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導讀】亞洲的海,與我們的島:《亞洲海洋大歷史》的即戰力閱讀法
■ 鄭維中(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你會怎麼描述這個我們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特別是當國家界線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模糊,而地區間的武力衝突卻在世界某些角落愈演愈烈的此刻?當盡世界公民的責任尚不是每天迫切需要達成,而國家認同又在一場場選舉的選票爭奪戰中,創造出擺脫不了的濁世之時?在這個時刻,達瑞克(Eric Tagliacozzo)教授的《亞洲海洋大歷史》這部大著,對於那些渴望掙脫文明衝突的情勒負擔、掃除地緣政治陳腔濫調障蔽,意圖直接面對地球表面上絕大多數人群共同生活面貌的讀者而言,是一本能扎實地幫助讀者理解印太演變趨勢,在頭腦中建構區域全景,以更清晰的觀點,去看待那些以前可能被忽視或混淆的全盤大局之重要著作。
如果你曾經看過二○二二年美國國家太空總署(NASA)公布的地球夜晚衛星影像,應該會發現,整個地球表面,在大西洋兩岸之外最為明亮區域,就是本書所描述的範圍:東起日本、南經爪哇、西跨印度,直到阿拉伯海與部分東非的沿岸城市地帶。而臺灣西岸,在這一片光點環帶中,綻放出與其面積不成比例的璀璨光芒。這片區域也是美國白宮所發布的《印太戰略》白皮書所聚焦的對象。《印太戰略》開宗明義地指出:「印太區域匯聚了超過世界半數的人口,其經濟產值占全球近三分之二。」倘若我們想要探討當前臺灣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角色,就不能漠視這個我們身在其中、網絡纏結日益綿密的龐大經濟體。
正如同NASA地球夜晚衛星影像所示,這些如銀河繁星聚合發散的光點,還包括了環繞著西太平洋、南中國海、爪哇海、印度洋、阿拉伯海等,航道上的流螢篝火,日夜不斷地延伸連結,整片區域如同紐帶般具象的呈現。而海上光點密集的荷姆茲海峽、麻六甲海峽、巽他海峽、臺灣海峽等,亦無聲地顯示了亞太巨大經濟體的「脈動」所在。
本書《亞洲海洋大歷史》,正如同前述的衛星影像照片一般,以剪裁適當的篇章,夾敘夾議地帶領讀者遊歷東京街頭、菲律賓戰場、印尼走私船、新加坡香料行、香港乾貨老街、安曼清真寺等意義非凡的場景。讓讀者彷彿身歷其境地體驗每個回憶繚繞的角落。透過聲音與氣味的人文風景,去體會這個地區的歷史背景與真實當下。
要怎麼陳述「印太區域」的真實存在?要怎麼從頭說起?要怎麼找到邊界?要怎麼看見它的去向?在其中生活的人們,又有著多少共通的故事?然而,真實與概念的分歧,彷彿是高解析度的照片與藝術家寫意的白描,雖然兩者都是真相,卻說著不同的敘事語言。想要掌握超越現代國家的全體景觀,往往必須依賴一個國家既有的統計、稽核與分類秩序,但這往往也使我們落入某種霸權意志的遺緒中,使得十九世紀的書寫印刷體制,得以在人類史上,長期持續障蔽那些不被納入其中的時代真相。
然而,面對印刷資料的先天局限,身為敏銳的學者,達瑞克教授並沒有因此繳械投降。海洋史成為他分享所見的最佳切入點,而大範圍親身探訪、田野調查,則是他探問歷史真相的實作途徑。作者在亞洲各地生活、工作已有三十年之久,他利用公私之便,進行大量面對面的訪談。透過包括印尼語、馬來語、華語、荷蘭語、法語、義大利語和英語等多種語言,走訪各地灘岸、海港、市場、都市還有農園,足跡遍布亞洲海洋所及各處,並以這些難能可貴的調查資料,勾勒出本書精采的印太圖像。
