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002開頭:在冰島見證暖化的震撼

再次揹起背包,踏上第二趟綠色流浪,正逢台灣為了核四議題爭論得不可開交的四月天,政府與上街頭的人民兩相對峙,沒有共識。無論台灣將來的能源選項為何,我們都得面對「氣候變遷,全球暖化」下的生活型態改變,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與其被動的當一個抱怨者而沒有任何作為,我更渴望看見世界各國的努力。希望台灣環境的未來能因為設計而變得更美好。
為什麼選擇再一次揹起背包,踏上另外一段為期四個月的旅程?旅行的每一天我都不斷問自己這個問題,直到我踏上了冰島,這個問題的答案從此不再動搖。
冰島不愧是「火」與「冰」共存的化外之地。這處遺落在歐洲與美洲板塊交界的島國,有著壯闊多變的火山地形,以超乎尺度的造型綿延在環島公路旁;地圖上那幾座長年冰封的山頭,即便夏日,仍然呈現一片雪白。
位在冰島東南方,長年冰封的山腳下,有著一處近百年才隨著全球暖化產生的冰河湖。照片上看著結冰,光是想像都覺得冷,卻沒想到,其實是一個現實的可悲。
身旁氣溫大約十度左右,為什麼還會結冰呢?原來是千年冰河的緊密結構,讓這些浮冰比起一般冰塊更為紮實,而此刻成為景點的冰河湖,就是遠方山上那座冰河融化流下的巨大冰塊;而湖水,就是這些冰塊的最終歸途。
淡藍色、白色、透明無瑕,冰河浮冰的顏色純淨;島嶼型、山型、壯闊無邊,冰河浮冰的形狀多變。近看,每一個浮冰都是一個世界;遠觀,冰島地圖上終年不化的冰山主峰仍然雄偉。搭乘著水陸兩用船,更近距離的靠近浮冰,瞬間深感自己渺小,想像著這些龐然大物,即將慢慢融化成身邊的湖水,我驚豔著身邊的美,也帶著一些忐忑。
當我人就站在浮冰旁的小丘上,看著眼前的這片壯闊,遠遠的能看見那條冰河退縮線。但是,我不知道若是有一天我再回來,遠方冰河的邊界還會繼續後退到哪裡?
有太多事情,我們以為它很遠,跟自己無關,所以依然故我;但是當它就在眼前真實呈現時,不得不承認,全球暖化的事實正在發生! 這一刻,我終於明白,也更加堅定自己旅行的初衷。
透過這本書,我想分享更多在旅行中所體驗過的永續設計人事物,讓散布在世界每一個角落的種子,默默付出的結晶,可以轉化為更多鼓勵人們改變的力量,讓人們更能謙卑的對待環境與土地,讓環境能因為設計而變得更美好。003-03荷蘭阿姆斯特丹GWL社區

百年以前,位在阿姆斯特丹市區西邊,曾經有座自來水廠,為阿姆斯特丹的居民們,每天提供乾淨水源。如今,滄海桑田,自來水廠早已移往它處,但是這片土地卻不荒蕪。
從一九八九年開始,配合著荷蘭的住宅福利政策,廢棄的自來水廠搖身一變,成為了今日全球社會住宅標竿典範的GWL社區。
其實,上網搜尋關鍵字「GWL社區」便會清楚的發現,這個社區對於台灣的政府部門來說,絕對不陌生,因為台灣的地方政府,從北到南幾乎都曾經到過這裡參訪考察。
事實上,對於「社會住宅」在台灣推動的可能性,官員們想必心中都有些藍圖。但是,要用什麼樣的「語言」來和民眾溝通討論,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我們的土地,那是另一門功課。
這就是我想要親自走訪這裡的原因!其實GWL社區有好多層面都可以仔細剖析,無論是環境整合的策略、歷史建築的活化、或是社區本身與周遭街廓的連結。透過自己的體驗,嘗試用更簡單的描述,讓人們對於社會住宅與環境整合的可行性,有不同層面的認識。

