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印度的印度? 
這趟斯里蘭卡旅行夾在兩趟極地旅行之間,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底前往近乎永夜的芬蘭,揭開了我接下來二十趟追逐極光之旅的序幕,二〇一三年三月準備前往攝氏零下三十度的阿拉斯加, 當時選擇前往斯里蘭卡,起初單純是做為兩趟極地旅行的喘息,一來相較北歐或北美這裡距離台灣不太遠,二來氣候不需要攜帶許多厚重的禦寒衣物,三來相對物價相對便宜,四來申辦入境簽證手續不麻煩,五來就只是當時的我還沒去過南亞罷了。
身邊去過南亞印度的朋友們,對於印度的評價兩極,喜愛印度的便為之著迷,不愛印度的從此和印度絕緣。我個人自從經歷過,在埃及走在路上不斷被搭訕和招惹的不悅經驗,決定先去隔壁評價治安較好的斯里蘭卡,原先以為這裡僅是「治安比較好的印度」。
斯里蘭卡這個旅遊地,是我使用刪除法後所選擇的集合結果,並非因為斯里蘭卡本身的特點而前往,我好奇地詢問了曾經去過斯里蘭卡的朋友們,當初是什麼原因驅使他們前往,有人是為了朝聖世界遺產的獅子岩,有人說為了衝浪,有人說為了拍攝水下藍鯨影像,有人為了傑弗里· 巴瓦現代熱帶主義建築,有人是去義診,有人是為了受邀幫忙評估建置空中醫療運送去開會, 更多的是因為沒去過而去,和當年機票便宜還有里程兌換機票很划算。
我和旅伴二阿梅經香港轉機,抵達飯店時已經凌晨十二點,當初我刻意挑選一間位於首都可倫坡(Colombo)加勒路上西臨海岸邊的飯店,夜半透過白色窗框的大窗,能夠眺望月光灑落在印度洋上,我忍不住推開窗希望感受印度洋吹拂而來的海風,未料一股熱氣襲來,吹散了我前一刻滿腔的偽文青風雅,畢竟這裡是北緯七度的熱帶地區,我迅速扣上窗戶,吹著冷氣,打開行李,準備梳洗休息。
隔日一早醒來,前晚忘記拉上遮簾,陽光早已透過白色大窗瘋狂擠入室內,儘管這口窗面西,日出晨光並非直射,大抵是從海面上反射來的紫外線亦相當驚人。我朝窗外探去,忍不住驚呼了起來,原來離海如此近,不出一條柏油馬路寬,旁邊過去是道火車鐵軌,再過去便緊臨海水。說巧不巧,一列火車突突而來,畫面看似火車行進的軌跡切割開海洋與陸地,也看似行駛在湛藍的海水上,簡直是動畫世界般的夢幻。
出門搭乘嘟嘟車,這種能夠與街頭塵土進行肌膚之親的交通工具,對於或多或少曾經到東南亞地區旅行過的台灣人,不太陌生,不過畢竟台灣街上沒有這種交通工具,每次搭乘仍會有搭遊樂園遊園車的新鮮感。尤其儘管可倫坡是英國殖民過的大城市,偶爾仍會遇見英文溝通勉強的嘟嘟車司機,每一趟上車究竟能否順利抵達想要前往的目的地,似乎都成了一趟大冒險。
這座精巧的大城市,充斥著佛教廟宇、華麗的清真寺、被神祇攀滿整個屋頂外牆的印度教寺廟、教堂、荷蘭殖民時期建築、傑弗里·巴瓦的熱帶現代主義建築,讓整座曾被歸屬第三世界的斯里蘭卡城市,蓬蓽生輝。
在裝潢時尚的商店間逛街,一轉角卻遇見令人移不開視線的印度神廟─ Sri Kailasanathar Swamy Devasthanam Kovil(網路上英文翻譯拼字有多種版本,此拼字參考該印度寺廟官方臉書的拼法),車水馬龍的街道上,赫然矗立一座神祇雕像堆砌成山的寺廟,建築物鮮藍色的底座, 上頭密布繁複精緻的雕像,密集到彷彿再多一尊阿修羅、多一尊善神,或是一尊仙女,就會被擠落屋簷。該寺據說是可倫坡最大也是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廟,從鮮艷的色彩不難看出顯然它經過多次翻新。儘管寺廟多次翻修,不變的是,天花板保留生動的彩繪,描繪著神祇的聖蹟,寺廟主要供奉印度教三相神之一的濕婆神和象頭神甘尼薩,相傳印度教裡頭多達三億的神祇之中最受歡迎的神明。
