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
人生有涯,行走無涯。如薯伯伯這樣的旅者,絕對是在今世將個體生命昇華為多重體驗。而這無比豐富的一切,源自於熱愛、尊重和天賦所賜的智慧,以及專業的旅行經驗。我尤為感念的是他對圖伯特(Tibet)和喜馬拉雅山地的深情——不僅在拉薩生活多年,多次徒步各地,還學會了藏語,並在佛學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他對這片土地的深刻理解與全身心投入,令人欽佩。
——茨仁唯色
一直覺得,薯伯伯文字中流露的精神,最接近一個我時時想起、不易翻譯的詞:free spirit。得知他的新書名字有逍遙二字,才想到,對了,就是逍遙。他在教我們在當前這時代逍遙地察看身邊一切,以開放的心去「游」於世,能夠把這種精神傳遞到文字上,實在不易!
——黃宇軒
旅行有兩種, 一種是外在的旅行, 另一種是往內心的旅行。薯伯伯無論內外的遊歷, 同樣精彩。
——鄒頌華
序
推薦序(一) 陳冠中(作家)
見文如見人,薯伯伯的新著就是他本色化成文字的出演,面貌同樣乾淨。
當年拉薩港人結緣之地、一家小咖啡館的年輕老板,現已具足多個讓我嚮往但學不來的分身,且各有成就。感謝共同摯友作家茨仁唯色多年前介紹我們結成忘年之交。
薯伯伯是我的網絡數碼安全老師,可惜我屢學屢忘。近年他更是我心中的公民知識份子好榜樣:他寫網上公論,以筆為幟,以身作則,所謂士別三日刮目相看,令馬齒徒增的我瞿然起敬。他日常生活實修減法,但也是野外生存甚至城內自保必須性裝備的選購達人,我常得到他的點撥,不過他可以憑一個常備行囊幾件速乾衣和美利奴毛衫加上十數款往往帶高科技設計的小法寶,不忌寒暑,素履以往,行遍世界。
說到境外旅遊,行有餘力的幾代香港人都樂此不疲,各施各法,薯伯伯則在《逍遙行稿——逆風翱翔》這本新著裡,提出了一個自洽的法門,舉一反三,娓娓道來,我為其吸引,深受其傳遞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感動,承認這個行旅法門於簡約、於厚積、於鍛鍊、於逍遙皆殊勝,雖然我做不到。
從岡仁波齊到乞力馬扎羅,從塔斯曼尼亞到坦桑尼亞,從巴米揚石刻、珠峰大本營、恆河、瀘沽湖、戈壁到撒哈拉,薯伯伯的足跡廣而變動不居。當然,較他抵達過更多富有名堂重要地點的香港人比比皆是,不論是世界遺產地或米其林星店,還是上觀北極光下探南極板塊,但薯伯伯去的是突尼西亞,不是摩洛哥,去了朝鮮,不是韓國,不止去印度、斯里蘭卡和尼泊爾,也去巴基斯坦,還去古巴、埃塞俄比亞、伊朗、阿富汗,更在高海拔的拉薩住了多年。他固然到過「死前必須去」的打卡勝地,也會沉浸於作家布魯斯・查特文稱為「不可寫」的境域。他到訪過當地人已然不勝遊客騷擾的 must-visit 旅遊景點,也曾認真地待留在作家珍・莫里斯所說看似零賣點的甚麼都不是的 nowhere。
他經常長程徒步,也曾經騎單車由泰入藏,但都不是故意冒險犯難。他坐綠皮火車,也會用歐洲火車證暢遊神根公約國家。他是最早一撥在旅途上使用 Garmin 12XL 個人手提 GPS 定位儀的科技先鋒。他必要時斷食,學會左手以水「抆屎」而且發覺水比紙好。他出過車禍雙腿折斷,他康復、繼續行走、騎車。重要的是態度。他安於任何異地,也樂住此刻此間,不是生活在遠方,而是何處不生活。這是一種經得起審視的人生選擇。
