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下香港對臺灣足球的影響:由亞運金牌到木蘭女足/李峻嶸
翻查1950、1960 年代的國際男子足球賽紀錄,中華民國隊可說是亞洲地區的一流勁旅。1954 年和1958 年,中華民國國家隊先後在第二屆馬尼拉亞運會和第三屆東京亞運會奪得男子足球金牌。1960年的羅馬奧運會足球賽,中華民國也成功透過外圍賽爭得出線資格。相對亞運會而言,中華民國在亞洲盃足球賽的成績稍遜,但也曾在1960 年(第二屆賽事於韓國舉行)和1968 年(第四屆賽事於伊朗舉行)分別得過季軍和第四名。1968 年的亞洲盃外圍賽東區賽事在臺灣舉行,主隊不但成功取得出線參加決賽週的資格,亦在臺灣島內引發過一波足球熱潮。
除了亞運會足球賽和亞洲盃足球賽外,1960 年代在亞洲還有一項重要的男子足球國際賽:默迪卡盃(Merdeka)。這項賽事始於1957 年,主辦國馬來(西)亞每年都會邀請亞洲區多支球隊參賽,雖為邀請賽性質,但也是亞洲足球年度盛事。1963 年,中華民國首度獲邀參賽就榮膺冠軍,兩年後則與南韓隊平分錦標。截至本文定稿為止,1965 年拿下冠軍仍是中華民國和之後的中華臺北男足在亞洲足球賽事中所取得的最高榮譽。即使男足亞洲盃決賽週名額已由1970 年代前的四隊或五隊擴至2019 年起的二十四隊,暫時中華臺北男子足球隊也未能繼1968 年後再次出席亞洲盃。
70 年代,臺灣男足在國際賽場上再沒有獲得優異成績,但臺灣女足於此時異軍突起。1977 年,第二屆女足亞洲盃在臺灣舉行,主隊奪冠之餘開啟了中華民國女足/木蘭女足在亞洲盃三連冠的霸業。1978 年臺灣更主辦了世界女子足球邀請賽,以地主隊之姿取得僅次於平分冠軍的法國和芬蘭的排名。這項賽事之後每隔三年在臺舉行,直至1987 年為止。於此期間,木蘭隊在1981 年得亞軍、1984年得季軍,到1987 年被冠名「中華盃」時,木蘭更勇奪冠軍。雖然我們難以判斷這幾屆比賽的水平是否可以代表當時世界女足的最高水平,但若說80 年代臺灣的女子足球水平曾一度位居世界前列,從前面列舉的榮譽來看,應是有根有據的。後來第一屆國際足協女足世界盃於1991 年在廣東舉行時,中華臺北也晉到八強。
足球在臺灣向來不算是流行的運動項目,但在20 世紀50 年代,管治範圍幾乎只剩下臺灣的中華民國,其男子足球國家隊卻是亞洲的第一流勁旅。到70、80 年代,臺灣的女子足球實力,更有資格被視為世界前列。到底是什麼原因,促成臺灣足球曾有這兩段經歷?本文在回答這問題時,會將焦點放在香港的角色。簡單來說,中華民國男足之所以在50、60 年代有如此成績,主因是當時球隊大量起用來自香港的華人球員。臺灣有系統女足的發展,亦受到香港的影響。
本文以香港的舊報紙為主要資料來源,再輔以少量人物自傳/傳記、檔案文件和其它二手資料,以重構香港對臺灣男女足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原因和過程。而要了解為何50、60 年代的香港頂級男子足球員多為中華民國效力,和臺灣女足的起源跟崛起與香港的關係,有必要先對香港在冷戰格局、國共兩個政權跨海對峙下的形勢有基本理解。因此,筆者會先在下一部分簡單介紹國共跨海對峙下的香港政治脈絡。冷戰往往予人意識形態掛帥、各政治陣營壁壘分明的印象,然而稍後本文會強調的是,在冷戰的大背景下,經濟利益、二戰前和冷戰期間所建立起的人際網絡,以至個別人士的決心也在影響著這段足球歷史故事。換句話說,本文所提供的分析,除了以冷戰政治為切入點去理解20 世紀50 至70 年代的香港與臺灣的足球緣分外,也試圖提醒讀者,即使是在冷戰那種高度政治化的時代,除了政權和黨派的政治利益外,仍有其它因素和邏輯在影響著歷史的走向。