《漢寶德亞洲建築散步》一書曾提及印度廟和中國寺廟、教堂的巨大差別,在於中國式廟宇和西洋修道院類似,雖有崇拜神祇的主體建築,卻是以僧眾修行做為廟宇建築存在的主要目的, 空間以供信眾崇拜之用為主,神龕所佔空間有限,後世所建的廟宇或教堂,幾乎是講堂性質的空間。印度廟則截然不同,完全為了榮耀神而存在,並未考慮人群聚集的使用空間,建築造型比建築內部空間重要,且以山為廟的雛形,以山的形象來表達神的偉大。
當我閱讀到漢先生這段描述宗教建築差異的文字時,恍然頓悟自己為何在親眼目睹這座印度教寺廟時的衝擊感了。又不禁聯想起傑弗里·巴瓦曾說過:「我一直很享受參觀建築,但不喜歡閱讀有關它們的解釋,建築無法被完整地解釋,必須被體驗。」對我而言,建築的確必須被體驗是最重要的,然而或許並非每個人都像建築大師一樣有慧根,有的時候,加上那被大師嫌棄多餘的解釋,對建築的體悟和感受度才能夠倍增,每個人都應該用屬於自己的方式去體驗建築。
實際來到斯里蘭卡,才發現原先以為它跟印度很相似,只是治安比較好,未料誤會大了。這個多民族與宗教融合的國度,其實總人口中約七成四是大多信奉佛教的僧伽羅人,占百分之十一的泰米爾人才是印度教徒,百分之九為莫爾人,其餘較少數的族群為阿拉伯混血後裔、馬來西亞人、舍第人、荷蘭自由民、歐亞混血等。和印度八成人口皆是印度教徒,僅不到百分之一的人口信仰佛教大不相同。
僧伽羅人從前本信奉婆羅門教(古印度教),西元前二四七年信仰佛教的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派遣其子到此島後,僧伽羅人開始改信奉佛教,而奉信印度教的泰米爾人於西元前二世紀左右遷入斯里蘭卡,因信仰不同從西元五世紀至十六世紀,兩族間征戰不止,西元一九四八年斯里蘭卡獨立後,兩族的矛盾並沒有因而化解,而兩造的對立,直到二〇〇九年泰米爾人的激進份子組織「猛虎組織」,其領導人被政府軍擊斃後,斯里蘭卡才真正的結束內戰。
看著斯里蘭卡的歷史,不免又再次想到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在那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紛擾之際,遠方有個位於南亞次大陸東南隅的島國,正結束長達四百五十年歷經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國人的殖民,走向獨立,與此同時,也有個位於東亞大陸東南隅的島國,正揭開往後超過一甲子的兩岸對立歷史序幕。
真正走進這裡,才發現斯里蘭卡,根本不是當初自己所想像的「治安比較好的印度」,這裡是錫蘭,這裡是斯里蘭卡,這裡不是印度!
# 滴落印度洋的眼淚
決定到斯里蘭卡旅行後,查找資料才意外發現,這個島國上的野生動物生態豐富的程度,竟媲美它底藴深厚的歷史、宗教和文化。
話說二〇〇九那年,我第一次去了冰島,那時的冰島還不是台灣人熟悉的熱門旅遊地,九月中接近賞鯨季末,買了票、乘了船、出了海,整趟航行不見鯨魚的蹤跡,據船員表示前一日出海的船亦撲了空,再更往前一日之前的每個航次都有目擊鯨魚,大概就是鯨群前一日已經離開了。
當年在冰島的殘念撲空,倒是替爾後在世界各地觀賞鯨豚和海洋哺乳類的想法起了個頭, 二〇一〇年在阿根廷出海遇見南方露脊鯨、康氏花斑海豚,在南極看見大翅鯨,二〇一三年在加拉巴哥群島和海豹共游。後來,一查資料,斯里蘭卡這裡能夠有機會遇見藍鯨,童年記憶裡,某一期小牛頓雜誌中,有一幀藍鯨的圖像,需要翻開兩側折頁,使用了總共四頁A4大小的版面才裝容得下,那幅圖片躍然腦中,身長達四十公尺,主動脈直徑達一公尺,當年小牛頓雜誌上形容藍鯨是主動脈寬綽到足以讓人類在裡頭游泳的巨大生物,當然,即便辦得到,我也不想真的在藍鯨的血管裡游泳,然而那股驚奇於地球上存在著如此巨大生物的震撼,自小便在我深層記憶裡埋下印記,也想像不到爾後的人生裡,我竟然能有那麼多次機會在大海裡跟各種鯨魚共游。
