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產物語:從伊勢赤福到東京芭娜娜,細數日本土產的前世今生》
第一章 鐵道與近代土產的登場
序章中提過,近世偏好的是不會腐壞、不佔空間的土產,畢竟當時交通尚不發達,將食物或笨重且龐大的物品當成土產並不可行。
而鐵道的出現則為此帶來了革命性的轉變。已有許多研究指出,鐵道不僅改變了社會經濟,對人們的生活型態與時間概念等文化層面也造成了強烈的影響。由於名產與土產兩者和旅行有極為密切的關係,自然也遭受到鐵道帶來的直接衝擊。
本章將探討鐵道這項近代交通設施的出現,使近世以後名產與土產的意義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又如何轉變成符合近代需求的型態。
清河八郎的「土產宅配」
事實上,即使是近世,也並非完全沒有辦法運送笨重又龐大的土產。
安政二年(一八五五),著名的幕末志士清河八郎與母親一同前往西國旅遊,探訪伊勢、東海道、金毘羅、宮島等近世具代表性的名勝古蹟,並將行程詳細記錄在《西遊草》這部遊記中。翻閱《西遊草》會發現,清河非但在旅遊地點購買了陶器、人偶等大量「笨重又龐大的土產」,更直接寄回家鄉,據說運費並不貴,而且這種作法相當普及。現代人常用來寄送土產的宅配服務,或許可說就是源自清河八郎的土產宅配。
不過,清河畢竟是出羽國清川村出身的富裕鄉士,在這趟旅途中他還包下了一整艘船由四國搭往本州,連番的奢侈行徑連諸侯也為之遜色。由此可見,當時要寄送體積龐大的土產回鄉,或許不像現代這般容易。
鐵道開通與名產的演變
鐵道的開通改變了前述狀況,其中最為劃時代的發展,便是明治二十二年(一八八九)東海道線全線通車。這使得東京到大阪、京都的交通時間大幅縮短,也大大改變了生鮮食品的運送模式。
東海道線全線通車後,人們享有交通之便,早晨在大阪飲酒,晚上就得以享用東京佳餚。因此,今年許多民眾將大阪產的海鰻寄到東京當新年禮物,國內的運輸公司不斷湧進貨物,配送員也極為忙碌。
儘管引文中的情況與本書列舉的土產不在同一個討論範圍,其時的輸送系統其實也無法在當日完成運送,不過東京往返京都與大阪所需的時間大幅縮短,確實可能為食品的贈送與答禮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鐵道的開通也促使新名產誕生。舉例來說,明治三十年(一八九七)京都二條到嵯峨之間的京都鐵道開通後,沿線的嵐山、嵯峨野等自古便十分知名的景點,就開始販售「勝花糰子」及「櫻餅」等名產。
勝花糰子據說是模仿隅田川的糰子製作,鐵道開通後來訪的遊客增加,各家業者競相販賣這種糰子,於是成為嵐山的名產之一。櫻餅也是在京都鐵道通車的明治三十年前後由奧村又兵衛開始販賣。兩者都是鐵道開通後新創的名產,但其型態仍保有近世以來的傳統,以當場食用為前提。
明治三十六年(一九○三)京都鐵道發行的沿線旅遊指南中,將勝花糰子與櫻餅放在「美食」單元,看來是以當場食用為前提(土產單元則有櫻樹手杖、竹硯等手工藝品,以及天龍寺納豆、香魚煎餅等便於保存的食品)。當然,其時並非完全沒有食品類土產的需求,只是尚未有證據證明這些食品在保存性與容器包裝上已獲得改良。
以當場食用為前提的名產,不僅銷路有限,業績也難以大幅提升。為了拓展銷售版圖,就必須擴張銷路,並克服保存期限短與攜帶不便等問題,將名產發展為土產。此外,像嵐山這樣歷史悠久的地方,一般都會給名產加上歷史典故,然而,「勝花糰子」與「櫻餅」卻欠缺這些要素,難免給人美中不足的印象。嵐山自古就是知名的賞櫻景點,將商品取名為「勝花糰子」可說韻味十足,只是如今似乎已經銷聲匿跡。可見一項名產能否成為主流,背後確實存在前述的因素。