如果想以當下為起點進入亞洲海域世界,建議讀者不妨先從本書第七章〈民答那峨的三寶顏〉開始閱讀。「三寶顏」可以說是兩大宗教的盡頭:菲律賓(同時也是拉丁美洲)天主教與(從印度洋延伸過去的)東南亞島嶼區域的伊斯蘭教信仰;換言之,也就是兩大勢力的交會地帶。這裡同時也是菲律賓獨立後,天主教與伊斯蘭兩大政治與宗教陣營之間,衝突不斷之處。然而,就在這種宗教與政治認同持續緊張,乃至於齟齬不斷,引發內戰駁火的風險地帶,民眾的生活仍然繼續維持著某種基調,當地人的家族網絡依舊遍布菲律賓周圍的太平洋島嶼,甚至遠至婆羅洲島的沙巴和香料群島的幾個港市(今日分屬馬來西亞與印尼)。各個家族跨越海洋與外界緊密連繫的情形,與過去幾百年來的穆斯林航海者並無二致。
在這片地區,因為過往殖民者的暴力征服,乃至於菲律賓人在抵抗殖民、建立近代國家過程中所導致的衝突與混亂,也還沒有完全化解,深重的殖民剝削結構,加上與近代國家纏繞在一起的各種族群與宗教認同問題,造成此處盤根錯節的歷史情仇,以致至今仍烽火連天。這種因為外來殖民帝國遺緒所造成各種重層的負面遺產,在亞太區域各個角落,仍舊此起彼落地上演著似曾相識的劇碼。作者用他的親身體驗來說明,即使從外觀看來,這樣複雜深重的衝突幾乎完全無解,但是立於亂局之中,當地的人們卻能持續地從跨越海洋的對外連繫裡,汲取生命力,而始終對於共榮的未來抱有希望。對當地人來說,海洋雖然帶來了暴力與剝削,但人們也能從跨越海洋的連繫中,看到了團結與共榮的解方。
相對於前述彷彿位居「世界的盡頭」的「三寶顏」,作者另外探討了印度香料商人如何透過結合數個海域的商業網絡,成為全世界香料運銷的調度者,這些家族企業,構成了亞太香料營運中心。在本書的第十一章〈碼頭風雲〉中,作者親赴馬來半島沿岸、孟加拉灣東岸的港口與城鎮,與在新加坡、麻六甲、吉隆坡、怡保與檳城的印度裔家族香料企業主們,進行了約二十場的訪談。此外,他也親自造訪香料的產地,從印度科羅曼德到馬拉巴海岸各處,進行田野調查,藉此體驗各種品項殊異的香料,是如何被生產、製作、運送與分銷的。
他的研究需要探訪的的田野地點眾多,包括非常乾燥、環境嚴酷的塔米爾納杜邦,草木蔥蘢、氣候潮溼的喀拉拉邦,甚至及於德干高原的邁索爾與邦加羅爾。在訪談中,他詢問了這些印度香料商人的家世和家族遷徙的詳細歷史,大體上都能追溯到十九至二十世紀之交,亦即殖民帝國構建海洋網絡的高峰時期。撇開商人們印度國民的身分來看,這些來自南印度地區的商人,日常更偏向優先使用塔米爾語,而非印度通行的印地語,而當他們向北印度地區的商人收購香料時,則多使用英語溝通。這些商人家族從印度移民至新加坡與馬來半島附近,將當地發展成全球香料的分銷中心。即使是一個只有五到六人的小店鋪,其業務範圍也廣及印尼、印度與中國各港埠。從他們幾乎二十四小時不斷,跨國遙控的商業網絡運作情形來看,今日所謂的「印太區域」,早已從電報、電話的時代起,就具體而微地嵌入他們家族的生活史中。
從上述兩章作者刻劃鮮明、難以否認而真實存在的生活史描述,讀者應該能清楚覺察,這些在印太區域的中心與邊緣認真討生活的芸芸眾生,其生存與發展,無可避免地與歐洲殖民帝國和二戰後獨立的民族國家緊密關連。無庸置疑,殖民帝國所引進的種種科技與文化體制,已成為當今印太經濟體形成的重要基礎之一。尤其是海洋航行的科技,更是今日連繫整個區域的物質性條件,其引進發展的過程和後續產生的效應,都值得細細追蹤與爬梳。
本書第十二章與第十三章,就講述了十九世紀歐洲人帶入此一海域的海洋航行科技工具,如何透過水文測量與製作海圖等基礎調查,以「視覺化」的方式,使得「印太區域」成為不同帝國權力中心得以物質性地鳥瞰並試圖掌握的領域。這種對海域空間持續不斷的深入研究,可以被視為對人類學者斯科特(James Scott)所提出、以東南亞高山無人區域「贊米亞」(Zomia)為中心之研究範式的回應。
在「贊米亞」這個地區,因為高山生態與低地的差異,實質阻礙了任何低地國家試圖掌握此區域的企圖,無形中,使得這片高山地區,成為數千年來人群得以自由生存的地帶。與此相對,作者試圖指出,那些被帝國海洋科技所掌握的區域航道與港灣,如何重塑了整個印太區域的樣貌,大幅降低了盤據某些海洋角落自行其是的可能性。作者指出:「……到了二十世紀初期,情況有了改變,東南亞的數千座島嶼,有許多已被兩大殖民強權的光學工具照亮。就這方面而言,霸權與促成霸權的科技攜手同行。數十座燈塔矗立向著海平線延伸的海上景觀,對許多人來說,意味著航行更加安全;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代表著一個情勢更加緊張、監控更加嚴密的世界。」原本因為海上交通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區域自主空間被削減,相對的,透過海上管道連繫起的宗教、商業等人群活動,則開始展現另一番發展。
