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難以形容與難以計算的苦難、剝奪與死亡。在此之前或之後,沒有任何一場戰爭能與其比擬,就連第一次世界大戰也無法望其項背。這場牽連廣泛的殘酷戰爭,為歷史學家帶來各方面的挑戰。1940年代之後的時代變遷,使我們愈來愈難想像在這個世界上曾有超過一億名男性(與遠少於此數的女性)穿上軍服、拿著武器奔赴前線戰鬥。
我們也很難想像各個大國能說服民眾同意將高達三分之二的國家產出投入於戰爭之中,而數億人必須承受戰爭帶來的貧困與飢餓,或在衝突永無止盡的需索下,忍受自己在和平時期努力積攢下來的財富與儲蓄遭受奪取與破壞。我們同樣也難以體會轟炸、流離失所、徵用與偷竊帶來的慘重破壞、剝奪與失落。戰爭尤其對我們今日的感受構成挑戰,使我們難以理解為什麼會有數十萬人犯下如此令人髮指的殘暴行徑、恐怖主義與犯罪行為。
過去,人們若要解釋二戰為何爆發,只需要歸咎於希特勒、墨索里尼及日本軍方在歐洲與東亞的帝國野心,如何激起了愛好和平的國家群起抵抗。無論是標準的西方敘述或蘇聯的官方戰史,都把焦點放在同盟國與軸心國的軍事對抗。軍事結果固然重要,但過度聚焦於軍事結果只會產生更多疑問,例如引發戰爭的深層危機為何?戰時為何存在各種性質迥異的衝突?戰爭背後存在著哪些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脈絡?最後,即使二戰在1945年正式結束,為什麼往後很長一段時間卻還是持續出現不穩定的暴力衝突?
我這部二戰史的新穎之處,奠基在四大重要假定之上。首先,傳統的「1939年到1945年」分期已不再管用。因為戰爭早在1930年代初就已經在中國開打,1945年後過了十年才在中國、東南亞、東歐與中東結束。把戰爭限定在1939年到一九四五年,也許提供了二戰敘事的核心,但整起衝突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931年日本占領滿洲,往下則可延續到二戰引發的最後幾場內戰,這些衝突在1945年時都還打得難分難解。
其次,應該將第二次世界大戰理解為全球性的事件,而不只是一場為了擊敗軸心國的歐洲戰爭,加上太平洋戰爭作為點綴。我們還需要看到中歐、地中海、中東與東亞。這些地區的動盪不安,同樣危及了全球穩定,更解釋了戰火為什麼不只發生在幾個大國之間,還延燒到遙遠的地區地。相較於在歐洲戰場擊敗德國,亞洲的戰事及其結果對戰後世界的影響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現代中國的建立與西方殖民帝國的崩解,都是亞洲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結果。
第三,必須將這場大戰重新定義為好幾種不同戰爭的混合。最主要的形式就是我們熟知的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包括侵略戰爭與抵抗侵略的戰爭,因為唯有國家才有能力動員充足資源與維持大規模武裝衝突。但除了主要軍事衝突之外,還有內戰與「平民戰爭」(civilian wars),前者諸如中國、烏克蘭、義大利與希臘的內戰,後者則可能是反抗占領軍(包括軸心國與同盟國占領軍)的解放戰爭,也可能是民眾為了自衛而進行的戰爭。有時候不同形式的戰爭會在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中彼此重疊或匯聚,例如俄國的游擊隊或法國的抵抗運動。平民動員使第二次世界大戰更具有「總體戰」的特徵,也影響了二戰的進行方式。
最後,上述三個要素,時間、空間與定義,都源自以下這第四項論點:這場漫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實是最後一場帝國對帝國的戰爭。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