安倍川餅與醃山葵
東海道不僅連接京都與江戶,也是前往伊勢神宮參拜的必經街道,乃近世主要的交通幹線,沿途曾有許多名產問世,同樣是廣為人知的事實。
其中,安倍川餅自近世開始便是知名的東海道名產。顧名思義,當時的安倍川餅是安倍川畔的茶屋所販售的點心,關於它的起源,則流傳著這麼一段說法:
慶長年間,德川家康赴御用金山井川笹山巡視時,一名男子製作了麻糬進獻。家康詢問這款麻糬的名字,男子假安倍川與金山的金粉答稱「這是安倍川的黃金粉餅」,家康聞言大喜,之後便將這種點心稱為安倍川餅。
安倍川餅自此成為名產,然而明治以降卻隨著東海道線的開通「逐漸沒落,僅餘石部屋一家商店尚在販賣」。
在靜岡車站有一家販售鐵路便當的加藤便當店,店主加藤鶴對這種情況憂心忡忡,便開始在車站內兜售安倍川餅。安倍川餅因此成為靜岡站的名產,甚至只要「列車停靠靜岡站,叫賣『名產安倍川餅』與醃山葵的聲音便此起彼落」。
值得注意的是,改為在靜岡站販賣的安倍川餅與之前銷售的近世東海道名產安倍川餅,並非只有販賣地點不同。
近世以來,安倍川畔的茶屋所販賣的安倍川餅,是撒上黃豆粉的麻糬;至於靜岡站販售的名產安倍川餅,用的其實不是麻糬而是求肥。
求肥是用水溶解白玉粉或餅粉,再加入砂糖、水飴攪拌後製成的一種和菓子材料,主要特徵是口感柔軟,且比一般麻糬的保存期限更長。事實上,近世的麻糬名產之所以能成功轉型成近代土產,求肥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使用求肥製作的安倍川餅一直以來都受到「似是而非的假貨」、「欺騙世人」等批判。然而,安倍川餅原本是以在茶屋現場食用為前提的名產,若要轉型成在車站就能隨手購買的土產,就免不了這番脫胎換骨的過程。
此外,靜岡站還會販賣另一種極具代表性的土產──醃山葵。關於其起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據說最晚在幕末時期就已經有了醃山葵的雛形。不過,基本上在「東海道鐵道開設前,醃山葵並非出奇之物」。
到了明治三○年代,醃山葵已經躋身「鐵道開設以來備受東西往返旅客喜愛的土產,靜岡車站每日銷售盛況驚人,稱得上本市首屈一指的特產」,在靜岡車站內販售,成為醃山葵這項土產大為風行的開端。
明治初期的醃山葵主要由田尻屋製造販賣,鐵道開通之後,小泉樓與田丸屋的商品也加入了站內販售的陣容。其中田丸屋還由壽司桶得到靈感,開發出盛裝醃山葵的桶狀容器,據說「與普通的容器不同,別具雅趣,因而大受讚賞,後來業者也參與各種共進會、博覽會,大大宣傳了一番」。如今,靜岡車站等處有許多商店會販賣田丸屋的醃山葵,可見積極的商品改良與擴大銷路是其主導醃山葵市場的關鍵之一。
《三越誕生:帝國百貨與近代化的夢》
18 家庭相簿──一小時照片/彩色照片/輪轉印刷照片
促使三越吳服店脫胎換骨的要素之一──攝影部成立於一九○七年四月一日。《讀賣新聞》於同年四月十二日的報導〈新郎新娘的攝影棚(三越吳服店的新攝影部)〉中,提到攝影部除了攝影棚,還有化妝室,拍攝費用與「一般相館」無異,不同的是拍攝時能免費租借衣物。三越畢竟是吳服店,提供的服裝種類廣泛,報導提到「除了元祿風格等傳統服飾,還有中國、朝鮮的服裝,和扮裝用的衣物與歌舞伎服裝」。「婚禮」是兩人建立家庭的第一個典禮,也是家庭相簿的起點。當然,不分身分、不論目的,任何人都能來拍照。實際上,在讀賣新聞來採訪的前一天,農業大臣松岡與商工局長森田就已經來拍過照了。
