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盛世」的善後
社會不安
十八世紀下半的乾隆時代,的確是處於「盛世」的黃金時代。清朝到達鼎盛時期,文化輝煌燦爛。但所謂的黃金時代,往往是苦悶與衰退的前奏曲。在繁榮的背後,非同尋常的事態正悄然醞釀。
乾隆年間能出現黃金時代,需歸功於上一代的累積與當代的經濟繁榮,更仰賴周邊環境的促成。所以我們會稱乾隆皇帝是個幸運兒,然而禍福相倚,災禍早已潛伏在幸運之中。於是進入十九世紀後,後代子孫就被迫得歸還乾隆皇帝賒欠的幸運。
繁榮的十八世紀,驟然變成危機的十九世紀。關鍵在於轉變的前提,就潛藏在繁榮之中。我們必須仔細觀察這個部分。
旁觀者清,我們可以藉助同時代外國人的觀察,因此容我再度搬出馬戛爾尼。清朝舉朝上下,將馬戛爾尼與他部下們視為「外夷」,當成野蠻人對待。但馬戛爾尼一行人無視於此,他們目睹清朝的繁榮,孜孜不倦地展開實地考察。這也是他們千里迢迢從英國來到中國的一項重要任務。
馬戛爾尼詳細觀察的結果,沒有忽略被當時清朝繁榮至極的景象所掩蓋的危機徵兆。他被清朝當成野蠻人對待,但他斷定清朝的人們,「與現代歐洲各國的人民相比,已淪落為半野蠻人」。他還更進一步描述了清朝的具體現狀與未來。
「在遙遠的地方頻繁發生暴動,反映出民眾的真實情感,天命昭然若揭。」
「祕密結社擁有獨立不羈的傳統,雖受到嚴密監視,卻依然健在。」
「微不足道的衝突所迸出的火花,也許會引燃叛亂之火,延燒整個中國。」
「在我有生之年,要是清朝瓦解,也不會令人感到驚訝。」
這幾句話摘錄自馬戛爾尼的報告。馬戛爾尼逝世於一八○六年,此時清朝雖尚未「瓦解」,但卻燃起了「叛亂」的火苗,已經開始出現異樣,因此他的觀察可說相當透澈。
此處引用的句子雖然零散,但彼此之間並非毫無關係。首先我想請大家注意到的是,十八世紀當時,人口過度急速增加一事。有些漢人知識分子,也對此事會造成的影響感到憂慮,發出了警告。
譬如,洪亮吉(一七四六-一八○九)就指出,在十八世紀末,耕地增加的速度,追不上人口增加的速度,整個社會將陷入貧困,可能會導致治安惡化。他也因此被稱作「中國的馬爾薩斯」。 還有日後,著名的學者與詩人龔自珍(一七九二-一八四一),則主張應該讓剩餘人口遷入新疆開墾,以為眾人尋求出路。
漢人社會歷經人口爆發性增長後,變得巨大、多元,且具有流動性。遭到既成社會排擠的剩餘人口,他們無須向龔自珍請益,早已開始到處遷徙開墾,為自己謀求生存。
誠如所見,移民的生活相當嚴苛。他們也算是一種亡命之徒,他們尋求的靠山是所謂的「祕密結社」。這些團體脫離既存秩序,與擁護既成社會的勢力和權力對立,因此演變成帶有反政府色彩的地下組織,武裝起來,對抗官府的鎮壓。
也就是因為人口增加,所以移民增加;由於移民增加,「祕密結社」滋生,因此「頻繁發生暴動」。馬戛爾尼正確看透了,社會不安的情勢可能導致「引燃叛亂之火延燒」與「清朝瓦解」。
白蓮教之亂與鎮壓白蓮教徒
有許多移民聚集在湖北、湖南、廣西和四川等地的山岳地帶。那些地方也出現許多秘密結社,而且相當活躍,尤其是集中在四川、湖北和陝西三省的邊界地區。由於是邊界,因此往往是權力鞭長莫及之處;許多遷徙到當地開墾的移民主要來自湖北和湖南,該地普遍信仰白蓮教,還有許多以白蓮教為紐帶而組成的結社與宗教團體。
