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班長──廖木旺
自金融界退休、今年62歲的木旺兄,自2011年起連續四年參加「環球傳騎」,和政治兄同為最先完成單車環球夢的兩位騎士。由於資歷深、樂於主動協助伙伴的個性,讓他贏得「班長」稱號。
「退休的第一年,我就帶著兒子騎車環島,第一次出發不太順利,上路不久就爆胎了,補了再騎,還是不行,表示我的補胎技術有問題,我就回頭了。第二次出發時是農曆七月,我姐姐說︰鬼月出門做什麼?我想,好吧,不要犯忌諱。忍了一週實在忍不住了,因為我的計畫已經是箭在弦上,這一次我誰也沒告訴,跟兒子說︰兒子,我們走吧!就上路了。」那年正是兒子要上高中前的暑假。
這是第一次騎車環島,父子倆經歷許多挑戰,最後完成了。之後他也完成了登玉山、泳渡日月潭的計畫。接下來呢?「我就打聽有什麼活動是可以到處去走走、看看的?2010年因緣際會參加了黃進寶先生從福州騎車到北京的活動,之後又參加了三十一天台北到北京的騎行活動……」那時他就聽說有「單車環球」的計畫,很心動,一直很期待環球之旅,後來他從其他車友那裡得知我有單車環球的活動,就聯繫我,2011年開始參加「環球傳騎」。
這四年行程留下許多照片,還有許多難忘的回憶︰「到了新疆,一路上吃了好多水蜜桃、葡萄,比這一輩子吃得都多,便宜又好吃,葡萄真的超甜!」「塞里木湖太美了,藍天白雲鳥飛,牛羊馬群彩霞……簡直就是夢中的美景。我們沿湖騎了半圈,真的好美。」「我們在吉爾吉斯湖邊住蒙古包、吃當地料理。那天很冷,接近零下了……」騎經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時,「我看到一隻小熊,國家公園的警察剛好過來,對牠拍拍手,把牠趕走,牠就走了……」「美國就是很大,路就是那麼長,看不到邊際,路兩邊沒有樹也沒有遮蔽物,整條路又不能隨便停車。這樣的路騎起來感覺不錯,但就是找不到地方休息,頭上就是太陽,找不到地方遮蔽。我真的佩服守忠,騎美國這一段不容易,假如沒有支援車,恐怕我會打退堂鼓。」
現在不時會企畫個人行程到國外騎車的木旺說︰「騎車可以強身,還可周遊列國,我很喜歡。」在61歲時完成「環球傳騎」壯舉,「這對自己是一個挑戰,也是送給自己最棒的一件禮物。」「我們這個團隊很棒,包括主辦單位和車友伙伴們。有些伙伴是一起共患難了好幾年的,彼此之間感情很好;也有新加入的伙伴,大家也相處得很好,騎車的人心胸都很開朗。希望我們能一直騎下去,騎到不能騎為止,騎到大家都上天堂了還可以接著騎……」這麼說著時,雖然已年過六十,但木旺兄的神情還有如少年一般,單純、熱情、快樂。
探索更多可能性──小妹(楊惠馨)
生於一九七九年的小妹(楊惠馨)是小兒科醫師,因為年齡在隊友中屬於小輩,所以大家都叫她「小妹」。醫生工作十分忙碌,少有空閒時間,「那年我把兩年的休假併在一起,去中亞騎車旅行一個月。」對於要進入伊朗這個國家,小妹曾經有一些抗拒感,因為它規定女生一定要戴頭巾,不得露出頭髮,她不太服氣,一是想渾水摸魚裝男生,二是「我有一個有點瘋狂的想法,想試看看。那時我總醫師快畢業了,畢業之後就去當主治醫師,就更沒有機會這樣搞自己。錯過這次,這輩子大概也沒有機會理光頭了。」雖然理了個光頭,但還是被發現是女生,有一次上廁所,小妹進女廁被趕出來,「我本來就話很少的人,也不多解釋啦,就去上男廁。」領隊姜薑解手解到一半轉頭往旁邊一看嚇一跳︰「哇!怎麼是妳?妳怎麼會在這裡?」