「就是這裡了!二阿梅,我要去看藍鯨!」我指著地圖上斯里蘭卡的西南隅海岸,跟我二姐說道。
查了許多關於斯里蘭卡旅遊的資料,發現四面環海的它,從東部、東南部、南部一直到西南部的海岸,皆有潛水點,而整個南面海岸線更有多達上百個衝浪點,甚至後來二〇一八年知名的住宿訂房平台booking.com公布後台統計資料,全球旅人心目中。五大衝浪聖地」,分別為葡萄牙巴勒奧、斯里蘭卡阿魯甘灣、巴拿馬聖卡塔利娜、哥斯大黎加諾薩拉和斯里蘭卡韋利格默,小巧的斯里蘭卡上榜兩名。
我挑選住宿位在西南海岸一個叫做阿罕加瑪(Ahangama)小鎮的度假村旅館,距離加勒(Galle)往東約半小時的車程,度假別墅飯店有自己的海灘,不需要擔心顧慮自己的財物,從海邊回到房間盥洗也極為方便。從阿罕加瑪再往東車程半小時的米里薩(Mirissa)港口,便有賞鯨船從這個港口出發。
一抵達阿罕加瑪,我和二阿梅透過飯店立刻報名參加隔天一早的賞鯨船。天尚未亮,因為接駁前去港口的時間太早,飯店很貼心地替我們準備早餐的外帶餐盒,一大早起床肚子確實有些飢餓,卻猶豫著晚點就要搭船是否要進食,儘管已準備好暈船藥,卻仍不希望自己吃下肚的早餐在船上又看見它們第二次,我想起中學時期閱讀的世界名著《紅髮安妮》,未滿十歲的主人公安妮曾對養父馬修說過一句話:「我暫時不想讓任何食物通過我的喉嚨。」
抵達港口天色初亮,準備出海的其他外國遊客也陸續抵達,導航員簡短地行前說明後,大家依序領過救生衣登船,雙層棧板的賞鯨船,大家不約而同地往二樓就位。在海上搜尋了一陣子, 似乎有船隻先行發現鯨魚的蹤跡,無線電通知其他船長位置,不一會兒,便在海上發現鯨魚的噴氣。“Blue whale!”當年的我其實沒有能力辨識眼前的鯨魚究竟是什麼鯨魚,只能確定自己看見的是鯨魚無誤,至於是什麼鯨魚,現在有人說是藍鯨,那就當是藍鯨好了!
幾年後,我在持續旅行的人生中,遇見了金磊大哥,一位將生命投注在捕捉大海裡鯨豚影像的台灣水下攝影大師。爾後,不諳水性、不擅游泳的我,竟有朝一日也能到南太平洋的東加王國拍攝水下大翅鯨(二〇一六年九月),到北極圈裡的挪威北海拍攝水下虎鯨(二〇一九年十一月),對自己未來再次回到斯里蘭卡的期許,默默地變成希望能夠在大海裡和藍鯨相遇,而不是在海面上只能看見二十分之一的藍鯨。
# 生者與死者的共同派對
若不是當初搜尋到的渡假別墅飯店在阿罕加瑪,理論上我不會停留在這個並未被列在任何斯里蘭卡旅遊推薦的小鎮,未料最後倒是在這裡度過了整趟斯里蘭卡旅程最難忘的一日。
我和二阿梅到鎮上閒晃覓食,想試試飯店餐廳以外的在地飲食,街上那些傳統的店鋪都引起我的興趣,正當我拿起相機拍攝一間修理腳踏車的店鋪時,老闆突然開口對我說話,起初我以為他是要告訴我不要拍照,一開始拍腳踏車店時,我有刻意避開拍攝到人,老燈泡光線下的腳踏車剪影別有氛圍,讓我忍不住按下快門。不過老闆和我搭起話聊了起來,他並不介意我拍攝,反倒是熱情地介紹了起來,甚至領著我們到店鋪後方去瞧瞧,原來是二〇〇四年南亞大海嘯,海水淹沒城鎮,當時淹水的高度痕跡依舊遺留在老腳踏車店鋪的水泥牆上。
我想起鹽水老家走廊上的廊柱,同樣有一道高過一般成人身高的淹水漬痕,歷經隔壁鄰居和緊鄰的廟宇多次整修,多年來老爸始終保留著那道一九八七年九一三水災的漬痕。
幼年記憶中是一個接近中秋佳節的日子,莎拉颱風帶來瘋狂的雨量,雨一直下,一直下,加上海水倒灌進八掌溪,水一下子淹沒了鹽水小鎮。我看見我家門口原本是大馬路的地方全部覆蓋了濁褐色的水,時不時飄過不知是生是死的豬隻,還有隔壁鄰居家水果行流出的麻豆文旦柚。我家在地勢較高的馬路這一側,這側是八戶人家的透天連棟大樓,街坊鄰居靠著開雜貨店的第七戶鄰居家?儲貨,從頂樓傳遞分發店裡的儲糧物資給其他戶鄰居。