所以,歐洲人對於海洋航線基礎建設的投入與管控,可說同時涉及印度香料商的興起,以及前述對「三寶顏」穆斯林的管控。假如從這點往前追溯,第五章〈中心與邊陲〉則以一種有如人類學者沃爾夫(Eric Wolf)的詮釋方式,簡單解釋了過去數百年來印度洋海域的人們,如何因緣際會地在大英帝國的改造之下,被一起納入了工業革命後的全球生產體系。這種產業鏈的改造工程,是多種文化持續磨合、相互影響的結果,並非單一力量可以全面宰制支配的。新的產業鏈的整合,必須順著本地已有的風土脈絡,因勢利導,才能產生自我運行的動力。
針對同一主題,作者更廣泛的論述,展現在其第九章〈從亞丁到孟買、從新加坡到釜山〉之中。在本章,他簡述了其他殖民帝國在十九世紀間「由帝國之間相互競爭與合作推動的商業活動」,是如何在亞太區域塑造了「一個龐大、愈來愈相互連結的『迴路』」,並向我們揭示在此「迴路」中,具有更深遠歷史意義的跨洋連繫痕跡。例如在第六章〈佛牌的流傳〉中,作者追蹤了自西元一世紀至十世紀期間,印度洋與東南亞海域之間交流的結構性規律。
而在第四章〈南海走私業〉中,作者則探討了兩百年來,位居東亞與東南亞之間,完全無法被單一政治勢力宰制的南海(南中國海)海域,是如何始終保持著開放性。此前,該地有清帝國始終無法遏止的鴉片走私活動,現今,亦存在著人蛇集團對東南亞性工作者的跨海非法人口販運。即使是在帝國最強力的干預之下,南中國海的開放性仍使海域周邊的港市持續保持著跨海域的連繫。
環顧南中國海周邊各港市,「越南」則是一個受惠於此種開放性的特殊例子。因此,在第三章〈越南的海洋貿易圈〉中,作者探討了十五至十八世紀,隨著亞太區域海洋貿易的興盛,濱海的越南,如何因此踏上繁榮之路;但到了十九世紀,越南卻選擇背向海洋,藉此保留自身的文化命脈。越南濱海地域的發展,雖然與廣大東南亞地區聲息相通,卻有著頗為相異的性格,印證了亞太區域在同一脈絡下的多元發展特性。
在第八章〈「大東南亞」港口城市的創生〉中,作者指出,大東南亞的都市由於位居東亞與南亞的交會地帶,往往兼具海洋港口與政治經濟中心的雙重身分,必須依賴對外網絡與跨區域交流來維持其存續。這種亞太區域交流樞紐的特色,在歐洲人殖民前後皆然。其後,甚至有將這種模式傳播至東亞與南亞地區的傾向。在本章中,作者比較了華南、中南半島、馬來半島、緬甸和印尼等地港市的政治經濟環境,強調在未來全球化和海洋連繫不斷加深的背景下,這些大型港口城市,均有機會爭奪世界商業中心的支配地位。亞太城市的發展模式,與本書所描繪的數百年來印太區域跨洋都市的發展軌跡相似。在這種情況下,新的區域支配者很有可能在亞太區域中崛起,從而影響眾人的未來生存。
對臺灣的讀者而言,比起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讀者,或許會更為關心作者對下面這個問題的洞見:中國是否將成為亞太區域的下一個支配者?在最後一章,作者賣了一個關子。他表示,從歷史紀錄看來,這件事情早在「鄭和下西洋」的時代已經實現過了。但他同時也暗示讀者,那些曾在亞洲海洋輪番展示權力痕跡的支配者,始終無法永遠掌控這個人類歷史上範圍最廣的海洋連繫圈。相反的,那些實際出航、在各個角落流轉與交流的人們,才是默默塑造整體的持續性力量。如果讀者朝著這個方向再思考,相信自己也能輕易找到近在眼前的答案。而身在這人類最大的區域經濟體當中,什麼才是臺灣人可為、當為,也就包含在上述的答案之中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