翻查1950、1960 年代的國際男子足球賽紀錄,中華民國隊可說是亞洲地區的一流勁旅。1954 年和1958 年,中華民國國家隊先後在第二屆馬尼拉亞運會和第三屆東京亞運會奪得男子足球金牌。1960年的羅馬奧運會足球賽,中華民國也成功透過外圍賽爭得出線資格。相對亞運會而言,中華民國在亞洲盃足球賽的成績稍遜,但也曾在1960 年(第二屆賽事於韓國舉行)和1968 年(第四屆賽事於伊朗舉行)分別得過季軍和第四名。1968 年的亞洲盃外圍賽東區賽事在臺灣舉行,主隊不但成功取得出線參加決賽週的資格,亦在臺灣島內引發過一波足球熱潮。
除了亞運會足球賽和亞洲盃足球賽外,1960 年代在亞洲還有一項重要的男子足球國際賽:默迪卡盃(Merdeka)。這項賽事始於1957 年,主辦國馬來(西)亞每年都會邀請亞洲區多支球隊參賽,雖為邀請賽性質,但也是亞洲足球年度盛事。1963 年,中華民國首度獲邀參賽就榮膺冠軍,兩年後則與南韓隊平分錦標。截至本文定稿為止,1965 年拿下冠軍仍是中華民國和之後的中華臺北男足在亞洲足球賽事中所取得的最高榮譽。即使男足亞洲盃決賽週名額已由1970 年代前的四隊或五隊擴至2019 年起的二十四隊,暫時中華臺北男子足球隊也未能繼1968 年後再次出席亞洲盃。
70 年代,臺灣男足在國際賽場上再沒有獲得優異成績,但臺灣女足於此時異軍突起。1977 年,第二屆女足亞洲盃在臺灣舉行,主隊奪冠之餘開啟了中華民國女足/木蘭女足在亞洲盃三連冠的霸業。1978 年臺灣更主辦了世界女子足球邀請賽,以地主隊之姿取得僅次於平分冠軍的法國和芬蘭的排名。這項賽事之後每隔三年在臺舉行,直至1987 年為止。於此期間,木蘭隊在1981 年得亞軍、1984年得季軍,到1987 年被冠名「中華盃」時,木蘭更勇奪冠軍。雖然我們難以判斷這幾屆比賽的水平是否可以代表當時世界女足的最高水平,但若說80 年代臺灣的女子足球水平曾一度位居世界前列,從前面列舉的榮譽來看,應是有根有據的。後來第一屆國際足協女足世界盃於1991 年在廣東舉行時,中華臺北也晉到八強。
足球在臺灣向來不算是流行的運動項目,但在20 世紀50 年代,管治範圍幾乎只剩下臺灣的中華民國,其男子足球國家隊卻是亞洲的第一流勁旅。到70、80 年代,臺灣的女子足球實力,更有資格被視為世界前列。到底是什麼原因,促成臺灣足球曾有這兩段經歷?本文在回答這問題時,會將焦點放在香港的角色。簡單來說,中華民國男足之所以在50、60 年代有如此成績,主因是當時球隊大量起用來自香港的華人球員。臺灣有系統女足的發展,亦受到香港的影響。
本文以香港的舊報紙為主要資料來源,再輔以少量人物自傳/傳記、檔案文件和其它二手資料,以重構香港對臺灣男女足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原因和過程。而要了解為何50、60 年代的香港頂級男子足球員多為中華民國效力,和臺灣女足的起源跟崛起與香港的關係,有必要先對香港在冷戰格局、國共兩個政權跨海對峙下的形勢有基本理解。因此,筆者會先在下一部分簡單介紹國共跨海對峙下的香港政治脈絡。冷戰往往予人意識形態掛帥、各政治陣營壁壘分明的印象,然而稍後本文會強調的是,在冷戰的大背景下,經濟利益、二戰前和冷戰期間所建立起的人際網絡,以至個別人士的決心也在影響著這段足球歷史故事。換句話說,本文所提供的分析,除了以冷戰政治為切入點去理解20 世紀50 至70 年代的香港與臺灣的足球緣分外,也試圖提醒讀者,即使是在冷戰那種高度政治化的時代,除了政權和黨派的政治利益外,仍有其它因素和邏輯在影響著歷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