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某首相之死
說到青瓦臺,就會想到韓國總統府,總統府南邊緊鄰景福宮,也就是朝鮮王朝故宮。此地為觀光熱門景點。宮殿正門的光化門於韓戰燒毀,朴正熙執政期間重建門樓,目前正在修復,移回最初的位置。
西元一八九六年二月十一日,距今約一百一十年前,時任首相金弘集在光化門外,遭聚集群眾殺害,享年五十五歲。首相遇害相當嚴重,眾多書籍皆有記載,然而目前卻無任何專文探討,僅把此事件當作該時期的一段插曲。
回顧歷史,首相遇害從古至今不勝枚舉。日本人會感到奇怪,也許是因為日本過去鮮少發生此類事件。但即便如此,日本也曾發生原敬、犬養毅等人遇刺事件。若再加上內閣閣員或曾任首相的人物,數量又更多了。日本都已如此,更何況是當年政局不穩、歷代政爭不斷的朝鮮王朝。由於此類事件在韓國史上屢見不鮮,因此金弘集之遇害未受重視,也不令人意外。
然而,金弘集並非突然遇刺,而是遭群眾虐殺。金弘集也知道自己將被殺害,在表示「為了朝鮮人而遇害是天命」之後,從容赴死。筆者認為此事件之經過前所未聞。雖不敢斷定史上絕無僅有,但也屈指可數。由此可窺見當時朝鮮政局的詭譎。
日清戰爭(又稱甲午戰爭)後,金弘集獲日本支持,重新組閣,著手進行現代化政治改革。但政策其中一環是皇室與政府職權分離,國王和王妃不參政,引起皇室大力反彈。西元一八九五年十月,日本人在景福宮殺害閔妃,授意金弘集收拾善後,此舉使他完全失去朝鮮高宗的支持。
此外,政府頒布斷髮令,要求人民剪除髮髻,重視傳統習俗的保守派本土士紳,也表達強烈反對。新年過後,殺害朝鮮國母的惡行激怒民眾,反日情緒愈演愈烈,民眾也對金弘集政府愈發不滿。
社會氛圍一觸即發,閔妃遇害後,高宗感到危機四伏,便與遠離政治中心的親俄派官員聯手。他們隨即逃出景福宮,前去俄國大使館避難,組成新政府。新政府宣布金弘集舊政權的重要人士有罪,下令逮捕。
於是,以政變推翻政權成為事實。朝鮮全國上下,不論官民皆反對金弘集,他在絕望之餘,從容步上黃泉。
金弘集的生涯
由此看來,金弘集是因為支持日本侵略朝鮮,才害自己落得慘死下場。此種看法並無錯誤,但僅以此事斷定事情全貌,也就忽略了當時朝鮮國內外政治情勢的複雜詭譎。
金弘集本籍慶州,號道園、以政學齋。西元一八六八年,金弘集二十七歲時文科及第入仕。說也奇怪,在這一年,朝鮮與經歷明治維新的日本,正巧因文書格式等問題而爭執不下。此外,僅兩年前,朝鮮才剛發生天主教鎮壓事件、法國艦隊侵犯朝鮮,以及舍門將軍號(General Sherman)事件。金弘集初入政壇,朝鮮便不得不面對西方國家,乘著國際政治的怒濤航行,進入多事之秋。
自此之後,仕途平穩的金弘集面臨人生第一個轉捩點。西元一八七六年,朝鮮與日本進行《江華條約》之談判。
條約雖已簽訂,但貿易項目與稅率等具體實施細項,朝鮮卻與日本意見不合,因此繼續交涉。西元一八八〇年,朝鮮指派金弘集為第二次修信使,前往日本。東亞政治情勢在一八八〇年代開始變化,揭開其序幕者,就是金弘集。
此時,清朝已在日本設立駐外使館,第一任駐日公使為何如璋。金弘集前去位於東京芝區的清朝駐日使館,拜訪何如璋。他們不僅討論朝鮮與日本的談判,金弘集也向何如璋討教,朝鮮今後應採取何種對外方針,他還獲得何如璋屬下黃遵憲所撰寫的小冊子《朝鮮策略》。《朝鮮策略》建議朝鮮與美國簽訂條約,並與清朝保持密切關係。此書為朝鮮與西方列強訂定條約的契機,因此相當知名。
金弘集此後被視為對外談判專家,常被委以外交談判重任。西元一八八一年,他出任經理總理機務衙門事,到了西元一八八二年,不僅歷任戶曹參判、工曹參判、機務處堂上,還被任命為與美國、英國、德國簽訂條約的議約副官,事實上已全權代表朝鮮。之後他與清朝的馬建忠緊密合作,成功簽署條約。
西元一八八二年夏季,壬午軍亂爆發,他在日本與清朝間來回奔走,遵照馬建忠指示,處理陷入膠著的對日談判,之後朝鮮與日本締結《濟物浦條約》。隨後,他又立即被派往北京,參與善後決策。在這段時間,負責朝鮮政策的馬建忠對他信賴有加,讚他「聰明又識時務」、「不愧是朝鮮的一號人物」。
親清?親日?
