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從清水舞台跳下去
主標:清水寺
清水寺開放夜間拜觀的那天晚上,我擠在人群中,沒來由地想到了張愛玲〈色戒〉裡的一段文字。
下了台她興奮得鬆弛不下來,大家吃了宵夜才散,她還不肯回去,與兩個女同學乘雙層電車遊車河。樓上乘客稀少,車身搖搖晃晃在寬闊的街心走,窗外黑暗中霓虹燈的廣告,像酒後的涼風一樣醉人。
就是因為這種舞台的魅力,女主角王佳芝決定接下色誘漢奸易先生的「角色」,只是最後假戲真做,栽在易先生手上。
但是,我可以體會王佳芝的心情。那個晚上,我站在清水寺的「舞台」上,燈光從四面八方打上來,我雖不是演員,只是跟著眾人搶最好的角度拍夜景,不知不覺中,情緒就變得高亢起來,深秋夜晚的空氣冷颼颼,臉頰上卻是熱騰騰。
下了「舞台」,還是捨不得走,雖然不餓,還是湊熱鬧地買了一串烤醬油糰子,邊走邊吃,沿著三年坂、二年坂走下來,人潮變少了,還有那麼一點曲終人散的愁悵。
地理位置和建築設計,是「清水舞台」所以聞名的兩大關鍵。
首先,清水寺位於羽音山上,居高臨下,京都的高樓不多,在京都塔出現之前,並沒有超高層的建築,想要站在制高點俯視整座城市的風貌,清水寺是最佳選擇,而每逢櫻花或紅葉季節,寺方再辦「夜間拜觀」,靠著美麗夜景,再賺一回門票的錢。
現存的本堂是江戶時代的建築物,下半部份是由長柱子以格子狀方式架構起來,長柱據說共有一百三十九支,而且沒有動用釘子,外觀上真的就如同一座舞台,所以又稱為「舞台造」。
至於本堂另一邊,則有建在山壁上的「奧之院」,外觀也像是個舞台,和本堂形成兩個對望的舞台。因此,當你身處本堂,望著奧之院的遊客,對方也在看著你,看人,同時被看,既是「演員」,也是「觀眾」。
這種建築樣式在當時相當罕見,不但沒有受到排斥,反而大受歡迎,甚至出現了「清水の舞台から飛び降りる(從清水舞台跳下去)」的說法。根據歷史紀錄,從一六九四年到一八六四年,曾經發生過兩百三十四件「跳清水舞台」事件,明治政府就在一八七二年下令禁止這種行徑,並架起護欄,避免意外發生。
這些「跳清水舞台」的人,真的是因為勇氣使然,所以大膽往下跳嗎?
恐怕並不是如此。
清水寺,觀音信仰的寺。
傳說中,奈良時代末期,某夜,僧人延鎮夢見了北方有一道金色的泉水流過。醒來後,便跟隨夢中的訊息,來到了音羽山。延鎮認為,山中的瀑布,就是他夢中的金色冷泉,於是在此結草庵,此時,白衣居士現身,對他說:「我一直等你到來,希望你能在這裡興建寺廟。」
延鎮遵照神明的指示,在這裡創建寺院,祭祀的對象自然就是觀音菩薩。
有一天,延鎮在這裡遇到了一名武將,即後來大名鼎鼎的「征夷大將軍」坂上田村麻呂。
當時,田村麻呂的妻子懷有身孕,聽說鹿血能讓女人順利生產,田村麻呂便上山獵鹿。延鎮勸田村麻呂不要殺生,而且要誠心向觀音菩薩祈求,結果獵人被僧人所說服,田村麻呂不但把已經射殺的鹿隻安葬,回家後,便和妻子一起供奉觀音菩薩。
後來,田村麻呂因為戰功彪炳,朝廷將原本建在長岡京的宮殿賜給他,田村麻呂再將建物奉獻給延鎮,也就是清水寺「本堂」的前身。
如今,清水寺之所以有「清水」之名,主要是因為音羽山的瀑布,事實上,創建之際,清水寺正式稱號是「北觀音寺」。
「觀音」,即是能傾聽世間之音,包括了各種祈求和心願,由於觀音信仰跟「他力救濟」、「現世利益」關係密切,在廣大民間相當受到歡迎,而日本的佛教宗派不少,不論是天台宗、真言宗、禪宗、淨土宗,都祭祀觀音菩薩。
關於清水寺的觀音菩薩,相關傳說不少,其中一則,說是有名貧窮女子經常到清水寺參拜,後來菩薩果真在她夢中現身,賜給她一幅「御帳(貴族人家中的垂掛的布幕)」,夢醒後,身邊果然有「御帳」,便將御帳縫製成衣裳,穿在身上,真的招來好運,嫁給了好人家。
後來,甚至傳說有女子為了謝罪,將孩子從清水舞台丟下去,因為有菩薩保佑,孩子毫髮無傷。據說又有男子跟人打架,為了逃走,從清水舞台跳下去,也是安然無恙,類似傳聞愈演愈烈,難怪吸引了這麼多人前來,試試觀音菩薩的神力是否也能保佑他們。
於是,就這麼跳‧下‧去,希望觀音菩薩的慈悲能夠牢牢地接住他們……
用現代的眼光來看,或許會覺得當時的人好傻,不惜拿生命來測試神明,換個角度來看,對於廣大的庶民來說,在充滿苦難的世間,觀音菩薩的慈悲,可能就是他們人生中唯一的希望。
離開清水寺,我還是常常想起那兩百三十四件「跳清水舞台」事件。
那樣義無反顧地往下一跳,除了相信觀音菩薩保佑,是否還有其他的力量,趨動著跳下去的勇氣?
