊樂場,該地為伊勢灣的貿易要衝,也是繁盛的商城。而這位渾然天成的商人大名,最後一躍晉升為日本的專制王者。 長大後,信長發揮從小學到的本領,推出以「樂市樂座」為首的重商主義政策,重用泉州堺、築前博多等自治都市,促進各式商品的生產與流通。他之所以想要統一天下,除了要終結封建割據、建立統一政權,也為了打造全國流通的市場。 信長敗於本能寺之變時,手上的領地有近畿、東海、北陸、中部、中國各地等二十五國,相當於一千五百萬石。驍勇善戰的武田信玄、上山謙信等人,一輩子也只打下四、五國,遠遠比不上信長。令人驚訝的是,當時信長已建立現代的軍事組織制度——「方面軍體制」。 柴田勝家、羽柴秀吉、明智光秀、德川家康等人雖是信長手下武將,但信長並未將領地分給他們,而是讓他們擔任領地的地方官。秀吉接替信長之位後,並未推出什麼超乎預期的新奇政策,大多都是沿用信長的做法,以追求政治上的安定並收拾殘局。信長、秀吉這兩位專制王者,成功將封建大名的統治從「土地」轉換為商品與資本的「流通」。
48幕府的重農抑商政策:抑制外國貿易,阻斷國內市場
戰國時代結束後,家康開始抑制商業發展。
慶長五年(1600年)的關原之戰結束後,德川家康取得政權,成為實際上的天下霸主,並以征夷大將軍的身分於江戶(東京的前身)設立「幕府」。然而,這支政權並未完全統治全日本的大名諸侯,與織豐政權所追求的君主專制國家是不同的。 織豐政權追求的君主專制是以重商為基本國策,非常重視商業與商人。然而,家康卻視商業為禍亂世間、有違尊卑倫理的動亂根源,因而改以農業立國,抑制商業發展。其實這也是情有可原,畢竟家康自小就飽受戰國的戰亂之苦,所以才會以「絕對的和平」作為根本策略。 再者,家康刻意將幕府設在東國江戶,就是想要顯示自己東國武士團子孫的身分,奉源賴朝、武田信玄為圭臬,藉此與信長、秀吉做出區別。也因為這個原因,
他才會刻意藐視商業、推崇農業。 在這樣的政策下,幕府的經濟問題開始浮上檯面,出現慢性的財政崩潰。歷代幕府將軍多次推動財政改革,但都因為沒有跳脫家康的農本主義框架、考慮不周又缺乏計畫性,以至於效果不彰。直到田沼意次推行較為積極的重商改革,才令人眼睛一亮。 這段期間,歐洲經歷了大航海時代,英國、荷蘭、法國等國皆轉變為君主專制國家,全力發展貿易與開發殖民地,以雷霆之勢從非洲擴張到美洲和亞洲,國力節節上升,甚至超越了日本。日本就在這樣逐漸拉開的落差中,結束了幕府時代。 幕府因實施鎖國政策而淪為井底之蛙,完全不知道世界上竟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直到日本東山再起後才再度躋身先進國家之列。
49太陽王路易十四的藍圖:建設法國為君主專制國家 徹底集中權力:修建凡爾賽宮,實施重商主義。 法國的君主專制基礎是由亨利四世(HenriIV)所奠立,確立於路易十三(Louis XIII)之手,並在路易十四(Louis XIV)之時達到巔峰。要了解這段歷史,你必須認識以下三個人物。 第一位是法王亨利四世的宰相—黎希留(Richelieu)。自法國宗教戰爭爆發後,他設法讓對立的天主教和新教互相融合,並成功與西班牙和解。路易十三掌政時,黎希留停止召開三級議會等階級制議會。這些舉動鞏固並強化了王政制度。 第二位則是黎希留所提拔的馬薩林(Jules Mazarin)。馬薩林出身義大利,本是羅馬教廷的外交官,後來入籍法國。黎希留去世後,馬薩林接任成為路易十三的宰相,並在路易十四繼位後擔任首席顧問,於政壇大放異彩。他終結了三十年戰爭,平定國內貴族的投石黨動亂(Fronde),成功整頓國內秩序。 第三位是柯爾貝(Jean-Baptiste Colbert)。有趣的是,柯爾貝是馬薩林舉薦給路易十四的財政大臣。他推行典型的重商主義政策,保護法國國內產業、鼓勵出口,成為「太陽王」路易十四全盛時期的支柱。除了以往的地毯、戈布蘭掛毯,還興辦了兵器、玻璃、陶器等產業。 也因為這個原因,社會上開始以「柯爾貝主義」一詞稱呼重商主義。若說到柯爾貝畢生最大功績,那就是修建凡爾賽宮(Palace of Versailles)了。在專制王政不斷強化之下,凡爾賽宮聚集所有國家功能於一身,除了是國家的核心機關,更具備十足的象徵性。 之後國際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不但神聖羅馬帝國解散,西班牙帝國也逐漸沒落。對較晚出航占領殖民地的法國而言,荷蘭和英國才是他們的頭號對手。 50普魯士王國 德意志於東方殖民所締造出的貴族地主軍事國家 繼承條頓騎士團傳統的容克(貴族地主)之國。
