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語
作者群代表 中野聰
關於岩波講座的《東亞近現代通史》(全十章+別章)的企劃,二○○八年五月在馬場公彥先生的呼籲下開始進行討論,同年裡開了五次企劃會談,二○○九年一月成立本書的七位作者(和田春樹、後藤乾一、木?洋一、山室信一、趙景達、中野聰、川島真)所組成的編輯委員會,同年夏天之前,經過七次編輯會議,決定了各篇章的負責執筆者,於一年後的二○一○年十月,開始刊載,二○一一年九月刊載別章〈亞洲研究的來歷與展望〉,結束了全部十一章的刊載。相對於這麼大規模的企劃,可以說是在短時間內完成了企劃與刊載的工作。
幾乎所有的歷史書、歷史敘述,都在敘述對象的時代之上,成為被敘述的時代的鏡子。尤其像這樣集中編纂的本講義,更可以說是鮮明地反映了二○○八年到二○一一年間的東亞世界情勢,以及我們編輯委員、各章的負責執筆者的歷史意識與對現狀的認知。作為在這樣的背景與特徵下的歷史敘述嘗試,也能夠成為今後批評與研究的對象吧?
其中,收錄在歸類到一九九○年以後的第十章〈邁向和解與合作的未來〉中「共同討論」的內容,是二○一一年五月十二日,七位編輯委員在東京都千代田區的岩波書店總社會議室內的討論結果。當時在兩個月前所發生的東日本大地震與福島核能發電廠的意外事故,所造成的衝擊,依然籠罩著整個日本社會,直接反映在編輯委員們的問題意識與關注點上。二○一四年夏天,和田春樹先生代表編輯委員所寫的本書〈序言〉,文中必須以「東亞的危機」來敘述現況,這強烈反映出本講座完結後三年來的東亞情況。
對當下(二○一四年)拿著本書的讀者來說,或許會覺得第十章題名的〈邁向和解與合作的未來〉過於樂觀,或覺得用「東亞的危機」來敘述已經過時。然而,過時的敘述卻是新的課題。回顧過去,對於好不容易擺脫涵蓋了近現代史各個戰爭與暴力的東亞,開始探索能夠迅速加強東北亞與東南亞經濟方面區域內關係的合作方向時,「和解與合作」在一九九○年代中首次被提出成為現實課題。如本書的〈序言〉所述,從日本的角度來看,「和解與合作」不僅是狹義的戰爭、殖民地統治時代的結束,還涉及到亞洲近現代戰爭帶來的破壞、傷害、受害,以及相關的真相、責任和記憶,這是一個複雜而深刻的問題需要接受,同時也是藉此反思建立和平的區域合作構造的歷史性機會。然而,從冷戰結束至今日,歷經四分之一個世紀後,東亞各國關係的開展上,「和解與合作」的種子時而生根發芽,時而被扼殺,時而面臨逆風,甚至經常被捲入動盪不安的局勢中。
本講座的企劃原本就不是以樂觀的態度來看「邁向和解與合作的未來」,反而是抱持著憂心與危機意識,擔憂那樣的未來會被封閉。一九九○年代以來,在分裂與統合之間傾軋的亞洲,歷史認知的問題不只在學術界是爭論的火種,更是捲入亞洲各國政治、輿論,成為刺激國家對立與排他性民族主義的火種。本講座企劃的目的,就是面對這樣的現狀,編纂超越狹隘的本國史,並且以史料與實證為背景的通史性叢書,確立學術平衡,希望能對東亞的現況有所貢獻。
從開始進行這樣的企劃起,我們就對東亞諸國不斷擴張的排他性民族主義擔心不已,這樣的擔憂在此講座的企劃進行的三年間有增無減,而且企劃完結到本書出版的這三年間,情況惡化的速度更可以用滑落來形容。企劃當初所預想的,例如中國的GDP超越日本,而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時,會對中日兩國人民的心理帶來很大的影響,而現實的展開是更直接的衝擊事件接踵而至。特別是在中國處於領導體制的世代交替時,日本的民主黨政權正為處理沖繩縣普天間基地問題而焦頭爛額,雙方的國內都處於緊張的局勢時,偏偏在東海地方爆發了釣魚台列嶼的領土問題,導致二○一二年四月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的反日暴動。另外,以中國的軍事力量為靠山的中國海軍海上活動,也引起了東南亞國家的不滿,尤其是越南與菲律賓與中國的關係惡化了,關係到東海與南海的領土、領海問題,造成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摩擦,讓人擔心會演變成軍事衝突。