一個月頭髮長不了多少,放完假回醫院上班,她的造型有點嚇壞了醫院其他同事,「有些人以為我遭遇了什麼情變或打擊。沒事嘛,就這樣而已。時間長了頭髮就長出來啦。」小妹一貫酷酷、幽默地說。
「中亞那幾個國家,我最喜歡烏茲別克,那裡的人熱情,活得很開心。吉爾吉斯山區的風景非常美,泥火山顏色的山,映著碧藍如寶石的湖……」其實小妹並不是「車友」,平常沒有在騎車,剛開始體力還比不上那些老人家,「還要他們給我加油鼓勵,大家都對我很好。」在吉爾吉斯時山路很多,有一天小妹騎在最後,那是一段很長的上坡,還碰上輪胎爆胎……「到了最後一個上坡,很陡,其他人都已經騎到了,王維裕阿公遠遠看到我快騎到了,他一路跑到山坡最下面等我,跟我說︰『緊哩,加油!不可以停下來……』幫我加油,陪我一路跑上坡……後來還好慢慢就跟得上了。」一起騎車的車友由於曾經共患難,感情也特別好,有一次阿公講自己的故事講到泫然欲泣……一起旅行,分享生命故事,是一種共享生命暖度的美好。
而騎車旅行,更像是一種與自我的深度對話。騎車的時候是獨處的時刻,雖然也許前後有伙伴,但烈日酷暑下的每一步踩踏、寒風冷雨中的每一個呼吸,都是自己的。很多時候,脫離原本熟悉的環境,意識也得以解放,種種平日輕易不現形的記憶、思維得到釋放與舒展──那也許是一種「放空」的狀態,也可能是某些生命重要情境的回溯。「旅行時,一幕又一幕景象映入進眼簾,一邊回想生命中曾經發生的一些時刻,突然就有不一樣的觀照。當時經歷的當下自己在裡面,是當事人,這時再回想,像是站在外面看,一些沒有注意的、遺漏的畫面會出現,會讓我有一些新的想法。」
釋放了的思維是天馬行空的,可以內溯,可以外展,可以很近又可以很遠。「我喜歡去比較古老、有歷史的地方。有故事的地方,能夠引發無邊無際、很開闊的想像。譬如說這條路是過去十字軍征戰時曾經走過的路,現在也許只是一條尋常的公路,但腦中馬上可以浮現當年大軍征戰時的場面和故事……」把眼前的景象和過去的歷史連結在一起,顯然是旅行的一大樂趣,「記得那年中亞行,有天我們去參觀位於伊朗的一座聖山,在山上眺望整片遼闊的土地,我跟隊友討論︰在那個沒有現代科技的時代,這一大片土地到底是怎麼管理的?……」其實小妹並不是「車友」,平常沒有在騎車,剛開始體力還比不上那些老人家,「還要他們給我加油鼓勵,大家都對我很好。」在吉爾吉斯時山路很多,有一天小妹騎在最後,那是一段很長的上坡,還碰上輪胎爆胎……「到了最後一個上坡,很陡,其他人都已經騎到了,王維裕阿公遠遠看到我快騎到了,他一路跑到山坡最下面等我,跟我說︰『緊哩,加油!不可以停下來……』幫我加油,陪我一路跑上坡……後來還好慢慢就跟得上了。」一起騎車的車友由於曾經共患難,感情也特別好,有一次阿公講自己的故事講到泫然欲泣……一起旅行,分享生命故事,是一種共享生命暖度的美好。