多虧當年還在世的老媽,機警地在第一時間便決定趕緊把一樓廚房的菜刀、食物和活動式瓦斯爐搬上二樓,在持續豪雨大水淹沒的往後將近一週,我們家還有熱食可以吃。大水淹沒了高達一層樓的高度,鄰居木匠師傅一家的房子位在地勢較低的馬路對側,全家人被大水驅趕到沒有廚房、沒有儲糧的二樓。老爸、老媽想辦法用好幾根長達三、四公尺的塑膠水管接合,把繩索遞到對面鄰居家,從家裡這側的三樓將泡好的泡麵透過繩索吊著紙箱傳送到對面鄰居家二樓去,而當年那幾根救命的塑膠水管,數十載過去了,竟還靜靜倚靠在鹽水老家三樓房間的牆角,往事歷歷在目。
或許在那場南亞海嘯裡,有什麼是腳踏車店老闆不想遺忘的記憶,他才選擇保留下牆上的那道漬痕,我想。
參觀完南亞海嘯淹水的歷史痕跡,倒是沒多久,看起來閒著沒事路過的鄰居小哥,大抵是好奇為何會有外國女子在腳踏車店裡聊天,也跟著湊一腳。神奇的是,這位古道熱腸的小哥,竟然邀請我們去前面街上一戶人家的「喪禮」瞧瞧。
“Funeral?”我提高了尾音,重複問了小哥兩次,確認我並沒有聽錯。是的,喪禮。儘管當下覺得參加陌生人的喪禮相當詭異,但是這種最能感受當地人文化的婚喪喜慶,是無比難得的機會,一股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便跟著他前去。
更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到了喪禮現場後,才發現並不是邀請我們的小哥他家,舉辦喪禮的是別人家!著實傻眼,起初我感到尷尬,倒是小哥幫我們找到主人,並表明來意,主人竟也就熱心地招待起我們。後來才知道是這戶人家的女主人一年前過世,在斯里蘭卡不同地域、不同時間,沒有宗教的區別,都有「達納」的習俗(Dhana,布施之意),這是每當有人過世,亡者的家人會以亡者的名義,在選定的日子裡舉行「達納」,他們準備食物宴請親朋好友,也供應給當地附近的窮人、街友吃,一天、三天或一個星期不定,較富有的人家甚至每隔半年或一年舉行一次, 甚至會慎重地在方圓幾百公尺的電線桿上貼公告,廣邀親友、街友,此舉是藉著布施來幫助可憐之人,同時也是替往生者積德。
當時我並未理解斯里蘭卡人所說的Dhana,於是他們用Party派對一詞來向我解釋這個喪禮的形式,說到底也不能用一般的喪禮來說明達納,但是我注意到,在這場活動裡,參加的男女老少臉上都沒有透露出哀傷,與其說是喪禮,倒真的比較像派對。
當時辰到了,大家突然都慎重地到大門口外去迎接從廟裡來的僧人隊伍,也迎來達納的重頭戲,在斯里蘭卡僧人擁有相當崇高的地位,據稱是主人特地請人去寺廟迎接僧人到家中誦經,霎時所有人的表情都變得肅穆虔誠,恭迎著僧人們進到主人家布置好的儀式廳堂,接下來誦經祈福的儀式,據稱會一路持續整晚到隔天中午,我們在中途休息的片刻,跟著體力不支的小孩們一起提早離席,主人倒也不在意我們早退,斯里蘭卡人的熱情親切友善,我們著實充分感受到了。
# 火車、佛牙、斯里蘭卡奇緣
離開海岸線,我們從鐵路在海岸線的終點站馬塔拉(Matara)搭乘火車前往康提(Kandy),這個英文名很像糖果(Candy)的城市,卻有著十分苦澀的歷史。七個小時的車程,火車會沿著來加勒時原途回到可倫坡,再繼續往東北山區前進康提,有旅者曾說:「來到斯里蘭卡, 務必要體驗一趟火車之旅。」英文旅遊書上建議搭乘頭等座位,不過有錢亦很難買到頭等座位(頭等座位票價也僅三百六十斯里蘭卡盧布,時約折合台幣九十元),最後我和二阿梅只能買到一般車廂座位,關於只花一百九十五盧布(不到台幣五十元)能夠搭乘七個小時的火車、移動兩百五十公里,感到極為不可思議。