或許也是「舞台效果」吧。當人站在舞台上,成為別人注目的焦點,你可能就不再是自己,而是變成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人,於是,平常沒有膽量做的事,在那一瞬間,就完全豁出去了。
就像《色戒》裡的王佳芝。不過,換個角度思考,舞台的時空,也可能喚出那個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自我,那麼台上、台下,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自己呢?這其實又相當耐人尋味了。
欄眉:庭園
副標:誤闖潘朵拉星球
大標:西芳寺
我讀了作家下重曉子的文章,才知道西芳寺以前是「一般公開」,平時誰都可以來拜觀。
直到一九七七年七月,拜觀有了門檻。你必須在預定拜觀的七天之前,寄「往復はがき」(日本一種附回信的明信片),向寺方申請拜觀,再拿著回信,準時參加拜觀,費用是三千日圓。
進入庭園前,請先請抄寫心經一遍。我仗著對漢字的熟悉度,迅速抄完,寫上個人的名字、地址和心願,恭恭敬敬地放在佛像面前,然後搶在最早,進入西芳寺庭園。
那時,庭園還沒有人。
我記得進入庭園的那一瞬間,龐大的美感如同電擊感貫穿全身。據說是覆蓋著一百二十種苔類的西芳寺庭園(所以又稱苔寺),陰鬱綠意上灑落金黃色陽光,除了細細的流水聲和短暫風聲,聽不到其他一點聲音。
宛如來到了另一個星球。
電影「阿凡達」的潘朵拉星球。
也是因為下重曉子的文章,我才知道,其實西芳寺的苔,始於江戶時代晚期。
然而,西芳寺的身世,歷史卻相當久遠。
京都的寺,很多原先是天皇或貴族的住所,後來「轉型」為寺。而位於嵯峨、嵐山地帶的西芳寺,最初也是飛鳥時代傳奇人物聖德太子的別莊,奈良時代,僧人行基在此建寺,最初稱為「西方寺」,供奉的是阿彌陀如來,平安時代,留學僧空海曾經在這裡舉辦過放生大會。
讓西芳寺變得鼎鼎大名者,則是作庭者夢窗疏石。
在世時期,橫跨鎌倉時代末期、南北朝時代、室町時代初期的夢窗疏石,是當時聲望極高的禪宗高僧,他曾經在深山中修行多年,四十歲之後,才開始設計庭園,出手即成經典,嵐山另一個人氣很高的寺院天龍寺,便是夢窗疏石作庭。
我沿著庭園入口的小徑前行,身邊有蜿蜒水流,宛如掌心紋路,穿過苔地,流水最後進入大池,池水倒映樹影,搭配青苔的綠,美得不食人間煙火。
京都今日寺院處處,虔誠信仰佛教,但是,別忘了,對於古代的日本人來說,佛教實屬外來宗教,為了有效宣揚佛法,佛教領袖也得跟官方「互動良好」,才能得到資源的挹注,空海即為代表。
另一方面,政權掌握者為了獲得人民的支持,往往也會拉攏佛教領袖,而夢窗疏石在開創室町時代的足利尊氏面前,就相當獲得器重。西芳寺曾經一度荒廢,是當時負責掌管松尾大社的藤原親秀出錢請夢窗疏石設計庭園,而藤原親秀又是足利尊氏的親信之一,很難不讓人聯想,整個計畫的「幕後推手」,說不定就是足利尊氏。
信奉禪宗的夢窗疏石接手後,寺名「西方」改成「西芳」,則是出自禪宗開創人達摩留下的句子:「祖師『西』來」、「五葉聯『芳』」。
現代的西芳寺庭園,當然不是夢窗疏石最初作庭的原貌了。
曾經在室町時代因戰火中遭到燒失,又在江戶時代兩度被洪水淹沒,值得慶幸的是,夢窗疏石最重要的作庭概念,獲得了保存。
即,「兩段式結構」。
下方是池,池上有橋,池水平靜,花草鮮美,代表極樂世界。往上方走,路徑變窄、變崎嶇,兩側樹木高聳,不見天日,還有瀑布水聲湍急,彷彿行經死亡幽谷,然而,一旦登上最高點,眼界豁然開朗,整個庭園的景觀,一覽無遺。
很像是一則人生的隱喻──通往天堂的路,必先經過地獄。
據說後來的室町將軍足利義政,就是太愛西芳寺庭園,照著相同規格打造他的「東山殿」,也就是銀閣寺。
就像是銀閣寺的銀沙灘、望月台,是江戶人後來添加的手筆,突顯了「銀」的視覺主題,江戶人為西芳寺加上的苔,則把「綠」的意境,推到了極致。
有此一說,因為庭園中有很多珍貴的苔類,所以提高了拜觀的門檻,減少人為的傷害,其實又是非常「綠色」的環保意識。
因此,相較於京都其他的名庭,西芳寺擁有一份不受污染的深邃幽美。
就像進入了潘朵拉星球。
那樣的綠,似乎總在眼前,揮之不去。
想到心經上的句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般人多著眼於前面那一句,然後,西芳寺讓我想到後一句,如此清徹、簡單、透明、一塵不染,竟成為縈繞心中的絕世風景。