駿河町三越,顧客紛登門,購衣又飽食,攝影棚留影。(劍珍坊)
三越攝影部,看見小倆口,兩人同合影,相簿又添頁。(桃仙坊)
前者在一九○八年一月號《時好》〈川柳〉欄獲選頭獎,描述客人來到三越吳服店買衣服、進餐廳吃午飯,然後在攝影部留下紀念照。對於立志轉型成為百貨公司的三越而言,看到這句川柳想必非常高興吧。後者則收錄於一九○九年十月二十二日《讀賣新聞》所刊登的〈第四十二屆讀賣川柳會〉,描寫兩人婚後大概是為了紀念日來拍照,令家庭相簿又添了新的一頁。蕉雨生〈照片的故事(二)〉(《時好》,一九○七年)中提及,三越的化妝室裡有鏡子、香水、肥皂、白粉、化妝品與理髮工具,提供顧客自由使用,但也同時提醒讀者白粉塗多了,五官會顯得模糊;口紅塗多了,嘴唇反而會顯黑。
當時一般人還沒有相機,無法自由拍攝感興趣的人事物,因此所謂的家庭相簿,收藏的多是在三越攝影部與照相館所拍攝的紀念照,或是參加活動與旅行時購買的明信片。三越攝影部技師長柴田常吉在〈秋季最適合攝影〉(《三越時刊》,一九○九年九月號)中提到,近年來,社會大眾對攝影的興趣日漸高漲,可說是「攝影界革新」的時代,「嚴肅認真、有禮端正」的照片在大家看來已經過於單調,拍照的姿勢也出現了變化。〈開始銷售東都美女明信片──攝影部的新活動〉(《三越時刊》,一九一○年四月號)一文則表示過往的「明信片風潮」已經退燒,大家不再收集明信片、製作相簿,許多明信片商店因而倒閉。明信片熱潮降溫的其中一項原因,是市面上出現大量粗製濫造的明信片,三越因此推出「美人明信片」,由柴田負責攝影與印刷,並且使用「最新進口」的紙張。
至於紀念照則在一九一○年代前期出現一百八十度轉變。第一種變化是「一小時照片」問世,降低了民眾拍照的門檻。《三越》一九一一年八月號的報導〈推出一小時照片──破天荒的速成照片〉中介紹了「一小時照片」是指從拍照、顯影、印相到交給顧客,所有工時合計僅一小時,過往若是委託歐洲知名的「攝影師」在郊外的工房處理後再郵寄給顧客,約莫費時一週。在這之前,如果只有一兩位顧客,三越攝影部通常也能在一小時後交件,但客人一多便無法快速交件,於是進口了新型機器來解決這個問題,顧客拍照後就先去逛街,買完東西後恰好照片也洗好了。要是想將照片寄給遠方的親朋好友,在明信片大小的照片背後寫上地址與留言,貼上郵票,便能投進店裡的郵箱。
右圖收錄於一九一一年九月號的《三越》,影中人是巖谷小波,他在拍照一小時後領取照片,寄給了當時人在箱根的日比翁助。同一期雜誌刊登的報導〈一小時照片大受好評〉便提到一小時照片的服務始於八月一日,當天利用這項服務的顧客多達數十組,他們和巖谷一樣,趁著購物空檔回到攝影部,提筆寫下近況或是在三越拍攝一事,寄給親朋好友。曾有朝鮮牧師觀光團一行共三十五人前來拍照,即便人數眾多,三越依舊能提供空間拍攝團體紀念照,並在一小時後交件。
只是不見得所有人都會選擇拍攝一小時照片。柴田常吉在〈使用一小時照片〉(《三越》,一九一二年五月號)中便提到,許多消費者會期待攝影師發揮「高超技術」,因此傾向選擇一般的攝影方式,例如拍攝相親照的話,講究成果勝於時間,便會選擇一般的攝影方式。儘管如此,一小時照片還是在一個月內賣出了超過四百組,需求主要集中在從外地來到東京的民眾,他們想讓故鄉的親朋好友瞧瞧自己「健健康康的樣子」,於是來到攝影部拍照。另外到了報考官公立學校的季節,學生也會紛紛前來拍照,好把照片貼在報名表上,之後辦理入學手續時也會需要繳交照片。除此之外,更有每個月來拍一小時照片好幾次的「常客」。