長期以歐洲北部為據點君臨天下的神聖羅馬帝國,於一六四八年以《西發里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終結了三十年戰爭後,帝國已是名存實亡,國際上皆已承認瑞士和荷蘭是獨立國家。 在這樣的大環境中,普魯士王國驟然崛起,成為備受矚目的國家。這個國家是如何成立的呢?在十字軍的全盛時期,條頓騎士團自聖地耶路撒冷返回後,加入了東方殖民軍隊,並開發了一塊領地。他們於一五二五年向霍亨倫索家族(Hohenzollern)請立君主,成立了普魯士公國。 之後幾經變遷,一七○一年於西班牙爆發了王位繼承戰爭。普魯士公國原本隸屬於天主教陣營,之後加入了雖衰猶存的神聖羅馬皇帝陣營。在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受封王位後,便將國名改為普魯士王國。 腓特烈一世的背後有一群傳統貴族地主,這群地主又稱容克(Junker)。他們是普魯士王國的軍官團,團結在一起後成為王權的支柱。這些貴族排斥奢華的宮廷生活,以質樸剛毅為宗旨—這樣的風氣也是普魯士王國的特殊文化。 經歷了天主教和新教的三十年戰爭,德意志早已被戰火摧殘得殘破不堪。普魯士王國因不想重蹈覆轍,所以並未堅持信奉特定宗教,成為當時世界史上相當罕見的非宗教國家。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普魯士王國才能順利崛起成為大國。 之後德意志繼承了普魯士王國的傳統和氣質,建立了近代國家德國。就歐洲歷史來看,普魯士王國確實是難得一見的國家。 51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 被遺忘的緊鄰歐洲東側及亞洲西側的帝國 由上而下的改革:西歐化之下的「寶座上的革命家」。 「俄羅斯」這個名字首次出現是在十五世紀末的文獻上。當時他們已完全脫離蒙古帝國的統治,莫斯科大公國的伊凡三世(Ivan III)首次使用「沙皇(皇帝)」這個稱號。 俄羅斯於一六一三年建立羅曼諾夫王朝(Romanov Dynasty)。準確來說,俄羅斯的歷史始於羅曼諾夫王朝的第三代沙皇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為改變俄羅斯的落後狀況,彼得大帝由上而下施行西歐化和富國強兵的改革政策,因而獲得「寶座上的革命家」之稱號。 彼得大帝是個身高近兩公尺的彪形大漢,年輕時的他精力過剩, 被同父異母的姊姊索非亞(Sophia Alekseyevna)流放到鄉下。那段時期,他每天都以駕船和軍隊遊戲為樂。雖說是「遊戲」,但都是真槍實彈,跟隨真正的軍官接受訓練。 登基後的彼得大帝於一六九七年時,匿名混入了當時的使節團,到西歐學習先進的軍事技術。據說,他還到阿姆斯特丹的東印度公司造船工廠親身實習造船。由此可見,他是一個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的皇帝。
之後,他為了開啟波羅的海通往亞速海(Seaof Azov)、黑海的出海口,不惜與瑞典和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開戰。在與瑞典打仗時,還曾與丹麥、波蘭等國攜手合作。彼得大帝在俄羅斯國內實施徵兵制,舉全國之力投入戰爭,並在即將迎來勝利時,以家級規模建設新都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藉此宣揚國威。
此外,彼得大帝也致力於君主專制的改革,強化農奴制度等,施行與近代化背道而馳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