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文明的躍昇:人類文明發展史

79特價37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譯序
  多年來我一直從事一點專門性的翻譯,而且出版過幾本譯書。憑良心說,並不是自己的英文好,中文好,或對翻譯有特別的興趣。而是很拙笨的辦法,逼自己精讀一點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後把自己在智識的大海裡揀來的這一點東西,與國內本行的朋友們共賞。
  翻譯這本《文明的躍昇》在心情上略有不同。這是一本在美國暢銷了半年多,到今天仍在暢銷書單子上的著作,而其內容又是很嚴肅的人類文化的宣言。這一點說明原作者不但是有心人,而且是能深入淺出,又能廣徵博引的寫作家。我隨便翻譯原著的內容,立刻發生濃厚的興趣,迫不及待的動筆了。因為我覺得在我國,像這樣跨越專門知識的界域,廣面的以人類文化的成就互相闡釋、互相發明的著作實在太需要了。所以我翻這本書的目的是給國內大多數人看的,我希望在讀書的青年朋友們能看看這本書,對人類文明的成長,及年輕一代的文化責任有一全面的了解。
  我特別提到青年朋友們,因為我國現階段的教育是非常偏頗的,整個中學與大學在一種膚淺的專門教育的觀念籠罩之下,在職業主義的支配之下,青年朋友要長成為有眼光、有識見,以天地為心,對人類之前途有見解的胸襟廣濶的知識份子,是相當困難的。在專門教育之上,如果沒有廣大的人文精神的準備,知識與人都是一些工具,都會為野心家所利用,或為自身的慾望所驅策,混混噩噩的在社會裡鑽營而不知所為。
  我國的文化原是一種安心立命的文化。非常使人感動的是,通過科學的發展,西方的文明也要走上這一步。布羅諾斯基是一位大數學家,是一位科學的人文主義者,由他來解釋這一觀點,不但生動、鮮活,而且有一種悲壯的生命的感覺。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今天,我毫不猶豫的說,中國知識分子應該接上西方的追索精神,自傳統的退縮的人文精神,走上樂觀、進取的人文主義精神;自知識中,自知解中了解人生之意義,以求心安命立。我覺得自這一方向看,未來的世界就不再是東方、西方世界的對立,而是全球一致努力於人文精神的發掘。讀了這本書,使我回想王陽明先生格竹致病的故事。也許我們的先賢不能自外在的現象中求得生命之意義,乃缺少了顯微鏡,缺少了認識生命的基本知識,缺少了自外界知識中認識自我的信念:一種更堅強的信念。
  通過這種角度來觀察人類文明的成長,實即知識領域的擴展,精神領域的開拓。所以科學只有在藝術、生活背景的襯托下,才能顯出它的光輝,才能成為人類成長的支柱。所是無可諱言的,科學知識是一種人類精神的脊椎。布羅諾斯基在這裡發揮他的想像力,在多方面為我們於藝術、文學與科學間建立了橋樑。所以我誠心的希望,我國在文藝界的朋友也能抽暇讀讀這本書。因為在現時代中,我覺得知識界的隔閡不是單方面的。有時候,科學孤立於社會的情況,尚不如文藝界自絕於科學知識那樣嚴重。文藝界必須負起知識界與廣大社會間媒介的責任。
  也許由於這是一本暢銷書,一本稀有的主題嚴肅的暢銷書,我在翻譯時,盡量使用字通俗,希望不會有難於盡讀的感覺。這一點我只能盡力,卻有點力不從心。同時,為了盡量減少歐化的文法,我沒有逐句推敲,雖然自信尚能傳達原意。我希望一般的讀者,即使對科學與文化這等大題目沒有興趣,至少可以自通俗的解說中,了解人類進步的艱苦歷程,把它當做一種故事來看。希望讀者能分享我在翻譯中所得到的樂趣。這本書涉及的範圍很廣,自考古學到生物學幾乎無所不包,雖然談問題都在一般了解的範圍內,在翻譯工作上,仍不能不有一些困難,為此曾請教幾位教授先生在名詞與僻字的翻譯上幫忙,特別在這裡表示謝意,但譯書中仍有甚至為專家所不能首肯的翻譯方法,自然仍由我負責,因時間與才學所限,錯謬難免,尚請讀者賜教。
  本書翻譯期間,內人中行不但曾不斷給我鼓勵,而且譯出了圖版的說明,讀過了大部份的譯文。出版期間,高上秦兄曾多方協助,提供意見,並實際幫忙編排了版面。辛勤與盛意,感激之情非言辭所可表達。