一小時照片推出兩個月之後,也就是一九一一年十月一日,三越又推出瞬間攝影的彩色照片。同年十月號的《三越》刊登了行銷廣告宣稱:「過往的奧托克羅姆(Autochrome Lumière)彩色照片顯像技術需時三分鐘,拍照的人必須靜止不動,十分辛苦。本店技師利用一大發明,瞬間便能拍下原本的顏色,得以記錄真實的人物景色,萬無缺失。」彩色照片不受天氣影響,一小時便能顯影印相,雖然不是全新發明,但這樣的瞬間攝影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剎那間」即可結束。同一期雜誌刊登的另一篇報導〈推出彩色照片〉則強調「想要將真實的『自己』流傳後世,必定需要這種攝影方式」,這是構成「我」這個個人故事的嶄新片段,為家庭相簿增添了前所未有的真實色彩。
隔年一九一二年八月一日,三越再推出輪轉印刷照片。〈推出輪轉印刷照片──以及運用水中屏風〉(《三越》,同年八月號)中,讚賞輪轉印刷照片「是新穎的發明,使用一片感光版便能立刻印出八百張以上的照片」,根據該雜誌刊登的照片可知,這是在長長的紙上印了許多相同的照片。輪轉印刷照片的方便之處是運用在眾人群聚的典禮、宴會與園遊會等場合,大家先集合拍照,等到要回家時便能帶走方才拍攝的團體紀念照。只不過拍照後當然需要把底片送回三越顯影、印相,加上往返會場的時間,通常需要幾個小時。在這期雜誌發行前一個月的七月十九日,三越接受日本橋區委託,印製了一千兩百張照片送給新大橋落成典禮的出席人士,大受好評。至於文章副標題中的「水中屏風」,指的是玻璃做的背景,能讓人雖然在攝影棚,拍起來的效果卻像是站在淺灘上。
一小時照片問世的一年四個月後,也就是一九一二年十二月七日,三越攝影部又推出了一分鐘照片。右圖《三越》一九一三年一月號的廣告顯示一分鐘照片分為兩種,右邊是立框式,左邊是獎牌式,照片會鑲在金屬製的圓形相框裡。〈一分鐘照片廣受好評〉(《三越》,同年一月號)中介紹這樣的照片是以進口的機器拍攝,尺寸比一般照片小,鮮明的程度卻不相上下。只需一分鐘就能收到相片,這項服務因此大受好評,推出當天就有兩百二十名顧客上門,由於賓客盈門,材料一下子就用光了,所幸又收到了向國外追加下單的材料。雖然照片裝進相框裡就無法收在家庭相簿中,卻能放在桌上或架子上,輕輕鬆鬆為生活空間增添個人畫像。
一分鐘照片在當時蔚為話題,各家報社也爭相報導,例如一九一二年十二月七日,《讀賣新聞》的報導標題便是〈一分鐘拍照〉,指出一分鐘照片在歐美大為風行,三越的技師兼攝影部主任泉谷氐一數天前才從柏林塔波公司(Talbot)買來機器與材料。只要拍照後按下機器的按鈕,感光版掉進顯像液箱中,約莫二十到三十秒便能完成顯像。根據〈德國最新流行的照片〉(《三越》,同年十一月號)一文報導,泉谷在七月下旬與妻子一同前往柏林,距離上次拜訪已經過了六年半,在考察柏林攝影界與電影界的現況時發現了一分鐘照片,於是把機器帶回日本。
對於日本的家庭相簿來說,最劃時代的革新或許是一九一三年八月三越開始販賣相機。〈照相機與進口鞋開賣〉(《三越》,同年九月號)一文報導,相機銷售部為業餘攝影師引進了美國伊士曼公司(Eastman)、德國哥茲公司(C.P Goerz)與福倫達公司(Voigtlander)的相機。部分相機──如伊士曼公司推出的柯達(Kodak)相機──體積小到可以放進口袋,至於腳架等配件,提供的是攝影部實際覺得好用的商品,顯影劑與混合鍍層液則由三越獨自調製販賣。同時三越也舉辦攝影比賽,所需的相關用品同樣一應俱全。要是人人都能擁有自己的相機,拍攝喜歡的對象,自行在壁櫥裡的暗室顯像,那麼家庭相簿的存在便會大幅改觀,不同於紀念照與明信片,家庭的歷史與回憶將會透過相機記錄在相紙上,得以反覆翻閱回顧。