白蓮教的教義,是宣揚末日即將來臨,鼓吹人們只要信仰無生老母,即能獲得救贖。歷代王朝政權的體制教育傳授的是儒教,將白蓮教視為邪教,君臨漢人的清朝自然也不例外。
除此之外,移居者原本就容易與原住民產生摩擦,只要原住民與既有權力合作,信仰白蓮教、加入教會的人們,必然會遭到迫害和鎮壓。走投無路的白蓮教信徒們,終於在一七九六年,群起反抗當局。這即是白蓮教之亂。
這場叛亂並不怎麼有組織,也沒有明確目的,比如他們甚至未曾想過要推翻政權。儘管如此,清朝政府當局依然苦惱不已,必須耗費將近十年的時間,才能平定這場叛亂。總之是因為在軍事方面,常備軍未能有效發揮作用。
清朝的軍隊原本有兩個系統,分別是八旗和綠營。八旗是努爾哈赤創業以來就設立的軍事組織,他以狩獵組織為基礎,將所有滿洲人分成八個群體,分別隸屬於不同的旗籍。隸屬八旗的人們稱作旗人。清朝也將入關以前統治的蒙古人和漢人,同樣編組成八旗,他們與滿洲人共同肩負起軍事任務。八旗成為清朝的中堅部隊,並且占據權力中樞,成為統治階級與特權階級。
清朝入主北京以後,將明朝舊有的漢人軍隊重新編組成綠營;光就人數而言,綠營遠勝過八旗。八旗集中駐守在首都以及幾個要地,是真正的軍隊;相對地,綠營則散布在許多地點,各地人數都不多,看來比較像是執行警察的任務。所以當時的漢人社會中,除了這些常備軍與反抗政權的祕密結社之外,並沒有太多武裝集團。
然而一旦發生叛亂,駐紮在各地的綠營與被派去平亂的八旗軍,看來都派不上用場,不但缺乏戰鬥意志而且無能。百年下來,他們已習慣和平,失去了常備軍該有的樣貌。
譬如,他們經常實行的作戰策略中,有一項稱作「堅壁清野」的戰術,是將居民完全收容在城牆之內,深掘壕溝,堅守城內,將城外的土地燒得一乾二淨,斷絕叛軍的補給。字面上看來似乎是個有模有樣的戰術,但簡而言之,也意味著常備軍並未認真應戰。
儘管如此,還是得執行軍事作戰,作戰時間拖得越長,軍費就越高。既然個別的部隊無能,至少也必須動員相當的人數,於是投入的軍費就愈來愈龐大。清朝政府為了鎮壓這場白蓮教之亂,不得已只好從財政上支出數千萬兩,北京國庫裡原有的積蓄幾乎為之一空,此事人盡皆知。
但是光靠綠營和八旗,還是無法平定叛軍。在平亂過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的,是所謂的「團練」。
發生叛亂的地區,當然並非所有人都參與叛亂。多數的居民並不想成為亡命之徒,所以他們試圖改善並守護既有的社會秩序。移民、邪教、叛亂,對他們而言,既是麻煩也是威脅,因此他們的戰鬥意志和士氣也都比常備軍更加高昂。於是便讓當地居民持有武器,訓練他們能夠以自己的力量,對抗、擊退少數的叛軍。這就是「團練」,也就是組成某種自衛隊與義勇軍。
據說,面臨戰鬥之際,是由「團練」打頭陣,綠營隨後,殿後的八旗則是督戰。總之無疑這種對策確實奏效,清朝政府終於在一八○四年,接獲叛亂結束的報告。
連鎖反應
但白蓮教之亂依然是發生在,距離北京甚遠之處。所以在中央政府裡,真正對叛亂發展趨勢感到焦慮的人,也許只有天子嘉慶皇帝。當時清朝位居要職者的危機感就是如此薄弱。
然而就像馬戛爾尼所預言的,當時的情勢,即使「整個中國」都爆發那類叛亂,也不足為怪。果然,與白蓮教之亂相同時期,和越南勾結的海賊在南方的海上橫行無阻,甚至向北擴張至臺灣海峽。