										這趟斯里蘭卡旅行夾在兩趟極地旅行之間,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底前往近乎永夜的芬蘭,揭開了我接下來二十趟追逐極光之旅的序幕,二〇一三年三月準備前往攝氏零下三十度的阿拉斯加, 當時選擇前往斯里蘭卡,起初單純是做為兩趟極地旅行的喘息,一來相較北歐或北美這裡距離台灣不太遠,二來氣候不需要攜帶許多厚重的禦寒衣物,三來相對物價相對便宜,四來申辦入境簽證手續不麻煩,五來就只是當時的我還沒去過南亞罷了。
身邊去過南亞印度的朋友們,對於印度的評價兩極,喜愛印度的便為之著迷,不愛印度的從此和印度絕緣。我個人自從經歷過,在埃及走在路上不斷被搭訕和招惹的不悅經驗,決定先去隔壁評價治安較好的斯里蘭卡,原先以為這裡僅是「治安比較好的印度」。
斯里蘭卡這個旅遊地,是我使用刪除法後所選擇的集合結果,並非因為斯里蘭卡本身的特點而前往,我好奇地詢問了曾經去過斯里蘭卡的朋友們,當初是什麼原因驅使他們前往,有人是為了朝聖世界遺產的獅子岩,有人說為了衝浪,有人說為了拍攝水下藍鯨影像,有人為了傑弗里· 巴瓦現代熱帶主義建築,有人是去義診,有人是為了受邀幫忙評估建置空中醫療運送去開會, 更多的是因為沒去過而去,和當年機票便宜還有里程兌換機票很划算。
我和旅伴二阿梅經香港轉機,抵達飯店時已經凌晨十二點,當初我刻意挑選一間位於首都可倫坡(Colombo)加勒路上西臨海岸邊的飯店,夜半透過白色窗框的大窗,能夠眺望月光灑落在印度洋上,我忍不住推開窗希望感受印度洋吹拂而來的海風,未料一股熱氣襲來,吹散了我前一刻滿腔的偽文青風雅,畢竟這裡是北緯七度的熱帶地區,我迅速扣上窗戶,吹著冷氣,打開行李,準備梳洗休息。
隔日一早醒來,前晚忘記拉上遮簾,陽光早已透過白色大窗瘋狂擠入室內,儘管這口窗面西,日出晨光並非直射,大抵是從海面上反射來的紫外線亦相當驚人。我朝窗外探去,忍不住驚呼了起來,原來離海如此近,不出一條柏油馬路寬,旁邊過去是道火車鐵軌,再過去便緊臨海水。說巧不巧,一列火車突突而來,畫面看似火車行進的軌跡切割開海洋與陸地,也看似行駛在湛藍的海水上,簡直是動畫世界般的夢幻。
出門搭乘嘟嘟車,這種能夠與街頭塵土進行肌膚之親的交通工具,對於或多或少曾經到東南亞地區旅行過的台灣人,不太陌生,不過畢竟台灣街上沒有這種交通工具,每次搭乘仍會有搭遊樂園遊園車的新鮮感。尤其儘管可倫坡是英國殖民過的大城市,偶爾仍會遇見英文溝通勉強的嘟嘟車司機,每一趟上車究竟能否順利抵達想要前往的目的地,似乎都成了一趟大冒險。
這座精巧的大城市,充斥著佛教廟宇、華麗的清真寺、被神祇攀滿整個屋頂外牆的印度教寺廟、教堂、荷蘭殖民時期建築、傑弗里·巴瓦的熱帶現代主義建築,讓整座曾被歸屬第三世界的斯里蘭卡城市,蓬蓽生輝。
在裝潢時尚的商店間逛街,一轉角卻遇見令人移不開視線的印度神廟─ Sri Kailasanathar Swamy Devasthanam Kovil(網路上英文翻譯拼字有多種版本,此拼字參考該印度寺廟官方臉書的拼法),車水馬龍的街道上,赫然矗立一座神祇雕像堆砌成山的寺廟,建築物鮮藍色的底座, 上頭密布繁複精緻的雕像,密集到彷彿再多一尊阿修羅、多一尊善神,或是一尊仙女,就會被擠落屋簷。該寺據說是可倫坡最大也是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廟,從鮮艷的色彩不難看出顯然它經過多次翻新。儘管寺廟多次翻修,不變的是,天花板保留生動的彩繪,描繪著神祇的聖蹟,寺廟主要供奉印度教三相神之一的濕婆神和象頭神甘尼薩,相傳印度教裡頭多達三億的神祇之中最受歡迎的神明。