空間配置的包容性
社區能成為典範,最大的原因是「兼容並蓄」。社會住宅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而是融合私人民宅的綜合社區。
在這裡最明顯的感受,是根本無法用視覺去分辨社會住宅或私人民宅,建造的好品質,讓整體外觀看起來和諧,沒有偷工減料、便宜行事的刻板印象。透過景觀設計的整合,大家生活在共同的公共空間,沒有藩籬。
和這裡的居民聊天,最為當地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因為這邊規劃的好,不但沒有拖垮周邊房價,反而連帶使得附近房價小幅上漲。看他們眉飛色舞的描述,我明白了!居住社會住宅的人保有尊嚴,周遭居民的環境品質也跟著改善,這就是GWL社區最成功的原因。

住宅群落的配置原則

規畫之初的用心,讓整體空間更為活用。將樓層數較高、且戶數較多的社會住宅,採用大樓形式,配置在社區西北側,其他各戶私有住宅則穿插在社區東邊區塊。這樣一來,上午的時間,整個社區都可以充分享受日光;到了下午或傍晚,又可以利用社會住宅的大樓創造陰影,為中央的開放空間創造相對舒適活動環境。
整體來說,社區透過這樣的空間布局,能夠有效減少車輛噪音,為社區保留完整而高品質的景觀步行空間。因此,社區的強烈共識就是要創造「無車環境」,街廓外的輕軌車站與社區多處動線連結,方便居民搭乘。至於成為配角的個人汽車,在整個社區中的區塊,只剩下西側邊緣的小小停車空間。
自來水廠舊建築改造

記憶的傳承,是一把穿越時空的鑰匙。GWL社區的前身是自來水廠,這樣的歷史痕跡,即便經過都市更新的改造,仍然保有印記。
白色水塔,再次刷上了嶄新白漆,醒目的矗立在社區北邊,增加社區的辨識度。抽水幫浦的機房,不再轟隆作響,巧妙地留下原有機具,室內空間也搖身一變,改造成帶有機械風格的餐廳,緊鄰著一旁的生態池,對外營業。
很貼心的是,餐廳不只提供餐點,更可說是GWL社區的最佳代言人。對於慕名而來,想要多認識這座社區的外地人,餐廳備有不同語言的歷史簡介,由服務生免費提供給需要的客人。
透過餐廳做為活廣告,提供社區內外的人一處交誼場所,不但能持續對外人分享社區的改造經驗,也能幫助社區帶來收益,又能有效活化古蹟,可說是一個三贏的營運模式。

開放空間開闢成露天農園

GWL社區的開放空間,不僅提供了社區居民寬闊的步行空間,更在社區中央的部分區域規劃城露天農園,提供社區民眾劃分認養,自行種植果菜花卉,對於喜歡拈花惹草的荷蘭人來說,這些不必砸大錢的小空間,反而是他們最喜歡的「公設」。

牆面綠化

荷蘭好多的建築物牆面都爬滿藤蔓,GWL社區當然不例外。建築物的立面緊靠著公共花園,所以爬藤植物能夠從地面一路攀爬,覆蓋整面牆。
爬藤能夠如此茂密,是經年累月,從土壤慢慢生長攀爬的結果,養分的來源來自土地,所以不需要刻意維護。相較之下,台灣現在很流行的綠牆,表面上標榜的是一種綠色的象徵, 可是大多業主又不願意多花成本做好維護和管理的系統,反而還間接創造出一堆塑膠殼,塞著一盆一盆的小植栽,實際的固碳效果有限,反而額外的資材又創造出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過去的工作經驗,讓我慢慢有這樣的省思,此刻看到GWL社區對於牆面綠化的態度,更深深覺得我們某些觀念也要與時俱進的調整。
社會住宅與環境整合,GWL社區用它二十多年來所累積的經驗,告訴世人不一樣的可能性。這不是鋪天蓋地的改變,而是歷史脈絡的延續;這沒有收入差距的藩籬,而是兼容並蓄的見證。離開這裡,其實學到最多的不是設計手法,而是領悟到一種信念,感受過一份價值。如今,我只是試著把那份感動,盡我所能的簡化,與更多人分享。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