第一章 鐵道與近代土產的登場
序章中提過,近世偏好的是不會腐壞、不佔空間的土產,畢竟當時交通尚不發達,將食物或笨重且龐大的物品當成土產並不可行。
而鐵道的出現則為此帶來了革命性的轉變。已有許多研究指出,鐵道不僅改變了社會經濟,對人們的生活型態與時間概念等文化層面也造成了強烈的影響。由於名產與土產兩者和旅行有極為密切的關係,自然也遭受到鐵道帶來的直接衝擊。
本章將探討鐵道這項近代交通設施的出現,使近世以後名產與土產的意義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又如何轉變成符合近代需求的型態。
清河八郎的「土產宅配」
事實上,即使是近世,也並非完全沒有辦法運送笨重又龐大的土產。
安政二年(一八五五),著名的幕末志士清河八郎與母親一同前往西國旅遊,探訪伊勢、東海道、金毘羅、宮島等近世具代表性的名勝古蹟,並將行程詳細記錄在《西遊草》這部遊記中。翻閱《西遊草》會發現,清河非但在旅遊地點購買了陶器、人偶等大量「笨重又龐大的土產」,更直接寄回家鄉,據說運費並不貴,而且這種作法相當普及。現代人常用來寄送土產的宅配服務,或許可說就是源自清河八郎的土產宅配。
不過,清河畢竟是出羽國清川村出身的富裕鄉士,在這趟旅途中他還包下了一整艘船由四國搭往本州,連番的奢侈行徑連諸侯也為之遜色。由此可見,當時要寄送體積龐大的土產回鄉,或許不像現代這般容易。
鐵道開通與名產的演變
鐵道的開通改變了前述狀況,其中最為劃時代的發展,便是明治二十二年(一八八九)東海道線全線通車。這使得東京到大阪、京都的交通時間大幅縮短,也大大改變了生鮮食品的運送模式。
東海道線全線通車後,人們享有交通之便,早晨在大阪飲酒,晚上就得以享用東京佳餚。因此,今年許多民眾將大阪產的海鰻寄到東京當新年禮物,國內的運輸公司不斷湧進貨物,配送員也極為忙碌。
儘管引文中的情況與本書列舉的土產不在同一個討論範圍,其時的輸送系統其實也無法在當日完成運送,不過東京往返京都與大阪所需的時間大幅縮短,確實可能為食品的贈送與答禮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鐵道的開通也促使新名產誕生。舉例來說,明治三十年(一八九七)京都二條到嵯峨之間的京都鐵道開通後,沿線的嵐山、嵯峨野等自古便十分知名的景點,就開始販售「勝花糰子」及「櫻餅」等名產。
勝花糰子據說是模仿隅田川的糰子製作,鐵道開通後來訪的遊客增加,各家業者競相販賣這種糰子,於是成為嵐山的名產之一。櫻餅也是在京都鐵道通車的明治三十年前後由奧村又兵衛開始販賣。兩者都是鐵道開通後新創的名產,但其型態仍保有近世以來的傳統,以當場食用為前提。
明治三十六年(一九○三)京都鐵道發行的沿線旅遊指南中,將勝花糰子與櫻餅放在「美食」單元,看來是以當場食用為前提(土產單元則有櫻樹手杖、竹硯等手工藝品,以及天龍寺納豆、香魚煎餅等便於保存的食品)。當然,其時並非完全沒有食品類土產的需求,只是尚未有證據證明這些食品在保存性與容器包裝上已獲得改良。
以當場食用為前提的名產,不僅銷路有限,業績也難以大幅提升。為了拓展銷售版圖,就必須擴張銷路,並克服保存期限短與攜帶不便等問題,將名產發展為土產。此外,像嵐山這樣歷史悠久的地方,一般都會給名產加上歷史典故,然而,「勝花糰子」與「櫻餅」卻欠缺這些要素,難免給人美中不足的印象。嵐山自古就是知名的賞櫻景點,將商品取名為「勝花糰子」可說韻味十足,只是如今似乎已經銷聲匿跡。可見一項名產能否成為主流,背後確實存在前述的因素。