《漢寶德亞洲建築散步》一書曾提及印度廟和中國寺廟、教堂的巨大差別,在於中國式廟宇和西洋修道院類似,雖有崇拜神祇的主體建築,卻是以僧眾修行做為廟宇建築存在的主要目的, 空間以供信眾崇拜之用為主,神龕所佔空間有限,後世所建的廟宇或教堂,幾乎是講堂性質的空間。印度廟則截然不同,完全為了榮耀神而存在,並未考慮人群聚集的使用空間,建築造型比建築內部空間重要,且以山為廟的雛形,以山的形象來表達神的偉大。
當我閱讀到漢先生這段描述宗教建築差異的文字時,恍然頓悟自己為何在親眼目睹這座印度教寺廟時的衝擊感了。又不禁聯想起傑弗里·巴瓦曾說過:「我一直很享受參觀建築,但不喜歡閱讀有關它們的解釋,建築無法被完整地解釋,必須被體驗。」對我而言,建築的確必須被體驗是最重要的,然而或許並非每個人都像建築大師一樣有慧根,有的時候,加上那被大師嫌棄多餘的解釋,對建築的體悟和感受度才能夠倍增,每個人都應該用屬於自己的方式去體驗建築。
實際來到斯里蘭卡,才發現原先以為它跟印度很相似,只是治安比較好,未料誤會大了。這個多民族與宗教融合的國度,其實總人口中約七成四是大多信奉佛教的僧伽羅人,占百分之十一的泰米爾人才是印度教徒,百分之九為莫爾人,其餘較少數的族群為阿拉伯混血後裔、馬來西亞人、舍第人、荷蘭自由民、歐亞混血等。和印度八成人口皆是印度教徒,僅不到百分之一的人口信仰佛教大不相同。
僧伽羅人從前本信奉婆羅門教(古印度教),西元前二四七年信仰佛教的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派遣其子到此島後,僧伽羅人開始改信奉佛教,而奉信印度教的泰米爾人於西元前二世紀左右遷入斯里蘭卡,因信仰不同從西元五世紀至十六世紀,兩族間征戰不止,西元一九四八年斯里蘭卡獨立後,兩族的矛盾並沒有因而化解,而兩造的對立,直到二〇〇九年泰米爾人的激進份子組織「猛虎組織」,其領導人被政府軍擊斃後,斯里蘭卡才真正的結束內戰。
看著斯里蘭卡的歷史,不免又再次想到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在那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紛擾之際,遠方有個位於南亞次大陸東南隅的島國,正結束長達四百五十年歷經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國人的殖民,走向獨立,與此同時,也有個位於東亞大陸東南隅的島國,正揭開往後超過一甲子的兩岸對立歷史序幕。
真正走進這裡,才發現斯里蘭卡,根本不是當初自己所想像的「治安比較好的印度」,這裡是錫蘭,這裡是斯里蘭卡,這裡不是印度!
# 滴落印度洋的眼淚
決定到斯里蘭卡旅行後,查找資料才意外發現,這個島國上的野生動物生態豐富的程度,竟媲美它底藴深厚的歷史、宗教和文化。
話說二〇〇九那年,我第一次去了冰島,那時的冰島還不是台灣人熟悉的熱門旅遊地,九月中接近賞鯨季末,買了票、乘了船、出了海,整趟航行不見鯨魚的蹤跡,據船員表示前一日出海的船亦撲了空,再更往前一日之前的每個航次都有目擊鯨魚,大概就是鯨群前一日已經離開了。
當年在冰島的殘念撲空,倒是替爾後在世界各地觀賞鯨豚和海洋哺乳類的想法起了個頭, 二〇一〇年在阿根廷出海遇見南方露脊鯨、康氏花斑海豚,在南極看見大翅鯨,二〇一三年在加拉巴哥群島和海豹共游。後來,一查資料,斯里蘭卡這裡能夠有機會遇見藍鯨,童年記憶裡,某一期小牛頓雜誌中,有一幀藍鯨的圖像,需要翻開兩側折頁,使用了總共四頁A4大小的版面才裝容得下,那幅圖片躍然腦中,身長達四十公尺,主動脈直徑達一公尺,當年小牛頓雜誌上形容藍鯨是主動脈寬綽到足以讓人類在裡頭游泳的巨大生物,當然,即便辦得到,我也不想真的在藍鯨的血管裡游泳,然而那股驚奇於地球上存在著如此巨大生物的震撼,自小便在我深層記憶裡埋下印記,也想像不到爾後的人生裡,我竟然能有那麼多次機會在大海裡跟各種鯨魚共游。