越南方面很快就收手,不過海賊依然猖獗不已。雖稱之為海賊,但沿海居民只要與他們進行買賣,就能確保航行安全,因此倒不如說他們是武裝商人,是從前的鄭成功和倭寇捲土重來,也許更正確。這被稱作「艇盜之亂」。
艇盜之亂亦發生在遙遠的南方,而且還是在海上,所以說不定中央政府更不感到有任何迫切性,因而地方當局也遲遲未著手處理,直到一八一○年才開始試圖加以鎮壓。儘管如此,沿海治安惡化的情況,此後也未曾好轉。不久,連英國都捲入其中,導致鴉片走私日漸盛行。
而且,這種趨勢也已經不只出現在遠方,終於連首都附近也發生非同小可的事件,即是嘉慶十八年(一八一三)的天理教之亂。此處的天理教,當然與日本的天理教 毫無關聯,是前面提到的白蓮教的別支。當時全副武裝的天理教教徒,在華北的河南、直隸和山東的交界地區,群起叛亂。
倘若僅是如此也許還好,但有一位響應叛亂的人物名為林清,他聚集黨徒,在擔任內應的宦官帶路下,於九月十五日,攻入北京的紫禁城內。當時嘉慶皇帝正好前往內蒙古的熱河避暑,不在宮中。日後即位成為道光皇帝的二皇子,親自開槍應戰,守住宮廷。
天理教已在宮內安排通風報信的內應,因此他們的起事與南方的白蓮教徒不同,是有計畫性的,而且帶有鮮明的反政府色彩。因為這場叛亂發生在北京及其附近,所以本身並未持續太長時間。不過他們既已侵犯紫禁城,事情就非常嚴重。
因此,九月十七日,在事件發生的兩日後,嘉慶皇帝尚未回到北京,就先下詔罪己。他在詔書中說,這次的事件,「總緣德涼愆積」,「以致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
雍正皇帝在《大義覺迷錄》中,同樣對漢人闡述了漢、唐、宋、明「未有之事」;當時他指的是「華夷一家」的和平與光榮。相距近百年後,而今發生的史上未曾有之「事」,卻是皇城遭到侵犯的事件與屈辱。兩者正好完全相反。從雍正皇帝,經過乾隆皇帝,再到嘉慶皇帝,不僅時代轉變了,清朝也變得截然不同。
嘉慶與道光
當時不光是爆發這類重大事件而已,在這前後發生的小規模暴動和叛亂,簡直不勝枚舉。從太平的十八世紀進入險惡的十九世紀後,時代確實變了。以漢語來說,即是從「盛世」轉入「衰世」之際。
兩者的對比相當鮮明。於是倘若稱「康乾」為「盛世」,那麼乾隆皇帝無論如何都是一位明君,那倒也無妨。話雖如此,但若將歷經「衰世」的嘉慶皇帝和道光皇帝父子兩人,都視為昏君的話,就不正確了。
要是將乾隆皇帝稱為明君,那麼不論就個人或身為帝王而言,嘉慶皇帝與道光皇帝也都稱得上是毫不遜色的明君。誠如前述,清朝由於其政權體質,為了延續政權,就必須施行善政。在那方面,無庸置疑的,兩位皇帝都天資聰穎而且能秉公行事,皆是勵精圖治、施行善政的君主。倘若談到認真誠懇,這點他們大概遠遠勝過乾隆皇帝。
如同乾隆皇帝對父親雍正皇帝很冷淡,嘉慶皇帝對父親乾隆皇帝在位期間的作為,也多有不以為然之處;乾隆皇帝駕崩不久,他立即處置乾隆皇帝寵信的大臣和珅,從此事也可明白這點。他面臨重大事件之際會下詔罪己,展現誠實以對的態度,這也與一心一意追求虛榮的父親有所不同。
總之,嘉慶皇帝在位的二十年間,天天忙著為「盛世」收拾善後,當局勢總算穩定下來時,就輪到繼位的道光皇帝接棒了。