安倍川餅與醃山葵
東海道不僅連接京都與江戶,也是前往伊勢神宮參拜的必經街道,乃近世主要的交通幹線,沿途曾有許多名產問世,同樣是廣為人知的事實。
其中,安倍川餅自近世開始便是知名的東海道名產。顧名思義,當時的安倍川餅是安倍川畔的茶屋所販售的點心,關於它的起源,則流傳著這麼一段說法:
慶長年間,德川家康赴御用金山井川笹山巡視時,一名男子製作了麻糬進獻。家康詢問這款麻糬的名字,男子假安倍川與金山的金粉答稱「這是安倍川的黃金粉餅」,家康聞言大喜,之後便將這種點心稱為安倍川餅。
安倍川餅自此成為名產,然而明治以降卻隨著東海道線的開通「逐漸沒落,僅餘石部屋一家商店尚在販賣」。
在靜岡車站有一家販售鐵路便當的加藤便當店,店主加藤鶴對這種情況憂心忡忡,便開始在車站內兜售安倍川餅。安倍川餅因此成為靜岡站的名產,甚至只要「列車停靠靜岡站,叫賣『名產安倍川餅』與醃山葵的聲音便此起彼落」。
值得注意的是,改為在靜岡站販賣的安倍川餅與之前銷售的近世東海道名產安倍川餅,並非只有販賣地點不同。
近世以來,安倍川畔的茶屋所販賣的安倍川餅,是撒上黃豆粉的麻糬;至於靜岡站販售的名產安倍川餅,用的其實不是麻糬而是求肥。
求肥是用水溶解白玉粉或餅粉,再加入砂糖、水飴攪拌後製成的一種和菓子材料,主要特徵是口感柔軟,且比一般麻糬的保存期限更長。事實上,近世的麻糬名產之所以能成功轉型成近代土產,求肥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使用求肥製作的安倍川餅一直以來都受到「似是而非的假貨」、「欺騙世人」等批判。然而,安倍川餅原本是以在茶屋現場食用為前提的名產,若要轉型成在車站就能隨手購買的土產,就免不了這番脫胎換骨的過程。
此外,靜岡站還會販賣另一種極具代表性的土產──醃山葵。關於其起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據說最晚在幕末時期就已經有了醃山葵的雛形。不過,基本上在「東海道鐵道開設前,醃山葵並非出奇之物」。
到了明治三○年代,醃山葵已經躋身「鐵道開設以來備受東西往返旅客喜愛的土產,靜岡車站每日銷售盛況驚人,稱得上本市首屈一指的特產」,在靜岡車站內販售,成為醃山葵這項土產大為風行的開端。
明治初期的醃山葵主要由田尻屋製造販賣,鐵道開通之後,小泉樓與田丸屋的商品也加入了站內販售的陣容。其中田丸屋還由壽司桶得到靈感,開發出盛裝醃山葵的桶狀容器,據說「與普通的容器不同,別具雅趣,因而大受讚賞,後來業者也參與各種共進會、博覽會,大大宣傳了一番」。如今,靜岡車站等處有許多商店會販賣田丸屋的醃山葵,可見積極的商品改良與擴大銷路是其主導醃山葵市場的關鍵之一。
《三越誕生:帝國百貨與近代化的夢》
18 家庭相簿──一小時照片/彩色照片/輪轉印刷照片
促使三越吳服店脫胎換骨的要素之一──攝影部成立於一九○七年四月一日。《讀賣新聞》於同年四月十二日的報導〈新郎新娘的攝影棚(三越吳服店的新攝影部)〉中,提到攝影部除了攝影棚,還有化妝室,拍攝費用與「一般相館」無異,不同的是拍攝時能免費租借衣物。三越畢竟是吳服店,提供的服裝種類廣泛,報導提到「除了元祿風格等傳統服飾,還有中國、朝鮮的服裝,和扮裝用的衣物與歌舞伎服裝」。「婚禮」是兩人建立家庭的第一個典禮,也是家庭相簿的起點。當然,不分身分、不論目的,任何人都能來拍照。實際上,在讀賣新聞來採訪的前一天,農業大臣松岡與商工局長森田就已經來拍過照了。
駿河町三越,顧客紛登門,購衣又飽食,攝影棚留影。(劍珍坊)
三越攝影部,看見小倆口,兩人同合影,相簿又添頁。(桃仙坊)