「就是這裡了!二阿梅,我要去看藍鯨!」我指著地圖上斯里蘭卡的西南隅海岸,跟我二姐說道。
查了許多關於斯里蘭卡旅遊的資料,發現四面環海的它,從東部、東南部、南部一直到西南部的海岸,皆有潛水點,而整個南面海岸線更有多達上百個衝浪點,甚至後來二〇一八年知名的住宿訂房平台booking.com公布後台統計資料,全球旅人心目中。五大衝浪聖地」,分別為葡萄牙巴勒奧、斯里蘭卡阿魯甘灣、巴拿馬聖卡塔利娜、哥斯大黎加諾薩拉和斯里蘭卡韋利格默,小巧的斯里蘭卡上榜兩名。
我挑選住宿位在西南海岸一個叫做阿罕加瑪(Ahangama)小鎮的度假村旅館,距離加勒(Galle)往東約半小時的車程,度假別墅飯店有自己的海灘,不需要擔心顧慮自己的財物,從海邊回到房間盥洗也極為方便。從阿罕加瑪再往東車程半小時的米里薩(Mirissa)港口,便有賞鯨船從這個港口出發。
一抵達阿罕加瑪,我和二阿梅透過飯店立刻報名參加隔天一早的賞鯨船。天尚未亮,因為接駁前去港口的時間太早,飯店很貼心地替我們準備早餐的外帶餐盒,一大早起床肚子確實有些飢餓,卻猶豫著晚點就要搭船是否要進食,儘管已準備好暈船藥,卻仍不希望自己吃下肚的早餐在船上又看見它們第二次,我想起中學時期閱讀的世界名著《紅髮安妮》,未滿十歲的主人公安妮曾對養父馬修說過一句話:「我暫時不想讓任何食物通過我的喉嚨。」
抵達港口天色初亮,準備出海的其他外國遊客也陸續抵達,導航員簡短地行前說明後,大家依序領過救生衣登船,雙層棧板的賞鯨船,大家不約而同地往二樓就位。在海上搜尋了一陣子, 似乎有船隻先行發現鯨魚的蹤跡,無線電通知其他船長位置,不一會兒,便在海上發現鯨魚的噴氣。“Blue whale!”當年的我其實沒有能力辨識眼前的鯨魚究竟是什麼鯨魚,只能確定自己看見的是鯨魚無誤,至於是什麼鯨魚,現在有人說是藍鯨,那就當是藍鯨好了!
幾年後,我在持續旅行的人生中,遇見了金磊大哥,一位將生命投注在捕捉大海裡鯨豚影像的台灣水下攝影大師。爾後,不諳水性、不擅游泳的我,竟有朝一日也能到南太平洋的東加王國拍攝水下大翅鯨(二〇一六年九月),到北極圈裡的挪威北海拍攝水下虎鯨(二〇一九年十一月),對自己未來再次回到斯里蘭卡的期許,默默地變成希望能夠在大海裡和藍鯨相遇,而不是在海面上只能看見二十分之一的藍鯨。
# 生者與死者的共同派對
若不是當初搜尋到的渡假別墅飯店在阿罕加瑪,理論上我不會停留在這個並未被列在任何斯里蘭卡旅遊推薦的小鎮,未料最後倒是在這裡度過了整趟斯里蘭卡旅程最難忘的一日。
我和二阿梅到鎮上閒晃覓食,想試試飯店餐廳以外的在地飲食,街上那些傳統的店鋪都引起我的興趣,正當我拿起相機拍攝一間修理腳踏車的店鋪時,老闆突然開口對我說話,起初我以為他是要告訴我不要拍照,一開始拍腳踏車店時,我有刻意避開拍攝到人,老燈泡光線下的腳踏車剪影別有氛圍,讓我忍不住按下快門。不過老闆和我搭起話聊了起來,他並不介意我拍攝,反倒是熱情地介紹了起來,甚至領著我們到店鋪後方去瞧瞧,原來是二〇〇四年南亞大海嘯,海水淹沒城鎮,當時淹水的高度痕跡依舊遺留在老腳踏車店鋪的水泥牆上。
我想起鹽水老家走廊上的廊柱,同樣有一道高過一般成人身高的淹水漬痕,歷經隔壁鄰居和緊鄰的廟宇多次整修,多年來老爸始終保留著那道一九八七年九一三水災的漬痕。
幼年記憶中是一個接近中秋佳節的日子,莎拉颱風帶來瘋狂的雨量,雨一直下,一直下,加上海水倒灌進八掌溪,水一下子淹沒了鹽水小鎮。我看見我家門口原本是大馬路的地方全部覆蓋了濁褐色的水,時不時飄過不知是生是死的豬隻,還有隔壁鄰居家水果行流出的麻豆文旦柚。我家在地勢較高的馬路這一側,這側是八戶人家的透天連棟大樓,街坊鄰居靠著開雜貨店的第七戶鄰居家?儲貨,從頂樓傳遞分發店裡的儲糧物資給其他戶鄰居。