還有,因為「從軍慰安婦」問題的解決方案與竹島(獨島)問題,日韓關係處於緊張的狀態,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之舉(二○一三年十二月),又趁著內閣會議傾向於容許行使集團性自衛權的憲法解釋之機(二○一四年七月),進行歷史認知與安保政策的轉換,中國與韓國對日本的這些作為感到不滿,於是形成了中韓攜手與日本對立的局面。這些都只是政府間外交關係上的摩擦,還有更讓人擔心的事,那就是日本社會出現了前所未見的大規模反中、反韓,厭惡中韓的言論在出版界、輿論界大為流行,並通過網際網路和媒體等廣泛傳播,仇恨性的言論甚至演變成為街頭行動的事態。最讓人憂心的,莫過於一九九○年代以來活絡了東亞,穩定的人流、物流、資本流動的活動,都因此開始受到不容忽視的影響。
編輯委員中的一人(中野聰)在本書出版前的一年裡,偶然獲得了在華盛頓DC進行研究的機會,他表示東亞的歷史認知問題,以領土、安保相連結的日本和與中韓對立為焦點,在美國首都聚集了超乎意想的關注。原本東亞就是高科技、電子設備生產和流通合而為一的地方,關係著美國資本主義的生死,對美國而言是經濟性關聯非常深刻的不可取代之地,所以美國當然打從心底希望一直維持在這個區域的影響力。而東亞各國間存在著對立的局面,美國只要能管理、控制好各國間對立的局面,就是為美國維持這個區域的軍事、政治影響力提供很好的理由,但一旦失控,美國本身所依賴東亞的安定與繁榮,恐怕也會就此破壞。美國對於刺激各國的國民情感,可能就會引發民族主義衝突的歷史認知感到十分的困惑,現在就是採取旁觀的態度。
目前的情況也反映了美國現在不能發揮力量,無法在東亞地區表現出積極行動的狀況。這也突顯了世界政治、經濟多元化的世界越來越有真實性的現狀(從冷戰後期起,美國經常就被說是冷戰結束後唯一的超級大國,與經過反恐戰爭變強的美國,其單獨行動主義的時代,似乎已經蒙上陰影了)。美國在以維持在東亞的軍事、政治存在感為絕對目標的同時,也不得不依賴東亞本身解決區域問題的能力。
在這樣的二十一世紀初的世界中,歷史認知問題一定會持續成為東亞的對立火種、討論的焦點。但是,在此同時我們要問的是:東亞各國對現在與未來抱有多強的和平意志?或者能共存嗎?這是不能忘記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關於東亞的過去──很多時候背負著歸屬國──那些各國執政者、媒體、評論者逞口舌之能互相指責、批評的樣子,真讓人覺得是不是已經對過去的教訓感到麻木了呢?只要想想歐洲與中東因為民族對立與過去戰爭的記憶,經常反覆釀成新的戰爭的悲劇,就應該抱著戒慎之心,因為語言的戰爭很容易轉化成真正的戰爭。另一方面,東亞經過諸戰爭的時代,好不容易才抓住的和平與繁榮尚未演變至遭到破壞的地步,所以東亞還是可以抱持希望。在東亞世界的區域合作上,發揮了積極作用的東南亞,其未來也交錯著恐懼與希望。越南、菲律賓與中國的關係越來越緊張;泰國國內正面對著看不到出口的政治混亂局面;擔心權威主義體制結束後會發生紛擾的印尼,期待藉由選舉,穩定地達成政權交替。另外,在眺望烏克蘭的內戰、中東的動蕩與血腥局面成為世界焦點的二○一四年夏天的世界政治時,我更深切地感覺到東亞必須同時抱持戒慎恐懼與希望之心。
作為本書基礎的岩波講座《東亞近現代通史》,在岩波書店編輯部部長馬場公彥先生的構想與強大的領導力下,此企劃才得以實現。此外,也要感謝中山永基先生與石川憲子小姐,由於他們的全力付出,才能讓如此大的規模的企劃沒有延誤地進行。在此感謝編纂本書時幫助我們的各位。期待本書的讀者能藉此機會將手伸向本講座的第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