而騎車旅行,更像是一種與自我的深度對話。騎車的時候是獨處的時刻,雖然也許前後有伙伴,但烈日酷暑下的每一步踩踏、寒風冷雨中的每一個呼吸,都是自己的。很多時候,脫離原本熟悉的環境,意識也得以解放,種種平日輕易不現形的記憶、思維得到釋放與舒展──那也許是一種「放空」的狀態,也可能是某些生命重要情境的回溯。「旅行時,一幕又一幕景象映入進眼簾,一邊回想生命中曾經發生的一些時刻,突然就有不一樣的觀照。當時經歷的當下自己在裡面,是當事人,這時再回想,像是站在外面看,一些沒有注意的、遺漏的畫面會出現,會讓我有一些新的想法。」
釋放了的思維是天馬行空的,可以內溯,可以外展,可以很近又可以很遠。「我喜歡去比較古老、有歷史的地方。有故事的地方,能夠引發無邊無際、很開闊的想像。譬如說這條路是過去十字軍征戰時曾經走過的路,現在也許只是一條尋常的公路,但腦中馬上可以浮現當年大軍征戰時的場面和故事……」把眼前的景象和過去的歷史連結在一起,顯然是旅行的一大樂趣,「記得那年中亞行,有天我們去參觀位於伊朗的一座聖山,在山上眺望整片遼闊的土地,我跟隊友討論︰在那個沒有現代科技的時代,這一大片土地到底是怎麼管理的?……」在參加「環球傳騎」的車友中,也有些像小妹這樣獨自參加的女性,她們通常各有自己的專業、生活和家庭,對她們而言,騎車旅行是否是忙碌生活之餘的一種調劑、充電?「這樣講也可以。」小妹說︰「每天待在同樣的環境裡也會厭煩。我不想一直待在同一個城市,想去看看不同的地方。雖然並不確知旅行會帶給我什麼,但至少先『不一樣』再說吧!」──或許,這是這個時代裡某些女性的寫照︰她們不想要一成不變的生活,不想要全盤接受這個社會賦予自己的定義,她們,不斷地探索世界、探索自己,嘗試去發現、去找到自己真正想追求的,不放棄讓自己具有更多可能性。
自金融界退休、今年62歲的木旺兄,自2011年起連續四年參加「環球傳騎」,和政治兄同為最先完成單車環球夢的兩位騎士。由於資歷深、樂於主動協助伙伴的個性,讓他贏得「班長」稱號。
「退休的第一年,我就帶著兒子騎車環島,第一次出發不太順利,上路不久就爆胎了,補了再騎,還是不行,表示我的補胎技術有問題,我就回頭了。第二次出發時是農曆七月,我姐姐說︰鬼月出門做什麼?我想,好吧,不要犯忌諱。忍了一週實在忍不住了,因為我的計畫已經是箭在弦上,這一次我誰也沒告訴,跟兒子說︰兒子,我們走吧!就上路了。」那年正是兒子要上高中前的暑假。
這是第一次騎車環島,父子倆經歷許多挑戰,最後完成了。之後他也完成了登玉山、泳渡日月潭的計畫。接下來呢?「我就打聽有什麼活動是可以到處去走走、看看的?2010年因緣際會參加了黃進寶先生從福州騎車到北京的活動,之後又參加了三十一天台北到北京的騎行活動……」那時他就聽說有「單車環球」的計畫,很心動,一直很期待環球之旅,後來他從其他車友那裡得知我有單車環球的活動,就聯繫我,2011年開始參加「環球傳騎」。
這四年行程留下許多照片,還有許多難忘的回憶︰「到了新疆,一路上吃了好多水蜜桃、葡萄,比這一輩子吃得都多,便宜又好吃,葡萄真的超甜!」「塞里木湖太美了,藍天白雲鳥飛,牛羊馬群彩霞……簡直就是夢中的美景。我們沿湖騎了半圈,真的好美。」「我們在吉爾吉斯湖邊住蒙古包、吃當地料理。那天很冷,接近零下了……」騎經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時,「我看到一隻小熊,國家公園的警察剛好過來,對牠拍拍手,把牠趕走,牠就走了……」「美國就是很大,路就是那麼長,看不到邊際,路兩邊沒有樹也沒有遮蔽物,整條路又不能隨便停車。這樣的路騎起來感覺不錯,但就是找不到地方休息,頭上就是太陽,找不到地方遮蔽。我真的佩服守忠,騎美國這一段不容易,假如沒有支援車,恐怕我會打退堂鼓。」