多虧當年還在世的老媽,機警地在第一時間便決定趕緊把一樓廚房的菜刀、食物和活動式瓦斯爐搬上二樓,在持續豪雨大水淹沒的往後將近一週,我們家還有熱食可以吃。大水淹沒了高達一層樓的高度,鄰居木匠師傅一家的房子位在地勢較低的馬路對側,全家人被大水驅趕到沒有廚房、沒有儲糧的二樓。老爸、老媽想辦法用好幾根長達三、四公尺的塑膠水管接合,把繩索遞到對面鄰居家,從家裡這側的三樓將泡好的泡麵透過繩索吊著紙箱傳送到對面鄰居家二樓去,而當年那幾根救命的塑膠水管,數十載過去了,竟還靜靜倚靠在鹽水老家三樓房間的牆角,往事歷歷在目。
或許在那場南亞海嘯裡,有什麼是腳踏車店老闆不想遺忘的記憶,他才選擇保留下牆上的那道漬痕,我想。
參觀完南亞海嘯淹水的歷史痕跡,倒是沒多久,看起來閒著沒事路過的鄰居小哥,大抵是好奇為何會有外國女子在腳踏車店裡聊天,也跟著湊一腳。神奇的是,這位古道熱腸的小哥,竟然邀請我們去前面街上一戶人家的「喪禮」瞧瞧。
“Funeral?”我提高了尾音,重複問了小哥兩次,確認我並沒有聽錯。是的,喪禮。儘管當下覺得參加陌生人的喪禮相當詭異,但是這種最能感受當地人文化的婚喪喜慶,是無比難得的機會,一股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便跟著他前去。
更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到了喪禮現場後,才發現並不是邀請我們的小哥他家,舉辦喪禮的是別人家!著實傻眼,起初我感到尷尬,倒是小哥幫我們找到主人,並表明來意,主人竟也就熱心地招待起我們。後來才知道是這戶人家的女主人一年前過世,在斯里蘭卡不同地域、不同時間,沒有宗教的區別,都有「達納」的習俗(Dhana,布施之意),這是每當有人過世,亡者的家人會以亡者的名義,在選定的日子裡舉行「達納」,他們準備食物宴請親朋好友,也供應給當地附近的窮人、街友吃,一天、三天或一個星期不定,較富有的人家甚至每隔半年或一年舉行一次, 甚至會慎重地在方圓幾百公尺的電線桿上貼公告,廣邀親友、街友,此舉是藉著布施來幫助可憐之人,同時也是替往生者積德。
當時我並未理解斯里蘭卡人所說的Dhana,於是他們用Party派對一詞來向我解釋這個喪禮的形式,說到底也不能用一般的喪禮來說明達納,但是我注意到,在這場活動裡,參加的男女老少臉上都沒有透露出哀傷,與其說是喪禮,倒真的比較像派對。
當時辰到了,大家突然都慎重地到大門口外去迎接從廟裡來的僧人隊伍,也迎來達納的重頭戲,在斯里蘭卡僧人擁有相當崇高的地位,據稱是主人特地請人去寺廟迎接僧人到家中誦經,霎時所有人的表情都變得肅穆虔誠,恭迎著僧人們進到主人家布置好的儀式廳堂,接下來誦經祈福的儀式,據稱會一路持續整晚到隔天中午,我們在中途休息的片刻,跟著體力不支的小孩們一起提早離席,主人倒也不在意我們早退,斯里蘭卡人的熱情親切友善,我們著實充分感受到了。
# 火車、佛牙、斯里蘭卡奇緣
離開海岸線,我們從鐵路在海岸線的終點站馬塔拉(Matara)搭乘火車前往康提(Kandy),這個英文名很像糖果(Candy)的城市,卻有著十分苦澀的歷史。七個小時的車程,火車會沿著來加勒時原途回到可倫坡,再繼續往東北山區前進康提,有旅者曾說:「來到斯里蘭卡, 務必要體驗一趟火車之旅。」英文旅遊書上建議搭乘頭等座位,不過有錢亦很難買到頭等座位(頭等座位票價也僅三百六十斯里蘭卡盧布,時約折合台幣九十元),最後我和二阿梅只能買到一般車廂座位,關於只花一百九十五盧布(不到台幣五十元)能夠搭乘七個小時的火車、移動兩百五十公里,感到極為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