這麼說來,比起日本,金弘集當初似乎反而與清朝較為親近。
西元一八八四年底,金玉均等人利用日本勢力發動政變奪權。金弘集未參與甲申政變,但在隔年的外交談判中,面對日本全權代表外務卿井上馨,卻一步也不退讓,讓井上相當苦惱。
回顧金弘集之經歷,他絕非支持日本侵略朝鮮的「親日派」。反之,他傾向與清朝合作,對抗日本,並壓制與日本結盟的國內勢力。他的品格、見識與手腕,獲得清朝高度讚揚。因此,應該將他歸為親清派。
西元一八八〇年代後期,朝鮮朝廷決定與清朝拉開距離,金弘集也被降職到閒差。自此約十年後,他被蒙上「親日派」污名,遭到殺害。這些年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日本在日清戰爭中戰勝清朝,金弘集得到日本支持,成為內閣之首。說穿了,就是他選擇靠向另一邊。雖說這麼做也沒錯,但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他非死不可的原因又是為何?
首相慘死,外國的駐外使館內還有一國宮廷與政府。此種不尋常的事態,究竟會帶來何種後果?這已不是金弘集個人的問題,也不是朝鮮本國的問題。我們應該從東亞歷史的進程,尋找問題的答案。
某首相之死
說到青瓦臺,就會想到韓國總統府,總統府南邊緊鄰景福宮,也就是朝鮮王朝故宮。此地為觀光熱門景點。宮殿正門的光化門於韓戰燒毀,朴正熙執政期間重建門樓,目前正在修復,移回最初的位置。
西元一八九六年二月十一日,距今約一百一十年前,時任首相金弘集在光化門外,遭聚集群眾殺害,享年五十五歲。首相遇害相當嚴重,眾多書籍皆有記載,然而目前卻無任何專文探討,僅把此事件當作該時期的一段插曲。
回顧歷史,首相遇害從古至今不勝枚舉。日本人會感到奇怪,也許是因為日本過去鮮少發生此類事件。但即便如此,日本也曾發生原敬、犬養毅等人遇刺事件。若再加上內閣閣員或曾任首相的人物,數量又更多了。日本都已如此,更何況是當年政局不穩、歷代政爭不斷的朝鮮王朝。由於此類事件在韓國史上屢見不鮮,因此金弘集之遇害未受重視,也不令人意外。
然而,金弘集並非突然遇刺,而是遭群眾虐殺。金弘集也知道自己將被殺害,在表示「為了朝鮮人而遇害是天命」之後,從容赴死。筆者認為此事件之經過前所未聞。雖不敢斷定史上絕無僅有,但也屈指可數。由此可窺見當時朝鮮政局的詭譎。
日清戰爭(又稱甲午戰爭)後,金弘集獲日本支持,重新組閣,著手進行現代化政治改革。但政策其中一環是皇室與政府職權分離,國王和王妃不參政,引起皇室大力反彈。西元一八九五年十月,日本人在景福宮殺害閔妃,授意金弘集收拾善後,此舉使他完全失去朝鮮高宗的支持。
此外,政府頒布斷髮令,要求人民剪除髮髻,重視傳統習俗的保守派本土士紳,也表達強烈反對。新年過後,殺害朝鮮國母的惡行激怒民眾,反日情緒愈演愈烈,民眾也對金弘集政府愈發不滿。
社會氛圍一觸即發,閔妃遇害後,高宗感到危機四伏,便與遠離政治中心的親俄派官員聯手。他們隨即逃出景福宮,前去俄國大使館避難,組成新政府。新政府宣布金弘集舊政權的重要人士有罪,下令逮捕。
於是,以政變推翻政權成為事實。朝鮮全國上下,不論官民皆反對金弘集,他在絕望之餘,從容步上黃泉。
金弘集的生涯
由此看來,金弘集是因為支持日本侵略朝鮮,才害自己落得慘死下場。此種看法並無錯誤,但僅以此事斷定事情全貌,也就忽略了當時朝鮮國內外政治情勢的複雜詭譎。