現在不時會企畫個人行程到國外騎車的木旺說︰「騎車可以強身,還可周遊列國,我很喜歡。」在61歲時完成「環球傳騎」壯舉,「這對自己是一個挑戰,也是送給自己最棒的一件禮物。」「我們這個團隊很棒,包括主辦單位和車友伙伴們。有些伙伴是一起共患難了好幾年的,彼此之間感情很好;也有新加入的伙伴,大家也相處得很好,騎車的人心胸都很開朗。希望我們能一直騎下去,騎到不能騎為止,騎到大家都上天堂了還可以接著騎……」這麼說著時,雖然已年過六十,但木旺兄的神情還有如少年一般,單純、熱情、快樂。
探索更多可能性──小妹(楊惠馨)
生於一九七九年的小妹(楊惠馨)是小兒科醫師,因為年齡在隊友中屬於小輩,所以大家都叫她「小妹」。醫生工作十分忙碌,少有空閒時間,「那年我把兩年的休假併在一起,去中亞騎車旅行一個月。」對於要進入伊朗這個國家,小妹曾經有一些抗拒感,因為它規定女生一定要戴頭巾,不得露出頭髮,她不太服氣,一是想渾水摸魚裝男生,二是「我有一個有點瘋狂的想法,想試看看。那時我總醫師快畢業了,畢業之後就去當主治醫師,就更沒有機會這樣搞自己。錯過這次,這輩子大概也沒有機會理光頭了。」雖然理了個光頭,但還是被發現是女生,有一次上廁所,小妹進女廁被趕出來,「我本來就話很少的人,也不多解釋啦,就去上男廁。」領隊姜薑解手解到一半轉頭往旁邊一看嚇一跳︰「哇!怎麼是妳?妳怎麼會在這裡?」
一個月頭髮長不了多少,放完假回醫院上班,她的造型有點嚇壞了醫院其他同事,「有些人以為我遭遇了什麼情變或打擊。沒事嘛,就這樣而已。時間長了頭髮就長出來啦。」小妹一貫酷酷、幽默地說。
「中亞那幾個國家,我最喜歡烏茲別克,那裡的人熱情,活得很開心。吉爾吉斯山區的風景非常美,泥火山顏色的山,映著碧藍如寶石的湖……」其實小妹並不是「車友」,平常沒有在騎車,剛開始體力還比不上那些老人家,「還要他們給我加油鼓勵,大家都對我很好。」在吉爾吉斯時山路很多,有一天小妹騎在最後,那是一段很長的上坡,還碰上輪胎爆胎……「到了最後一個上坡,很陡,其他人都已經騎到了,王維裕阿公遠遠看到我快騎到了,他一路跑到山坡最下面等我,跟我說︰『緊哩,加油!不可以停下來……』幫我加油,陪我一路跑上坡……後來還好慢慢就跟得上了。」一起騎車的車友由於曾經共患難,感情也特別好,有一次阿公講自己的故事講到泫然欲泣……一起旅行,分享生命故事,是一種共享生命暖度的美好。
而騎車旅行,更像是一種與自我的深度對話。騎車的時候是獨處的時刻,雖然也許前後有伙伴,但烈日酷暑下的每一步踩踏、寒風冷雨中的每一個呼吸,都是自己的。很多時候,脫離原本熟悉的環境,意識也得以解放,種種平日輕易不現形的記憶、思維得到釋放與舒展──那也許是一種「放空」的狀態,也可能是某些生命重要情境的回溯。「旅行時,一幕又一幕景象映入進眼簾,一邊回想生命中曾經發生的一些時刻,突然就有不一樣的觀照。當時經歷的當下自己在裡面,是當事人,這時再回想,像是站在外面看,一些沒有注意的、遺漏的畫面會出現,會讓我有一些新的想法。」
