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我如朝露降人間,
和風櫻花隨春謝。
四十九年一朝夢,
一期榮華一杯酒。
──(日)豐臣秀吉
萬曆十九年(西元1591年)3月某天,此時恰是暮春,雜花生樹,草長鶯飛,氣候宜人,正是文人騷客外出踏青的好時機。在大阪天守閣那金碧輝煌的殿堂內,由朝鮮國出使日本的三位使者對如此宜人的氣候卻沒有絲毫地感覺。三人跪坐於席後,盯著席前桌子上一筐熟餅,一罈濁酒,面面相覷。
朝鮮通信副使金誠一見日方如此簡慢,一拍席案,道:「這豈是對待吾等上國使節的禮數?」起身便要拂袖離開。
人還未立起,便被通信使黃允吉拉住說道:「吾等身懷王命而來,而今在日本逗留已近一年,頭緒皆無。現終見得關白大人,士純當以國事為重,不可意氣用事!」【士純為金誠一的字。】
見黃允吉如是說,金誠一只得忿忿坐回。四周作陪的豐臣諸家臣見狀則紛紛交頭接耳起來,目光均看向端坐於主位的豐臣秀吉。
面容消瘦的豐臣秀吉卻似乎對朝鮮使者們的舉動毫不在意,他手中端著盛酒的瓦甌,嘴裡悠然地哼著和歌。數十年的征戰歲月如同刀斧一般,在他黝黑的臉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記。現在的他就像是一個最普通的日本老人,不斷地勸列席諸人飲酒。
飲酒數巡之後,秀吉像聽到了什麼似的突然站起走進了內堂,少時又抱了一個嬰兒走入堂內。此時堂下朝鮮樂工在指揮之下開始齊奏樂曲。秀吉手中的嬰兒卻受這陣樂曲所驚,竟然尿到了秀吉的身上。
秀吉見此景啞然失笑,招呼進侍女們,竟然就在堂上更衣,旁若無人。
金誠一見此情景再也無法忍受,猛地站起身子,對著豐臣秀吉說道:「今吾等奉國書而來,為兩國修通好之意,未知貴國意下如何?」
秀吉一邊更衣,一邊笑道:「何必著急,但飲無妨。」
金誠一見豐臣秀吉顧左右而言他,急道:「如今吾等使臣已於貴國滯留一年之久,實在是等不得了!如貴國真有意通好,還請關白大人將吾國國書上奏至貴國天皇,盡快獲得回書,吾等也好回國覆命!」
「天皇?!」秀吉好像聽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名詞,大聲地笑了起來,堂下諸家臣也同樣大笑不止。
日本人突如其來的爆笑讓金誠一手足無措,又不知道自己說錯了什麼,只得用疑問的眼光再次望向豐臣秀吉。
秀吉很快止住了大笑,沉聲對金誠一道:「你們要國書,老夫就給你們一張。至於上奏天皇?老夫看沒這個必要!」
此刻秀吉那已經因為年齡而顯得渾濁的眼中似乎突然燃燒起了狂熱的野心之火。再看秀吉早已無復那衰老的狀態,整個人散發出一股強烈的氣勢,讓其面前的金誠一都不禁退後了幾步。
於是本來是一場正式的外交活動就這樣無疾而終,朝鮮使團不得不倉皇離開大阪城,去往附近的堺港等待日本國的回書。
正如豐臣秀吉所說的,在堺港的朝鮮使團終於拿到了日本方面回覆的國書。其上赫然寫著這樣的內容:
日本國關白奉書朝鮮國王閣下,雁書薰讀,卷舒再三。吾國六十餘州,比年諸國分離,亂國綱,廢世禮而不聽朝政,故予不勝感激。三四年之間,伐叛臣,討賊徒,及異域遠島,悉歸掌握。竊諒餘事蹟,鄙陋小臣也。雖然余當脫胎之時,慈母夢日輪入懷中。相士曰:「日光所及,無不照臨,壯年必八表聞仁聲,四海蒙威名者,何其疑乎?」依此奇異作,敵心自然摧滅,戰必勝,攻必取,既天下大治,撫育百姓,矜閔孤寡,故民富財足,土貢萬倍千古矣。本朝開闢以來,朝政盛事,洛陽壯麗,莫如此日也。人生一世,不滿百齡焉,鬱鬱久居此乎?不屑國家之遠,山河之隔,欲一超直入大明國,欲易吾朝風俗於四百餘州,施帝都政化於億萬斯年者,在方寸中。貴國先驅入朝,依有遠慮無近憂者乎?遠方小島在海中者,後進輩不可做容許也?予入大明之日,將士卒望軍營,則彌可修鄰盟。余願無他。只願顯佳名於三國而已。方物如目錄領納。且至於管國政之輩,向日之輩皆改其人,當召分給。餘再別書。珍重保嗇,不宣。【《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
這哪裡是兩國通好的國書,簡直就是一封赤裸裸地戰爭宣言。它明白地告訴了朝鮮人,日本欲以朝鮮為前驅遠征明朝的野心。
朝鮮奉明朝為宗主近兩百年,此種國書對朝鮮來說可用大逆不道來形容。當時金誠一便怒答說:「就算死,這種國書也不能帶回去!」