漢寶德 一九七五年冬於 東海大學

人是獨一無二的造物,他有一些異稟使之在眾生之中超然特立。所以不同於萬物者,他不是大地中的一物──他是大地塑造者。在生理上、心理上,他都是自然的開拓者,是無所不在的動物,在各大洲生存,不是覓處棲身,而是造屋而居。
  據說在一七六九年,西班牙人來到太平洋岸,加利福尼亞的印第安人常說每到月圓,魚類會在海灘上跳舞。誠然,當地有一種魚,一類銀漢魚,跳出水面在高潮線之上生蛋。雌魚先把尾部埋在沙中,然後生蛋,雄魚則繞行四周,使卵受精。為什麼要滿月?因為最高潮水的時間間隔為九至十天,使在沙中受精、孵育不受干擾,等到第二高潮時,海水可把孵化的小魚帶回大洋中。
  在天地間,每一個景象無不充滿了此種準確而優美的適應,動物與環境之適應如同齒輪之相契合。冬眠的刺蝟等到春天再行新陳代謝,而回到生命中。蜂鳥拍擊著空氣,把針樣尖的嘴伸到花蕊中去。蝴蝶模仿樹葉,即使有毒的動物也欺騙其掠食者。地鼠鑽洞,好像有人把它設計成機械往復的零件一樣。


  因此數百萬年的演變,使此類銀漢魚準確的配合著海潮生育著。但是自然──生物的演化──並沒有把人類配合到某一特定的環境中。相反的,與魚類比較起來,他的生存裝備粗陋;然而──這是人類情態的矛盾──卻給了他一個適合一切環境的裝備。在成千成萬的動物中,爬的、飛的、行走的、游泳的,只有人不為環境所侷限。他的想像力,推理的能力,他情感的敏銳度及堅韌度,使他不接受環境,而要改變環境。而人類世代以來再造環境的一連串的發明,是另一種演化──不是生物的,而是文化的。我把這一系列的光榮文化的頂點稱為「文明的躍升」。

  我使用「躍升」一字有特別的意思在。人類與萬物之不同在於其想像力的稟賦。他計劃、發明、發現,結合各種天才,他越學著用繁複與親密的方法結合天才,他的發現越發精妙而深入。因此,各個時代各個文化的偉大發現,在技術上、科學上、藝術上,越來越表現出一個更豐盛更繁密的人類造詣的結合,表現他的稟賦上登的梯階。
  當然,對於一般人,尤其是科學家,總希望人類最有創造力的成就是最近完成的。我們確實有理由為現代的成就感到驕傲。想想在DNA螺旋中遺傳密碼的闡釋,乃至正進步中的對人類腦子機能的研究,想想自相對論或在原子中物質的微小活動中所得到的哲學識見!
  但若只欣賞當代的成就,忽略了過去(或信賴未來)乃是知識上的趣談。因為人類的成就,特別在科學上,不是已完結的博物館。而是一種進程,煉金師們的初步實驗也有其了不得的地位,而中美洲馬雅的天文學家竟為自己發明了很精密的算數,與舊大陸(Old World)無關。安地斯山(Andes) 中的馬丘比丘(Machu Picchu) ,與摩爾人治下的西班牙在阿爾罕布拉宮(Alhambra) 的幾何。在五百年後的今天看來,乃裝飾藝術中的精美作品。但如果我們欣賞至此,則我們難免把構成這些作品的二大文化的原創性遺漏了。在那個時候,那些文化對當時的人們是非常重要而顯明的,就像今天我們看到DNA的構造一樣。

   每一時代均有一轉捩點,一種觀看與確定這世界整體性的新方法。這一觀點被凍結在止住了時間的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 的雕像上,凍結在歐洲中世紀的鐘錶上,當時似乎要為天體下一個定論。每一文化都打算把它那想像中的一刻定住;那對自然或人生觀念改變的一刻。但回顧起來,同樣引起我們注意的是連續性──那些在文明與文明間流動移轉的思想。在現代化學中沒想到合金會產生新性質,卻是早在基督時代的南美洲就已經發現了,而在亞洲的發現更早。原子的分裂與融合在概念上是自史前的發現中導出來的:石頭及所有物質都有分裂然後重新組合的構造。而人為的生物學發明大約同樣久遠:農業──如野麥的種植──及馴馬騎馬的大膽想法。
  在討論轉捩點與文化的連續性時,我大體而不嚴格的遵照時間的順序。因為使我感到興趣的乃人類心靈,展開其多方面天才的歷史。我要把他的思想,特別在科學上的思想,連到人類獨稟的天賦的來源上。我所要寫的,即多年來使我沉潛其中的,乃人類表達思想的方法,而其本然,原是屬於人的。
  因此這些章節是貫穿知性歷史的過程,是我個人到達人類成就之高點的旅程。人之成長乃因發覺了自己天賦的完整,他的天才與官能,在此過程中他所創造的,是他了解自然,了解自我的階段中所留下的紀念碑──就是詩人葉慈(Yeats) 所說的「不會蒼老的智力的紀念碑」。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