前者在一九○八年一月號《時好》〈川柳〉欄獲選頭獎,描述客人來到三越吳服店買衣服、進餐廳吃午飯,然後在攝影部留下紀念照。對於立志轉型成為百貨公司的三越而言,看到這句川柳想必非常高興吧。後者則收錄於一九○九年十月二十二日《讀賣新聞》所刊登的〈第四十二屆讀賣川柳會〉,描寫兩人婚後大概是為了紀念日來拍照,令家庭相簿又添了新的一頁。蕉雨生〈照片的故事(二)〉(《時好》,一九○七年)中提及,三越的化妝室裡有鏡子、香水、肥皂、白粉、化妝品與理髮工具,提供顧客自由使用,但也同時提醒讀者白粉塗多了,五官會顯得模糊;口紅塗多了,嘴唇反而會顯黑。
當時一般人還沒有相機,無法自由拍攝感興趣的人事物,因此所謂的家庭相簿,收藏的多是在三越攝影部與照相館所拍攝的紀念照,或是參加活動與旅行時購買的明信片。三越攝影部技師長柴田常吉在〈秋季最適合攝影〉(《三越時刊》,一九○九年九月號)中提到,近年來,社會大眾對攝影的興趣日漸高漲,可說是「攝影界革新」的時代,「嚴肅認真、有禮端正」的照片在大家看來已經過於單調,拍照的姿勢也出現了變化。〈開始銷售東都美女明信片──攝影部的新活動〉(《三越時刊》,一九一○年四月號)一文則表示過往的「明信片風潮」已經退燒,大家不再收集明信片、製作相簿,許多明信片商店因而倒閉。明信片熱潮降溫的其中一項原因,是市面上出現大量粗製濫造的明信片,三越因此推出「美人明信片」,由柴田負責攝影與印刷,並且使用「最新進口」的紙張。
至於紀念照則在一九一○年代前期出現一百八十度轉變。第一種變化是「一小時照片」問世,降低了民眾拍照的門檻。《三越》一九一一年八月號的報導〈推出一小時照片──破天荒的速成照片〉中介紹了「一小時照片」是指從拍照、顯影、印相到交給顧客,所有工時合計僅一小時,過往若是委託歐洲知名的「攝影師」在郊外的工房處理後再郵寄給顧客,約莫費時一週。在這之前,如果只有一兩位顧客,三越攝影部通常也能在一小時後交件,但客人一多便無法快速交件,於是進口了新型機器來解決這個問題,顧客拍照後就先去逛街,買完東西後恰好照片也洗好了。要是想將照片寄給遠方的親朋好友,在明信片大小的照片背後寫上地址與留言,貼上郵票,便能投進店裡的郵箱。
右圖收錄於一九一一年九月號的《三越》,影中人是巖谷小波,他在拍照一小時後領取照片,寄給了當時人在箱根的日比翁助。同一期雜誌刊登的報導〈一小時照片大受好評〉便提到一小時照片的服務始於八月一日,當天利用這項服務的顧客多達數十組,他們和巖谷一樣,趁著購物空檔回到攝影部,提筆寫下近況或是在三越拍攝一事,寄給親朋好友。曾有朝鮮牧師觀光團一行共三十五人前來拍照,即便人數眾多,三越依舊能提供空間拍攝團體紀念照,並在一小時後交件。
只是不見得所有人都會選擇拍攝一小時照片。柴田常吉在〈使用一小時照片〉(《三越》,一九一二年五月號)中便提到,許多消費者會期待攝影師發揮「高超技術」,因此傾向選擇一般的攝影方式,例如拍攝相親照的話,講究成果勝於時間,便會選擇一般的攝影方式。儘管如此,一小時照片還是在一個月內賣出了超過四百組,需求主要集中在從外地來到東京的民眾,他們想讓故鄉的親朋好友瞧瞧自己「健健康康的樣子」,於是來到攝影部拍照。另外到了報考官公立學校的季節,學生也會紛紛前來拍照,好把照片貼在報名表上,之後辦理入學手續時也會需要繳交照片。除此之外,更有每個月來拍一小時照片好幾次的「常客」。