道光皇帝也當然不是無能之輩。在天理教徒侵犯紫禁城的事件中,就已證明他的資質。父親嘉慶皇帝曾命他設法平息當前的險惡局勢,他即位之後為了挽回情勢,便依照各地的實際情況推動改革。
因此在道光年間,賢能的大官輩出。陶澍在江南,也就是漢人地區的心臟地帶,斷然堅持改革鹽業專賣制度,便是極佳的例子。日後因為鴉片戰爭而聞名的林則徐,也可算是其中一人。如果嘉慶皇帝與道光皇帝處於不同時代,父子兩人理當都被視為明君和賢君,並獲得極高的評價。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無論他們是何等明君,施行何種善政,但治績卻難以稱得上突出。想來大概還是因為時代的緣故。至少在漢人居住的中國,已進入與上一個時代截然不同的階段。始於白蓮教之亂的一連串事態,顯示出從前在繁榮之下累積的社會矛盾逐漸浮現,而且,以往維持治安的機制已無法應付現況。
情況已發展到,以往的制度、組織與方法,皆束手無策的地步。重點不在於皇帝的個性和資質,以及能力和作為,更重要的是整體制度的問題。然而,統治機構的規模和功能不僅依然如故,而且由於已習慣繁華與安逸,行政品質更是大幅下滑。
譬如,儘管急遽通貨膨脹,但稅收與俸祿的金額還是維持不變;上自宰相,下至小官,即使不奢侈揮霍,也很難維持生計。雍正皇帝在百年前,增加津貼、肅正綱紀,諸如此類的改革業已前功盡棄。
漢人社會變得巨大,變得多元;相形之下,政府權力不僅相對地、也絕對地縮小,而且變得軟弱無力。漢人社會的規模,已遠遠超出政府權力所能承載的範圍。儘管底下的統治機構似乎已出現制度疲勞的現象,但嘉慶皇帝與道光皇帝還是將上一代的「盛世」賒欠的帳款,清理到某種程度,總算不至於破產。因此我們應該來看看他們父子兩人的本領。
社會不安
十八世紀下半的乾隆時代,的確是處於「盛世」的黃金時代。清朝到達鼎盛時期,文化輝煌燦爛。但所謂的黃金時代,往往是苦悶與衰退的前奏曲。在繁榮的背後,非同尋常的事態正悄然醞釀。
乾隆年間能出現黃金時代,需歸功於上一代的累積與當代的經濟繁榮,更仰賴周邊環境的促成。所以我們會稱乾隆皇帝是個幸運兒,然而禍福相倚,災禍早已潛伏在幸運之中。於是進入十九世紀後,後代子孫就被迫得歸還乾隆皇帝賒欠的幸運。
繁榮的十八世紀,驟然變成危機的十九世紀。關鍵在於轉變的前提,就潛藏在繁榮之中。我們必須仔細觀察這個部分。
旁觀者清,我們可以藉助同時代外國人的觀察,因此容我再度搬出馬戛爾尼。清朝舉朝上下,將馬戛爾尼與他部下們視為「外夷」,當成野蠻人對待。但馬戛爾尼一行人無視於此,他們目睹清朝的繁榮,孜孜不倦地展開實地考察。這也是他們千里迢迢從英國來到中國的一項重要任務。
馬戛爾尼詳細觀察的結果,沒有忽略被當時清朝繁榮至極的景象所掩蓋的危機徵兆。他被清朝當成野蠻人對待,但他斷定清朝的人們,「與現代歐洲各國的人民相比,已淪落為半野蠻人」。他還更進一步描述了清朝的具體現狀與未來。
「在遙遠的地方頻繁發生暴動,反映出民眾的真實情感,天命昭然若揭。」
「祕密結社擁有獨立不羈的傳統,雖受到嚴密監視,卻依然健在。」
「微不足道的衝突所迸出的火花,也許會引燃叛亂之火,延燒整個中國。」
「在我有生之年,要是清朝瓦解,也不會令人感到驚訝。」
這幾句話摘錄自馬戛爾尼的報告。馬戛爾尼逝世於一八○六年,此時清朝雖尚未「瓦解」,但卻燃起了「叛亂」的火苗,已經開始出現異樣,因此他的觀察可說相當透澈。
