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戰勝者做的蠢事
西元1919~1929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人們堅信不移,幾乎普遍期盼著世界將迎來和平。若大家能堅守公正信念,以理性和謹慎處理事務,各國人民的這種熱切期望本來易於實現。「為消滅戰爭而戰」這句話已廣為流傳,人們也同時採取行動,試圖將其轉化為現實。當時被認為掌握美國權力的威爾遜總統,曾將國際聯盟的構想深入人心。在凡爾賽會議的英國代表團,將他的構想具體化,塑造成一個機構,並成為人類歷史艱難前行道路上的一個里程碑。勝利的協約國,此時至少對敵對方而言,顯得強大無比。但他們仍必須面對國內的嚴重困難以及許多棘手難題。然而,位於中歐大部分地區的禍根,條頓各國(即日耳曼民族),已經在他們面前屈服;受到德國重創的俄國,早已陷入內戰動盪,並逐漸落入布爾什維克,即共產黨的掌控之中。
  1919年夏季,協約國的軍隊駐紮在萊茵河地區,他們的橋頭堡深入到被擊敗、解除武裝和飢餓的德國境內。巴黎的戰勝國領袖正在商討未來的策略。歐洲的地圖擺在他們面前,幾乎可以隨意修改。經過艱辛和痛苦的52個月後,條頓同盟終於屈服於他們的意志之下,4個成員國無一能夠抵抗協約國的力量。德國被公認為這場浩劫的罪魁禍首,現在完全受制於征服者,而征服者也顯得疲憊不堪。這場戰爭不是政府之間的衝突,而是民族之間的對抗。聚集在巴黎的各國戰時領袖感受到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強大潮流的衝擊。烏得勒支和約與維也納和約的時代已經過去,那時的貴族政治家和外交家在會談中謙恭有禮,沒有民主政治的紛擾爭吵,他們可以基於共同原則重塑制度。如今,受盡苦難的各國人民,在大量偏激煽情宣傳的推動下,要求徹底報復的呼聲響徹雲霄。站在凱旋巔峰的所有領袖,若在會議上放棄戰士們於戰場上浴血奮戰贏得的成果,必將遭遇民意的吞噬。
  法國因其在戰爭過程中不懈的努力和承受了巨大的犧牲,理當居於領導地位。為捍衛國土,法國人在抵抗侵略者的戰鬥中,幾乎損失了150萬條生命。巴黎聖母院的鐘樓在過去一個世紀內五次(1814年、1815年、1870年、1914年和1918年)目睹了普魯士軍隊的刀光劍影,聽到了震耳欲聾的炮火聲。而在這次衝突中,法國的13個省分在普魯士的嚴酷軍事統治下度過了4個悲慘的年頭。大面積的地區接連遭受敵軍的破壞,或在激烈的交戰中化為焦土。從凡爾登到土倫的每一處農舍、每一個家庭幾乎都在悼念逝去的親人,或照顧傷殘的倖存者。許多曾參與1870年戰爭並受其影響的法國人,如今已成為社會名流,從他們的視角看來,在這次剛結束,極其慘烈的戰爭中法國竟能獲勝,幾乎是個奇蹟。終其一生,他們對德意志帝國一向心存恐懼。他們未曾忘記俾斯麥於1875年的預防性戰爭企圖,也未曾忘記1905年迫使德爾卡塞辭職的無情威脅;1906年的摩洛哥事件、1908年的波斯尼亞糾紛和1911年的阿加迪爾危機,都曾令他們心驚膽顫。德皇關於「鐵甲拳頭」和「閃亮的盔甲」的演講,或許在英、美人聽來是笑料,但對法國人而言,卻是災禍的真實預兆。幾乎50年來,他們一直生活在德國軍事威脅的陰影下。而今,他們以鮮血付出代價,終於解除了這長期的壓迫。和平與安全終於實現,法國人民滿懷激情高呼:「絕不能再有下一次!」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