金弘集本籍慶州,號道園、以政學齋。西元一八六八年,金弘集二十七歲時文科及第入仕。說也奇怪,在這一年,朝鮮與經歷明治維新的日本,正巧因文書格式等問題而爭執不下。此外,僅兩年前,朝鮮才剛發生天主教鎮壓事件、法國艦隊侵犯朝鮮,以及舍門將軍號(General Sherman)事件。金弘集初入政壇,朝鮮便不得不面對西方國家,乘著國際政治的怒濤航行,進入多事之秋。
自此之後,仕途平穩的金弘集面臨人生第一個轉捩點。西元一八七六年,朝鮮與日本進行《江華條約》之談判。
條約雖已簽訂,但貿易項目與稅率等具體實施細項,朝鮮卻與日本意見不合,因此繼續交涉。西元一八八〇年,朝鮮指派金弘集為第二次修信使,前往日本。東亞政治情勢在一八八〇年代開始變化,揭開其序幕者,就是金弘集。
此時,清朝已在日本設立駐外使館,第一任駐日公使為何如璋。金弘集前去位於東京芝區的清朝駐日使館,拜訪何如璋。他們不僅討論朝鮮與日本的談判,金弘集也向何如璋討教,朝鮮今後應採取何種對外方針,他還獲得何如璋屬下黃遵憲所撰寫的小冊子《朝鮮策略》。《朝鮮策略》建議朝鮮與美國簽訂條約,並與清朝保持密切關係。此書為朝鮮與西方列強訂定條約的契機,因此相當知名。
金弘集此後被視為對外談判專家,常被委以外交談判重任。西元一八八一年,他出任經理總理機務衙門事,到了西元一八八二年,不僅歷任戶曹參判、工曹參判、機務處堂上,還被任命為與美國、英國、德國簽訂條約的議約副官,事實上已全權代表朝鮮。之後他與清朝的馬建忠緊密合作,成功簽署條約。
西元一八八二年夏季,壬午軍亂爆發,他在日本與清朝間來回奔走,遵照馬建忠指示,處理陷入膠著的對日談判,之後朝鮮與日本締結《濟物浦條約》。隨後,他又立即被派往北京,參與善後決策。在這段時間,負責朝鮮政策的馬建忠對他信賴有加,讚他「聰明又識時務」、「不愧是朝鮮的一號人物」。
親清?親日?
這麼說來,比起日本,金弘集當初似乎反而與清朝較為親近。
西元一八八四年底,金玉均等人利用日本勢力發動政變奪權。金弘集未參與甲申政變,但在隔年的外交談判中,面對日本全權代表外務卿井上馨,卻一步也不退讓,讓井上相當苦惱。
回顧金弘集之經歷,他絕非支持日本侵略朝鮮的「親日派」。反之,他傾向與清朝合作,對抗日本,並壓制與日本結盟的國內勢力。他的品格、見識與手腕,獲得清朝高度讚揚。因此,應該將他歸為親清派。
西元一八八〇年代後期,朝鮮朝廷決定與清朝拉開距離,金弘集也被降職到閒差。自此約十年後,他被蒙上「親日派」污名,遭到殺害。這些年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日本在日清戰爭中戰勝清朝,金弘集得到日本支持,成為內閣之首。說穿了,就是他選擇靠向另一邊。雖說這麼做也沒錯,但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他非死不可的原因又是為何?
首相慘死,外國的駐外使館內還有一國宮廷與政府。此種不尋常的事態,究竟會帶來何種後果?這已不是金弘集個人的問題,也不是朝鮮本國的問題。我們應該從東亞歷史的進程,尋找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