此處引用的句子雖然零散,但彼此之間並非毫無關係。首先我想請大家注意到的是,十八世紀當時,人口過度急速增加一事。有些漢人知識分子,也對此事會造成的影響感到憂慮,發出了警告。
譬如,洪亮吉(一七四六-一八○九)就指出,在十八世紀末,耕地增加的速度,追不上人口增加的速度,整個社會將陷入貧困,可能會導致治安惡化。他也因此被稱作「中國的馬爾薩斯」。 還有日後,著名的學者與詩人龔自珍(一七九二-一八四一),則主張應該讓剩餘人口遷入新疆開墾,以為眾人尋求出路。
漢人社會歷經人口爆發性增長後,變得巨大、多元,且具有流動性。遭到既成社會排擠的剩餘人口,他們無須向龔自珍請益,早已開始到處遷徙開墾,為自己謀求生存。
誠如所見,移民的生活相當嚴苛。他們也算是一種亡命之徒,他們尋求的靠山是所謂的「祕密結社」。這些團體脫離既存秩序,與擁護既成社會的勢力和權力對立,因此演變成帶有反政府色彩的地下組織,武裝起來,對抗官府的鎮壓。
也就是因為人口增加,所以移民增加;由於移民增加,「祕密結社」滋生,因此「頻繁發生暴動」。馬戛爾尼正確看透了,社會不安的情勢可能導致「引燃叛亂之火延燒」與「清朝瓦解」。
白蓮教之亂與鎮壓白蓮教徒
有許多移民聚集在湖北、湖南、廣西和四川等地的山岳地帶。那些地方也出現許多秘密結社,而且相當活躍,尤其是集中在四川、湖北和陝西三省的邊界地區。由於是邊界,因此往往是權力鞭長莫及之處;許多遷徙到當地開墾的移民主要來自湖北和湖南,該地普遍信仰白蓮教,還有許多以白蓮教為紐帶而組成的結社與宗教團體。
白蓮教的教義,是宣揚末日即將來臨,鼓吹人們只要信仰無生老母,即能獲得救贖。歷代王朝政權的體制教育傳授的是儒教,將白蓮教視為邪教,君臨漢人的清朝自然也不例外。
除此之外,移居者原本就容易與原住民產生摩擦,只要原住民與既有權力合作,信仰白蓮教、加入教會的人們,必然會遭到迫害和鎮壓。走投無路的白蓮教信徒們,終於在一七九六年,群起反抗當局。這即是白蓮教之亂。
這場叛亂並不怎麼有組織,也沒有明確目的,比如他們甚至未曾想過要推翻政權。儘管如此,清朝政府當局依然苦惱不已,必須耗費將近十年的時間,才能平定這場叛亂。總之是因為在軍事方面,常備軍未能有效發揮作用。
清朝的軍隊原本有兩個系統,分別是八旗和綠營。八旗是努爾哈赤創業以來就設立的軍事組織,他以狩獵組織為基礎,將所有滿洲人分成八個群體,分別隸屬於不同的旗籍。隸屬八旗的人們稱作旗人。清朝也將入關以前統治的蒙古人和漢人,同樣編組成八旗,他們與滿洲人共同肩負起軍事任務。八旗成為清朝的中堅部隊,並且占據權力中樞,成為統治階級與特權階級。
清朝入主北京以後,將明朝舊有的漢人軍隊重新編組成綠營;光就人數而言,綠營遠勝過八旗。八旗集中駐守在首都以及幾個要地,是真正的軍隊;相對地,綠營則散布在許多地點,各地人數都不多,看來比較像是執行警察的任務。所以當時的漢人社會中,除了這些常備軍與反抗政權的祕密結社之外,並沒有太多武裝集團。
然而一旦發生叛亂,駐紮在各地的綠營與被派去平亂的八旗軍,看來都派不上用場,不但缺乏戰鬥意志而且無能。百年下來,他們已習慣和平,失去了常備軍該有的樣貌。
譬如,他們經常實行的作戰策略中,有一項稱作「堅壁清野」的戰術,是將居民完全收容在城牆之內,深掘壕溝,堅守城內,將城外的土地燒得一乾二淨,斷絕叛軍的補給。字面上看來似乎是個有模有樣的戰術,但簡而言之,也意味著常備軍並未認真應戰。