推薦序(二) 區家麟(新聞工作者,旅人)
我羨慕薯伯伯,因為他實現了我的夢想。例如,他踏單車翻過橫斷山脈與大草原入藏,他曾在拉薩經營小咖啡店,他到神山岡仁波齊轉山,他到尼泊爾學藏文;難得之處,乃踏破鐵鞋以後,依然對世界充滿好奇。
薯伯伯是真正的浪遊人,他慣用雙腳步行接觸天地人文,行旅不詳細規劃,一個輕便背包,即可隨遇而安;學習當地語言,即可融入生活。
認識薯伯伯,乃從他的旅人日誌開始,很多人因為沒有護照、或體力不繼、或人世羈絆、或時代之界限,不能遠行犯險,瑪旁雍措、魚尾峰、岡仁波齊等名字,遙不能及,只能讀薯伯文字,時空漫遊。
追隨薯伯的腳步,能於紛擾之世,寧定心神。他說,此時此刻,應心無旁騖,以逍遙為重。此言非輕,我當緊遵奉行。
《逍遙行稿——逆風翱翔》一書,非單談旅行見聞,而是談旅行之法道。薯伯伯今次不講故事而講道理,苦口婆心自有其因。當一切自在都是稍縱即逝、一切的相遇可能是最後一次,你能不珍惜尚能遨翔天地的時光、細味人海相逢之緣分?
參透眾多行旅中的小道理,不要讓自己留下哀嘆與遺憾、不要成為浪蕩天涯而一無所得的悲劇主角。
自序
共學書寫:「逍遙訓練場」
過往數年筆端,多觸及時政、密幣、資安、人工智能等,反而少寫旅遊雜記,然此乃我所好題目。新年伊始,我計劃每週撰文三篇,稍後匯集成書,付梓出版。
計劃雖有所向,書卻未定其端,落筆後始明道路,方入境界,如同旅行。出發前皆為紙上談兵,起行後方知其途。所謂旅遊寫作,不談風花雪月,但記途中所思所感所悟,偶陳哲思,自我提醒之餘,亦望讀者有所啟發。
書寫有二途:一則默默耕耘,成書後方告天下;一則日寫短文,定期發佈,免得埋沒於櫃。過往屢有籌劃新書之志,然目標過大,宛如未竟事務清單,積蓄於彼,內心自責,與其湮沒於時光,寧將半熟散文先呈讀者,不待完善而發,非棄品質,旨在儘速示人,祈得讀者反饋,修文改篇,但求對得自己對得人。
作者之限,在於寫後數度翻閱,猶有遺漏。日後復檢,方覺辭句不順,辭不達意。幸今有網絡,能得讀者反饋,再行校訂。若諸位讀者細察此頁社交媒體帖文「編輯歷史」,或能發見文本多次修改,有時謹為一字之差,但求文意流暢。網上寫作過程有如雕刻,初出粗糙,後以細膩修改,去蕪存菁。
所謂「共學書寫」,乃作者與讀者互動最佳成果。讀者既為良師,提醒注意錯別字、觀點陳述、邏輯推論等。若真有不明不慎之處,我亦即當及早修補。對評語持開放包容之心,若違己所守,則寧堅持我見。接受他人意見之餘,亦相信本身判斷,不盲從以迎合。即使讀者不留言,但一讚一分享,亦為寫作動力,像益友加油打氣。
目前自設目標,週一、三、五發文,時間沒定,大抵為朝早六時十二分、七時二十一分或八時三十一分,數月後篩選雋永之文付梓成書。今向各讀者申明意向及目標,如許諾以自勵,亦願與讀者共睹成書過程,算作見證。
書名未定,前稱為「逍遙訓練場」,後定名為「逍遙行稿——逆風翱翔」,九運降臨,逍遙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