我如朝露降人間,
和風櫻花隨春謝。
四十九年一朝夢,
一期榮華一杯酒。
──(日)豐臣秀吉
萬曆十九年(西元1591年)3月某天,此時恰是暮春,雜花生樹,草長鶯飛,氣候宜人,正是文人騷客外出踏青的好時機。在大阪天守閣那金碧輝煌的殿堂內,由朝鮮國出使日本的三位使者對如此宜人的氣候卻沒有絲毫地感覺。三人跪坐於席後,盯著席前桌子上一筐熟餅,一罈濁酒,面面相覷。
朝鮮通信副使金誠一見日方如此簡慢,一拍席案,道:「這豈是對待吾等上國使節的禮數?」起身便要拂袖離開。
人還未立起,便被通信使黃允吉拉住說道:「吾等身懷王命而來,而今在日本逗留已近一年,頭緒皆無。現終見得關白大人,士純當以國事為重,不可意氣用事!」【士純為金誠一的字。】
見黃允吉如是說,金誠一只得忿忿坐回。四周作陪的豐臣諸家臣見狀則紛紛交頭接耳起來,目光均看向端坐於主位的豐臣秀吉。
面容消瘦的豐臣秀吉卻似乎對朝鮮使者們的舉動毫不在意,他手中端著盛酒的瓦甌,嘴裡悠然地哼著和歌。數十年的征戰歲月如同刀斧一般,在他黝黑的臉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記。現在的他就像是一個最普通的日本老人,不斷地勸列席諸人飲酒。
飲酒數巡之後,秀吉像聽到了什麼似的突然站起走進了內堂,少時又抱了一個嬰兒走入堂內。此時堂下朝鮮樂工在指揮之下開始齊奏樂曲。秀吉手中的嬰兒卻受這陣樂曲所驚,竟然尿到了秀吉的身上。
秀吉見此景啞然失笑,招呼進侍女們,竟然就在堂上更衣,旁若無人。
金誠一見此情景再也無法忍受,猛地站起身子,對著豐臣秀吉說道:「今吾等奉國書而來,為兩國修通好之意,未知貴國意下如何?」
秀吉一邊更衣,一邊笑道:「何必著急,但飲無妨。」
金誠一見豐臣秀吉顧左右而言他,急道:「如今吾等使臣已於貴國滯留一年之久,實在是等不得了!如貴國真有意通好,還請關白大人將吾國國書上奏至貴國天皇,盡快獲得回書,吾等也好回國覆命!」
「天皇?!」秀吉好像聽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名詞,大聲地笑了起來,堂下諸家臣也同樣大笑不止。
日本人突如其來的爆笑讓金誠一手足無措,又不知道自己說錯了什麼,只得用疑問的眼光再次望向豐臣秀吉。
秀吉很快止住了大笑,沉聲對金誠一道:「你們要國書,老夫就給你們一張。至於上奏天皇?老夫看沒這個必要!」
此刻秀吉那已經因為年齡而顯得渾濁的眼中似乎突然燃燒起了狂熱的野心之火。再看秀吉早已無復那衰老的狀態,整個人散發出一股強烈的氣勢,讓其面前的金誠一都不禁退後了幾步。
於是本來是一場正式的外交活動就這樣無疾而終,朝鮮使團不得不倉皇離開大阪城,去往附近的堺港等待日本國的回書。
正如豐臣秀吉所說的,在堺港的朝鮮使團終於拿到了日本方面回覆的國書。其上赫然寫著這樣的內容:
日本國關白奉書朝鮮國王閣下,雁書薰讀,卷舒再三。吾國六十餘州,比年諸國分離,亂國綱,廢世禮而不聽朝政,故予不勝感激。三四年之間,伐叛臣,討賊徒,及異域遠島,悉歸掌握。竊諒餘事蹟,鄙陋小臣也。雖然余當脫胎之時,慈母夢日輪入懷中。相士曰:「日光所及,無不照臨,壯年必八表聞仁聲,四海蒙威名者,何其疑乎?」依此奇異作,敵心自然摧滅,戰必勝,攻必取,既天下大治,撫育百姓,矜閔孤寡,故民富財足,土貢萬倍千古矣。本朝開闢以來,朝政盛事,洛陽壯麗,莫如此日也。人生一世,不滿百齡焉,鬱鬱久居此乎?不屑國家之遠,山河之隔,欲一超直入大明國,欲易吾朝風俗於四百餘州,施帝都政化於億萬斯年者,在方寸中。貴國先驅入朝,依有遠慮無近憂者乎?遠方小島在海中者,後進輩不可做容許也?予入大明之日,將士卒望軍營,則彌可修鄰盟。余願無他。只願顯佳名於三國而已。方物如目錄領納。且至於管國政之輩,向日之輩皆改其人,當召分給。餘再別書。珍重保嗇,不宣。【《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
這哪裡是兩國通好的國書,簡直就是一封赤裸裸地戰爭宣言。它明白地告訴了朝鮮人,日本欲以朝鮮為前驅遠征明朝的野心。
朝鮮奉明朝為宗主近兩百年,此種國書對朝鮮來說可用大逆不道來形容。當時金誠一便怒答說:「就算死,這種國書也不能帶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