儘管如此,還是得執行軍事作戰,作戰時間拖得越長,軍費就越高。既然個別的部隊無能,至少也必須動員相當的人數,於是投入的軍費就愈來愈龐大。清朝政府為了鎮壓這場白蓮教之亂,不得已只好從財政上支出數千萬兩,北京國庫裡原有的積蓄幾乎為之一空,此事人盡皆知。
但是光靠綠營和八旗,還是無法平定叛軍。在平亂過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的,是所謂的「團練」。
發生叛亂的地區,當然並非所有人都參與叛亂。多數的居民並不想成為亡命之徒,所以他們試圖改善並守護既有的社會秩序。移民、邪教、叛亂,對他們而言,既是麻煩也是威脅,因此他們的戰鬥意志和士氣也都比常備軍更加高昂。於是便讓當地居民持有武器,訓練他們能夠以自己的力量,對抗、擊退少數的叛軍。這就是「團練」,也就是組成某種自衛隊與義勇軍。
據說,面臨戰鬥之際,是由「團練」打頭陣,綠營隨後,殿後的八旗則是督戰。總之無疑這種對策確實奏效,清朝政府終於在一八○四年,接獲叛亂結束的報告。
連鎖反應
但白蓮教之亂依然是發生在,距離北京甚遠之處。所以在中央政府裡,真正對叛亂發展趨勢感到焦慮的人,也許只有天子嘉慶皇帝。當時清朝位居要職者的危機感就是如此薄弱。
然而就像馬戛爾尼所預言的,當時的情勢,即使「整個中國」都爆發那類叛亂,也不足為怪。果然,與白蓮教之亂相同時期,和越南勾結的海賊在南方的海上橫行無阻,甚至向北擴張至臺灣海峽。
越南方面很快就收手,不過海賊依然猖獗不已。雖稱之為海賊,但沿海居民只要與他們進行買賣,就能確保航行安全,因此倒不如說他們是武裝商人,是從前的鄭成功和倭寇捲土重來,也許更正確。這被稱作「艇盜之亂」。
艇盜之亂亦發生在遙遠的南方,而且還是在海上,所以說不定中央政府更不感到有任何迫切性,因而地方當局也遲遲未著手處理,直到一八一○年才開始試圖加以鎮壓。儘管如此,沿海治安惡化的情況,此後也未曾好轉。不久,連英國都捲入其中,導致鴉片走私日漸盛行。
而且,這種趨勢也已經不只出現在遠方,終於連首都附近也發生非同小可的事件,即是嘉慶十八年(一八一三)的天理教之亂。此處的天理教,當然與日本的天理教 毫無關聯,是前面提到的白蓮教的別支。當時全副武裝的天理教教徒,在華北的河南、直隸和山東的交界地區,群起叛亂。
倘若僅是如此也許還好,但有一位響應叛亂的人物名為林清,他聚集黨徒,在擔任內應的宦官帶路下,於九月十五日,攻入北京的紫禁城內。當時嘉慶皇帝正好前往內蒙古的熱河避暑,不在宮中。日後即位成為道光皇帝的二皇子,親自開槍應戰,守住宮廷。
天理教已在宮內安排通風報信的內應,因此他們的起事與南方的白蓮教徒不同,是有計畫性的,而且帶有鮮明的反政府色彩。因為這場叛亂發生在北京及其附近,所以本身並未持續太長時間。不過他們既已侵犯紫禁城,事情就非常嚴重。
因此,九月十七日,在事件發生的兩日後,嘉慶皇帝尚未回到北京,就先下詔罪己。他在詔書中說,這次的事件,「總緣德涼愆積」,「以致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