一小時照片推出兩個月之後,也就是一九一一年十月一日,三越又推出瞬間攝影的彩色照片。同年十月號的《三越》刊登了行銷廣告宣稱:「過往的奧托克羅姆(Autochrome Lumière)彩色照片顯像技術需時三分鐘,拍照的人必須靜止不動,十分辛苦。本店技師利用一大發明,瞬間便能拍下原本的顏色,得以記錄真實的人物景色,萬無缺失。」彩色照片不受天氣影響,一小時便能顯影印相,雖然不是全新發明,但這樣的瞬間攝影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剎那間」即可結束。同一期雜誌刊登的另一篇報導〈推出彩色照片〉則強調「想要將真實的『自己』流傳後世,必定需要這種攝影方式」,這是構成「我」這個個人故事的嶄新片段,為家庭相簿增添了前所未有的真實色彩。
隔年一九一二年八月一日,三越再推出輪轉印刷照片。〈推出輪轉印刷照片──以及運用水中屏風〉(《三越》,同年八月號)中,讚賞輪轉印刷照片「是新穎的發明,使用一片感光版便能立刻印出八百張以上的照片」,根據該雜誌刊登的照片可知,這是在長長的紙上印了許多相同的照片。輪轉印刷照片的方便之處是運用在眾人群聚的典禮、宴會與園遊會等場合,大家先集合拍照,等到要回家時便能帶走方才拍攝的團體紀念照。只不過拍照後當然需要把底片送回三越顯影、印相,加上往返會場的時間,通常需要幾個小時。在這期雜誌發行前一個月的七月十九日,三越接受日本橋區委託,印製了一千兩百張照片送給新大橋落成典禮的出席人士,大受好評。至於文章副標題中的「水中屏風」,指的是玻璃做的背景,能讓人雖然在攝影棚,拍起來的效果卻像是站在淺灘上。
一小時照片問世的一年四個月後,也就是一九一二年十二月七日,三越攝影部又推出了一分鐘照片。右圖《三越》一九一三年一月號的廣告顯示一分鐘照片分為兩種,右邊是立框式,左邊是獎牌式,照片會鑲在金屬製的圓形相框裡。〈一分鐘照片廣受好評〉(《三越》,同年一月號)中介紹這樣的照片是以進口的機器拍攝,尺寸比一般照片小,鮮明的程度卻不相上下。只需一分鐘就能收到相片,這項服務因此大受好評,推出當天就有兩百二十名顧客上門,由於賓客盈門,材料一下子就用光了,所幸又收到了向國外追加下單的材料。雖然照片裝進相框裡就無法收在家庭相簿中,卻能放在桌上或架子上,輕輕鬆鬆為生活空間增添個人畫像。
一分鐘照片在當時蔚為話題,各家報社也爭相報導,例如一九一二年十二月七日,《讀賣新聞》的報導標題便是〈一分鐘拍照〉,指出一分鐘照片在歐美大為風行,三越的技師兼攝影部主任泉谷氐一數天前才從柏林塔波公司(Talbot)買來機器與材料。只要拍照後按下機器的按鈕,感光版掉進顯像液箱中,約莫二十到三十秒便能完成顯像。根據〈德國最新流行的照片〉(《三越》,同年十一月號)一文報導,泉谷在七月下旬與妻子一同前往柏林,距離上次拜訪已經過了六年半,在考察柏林攝影界與電影界的現況時發現了一分鐘照片,於是把機器帶回日本。
對於日本的家庭相簿來說,最劃時代的革新或許是一九一三年八月三越開始販賣相機。〈照相機與進口鞋開賣〉(《三越》,同年九月號)一文報導,相機銷售部為業餘攝影師引進了美國伊士曼公司(Eastman)、德國哥茲公司(C.P Goerz)與福倫達公司(Voigtlander)的相機。部分相機──如伊士曼公司推出的柯達(Kodak)相機──體積小到可以放進口袋,至於腳架等配件,提供的是攝影部實際覺得好用的商品,顯影劑與混合鍍層液則由三越獨自調製販賣。同時三越也舉辦攝影比賽,所需的相關用品同樣一應俱全。要是人人都能擁有自己的相機,拍攝喜歡的對象,自行在壁櫥裡的暗室顯像,那麼家庭相簿的存在便會大幅改觀,不同於紀念照與明信片,家庭的歷史與回憶將會透過相機記錄在相紙上,得以反覆翻閱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