釋放了的思維是天馬行空的,可以內溯,可以外展,可以很近又可以很遠。「我喜歡去比較古老、有歷史的地方。有故事的地方,能夠引發無邊無際、很開闊的想像。譬如說這條路是過去十字軍征戰時曾經走過的路,現在也許只是一條尋常的公路,但腦中馬上可以浮現當年大軍征戰時的場面和故事……」把眼前的景象和過去的歷史連結在一起,顯然是旅行的一大樂趣,「記得那年中亞行,有天我們去參觀位於伊朗的一座聖山,在山上眺望整片遼闊的土地,我跟隊友討論︰在那個沒有現代科技的時代,這一大片土地到底是怎麼管理的?……」其實小妹並不是「車友」,平常沒有在騎車,剛開始體力還比不上那些老人家,「還要他們給我加油鼓勵,大家都對我很好。」在吉爾吉斯時山路很多,有一天小妹騎在最後,那是一段很長的上坡,還碰上輪胎爆胎……「到了最後一個上坡,很陡,其他人都已經騎到了,王維裕阿公遠遠看到我快騎到了,他一路跑到山坡最下面等我,跟我說︰『緊哩,加油!不可以停下來……』幫我加油,陪我一路跑上坡……後來還好慢慢就跟得上了。」一起騎車的車友由於曾經共患難,感情也特別好,有一次阿公講自己的故事講到泫然欲泣……一起旅行,分享生命故事,是一種共享生命暖度的美好。
而騎車旅行,更像是一種與自我的深度對話。騎車的時候是獨處的時刻,雖然也許前後有伙伴,但烈日酷暑下的每一步踩踏、寒風冷雨中的每一個呼吸,都是自己的。很多時候,脫離原本熟悉的環境,意識也得以解放,種種平日輕易不現形的記憶、思維得到釋放與舒展──那也許是一種「放空」的狀態,也可能是某些生命重要情境的回溯。「旅行時,一幕又一幕景象映入進眼簾,一邊回想生命中曾經發生的一些時刻,突然就有不一樣的觀照。當時經歷的當下自己在裡面,是當事人,這時再回想,像是站在外面看,一些沒有注意的、遺漏的畫面會出現,會讓我有一些新的想法。」
釋放了的思維是天馬行空的,可以內溯,可以外展,可以很近又可以很遠。「我喜歡去比較古老、有歷史的地方。有故事的地方,能夠引發無邊無際、很開闊的想像。譬如說這條路是過去十字軍征戰時曾經走過的路,現在也許只是一條尋常的公路,但腦中馬上可以浮現當年大軍征戰時的場面和故事……」把眼前的景象和過去的歷史連結在一起,顯然是旅行的一大樂趣,「記得那年中亞行,有天我們去參觀位於伊朗的一座聖山,在山上眺望整片遼闊的土地,我跟隊友討論︰在那個沒有現代科技的時代,這一大片土地到底是怎麼管理的?……」在參加「環球傳騎」的車友中,也有些像小妹這樣獨自參加的女性,她們通常各有自己的專業、生活和家庭,對她們而言,騎車旅行是否是忙碌生活之餘的一種調劑、充電?「這樣講也可以。」小妹說︰「每天待在同樣的環境裡也會厭煩。我不想一直待在同一個城市,想去看看不同的地方。雖然並不確知旅行會帶給我什麼,但至少先『不一樣』再說吧!」──或許,這是這個時代裡某些女性的寫照︰她們不想要一成不變的生活,不想要全盤接受這個社會賦予自己的定義,她們,不斷地探索世界、探索自己,嘗試去發現、去找到自己真正想追求的,不放棄讓自己具有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