雍正皇帝在《大義覺迷錄》中,同樣對漢人闡述了漢、唐、宋、明「未有之事」;當時他指的是「華夷一家」的和平與光榮。相距近百年後,而今發生的史上未曾有之「事」,卻是皇城遭到侵犯的事件與屈辱。兩者正好完全相反。從雍正皇帝,經過乾隆皇帝,再到嘉慶皇帝,不僅時代轉變了,清朝也變得截然不同。
嘉慶與道光
當時不光是爆發這類重大事件而已,在這前後發生的小規模暴動和叛亂,簡直不勝枚舉。從太平的十八世紀進入險惡的十九世紀後,時代確實變了。以漢語來說,即是從「盛世」轉入「衰世」之際。
兩者的對比相當鮮明。於是倘若稱「康乾」為「盛世」,那麼乾隆皇帝無論如何都是一位明君,那倒也無妨。話雖如此,但若將歷經「衰世」的嘉慶皇帝和道光皇帝父子兩人,都視為昏君的話,就不正確了。
要是將乾隆皇帝稱為明君,那麼不論就個人或身為帝王而言,嘉慶皇帝與道光皇帝也都稱得上是毫不遜色的明君。誠如前述,清朝由於其政權體質,為了延續政權,就必須施行善政。在那方面,無庸置疑的,兩位皇帝都天資聰穎而且能秉公行事,皆是勵精圖治、施行善政的君主。倘若談到認真誠懇,這點他們大概遠遠勝過乾隆皇帝。
如同乾隆皇帝對父親雍正皇帝很冷淡,嘉慶皇帝對父親乾隆皇帝在位期間的作為,也多有不以為然之處;乾隆皇帝駕崩不久,他立即處置乾隆皇帝寵信的大臣和珅,從此事也可明白這點。他面臨重大事件之際會下詔罪己,展現誠實以對的態度,這也與一心一意追求虛榮的父親有所不同。
總之,嘉慶皇帝在位的二十年間,天天忙著為「盛世」收拾善後,當局勢總算穩定下來時,就輪到繼位的道光皇帝接棒了。
道光皇帝也當然不是無能之輩。在天理教徒侵犯紫禁城的事件中,就已證明他的資質。父親嘉慶皇帝曾命他設法平息當前的險惡局勢,他即位之後為了挽回情勢,便依照各地的實際情況推動改革。
因此在道光年間,賢能的大官輩出。陶澍在江南,也就是漢人地區的心臟地帶,斷然堅持改革鹽業專賣制度,便是極佳的例子。日後因為鴉片戰爭而聞名的林則徐,也可算是其中一人。如果嘉慶皇帝與道光皇帝處於不同時代,父子兩人理當都被視為明君和賢君,並獲得極高的評價。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無論他們是何等明君,施行何種善政,但治績卻難以稱得上突出。想來大概還是因為時代的緣故。至少在漢人居住的中國,已進入與上一個時代截然不同的階段。始於白蓮教之亂的一連串事態,顯示出從前在繁榮之下累積的社會矛盾逐漸浮現,而且,以往維持治安的機制已無法應付現況。
情況已發展到,以往的制度、組織與方法,皆束手無策的地步。重點不在於皇帝的個性和資質,以及能力和作為,更重要的是整體制度的問題。然而,統治機構的規模和功能不僅依然如故,而且由於已習慣繁華與安逸,行政品質更是大幅下滑。
譬如,儘管急遽通貨膨脹,但稅收與俸祿的金額還是維持不變;上自宰相,下至小官,即使不奢侈揮霍,也很難維持生計。雍正皇帝在百年前,增加津貼、肅正綱紀,諸如此類的改革業已前功盡棄。
漢人社會變得巨大,變得多元;相形之下,政府權力不僅相對地、也絕對地縮小,而且變得軟弱無力。漢人社會的規模,已遠遠超出政府權力所能承載的範圍。儘管底下的統治機構似乎已出現制度疲勞的現象,但嘉慶皇帝與道光皇帝還是將上一代的「盛世」賒欠的帳款,清理到某種程度,總算不至於破產。因此我們應該來看看他們父子兩人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